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水师全军覆没,也标志着燕军南下再无阻碍,横扫天下之势,已然势不可挡。

  燕军振臂欢呼着,战船回撤,缓缓回到了港口来修复。

  庞磊从旗舰来到了小船上,坐着小船上岸,大踏步的来到了观战台前,单膝跪地道,

  “启禀陛下,大燕水师,幸不辱命,全歼敌军!”

  燕扶摇微笑道,

  “好,不枉你这四个月以来,坚持不懈的造船和训练士兵。

  此战,我大燕水师功不可没,朕定会论功行赏。

  随朕回城,举办庆功宴!”

  “末将多谢陛下!”

  皇帝和二王及众帅,下了观战台,向着城中赶去。

  庞磊向前走了几步,忽然回头,看向了那一盘狼藉的江面,喃喃说道,

  “不可一世的周云啊,你……终于败在了我的手里。”

  ……

  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很快便被水军大营的传令兵,飞鸽传书回了郢都。

  第二天一大早,早朝还没有开始,皇帝和朝臣们便收到了这个消息。

  楚皇熊壬,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皇帝,登基二十年,算不上昏庸无道,也算不上励精图治,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帝,中庸之君。

  但是能够坐到皇帝这个位置上,面对着绝对的权力和四面八方的诱惑,能够做到不生杀予夺沉迷酒色,不残暴不昏庸,就已经很厉害了。

  熊壬也清楚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没什么开疆拓土的能力,也知道自己没有改革新政的勇气,让他在那些错综复杂的贵族朝臣势力之间维持平衡还行,也没什么雄心大志。

  在他看来,主要他按部就班的当皇帝,然后把太子培养成才,多多历练,等自己死后,让太子继位,把楚国皇室传承下去就好了。

  可天不遂人愿。

  北方那个毫无存在感的燕国,忽然间横空出世,合纵连横,扫灭了北方最强大的坤国。

  而后灭齐国,收凉国,兵分两路吞并魏国、秦国,到现在川国都亡了。

  一转眼,自己这个中庸之君要变成亡国之君了。

  熊壬每天都会失眠,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到了凌晨,好不容易睡着了。

  天刚亮,就被宫女叫醒,给他传达了一个“好消息”。

  “陛下,北方急报,我国水师全军覆没,周云战死。”

  听到这话,熊壬瞬间打了个激灵,难以置信的瞪大了眼睛,而后浑身像是脱了力一样,往床上一坐,倒在了嫔妃的身上。

  “皇上,皇上!”

  那嫔妃吓坏了,连忙扶着熊壬,焦急的呼唤着,而后又对着前来帮忙的宫女怒斥道,

  “**婢,看你把皇上害的,你九族的脑袋都不够掉,还不快去传太医!”

  宫女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件事会怪她,又不是她打了败仗,而且八百里加急军报送来,按照规矩就是不管皇上在干什么都要立刻通报的。

  别说是在睡觉了,就算是在造孩子,都要打断过程来禀报。

  这怎么就怪她了呢?

  可主子就是主子,奴才就是奴才,千错万错都是奴才的错,主子怎么会有错呢?

  就在宫女要赶忙去传太医的时候,熊壬忽然有气无力的说道,

  “快,传令,开朝会,召集文武百官。”

  “遵命。”

  嫔妃也赶忙喊道,

  “别忘了传太医!”

  “陛下呀,大臣们赶到还需要时间,您先让太医给您看看身体,再去开朝会也不迟。”

  “朕知道,让太医扎两针就行了。”

  片刻后,太医赶到,为熊壬扎针疏通经脉后,熊壬才好了很多。

  “陛下呀,您这是急火攻心啊,可不能再生气了,不然恐怕病情会更加恶化啊。”

  “不生气不行啊,国家危难之际,朕如何不急火攻心。”

  熊壬转上了龙袍,来到了朝堂上。

  满朝文武已经聚集,都在小声窃窃私语着,皆是满脸焦急之色。

  熊壬坐在了龙椅上,接受了百官的朝拜后,说道,

  “诸位爱卿,北方传来急报,我国水师全军覆没,周云也慷慨赴死,壮烈牺牲了。

  燕军的八十万大军,估计已经开始过江了,大家说说,该怎么办才好吧。”

  太尉站出来说道,

  “陛下,周云眼高手低,乃是无能之辈,此人害的我大楚水师全军覆没,理应严惩……”

  “哎呀行了行了。”

  熊壬眉头紧皱,不耐烦的说道,

  “都什么时候了,还顾着你那党争的一套呢,人都死了你还严惩什么严惩?

  周云虽然输了,但他也打出了我们楚人的血气,打出了我们楚人的脊梁!

  他是为国战死的,何错之有?

  朕现在不是要你们指责谁的错误,而是要你们想办法,来想想到底该怎么办。”

  此言一出,众人安静了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此时的楚皇,与当初的齐皇、魏皇、秦皇、川皇没什么两样。

  每一个将要被燕国兵临城下的皇帝,都是这样的心情。

  绝望!

  留给他的选项,就只有降或者逃。

  降,有点不甘心。

  逃,又能往哪逃?

  但大臣们,该说还是要说的。

  一个大臣站出来说道,

  “陛下,燕军势大,我军势微,臣以为,当避其锋芒,韬光养晦,养精蓄锐,再图谋与燕军决战。”

  熊壬点头道,

  “说得很好,下次别说了,避其锋芒,韬光养晦,燕军给你时间韬光养晦吗?

  荆州距离郢都就六百里远,六百里,燕军不出半月就能抵达。

  你上哪韬光养晦去?”

  另一个大臣站出来说道,

  “陛下说的是,燕军足足有八十万大军,而我军只剩下二十万中央军了。

  与敌人硬碰硬,乃是不智之举。

  臣以为,我们该迁都。”

  “又迁都?”

  熊壬皱起眉头,楚国有迁都的习惯,朝廷走到哪,哪里就叫郢都。

  “这次迁到哪里去呢?”

  “陛下,臣以为,当南迁,迁到我国与乾国交界处的永州郡。

  乾国地大物博,兵精将广。

  虽然他们损失了四十万大军,但国内还有着八十万中央军,光在边界就有足足有四十万,另外各地该有地方军二十万。

  我们可以向乾国朝廷求援,让他们往边界增兵,与我军联合,跟燕军决战。

  此乃唯一的生存之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