“说句实话,倭国举国来犯,我头疼了很多天,也没想到什么能稳妥把他们赶回去的法子,你说有三策,实在是让我有些想信又不敢信。”
破旧的老宅里比起外面似乎更冷,顾怀坐到灶头前,毫无架子地伸手烤着火,徐缙也在一旁坐下,这一幕倒不像是什么对幕僚谋士的考校,反而像是两个好友一起消磨冬日时光。
顾怀继续说道:“就凭你对江南农桑代耕前景的推想,我能确定你对政事是有心得的,可你毕竟没打过仗,说这样的话口气似乎有些太大了点。”
徐缙往灶膛里添了些柴:“我读过些兵书。”
“真要是读过些兵书就能打胜仗,那朝堂里那些将军都该退休回家种田,”顾怀笑了笑,“也许这世上确实有读兵书便能在脑海里推想出战场的天才,但我实在不确定你是不是。”
他来之前对这个读书人有一些了解,诗书画都很出色,写得一手好字,人物画在江南一骑绝尘,诗词不算太出彩,但也能甩大部分士子几条街--如果说这样的人还懂兵法,而且不是纸上谈兵,那真是个怪事。
顾怀这两年打了不少大仗,从江南到河北到西北到西南,打过白莲教打过辽人打过蛮人,作为一个将领的基本功是越来越扎实了,可也不敢说自己有多懂兵法,他在边界喝了这么久的风,看了那么多的死人,千辛万苦才有所领悟,徐缙天天坐在家里,也没有打过仗,光凭基本兵书就说自己能搞出来平倭三策,实在是让人听着有些想笑。
然而徐缙却很认真:“所谓兵法,不过形势二字,自古排兵布阵,都逃不出这个范围,野战、攻城、设伏便是形,兵力多寡、优劣,士气高低、军心涨落便是势,只要了解得足够多,战场不过也就只是一座沙盘而已。”
顾怀品了品,点了点头:“你见过倭寇?”
“没有见过。”
“出过海?”
“游学时乘过海船。”
“沿海的兵力散布,倭寇的来袭方向,双方战力对比,作战特点,你知道?”
“不知道,”徐缙坦然道,“但我识人心。”
顾怀眉头微皱:“什么意思?”
“这便是我要交给侯爷的三策,”徐缙认真道,“经前些时日侯爷的亲卫的告知,还有民间的传言,我大致知道了这次此次倭国举国来犯的形势,依我看,侯爷此时所做的,重组海军,建造海船,试图阻敌于海上,决战于国境之外,乃是最下策。”
“为什么?”顾怀拿起干枯的树枝拨弄着火光,并没有因为徐缙毫不掩饰地否决了自己的战略而生怒,只是淡淡问道。
“因为这会遗患无穷,”徐缙说,“决战于国境之外,固然能使万千百姓免受荼毒,但要在茫茫大海上一战鼎定优势,太不现实,侯爷需要赢无数次,才能彻底将倭国的国运打崩,而一旦输上一场,倭国就真的要举国为寇了,从此大魏不止只有北边的威胁,连江南都会永无宁日。”
顾怀沉默许久:“那中策呢?”
“固守,死守,散布兵力于沿海,不求尽歼倭人于魏境,只求沿海防线不被突破。”
“那江南的海外贸易会遭受巨大打击,沿海的无数黎民百姓都会陷入水深火热。”
“这是必要的牺牲,”徐缙平静道,“只有拖住越来越多的倭人,侯爷才能抓住这个机会做完想做的事,然后直攻倭国本土,彻底解决掉倭寇的源头与凭依。”
顾怀的手顿了顿。
他不着痕迹地看了一眼徐缙,似乎对这个落魄的书生有了新的认知。
真狠啊,放任倭寇祸乱大魏沿海,忍气吞声只为搏命一击,给倭寇一点甜头,让他们在沿海烧杀抢掠,然后用更新换代的海船和重组的海军直指空虚的倭国本土,一战而定局势。
“可打下倭国又有什么用呢?跟大魏的损失比起来,回报太小,”顾怀摇了摇头,“大魏永远不可能彻底控制孤悬海外的倭国,攻下其本土,数万倭寇仍然流窜于海上。”
“所以要釜底抽薪,将整个倭国亡国灭种,失去了国家,那数万倭寇就再也翻不起波浪,随着时间推移,会彻底消失。”
如果顾怀有足够的时间,这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甚至他可以就这个方案展开更多的计划,比如掠夺倭国的资源,比如可能到来的奴隶贸易,倭国确实不能彻底掌控,分封和郡县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顾怀可以在变化之前先把那里搬空。
最大的代价就是近几年大魏沿海可能会乱成一片...
他思索着,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那上策呢?”
看见顾怀没有选中策,徐缙眼底浮现了一丝失望。
但他还是尽责地说道:“听说倭国有二十七路诸侯。”
顾怀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已经知道了徐缙想说什么。
毫无疑问,三策中下策最治标,中策最治本,而上策,则是见效最快,代价最小,甚至也许在他回京之前就能见到成效的一策。
顾怀站起身子,满意地看了一眼徐缙:“走吧。”
“去哪儿?”
