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一帮**不如的文官凭什么质疑前线将士!!

  陈寒听到朱元璋的话之后,很是无奈,然后说了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虽然是允熥的恩师,可是他今后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帝王,还得看他自己的造化。

  再说我都跟您说过,原来的历史上别人说允熥当皇帝了,就连岳父大人都没有当上皇帝。

  所以今后的变化,其实已经完全不在我那些个知识的考量之下了。

  现在我的贡献也不少,东边打小日本鬼子、南边打中南半岛那些国家,北边燕王之所以现在能取得这么好的战绩,难道不是我的功劳?

  就凭这些功劳,您要是说说给我封一个郡王,我绝对不会推辞。

  只是今天这件事,要是没有给北边将士一個交代的话,岂不寒人心?

  我对我制造出来的那些火枪、火炮那是十分有自信。

  如果燕王殿下能妥善的发挥出火枪和火炮的威力,打出如此战损比,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

  听到陈寒这么自信,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两个人都露出欣赏的神色。

  “要的就是你这个自信,就像你说的那样,如果老四真能够按照你的战术来部署,说不定还真能打出如此夸张的战损。”

  老朱说着他看向了朱标问道,“老大,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正如这猴崽子说的那样,不给前线将士一个交代,岂不是寒人心?

  他们现在打的这么漂亮的一场仗,咱们倒是对他们有所怀疑?

  还放任那些文官对他们进行怀疑,这可不好。”

  朱标急忙解释起来:爹,您要想一想,如此夸张的战损比,即便是老四自己估计也不敢相信。

  他在往上报捷报之时,估计就能想到这件事情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怀疑。

  与其让那些文官和全天下的百姓都怀疑老四是不是报了假的战损,故意骗取军功。

  还不如让那些文官自己派出人前去调查。

  他们反对,可他们调查之后却发现事实果然就如同老四说的那样。

  这才能真正的让人心服口服。

  我这边再给老四去一封信告知他不是朝廷有意怀疑,实在因为如今的这个战损比打出来,太令人难以接受。”

  朱标说完后朱元璋点点头:“猴崽子,这个解释你觉得满意吗?”

  陈寒摆摆手:“我满不满意倒无所谓,主要要安抚将士们。”

  老爷子哈哈大笑:“安抚他们的心情很简单,如果这次文官去调查发现事实是跟老四报上来的一样,这次的奖赏加倍给,我大明现在不缺这点银子。”

  老爷子都这么说了,陈寒还能说什么。

  不过他都可以想到,如果这种事情传到了北方那些将士们的耳朵里边肯定会激起一些一个不愉快的事情。

  果然当燕王朱棣的捷报传到了京城,却没有得到很快的回馈。

  并且得到的却是朝廷文官的怀疑。

  还要派出文官前来统计一下这次的战损比的时候,将士们可是炸开了锅了。

  虽然他们自己在打这场仗的时候也觉得,是不是太过顺利。

  而且也是发现,手上的武器夸张的厉害。

  那些本来跟他们近距离拼杀的蒙古鞑子个个现在就像纸糊的一样,很容易就被消灭。

  他们自己也觉得非常的不正常。

  但是这种情绪只能由他们自己来消化。

  而不能让别人怀疑。

  别人怀疑就是怀疑他们的人品。

  别人怀疑就是不相信他们这些在前线冲锋陷阵抗敌的战士们的忠勇。

  这种怀疑,是绝对不能够被人容忍的。

  于是士兵在营地之内就开始议论起来。

  “什么**文官居然敢怀疑我们?”

  “他们这么厉害,他们上战场去跟蒙古鞑子拼一拼,看看人家厉不厉害。”

  “说的就是,一帮鸟人坐在京城安安静静舒舒服服的,就不知道我们前线拼杀有多辛苦。”

  “就算这次蒙古鞑子之间内讧,让我们捡了个便宜,可是我们付出了艰辛,追击敌人在茫茫戈壁滩上,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我们有抱怨过吗?”

  “就是,现在打了胜仗,反倒怀疑我们是不是造假了。有那本事,当时跟着我们一起去亲眼见证一下,不就什么都明白了?”

