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姓琅琊 第246章 密试

小说:冒姓琅琊 作者:东周公子南 更新时间:2025-04-23 10:24:13 源网站:2k小说网
  王扬虽说平时对谢星涵不用心机,但一路看下来,也明白了这是谢小**眼泪攻势。

  尤其是她自述缘由的这一段,故事看似有骨架,实际内容却隐隐约约;言辞看似有所交代,一些关节处却闪烁不尽;背景点出一二句,其余都是留白,至于细节则全凭听者想象,这对于王氏说谎法则的创始人王扬来说,可太熟悉了。不过一追问便哭这招王扬暂时还没机会用,倒先让谢星涵秀了一下。

  不过王扬并不想揭穿谢小娘。一来故事虽然有几分假,但假中未必没有真。二来见她演得这样用心卖力,也不忍拆台。三来不管谢星涵的眼泪有多少表演的成分,看她哭成这样,实在让人心生怜惜。四来如果真有人要对付谢星涵,那王扬当然要管上一管。

  “谢娘子别哭,这件事有我呢!”王扬装作上头的样子,义愤填膺道。

  谢星涵猛地抬头,带着几分惊慌失措的柔弱:

  “公子不可冲动!星涵仔细想了想,此事确实不该劳烦公子。毕竟那五大经学高手都是名儒硕学,随便一人便已难挡,更何况五人联手!公子才华虽高,但万一一时不察,被他们寻到韬晦时的空隙,设伏发难,折了公子清誉,这可如何是好......”

  谢星涵泪波轻转,指尖将帕子折出一道细痕,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迟疑。

  哦,意思是让我尽全力,不要韬光养晦。

  王扬手掌横挥,一副豪气迸发的模样:

  “娘子放心!一人横槊,千军辟易!考较学问,不在人多。甭管对面多少名儒,有我王扬一人在此,足矣!”

  谢星涵眸中水光潋滟,似有万千星辰流转,可刚露出几分雀跃之色便又垂下眼帘,沾着泪痕的长睫在眼下投出一片阴影,连声音都低了几分:

  “可公子说今天有事,星涵不敢耽误公子。”

  你个小戏精敢得很......

  算了,陪你演一波吧。

  王扬眉峰微挑,眼中光华流转似剑出鞘,唇角噙笑,三分傲然,七分从容:

  “王扬何惧群儒阵?

  万卷经纶一笑摧。

  不是狂生轻圣道,

  圣道今朝在我为。

  别说五大高手,就是十大高手,也耽误不了多久。

  娘子稍坐,看我破阵!”

  谢星涵怔怔地看着王扬,星眸失神,一切演技,化为乌有......

  ......

  竹间幽户,静隐茶香缕。

  小阁烟轻帘未举,

  漫任云团浮聚。

  “品茗居”竹室雅间外的小阁里,小凝迎了出来,双手叠于腹前,恭恭敬敬地向王扬行了个礼。

  王扬道:“小凝,你这么客气干嘛!”

  谢星涵笑道:“公子不是一直想见小凝吗?如今见着了,倒嫌人家礼数周全起来了。”

  王扬:???

  小凝:???——!!!

  谢星涵看向小凝,眼神询问,小凝马上点头:“一切妥当。”

  谢星涵做了个请的手势:“公子请......”

  王扬走了几步,回头见谢星涵、小凝都站在原地,奇道:“走啊......”

  谢星涵敛衽微笑:

  “星涵就不进去了,以免落人口实。星涵在此为公子烹一壶‘温山御荈’,静候公子佳音。”

  “好。”

  王扬也不怯场,掀帘走进回廊,走到尽头后,推门而入。

  谢星涵紧绷的肩线这才不着痕迹地松了下来,拍了拍心口,呼出一口气道:“可算把这家伙骗来了。”

  小凝赶紧夸夸:“娘子好厉害!把王公子都骗了!”

  谢星涵左右看了看,见四下无人,便小猫似的伸了个懒腰,蓝瑛耳坠轻轻晃动,拖着长声道:

  “他——知道——我在骗他。”

  战国绿松石金耳坠,现藏河北博物院

  北魏嵌宝石金耳坠,现藏大同博物馆

  小凝睁大眼睛:“啊?难道王公子知道这是国子学的——”

  谢星涵脸上带着几分得意的娇憨:

  “那他不知道,不过他知道我是做戏引他来的。”

  小凝疑惑:“那......”

  谢星涵星眸一弯,嘴角扬起狡黠的弧度:

  “反正他不会拆穿我!”

  小凝:......

  ......