“跟我回钱塘,”顾怀说道,“从今天开始,你就要和过去的生活,说一声再见了。”
破旧的老宅里比起外面似乎更冷,顾怀坐到灶头前,毫无架子地伸手烤着火,徐缙也在一旁坐下,这一幕倒不像是什么对幕僚谋士的考校,反而像是两个好友一起消磨冬日时光。
顾怀继续说道:“就凭你对江南农桑代耕前景的推想,我能确定你对政事是有心得的,可你毕竟没打过仗,说这样的话口气似乎有些太大了点。”
徐缙往灶膛里添了些柴:“我读过些兵书。”
“真要是读过些兵书就能打胜仗,那朝堂里那些将军都该退休回家种田,”顾怀笑了笑,“也许这世上确实有读兵书便能在脑海里推想出战场的天才,但我实在不确定你是不是。”
他来之前对这个读书人有一些了解,诗书画都很出色,写得一手好字,人物画在江南一骑绝尘,诗词不算太出彩,但也能甩大部分士子几条街--如果说这样的人还懂兵法,而且不是纸上谈兵,那真是个怪事。
顾怀这两年打了不少大仗,从江南到河北到西北到西南,打过白莲教打过辽人打过蛮人,作为一个将领的基本功是越来越扎实了,可也不敢说自己有多懂兵法,他在边界喝了这么久的风,看了那么多的死人,千辛万苦才有所领悟,徐缙天天坐在家里,也没有打过仗,光凭基本兵书就说自己能搞出来平倭三策,实在是让人听着有些想笑。
然而徐缙却很认真:“所谓兵法,不过形势二字,自古排兵布阵,都逃不出这个范围,野战、攻城、设伏便是形,兵力多寡、优劣,士气高低、军心涨落便是势,只要了解得足够多,战场不过也就只是一座沙盘而已。”
顾怀品了品,点了点头:“你见过倭寇?”
“没有见过。”
“出过海?”
“游学时乘过海船。”
“沿海的兵力散布,倭寇的来袭方向,双方战力对比,作战特点,你知道?”
“不知道,”徐缙坦然道,“但我识人心。”
顾怀眉头微皱:“什么意思?”
“这便是我要交给侯爷的三策,”徐缙认真道,“经前些时日侯爷的亲卫的告知,还有民间的传言,我大致知道了这次此次倭国举国来犯的形势,依我看,侯爷此时所做的,重组海军,建造海船,试图阻敌于海上,决战于国境之外,乃是最下策。”
“为什么?”顾怀拿起干枯的树枝拨弄着火光,并没有因为徐缙毫不掩饰地否决了自己的战略而生怒,只是淡淡问道。
“因为这会遗患无穷,”徐缙说,“决战于国境之外,固然能使万千百姓免受荼毒,但要在茫茫大海上一战鼎定优势,太不现实,侯爷需要赢无数次,才能彻底将倭国的国运打崩,而一旦输上一场,倭国就真的要举国为寇了,从此大魏不止只有北边的威胁,连江南都会永无宁日。”
顾怀沉默许久:“那中策呢?”
“固守,死守,散布兵力于沿海,不求尽歼倭人于魏境,只求沿海防线不被突破。”
“那江南的海外贸易会遭受巨大打击,沿海的无数黎民百姓都会陷入水深火热。”
“这是必要的牺牲,”徐缙平静道,“只有拖住越来越多的倭人,侯爷才能抓住这个机会做完想做的事,然后直攻倭国本土,彻底解决掉倭寇的源头与凭依。”
顾怀的手顿了顿。
他不着痕迹地看了一眼徐缙,似乎对这个落魄的书生有了新的认知。
真狠啊,放任倭寇祸乱大魏沿海,忍气吞声只为搏命一击,给倭寇一点甜头,让他们在沿海烧杀抢掠,然后用更新换代的海船和重组的海军直指空虚的倭国本土,一战而定局势。
“可打下倭国又有什么用呢?跟大魏的损失比起来,回报太小,”顾怀摇了摇头,“大魏永远不可能彻底控制孤悬海外的倭国,攻下其本土,数万倭寇仍然流窜于海上。”
“所以要釜底抽薪,将整个倭国亡国灭种,失去了国家,那数万倭寇就再也翻不起波浪,随着时间推移,会彻底消失。”
如果顾怀有足够的时间,这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甚至他可以就这个方案展开更多的计划,比如掠夺倭国的资源,比如可能到来的奴隶贸易,倭国确实不能彻底掌控,分封和郡县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顾怀可以在变化之前先把那里搬空。
最大的代价就是近几年大魏沿海可能会乱成一片...
他思索着,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那上策呢?”
看见顾怀没有选中策,徐缙眼底浮现了一丝失望。
但他还是尽责地说道:“听说倭国有二十七路诸侯。”
顾怀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已经知道了徐缙想说什么。
毫无疑问,三策中下策最治标,中策最治本,而上策,则是见效最快,代价最小,甚至也许在他回京之前就能见到成效的一策。
顾怀站起身子,满意地看了一眼徐缙:“走吧。”
“去哪儿?”
“跟我回钱塘,”顾怀说道,“从今天开始,你就要和过去的生活,说一声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