  将士们都有脾气。

  即便是刚刚打了胜仗的朱能,他已经是属于朱棣的左膀右臂了,可听到这样的消息之后,他比手底下的大头兵更加激动。

  首先他不是说自己一定需要多么了不起的军功。

  他也知道这一次作战有点侥幸的意思。

  那些鞑子并不团结。

  尤其是在科尔沁部落首领阴谋诡计之下,很多部落都是被他们送上战场当炮灰用的,所以他们打得很顺利。

  可是这种顺利不能够说成是他们这些人造假。

  他们打的仗是真的。

  他们没有一丝怯懦。

  他们看到了北平府军心民心如此高涨,带着胜利之师出发,早就想到了,肯定能够打一场大大的胜仗。

  只是没有想到,这场战争可以打成如此好。

  本来大家应该高兴才是,死一百多人就能够拿下几万人的敌军,那是举国同庆的事情。

  现在反过头来那些文官居然还怀疑。

  反过头来还质疑他们是不是造假。

  如果真要质疑的话,那燕王殿下就应该多写一点战损比报上去,这样大家伙就不会质疑。

  可为什么要老老实实的报。

  就为了让全天下所有人都看一看,在国公爷的改革变法之下,如今的大明已经非常强大。

  强大到可以以如此少的战损,就灭杀几万的敌军。

  大家伙应该感到更安全才是。

  有如此精锐的大军保护着他们,谁做梦都应该笑醒才是。

  反过头来,那些文官这么想是什么意思?

  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是什么意思?

  怀疑所有人都在造假。

  怀疑如今的改革是假的。

  怀疑朱棣冲锋陷阵也是假的。

  当朱能来到了燕王府寻找朱棣之时。

  朱棣此时也是很头疼。

  其实他跟姚广孝已经在商议这件事情。

  这个时间就要往回拨一个多时辰。

  一个多时辰前。

  一朱棣和姚广孝两个人就已经坐在会客厅商议这件事。

  他们也都知道一旦被将士们知道,文官在质疑他们的战损比,在质疑他们的战报,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肯定会让大部分的将士气愤不已。

  所以就需要他们两个人去安抚将士们的情绪。

  当时姚广孝身穿袈裟,脸上一片平静对朱棣说道:“殿下,果然如老衲猜测的那样,这封战报送到了应天府之后,文官们不可能不怀疑。

  但是咱们要的就是他们的怀疑。按照老衲对太子殿下的了解,太子殿下一定会让文官亲自派人来咱们北平府核对战况。

  到那时将士们得到的赏识将会翻倍。”

  虽说朱棣其实并没有一定要骗取赏识的意思。

  但如实上报战况是他作为统帅的职责。

  而如果京城那些官员怀疑前方的状况情况,肯定会派出人来调查。

  而到时候调查的结果,跟自己送上去的战报一样,那就可以狠狠的装个逼。

  就是要让京城那些舒舒服服躺着当大爷的文官知道。

  我们前线的将士们的英勇要胜过你们的嘴皮子,胜过你们的笔。

  虽然现在朱棣当了统帅。

  但是他还是很享受这种可以人前显圣的机会。

  如果没有那些文官的质疑。

  这份战报就仅仅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封战报。

  而文官们质疑了,并且派人来核查了。

  通过文官的那张嘴说出情况的确如同朱棣上报的那样。

  那效果可就要比自己说出来翻倍的好。

  甚至可以让京城那些文官们帮自己宣传宣传。

  当然前期是要如何安抚好现在战士们,听到了这些话之后的激烈反应。

  朱棣对姚广孝说道,“大师您能想到,本王也想到了,所以不用想,有个人肯定会先来咱们府里边质问,他肯定怒气冲冲。”

  朱棣和姚广孝两个人同时想到了朱能。

  因为只有朱能才会那样的刚直。

  他受不了别人对他们的怀疑。

  尤其是上战场他们拼死拼活,才有了现在的成果,被人怀疑实在不是一件很好受的事情。

  所以一定会来质问到时候,朱棣就可以安抚朱能。

  安抚好了朱能,就安抚了大部分的人。

  果然啊,正如朱棣跟姚广孝两个人所说的那样,朱能在听说了这么个事之后毫不犹豫的怒气冲冲地来到了王府。

  准备和朱棣说说这件事。

  他刚到王府就看到张玉居然在门口等着他。

  下了马之后,朱能直接就问:“张玉你在这里干什么?”

