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顺的诗写罢,蔡昭姬迫不及待地将头凑过去,看罢,她沉默了一会儿,才道:“师弟的书法,颇具大自然生灵的动感。”
高情商:颇具大自然生灵的动感。
低情商:如同鸡抓狗刨。
董顺有些尴尬,他前世不用毛笔,毛笔水平全靠那纨绔原身,所以书法水平约等于无。
“看不清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么看不清嘛……”董顺嘟嘟囔囔。
蔡昭姬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好一首清雅如画的小诗!
这画面感,这意境,绝了!
蔡昭姬仿佛感受到江边的静谧清冷,旅人的淡淡愁绪,最后又被江中月的宁静所治愈……
好诗!是顶级的好诗!这首诗我蔡琰作不出来,就算是父亲,也没有过这样的佳作!
师弟竟有这样的才学?他为何一直藏拙?
马建对这首诗也是钦佩不已:“兄弟大才!小弟拍马也赶不上!”
其实他的年龄比董顺还大两岁,不过溜须拍马自称小弟是基本操作了——更何况这首诗的确是极好。
“可是……”马建拿着那张蔡侯纸,有些犯难,“这书法实在……”
董顺道:“这有何难?大汉第一才女在你面前,还怕什么书法?”
马建连忙求蔡昭姬誊写。
蔡昭姬眼珠子一转:“要我帮书法的忙?没问题,但我不要这首,我要换一首。”
这就是蔡昭姬的小心思了,她一方面觉得此诗惊才绝艳,另一方面又觉得董顺的文才与昨天的表现很不相符,实在不合理。
也不怪她怀疑,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除非董顺能再写一首同级别的诗!
董顺不知道蔡昭姬心中所想,满不在乎道:“这有何难?师姐,我说你写。”
“师弟别忘了,要有树字或者枝字。”蔡昭姬执笔,提醒董顺。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蔡昭姬的心猛地一颤,仿佛被什么揪住,她想说些什么,却不知说什么好。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吧嗒一声,蔡昭姬的笔掉落在地上。
马国成张大了嘴,他的身体如木偶一般僵硬,缓缓而艰难地转过身去,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
秋风骤起,风中传来相思的气息,蔡昭姬感觉现在仿佛不是在正午,而是身处黄昏时候,晚霞如同被点燃的绸缎,在暮色中缓缓流淌,
恍惚之中,天空落下杏花雨,每瓣都写着"愿君多采撷",把少女初见相思真味的震颤,永远封印在这个惊心动魄的黄昏。
他必然有故事!没有故事的人,写不出这样刻骨的相思!
脑补少女蔡琰又发功了:她仿佛看到侠客董顺结识了一位美丽的侠女,然而因为家世的原因,他不得不与心爱的侠女离别。
董大侠表面洒脱,内心却如刀割一般绞痛,那侠女去了南方,董大侠无以寄托相思之情,只得哀伤地写下“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信写完了,却无法寄出去,最后投入炉中,烧成灰……
蔡昭姬眼泪簌簌而下,为这对悲伤的有情人感到肝肠寸断!
董顺都懵了,他根本不知道蔡昭姬已经脑补了五十集连续剧,毕竟这首诗是王维写给乐师李龟年的,不是爱情诗啊!
然而董顺在蔡昭姬心中的形象,已经变成了“因为大义与家世的冲突,无可奈何地失去一生所爱,然后自暴自弃,于是变成一个浪荡纨绔”的设定。
沧桑的男人,有故事!有魅力!
蔡琰把诗写完,递给马建,自己却怅然若失。
她的心中尽是难以言喻的哀情,仿佛整个人都被这首《相思》所击垮。
马建郑重地接过诗,小心翼翼地折叠好,放入怀中。
他鼻子抽了抽,终于控制好情绪,对董顺道:“董兄,如此旷世杰作,却要写上我的名字,简直是玷污!我在想,这文会我到底去还是不不去……”
董顺连忙道:“去,当然要去。”
五万钱呢!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最近把董胖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他都不给我钱用了,我还指望你创收呢!
蔡昭姬回过神来,已经认定董顺诗才无双,属于世间第一档。
之前第一首或许还有话说,连写两首,还不够证明吗?
马建道:“此诗署我的名,真没关系吗?”
董顺摆了摆手,大度地说:“没关系,去吧!”
你要是不署你的名,我还不乐意呢!
