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长恭的话,成功的说服了燕扶摇和马凌,都接受了这个观点。

  翌日,大军修整一日,打扫战场。

  第三天,大军开拔南下,过了零陵城,向着西南方向,兵分两路。

  燕军又分为了东部军和西部军,东部军依然由沈长恭和马凌率领,西部军主帅还是关寿长,分别向三关和龙虎关进发。

  大军行进,燕扶摇坐在龙辇上,独自已经很大的他,行动不便,身边一直跟着太医和宫女伺候着。

  到了中午的时候,沈长恭又去看自己的宝贝儿子了。

  儿子已经两个多月了,完全长开了,在他的怀里嘿嘿的笑着。

  沈长恭举着他,往天上一扔,又接住他,把小家伙高兴的手舞足蹈。

  这样子可把鱼紫菱和嬷嬷们吓坏了,连声呵斥他,哪能这么玩小孩子。

  说着话,她们便要将小孩子从沈长恭怀里抢走。

  沈长恭哈哈一笑,抱着儿子出了门,翻身上马,带着护卫队和屠雀翎,便向着临时驻扎地跑去。

  “本王带儿子出去兜兜风,你们不用跟来!”

  喝退了鱼紫菱和嬷嬷们,沈长恭左手抱着儿子,右手拉着缰绳,一路向东而去。

  在江南水乡的田间小路上,信马由缰,感受着周围新鲜的空气,闻着成熟的稻香让人心旷神怡。

  路边的稻子,看着并不饱满,稀稀拉拉的,产量应该不算太高,毕竟受限于时代背景。

  但此时看着那金灿灿的稻谷,看着正在弯腰割稻的农民,沈长恭的心里也是没由来的满足,这都是丰收的喜悦。

  继续往东走,走了十几里后,小世子也是更加开心了,不停的咯咯直笑。

  “冲谁笑呢,这么爱笑,咋这么讨人喜欢呢?”

  沈长恭忍不住捏了捏宝贝儿子的脸蛋一下。

  忽然,他身边的屠雀翎,指着不远处说道,

  “王爷,那边的稻子,怎么感觉好像不太一样啊?”

  “不一样?”

  沈长恭拿出望远镜看去,果然发现了端倪。

  只见东边大片水田里面的稻子,密密麻麻,每一株稻谷都沉甸甸的,结满了稻穗。

  跟西边的这些稻子一比,东边的稻子就像是肥头大耳的胖子,西边的就像是快要饿死的干尸。

  “有意思,走,过去看看。”

  他带着侍卫,快马向前而去,不多时,便来到了这一片东边的这一片稻田边上。

  田地里正在割稻的农民,见到穿铠甲拿兵器的人来了,吓唬纷纷放下手里的工作。

  “这是谁家的田地?”

  沈长恭抱着孩子,对那些农民喊道。

  “军爷,这些都是袁老爷子的田。”

  “你去把他叫来,本王有赏!”

  “是!是!”

  一个农民连忙放下镰刀,顺着田埂向着远处跑去。

  沈长恭把孩子给屠雀翎,自己蹲下来,细细的看着那些稻谷,喃喃道,

  “怎么这么像杂交水稻啊。”

  “什么水稻?”

  屠雀翎也蹲下身,好奇问道。

  “你不懂,这种水稻,产量非常高,若是能在整个南方普及开来,全国的人都能吃饱肚子了,到时候,国泰民安,谁还去造反啊。

  我不太懂这些,但能种出这种水稻的,那绝对是国之重器,是擎天之柱啊!”

  “这么厉害?不至于吧?不就是个种地的嘛。”

  “你懂个屁,这个若是真的有办法普及,五年,五年之内,全国都能吃饱饭。

  粮食多了,人就不用每天为吃饭发愁,就能腾出来更多的人手,去做其他的事情,发展工业。

  生产力上来了,国力就会腾飞。

  我们大燕,就会一直屹立世界之巅!

  有了这些东西,五年后,我征战倭寇,南下巡洋,下野不用担心补给跟不上了!

  这是国士!

  此人……堪称圣人。”

  他们等了足足两刻钟的时间,东边的路上,才出现了一辆马车,快速的来到了他们的面前。

  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从马车上下来。

  此人身材消瘦,慈眉善目,目光炯炯有神,走起路来龙行虎步,精气神十足。

  老者看着面前的年轻男人,抱着孩子的女人,以及金戈铁**护卫,心里有些紧张,但还是不卑不亢的行礼道,

  “草民拜见王爷。”

  “老人家快快起来,小王可担不起你这么大的礼物。”

  沈长恭连忙将其扶起来,问道,

  “敢问老先生尊姓大名?”

  “草民袁千民,是双流县的村民,敢问王爷,是……是哪国的王爷啊?”

  “我是大燕兰陵王,沈长恭。”

  “兰陵王?!!”

  听到这三个字,老人家吓了一大跳。

  毕竟,这个名字,整个天下谁人不知。

  但更多的还是凶名。

  什么残暴杀戮,无恶不作,一顿吃三个小孩子之类的。

  毕竟,不能指望敌国会宣扬他的好名声。

  “袁先生不必担忧,本王不是什么残暴之人,只是看到这稻田,忍不住想要见见这田地的主人。”

  “王爷,草民可担不起先生二字。”

  “你担得起,敢问袁先生,这些田地里的稻子,为何跟西边那些稻田不一样啊?”

  袁千民点头道,

  “西边那是全州县的田地,东边,从草民的田开始,就是双流县的田地了。”

  “那为何品种差异如此之大?地不是一样的地吗?”

  “哈哈,王爷,地是一样的地,但种不是一样的种,这些种啊,是草民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才逐渐培育出来的杂交种子,亩产丰盛。”

  “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大力推广呢?”

  “王爷莫要误会草民,这亩产增加,也是最近四五年的事情,也是草民一代一代培育出来的,直到今年,才达到了这种规模,还没来得及上报朝廷呢。

  普通的田地,一亩田能够产出三百斤稻米,那就是丰收年了。

  但草民的田,一亩地可以产出两千斤的稻米。

  刚开始的时候,草民也是栽了好几次跟头,数次颗粒无收,全家险些饿死,差点卖田,好在我们全家挺过来了。

  这几年,从亩产三百斤,五百斤,一千斤,一千三百斤,到今年亩产两千斤,是一年比一年好,草民这才吃饱了肚子,研究出了正确的杂交方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