  张玉回:“当然是等伱,我就猜到你听到京城文官们对咱们质疑之后,肯定会找殿下询问情况,所以我先行一步,在此地等候事。”

  朱能想到张玉居然如此的冷静,并且预判了自己的行动,老脸一红。

  但他却没有任何不好意思,反而是大声说道:“咱们这些个冲锋上阵的将士,没有其他所求,也不求所谓的被文官们歌功颂德,也不求他们嘴里面能说咱们几句好话。

  但咱们就求个心安理得,咱们就求个公正。

  咱们现在为何要冲锋陷阵?

  很简单的道理,北边的蒙古鞑子想要南下入侵,想要掳掠咱们的百姓,咱们就把他们给干掉,就这么简单。

  我们这些人一根肠子,没有文官那么多的花花心思,所以很简单这个道理,凭什么他们要怀疑咱们?

  他们有什么资格?

  一个个躺着经常舒舒服服的等着我们前线的消息的人,怎么有资格在这个时候说出这种话来?他们凭什么?”

  朱能越说越生气

  张玉听到他这么生气。

  张玉马上安抚一下:“你说的大家都理解,但你自己扪心自问一下,打出这么好的战损比,你自己相信吗?

  咱们打了十几年的仗了,不说别的,就说人员的伤亡,哪次少过两千。

  哪一次,回来之后大家会开开心心的?

  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仗着的就是灵活性,咱们没有办法追上他们是应该的。

  咱们每一次打仗回来之后向朝廷汇报情况,都是沉甸甸的一份名册。

  可是这一次汇报的却是一份薄薄的捷报,只说明了咱们俘虏了多少人,歼灭了多少人,咱们自己的死伤人数一百多。

  这说出去,任何人都会怀疑。

  就算是那些老百姓,你去问一问,你在大街上拉一个老百姓,你就跟他讲,我们这一次打仗出去四万多人,杀敌七八万,俘虏了三四万,然后自己只损伤了一百多人。

  你看看老百姓是说我们有病,还是第一时间夸咱们厉害?

  连普通百姓都会怀疑,更别说那些本来就跟咱们不对付的文官。

  这不是合乎常理的事情吗?

  有什么好计较的?犟什么?

  将士们理解不了,你这个当统帅的还理解不了要你这个统帅何用?”

  张玉把话说的都很严厉,朱能听了后气愤不已:“我只是看不惯文官的那些嘴脸。”

  张玉安抚起来:“文官的嘴脸是今天第一次这样吗?

  多少年了?我们每次出去哪次不受到那些文官的阻挠?

  哪次他们没有说咱们这是好战之心?

  哪次没有被说咱们祸国殃民?

  哪是没有说站端一开始上无数黎民百姓遭难?

  他们怎能看到咱们不重要,但咱们知道,不打这一拳出去,后边会引来无数的游牧民族的觊觎。

  文官们就想着通过谈判,通过和亲,通过送钱的方式和平解决。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建功立业。

  你都已经四十的人了,连这点都看不透的话,你不白活了吗。”

  张玉和朱能正在门口吵吵的时候,王府里边有人出来:“两位将军王爷有请。”

  张玉拍了拍朱能的肩膀:“你看人家王爷殿下都已经想到肯定会有这么一出,所以早就在王府等候了。

  你进去看一看,看看王爷是不是跟我说的一样。

  让你看一看王爷是不是也跟我所分析的那样拥有大胸怀,他早就已经习惯了。”

  朱能低着头:“合着就我一个人傻呗,合着就我没有搞明白弯弯的弯弯绕呗。”

  张玉跟他勾肩搭背,“这也不能这么说,至少你手底下那些将士们看到了一个愿意为自己出头的好统帅,这就够了。”

  朱能看着张玉:“你这张嘴,可以跟文官有的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