若是文会的人知道是我写的,我的逆子人设就崩了!到时候人人不当我是逆子,只当是文人风骨,刘伶阮籍不就是这样吗?
当不成逆子,那我就亏大了!
蔡昭姬被眼前这一幕深深地震撼到了,将心比心,如果她能写出这样的诗,能骄傲一辈子!
然而董顺却毫不在意,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这是何等的淡泊名利,是何等的风霜高洁?
可恨师弟如此高洁品性,却被世人诬为“纨绔败类”,一想到这里,蔡昭姬就替董顺鸣不平!
董顺道:“我师姐要回蔡府,之前雇的马车溜了,你的马车借我师姐用一用,我骑着马载你回去。”
蔡昭姬心中猛地一震,如此风度,师弟真是集俊朗、多金、武艺、诗才、侠义、品德于一身的男子!
如果说,昨天蔡昭姬对董顺的印象是负3分,那么雇车时,印象就上升3分变成0分,杀盗贼时又变成4分,写诗之后,董顺在她心中已经是9分!
就差一点点了。
马建上马之后,董顺道:“对了,蔡师已经赐字给我,你不必再叫我董兄,以后叫我素卿。”
蔡昭姬上了马车,心道:我也想叫你素卿。
哼,我是他师姐,我想叫什么,就叫什么。
回到蔡府,蔡昭姬等了好一会儿,都没等到董顺回来。
因为董顺趁机逃课去玩了……
蔡邕上朝回来,在堂中走了一遭,不悦道:“这才拜师第二天,就找不着人了,真是无可救药!”
蔡昭姬趁机道:“我知道父亲烦恼什么,父亲既不愿教师弟,又不愿得罪了董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不如让女儿代师授课。”
代师授课?
蔡邕眼睛一亮,好主意啊!那纨绔根本不懂经学,用不着老夫这么高的才学,大师姐待师授业很合理!
然而蔡邕又担心起来:“那董顺声名狼藉,我怕你对你轻薄无礼。”
蔡昭姬笑道:“就在这蔡府之中,他还敢怎么样?就算他真的胆大包天,女儿叫一声就是,正好有理由把他开除了。”
蔡邕捋着胡须道:“还是你想得周到。”
蔡昭姬道:“爹爹你有官职在身,就不要管这些小事了。”
“好,女儿长大了,知道为爹爹分忧了。”蔡邕老怀大慰。
高情商:颇具大自然生灵的动感。
低情商:如同鸡抓狗刨。
董顺有些尴尬,他前世不用毛笔,毛笔水平全靠那纨绔原身,所以书法水平约等于无。
“看不清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么看不清嘛……”董顺嘟嘟囔囔。
蔡昭姬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好一首清雅如画的小诗!
这画面感,这意境,绝了!
蔡昭姬仿佛感受到江边的静谧清冷,旅人的淡淡愁绪,最后又被江中月的宁静所治愈……
好诗!是顶级的好诗!这首诗我蔡琰作不出来,就算是父亲,也没有过这样的佳作!
师弟竟有这样的才学?他为何一直藏拙?
马建对这首诗也是钦佩不已:“兄弟大才!小弟拍马也赶不上!”
其实他的年龄比董顺还大两岁,不过溜须拍马自称小弟是基本操作了——更何况这首诗的确是极好。
“可是……”马建拿着那张蔡侯纸,有些犯难,“这书法实在……”
董顺道:“这有何难?大汉第一才女在你面前,还怕什么书法?”
马建连忙求蔡昭姬誊写。
蔡昭姬眼珠子一转:“要我帮书法的忙?没问题,但我不要这首,我要换一首。”
这就是蔡昭姬的小心思了,她一方面觉得此诗惊才绝艳,另一方面又觉得董顺的文才与昨天的表现很不相符,实在不合理。
也不怪她怀疑,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除非董顺能再写一首同级别的诗!
董顺不知道蔡昭姬心中所想,满不在乎道:“这有何难?师姐,我说你写。”
“师弟别忘了,要有树字或者枝字。”蔡昭姬执笔,提醒董顺。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蔡昭姬的心猛地一颤,仿佛被什么揪住,她想说些什么,却不知说什么好。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吧嗒一声,蔡昭姬的笔掉落在地上。
马国成张大了嘴,他的身体如木偶一般僵硬,缓缓而艰难地转过身去,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
秋风骤起,风中传来相思的气息,蔡昭姬感觉现在仿佛不是在正午,而是身处黄昏时候,晚霞如同被点燃的绸缎,在暮色中缓缓流淌,
恍惚之中,天空落下杏花雨,每瓣都写着"愿君多采撷",把少女初见相思真味的震颤,永远封印在这个惊心动魄的黄昏。
他必然有故事!没有故事的人,写不出这样刻骨的相思!