  王扬眼前,五张矮案呈半月形排开,案上五盏茶,案后五人端坐,宽衣博带,气韵沉雅,年纪最小的恐怕都有四五十岁,一见王扬进来,五种目光如电射来,或审视,或锐利,或好奇,或怀疑,最右边的一位老者,眼睛亮得出奇,上下打量着王扬,脸上欣喜之色,溢于言表。

  五人中没一人说话,五道目光“各有千秋”,只是盯着王扬不住地看,寻常人若是被这么打量,难免怯场。可王扬当年保研折桂,面试时几大教授连番发问,问他的时间是最长的,更不用说后来博士中期考核时的“一人独诵,满座皆静”,现在这种场面对于王扬来说实在没什么**张的。他对着五人,微微一礼,声音不疾不徐,不轻不重:

  “琅琊王扬,见过诸位先生。”

  目光怀疑的那人最先开口:“《尚书百问》是你写的?”

  “是。”

  那人眯了眯眼,疑色更重:“《尚书答问》也是你写的?”

  “也是。”

  那人脖颈前伸,死死盯住王扬的眼睛,仿佛要从中嗅出谎言的痕迹:

  “那《尚书今古文指瑕》呢?”

  “还是。”

  那人猛然一声喝:“撒谎!”

  最右边的那个神色欣喜的老头闻此咳了一声:“敬言,你怎么——”

  那人冷声打断道:“若不许我发问,我现在可以退席。”

  老头无奈一笑,伸伸手掌,示意他继续。

  那人看着王扬,冷冷质问道:

  “皓首穷经,不通秘义!你才多大?怎么可能写得出来?是谁替你写的吗?有几个人捉刀?”

  王扬淡淡一笑:

  “学之深浅,在心不在年;才之高下,在悟不在寿。经术之道,岂以年寿论深浅耶?但问才学如何尔!器有早成,道无常矩。故有八岁能辩《尔雅》者,亦有六十未通章句者,何足怪哉?

  若必以齿序论才学,则仲尼不当称颜回,孔明宜终老隆中。贾谊之事定为乌有,王弼注《易》必为人代笔,先生不究颜子贾生,独究于我,何也?”

  “你!”那人一拍桌案,喉结滚动数下,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坐最右边的老头双手插袖,神色更喜!

  目光锐利者此时轻笑一声:

  “凭你也敢以圣贤自比?”

  王扬也轻轻笑道: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若言不可比圣贤,则《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当删其章。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我虽不敢攀圣贤之高,然亦不敢妄自菲薄,以违圣贤之教。萤火之光,也思照夜;跬步之短,亦望千里。匹夫虽末,其志不可夺焉,不知道先生以为然否?”

  目锐者面色陡沉,默然不语。

  目光审视者道:

  “你舌辨的功夫倒是不错,可做学问靠的可不是辩才,你既说三书都是你写的,那你都读过什么书?粗读的有哪些?精读的有哪些?能诵者有多少?能通者有多少?”

  王扬微微欠身,语气谦虚道:

  “扬不才,不过只读了两种书而已,粗读精读,能诵能通,都在这两种书之间。”

  目光审视者大感兴趣:“哦?是哪两种书?”

  王扬淡淡一笑:“一种是文,一种是史。”

  众人神色都是一震。最开始就脸带欣喜的老头,一震之后,抚掌大笑。

  目光怀疑者缓过神来,再次拍案:“猖狂猖狂!何其猖狂!”

  王扬神色疑惑:“我只读两种书而已,难道先生读的不是这两种书吗?”

  那人气性似乎很大,被王扬连驳,血色上涌,怒道:“你这狂徒小儿......”

  欣喜老头打断道:“好了好了,你说你,都多大岁数了?还跟个小孩似的。是谈学问还是争意气啊?”

  那人指着王扬,手指连抖:“他他......”

  目光审视者伸手阻住两人,紧盯着王扬,追问道:

  “你是粗读者多,还是精读者多?是能诵者多,还是能通者多?”

  王扬坦然迎上审视者探究的视线,说道:

  “粗读多,精读少。能诵多,能通少。”

  “多是多多少?少是少多少?”审视者快速问道。

  王扬应声而答:

  “好似灶中点火,即燃即熄。多如枯草,少似碳星。碳星虽少,却能复燃枯草,使之皆为碳星也。”

  五人皆点头。目光好奇者叫了声好:“比得妙!能再有一比乎?”

  王扬不假思索:

  “又如岸塌泉潭,水浑不堪。多如浊流,少似清泉。清泉虽少,却能复澄浊流,使之尽为清泉也。”

  好奇者捻须而笑,面带赞许。

  欣喜老头感叹道:“这是懂读书的。”

  第一位开口的怀疑者哼了一声:“小聪明而已,巧辩浮辞,避实就虚,到现在也没说,他的根基书到底有哪些。莫非心虚?”

  王扬笑了笑,看向那人:

  “我不是不说,而是今天时间不够,不知——从、何、说、起。”

  ——————

  注:①时间乃古辞,中古时佛教典中用得比较多。如《度世品经》:“须臾一时间,可晓众心念。”《妙法莲华经》言:“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

  ②《茶经·七之事》引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