脑补少女蔡琰又发功了:她仿佛看到侠客董顺结识了一位美丽的侠女,然而因为家世的原因,他不得不与心爱的侠女离别。
董大侠表面洒脱,内心却如刀割一般绞痛,那侠女去了南方,董大侠无以寄托相思之情,只得哀伤地写下“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信写完了,却无法寄出去,最后投入炉中,烧成灰……
蔡昭姬眼泪簌簌而下,为这对悲伤的有情人感到肝肠寸断!
董顺都懵了,他根本不知道蔡昭姬已经脑补了五十集连续剧,毕竟这首诗是王维写给乐师李龟年的,不是爱情诗啊!
然而董顺在蔡昭姬心中的形象,已经变成了“因为大义与家世的冲突,无可奈何地失去一生所爱,然后自暴自弃,于是变成一个浪荡纨绔”的设定。
沧桑的男人,有故事!有魅力!
蔡琰把诗写完,递给马建,自己却怅然若失。
她的心中尽是难以言喻的哀情,仿佛整个人都被这首《相思》所击垮。
马建郑重地接过诗,小心翼翼地折叠好,放入怀中。
他鼻子抽了抽,终于控制好情绪,对董顺道:“董兄,如此旷世杰作,却要写上我的名字,简直是玷污!我在想,这文会我到底去还是不不去……”
董顺连忙道:“去,当然要去。”
五万钱呢!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最近把董胖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他都不给我钱用了,我还指望你创收呢!
蔡昭姬回过神来,已经认定董顺诗才无双,属于世间第一档。
之前第一首或许还有话说,连写两首,还不够证明吗?
马建道:“此诗署我的名,真没关系吗?”
董顺摆了摆手,大度地说:“没关系,去吧!”
你要是不署你的名,我还不乐意呢!
若是文会的人知道是我写的,我的逆子人设就崩了!到时候人人不当我是逆子,只当是文人风骨,刘伶阮籍不就是这样吗?
当不成逆子,那我就亏大了!
蔡昭姬被眼前这一幕深深地震撼到了,将心比心,如果她能写出这样的诗,能骄傲一辈子!
然而董顺却毫不在意,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这是何等的淡泊名利,是何等的风霜高洁?
可恨师弟如此高洁品性,却被世人诬为“纨绔败类”,一想到这里,蔡昭姬就替董顺鸣不平!
董顺道:“我师姐要回蔡府,之前雇的马车溜了,你的马车借我师姐用一用,我骑着马载你回去。”
蔡昭姬心中猛地一震,如此风度,师弟真是集俊朗、多金、武艺、诗才、侠义、品德于一身的男子!
如果说,昨天蔡昭姬对董顺的印象是负3分,那么雇车时,印象就上升3分变成0分,杀盗贼时又变成4分,写诗之后,董顺在她心中已经是9分!
就差一点点了。
马建上马之后,董顺道:“对了,蔡师已经赐字给我,你不必再叫我董兄,以后叫我素卿。”
蔡昭姬上了马车,心道:我也想叫你素卿。
哼,我是他师姐,我想叫什么,就叫什么。
回到蔡府,蔡昭姬等了好一会儿,都没等到董顺回来。
因为董顺趁机逃课去玩了……
蔡邕上朝回来,在堂中走了一遭,不悦道:“这才拜师第二天,就找不着人了,真是无可救药!”
蔡昭姬趁机道:“我知道父亲烦恼什么,父亲既不愿教师弟,又不愿得罪了董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不如让女儿代师授课。”
代师授课?
蔡邕眼睛一亮,好主意啊!那纨绔根本不懂经学,用不着老夫这么高的才学,大师姐待师授业很合理!
然而蔡邕又担心起来:“那董顺声名狼藉,我怕你对你轻薄无礼。”
蔡昭姬笑道:“就在这蔡府之中,他还敢怎么样?就算他真的胆大包天,女儿叫一声就是,正好有理由把他开除了。”
蔡邕捋着胡须道:“还是你想得周到。”
蔡昭姬道:“爹爹你有官职在身,就不要管这些小事了。”
“好,女儿长大了,知道为爹爹分忧了。”蔡邕老怀大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