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嬴政为解决了粮食问题形势一片大好而得意洋洋的时候,赵高就进来报道:</p>
“大王,公子扶苏求见。”</p>
嬴政想也不想就回道:</p>
“见。”</p>
扶苏是嬴政的长子,此时已十四岁,在嬴政的培养下已颇有些少年老成,再加上营养充足,是以看起来就像十六、七岁一般。</p>
此时正是由淳于越带着出宫历练,经过邯郸时自然要来拜见。</p>
扶苏进殿先是问候了嬴政一番,然后就说道:</p>
“父王,据闻楚国劳力不足将来恐有饥荒。”</p>
“儿臣以为究其根由……在于各国连年征战致使劳力不足百姓无心生产。”</p>
“为今之计,应暂缓兵端与民生息才是上策。”</p>
嬴政一听这话心下就有些不爽了,他不答反问道:</p>
“这又是太傅教你的?”</p>
扶苏拜道:</p>
“这是儿臣的理解,若有不对之处……儿臣愿闻父王教诲。”</p>
嬴政只是“哼”了一声。</p>
他心下其实是有些后悔的。</p>
嬴政之所以当初让淳于越做扶苏的老师,更多的是因为他认为应该“以法家打天下而用儒家治国”。</p>
这么想有一定的道理。</p>
因为打天下时处处都要讲法,要用法来规范军队和百姓,只有这样才能将百姓、军队甚至是贵族的力量都集中在一起成为一个战争机器……</p>
客观的说,秦时统治阶级以法家治国更多的是为了集权。</p>
比如对统治阶级不利的就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摒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就发扬光大,就算是贵族势力也可以通过法律限制他们的权力。</p>
于是全国上下一条心,每个阶层每一份子都能成为战争机器的一部份。</p>
如果像楚国那样,其内部各阶层甚至阶层内部都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那么就算有再多的兵再广阔的土地也是形同一盘散沙。</p>
所以打天下是必须要用法家,因为法律会像一根绳一样将所有力量各个阶层串在一起。</p>
但若这天下已经打下来了,还需要像如今这样保持着这战争机器?</p>
到时更应该休兵止戈、与民生息。</p>
然而却不应是这时候,至少不是在这打天下的时候。</p>
扶苏还想说什么,却被嬴政制止了:</p>
“够了!”</p>
“劳力问题已经解决,也不会有什么饥荒,或许你应该去看看!”</p>
“打天下或是治天下,绝不会是只动动嘴就可以的。”</p>
说着嬴政也没明说,就拂袖而去,只留下扶苏一个人在殿内发愣。</p>
扶苏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他疑惑的将目光投向赵高,赵高也只是拱手不言语。</p>
嬴政要是不说,赵高又哪里敢多事。</p>
不过这疑惑没持续多久,正在扶苏手足无措时,就见一名侍卫匆匆进得殿来,对扶苏说道:</p>
“公子,大王命你即刻前往寿春,任大梁军监军。”</p>
公子扶苏心下又是一阵疑惑:</p>
“监军?”</p>
公子扶苏一直以来学习的都是治国之道,跟军队没多大关系,是以对行军作战没多少了解。</p>
为何父王会突然在这时候派他前往寿春任监军?</p>
不过既然是父王的命令,而且还是“即刻”,是以扶苏也不敢违抗,稍事整理下行装就出发了。</p>
在扶苏临上船前,淳于越终于知道了原因。</p>
“公子。”淳于越匆匆赶来对扶苏说:“外界传闻沈兵以水车舂米,并以舂米换百姓屯田,于是……”</p>
扶苏不由皱了皱眉头,说道:</p>
“哪有这等好事?”</p>
“水车还能舂米?这多半是以讹传讹。”</p>
“太傅莫要为此操心,我去看看就来。”</p>
于是扶苏便一路沿水路赶往寿春。</p>
却是那许应先赶到的。</p>
他一看到沈兵就像老熟人似的远远对沈兵拱手道:</p>
“五大夫别来无恙?”</p>
“我等相别不过数月,据闻五大夫又制出新物事,我许应特来一开眼界。”</p>
沈兵哪里还会拒绝,当下就领了许应去看那水车舂米。</p>
许应在路上对水车舂米一事也是颇有疑惑,因为这过于神奇了……许多事在现代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在古时却往往是不可思议。</p>
就像之前水车可以自行引水,如果不是真制出了实物,说出来也没人相信。</p>
不过许应还是相信的,因为沈兵早就制出了水车、翻车等物事。</p>
此时许应一看到水车舂米,接着马上就明白了它的原理。</p>
发明创造往往就是这样,没想到时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真看到实物时就发现其实也很简单。</p>
许应一边看着水车一边频频点头,对沈兵拱手赞道:</p>
“五大夫大才,此水车舂米着实简单。”</p>
“可叹我等有水车也会舂米,却不知将水车与舂米如五大夫一般将其连起来。”</p>
沈兵当然又要谦逊一番。</p>
许应又问:</p>
“我等是否可以详录其制法并将其传到各地?”</p>
沈兵回答:</p>
“这是自然,否则制出此物又有何用?”</p>
许应半信半疑的问了声:</p>
“无需收取费用?”</p>
沈兵打趣道:</p>
“若是别人自是要收取费用,但先生要录我又哪敢收?”</p>
许应不由哈哈大笑起来。</p>
这时杨端和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说道:</p>
“副将,公子扶苏要来了。”</p>
沈兵不由奇道:</p>
“公子扶苏?他来此作甚?”</p>
杨端和没说话,只是将一封书信递给了沈兵。</p>
这封信却是嬴政送来的,上面写着:</p>
“着公子扶苏为大梁军监军!”</p>
沈兵脑袋不由“哄”的一下就乱了。</p>
这什么情况?</p>
公子扶苏可是大秦的法定继承人,让他来这任监军?</p>
话说“监军”一职在唐朝之后通常都是太监担任。</p>
因为监军一职通常都是担心武将拥兵作乱,所以才要“监军”。</p>
而太监是没有成为皇帝的可能的,所以太监不可能拥兵作乱抢夺皇位,于是太监任监军才能让人放心。</p>
公子扶苏任监军当然也能放心,这可以说是个例外。</p>
然而……这是担心沈兵拥兵作反吗?</p>
要任监军也要去杨端和那任,怎会到大梁军这任?</p>
大梁军才多少人啊?</p>
哪有谋反的可能?</p>
这么点兵还需要监?</p>
不过想想沈兵就明白了,嬴政这目的或许并不是监视,而是让扶苏历练。</p>
</p>sxbiquge/read/1/1552/ )
“大王,公子扶苏求见。”</p>
嬴政想也不想就回道:</p>
“见。”</p>
扶苏是嬴政的长子,此时已十四岁,在嬴政的培养下已颇有些少年老成,再加上营养充足,是以看起来就像十六、七岁一般。</p>
此时正是由淳于越带着出宫历练,经过邯郸时自然要来拜见。</p>
扶苏进殿先是问候了嬴政一番,然后就说道:</p>
“父王,据闻楚国劳力不足将来恐有饥荒。”</p>
“儿臣以为究其根由……在于各国连年征战致使劳力不足百姓无心生产。”</p>
“为今之计,应暂缓兵端与民生息才是上策。”</p>
嬴政一听这话心下就有些不爽了,他不答反问道:</p>
“这又是太傅教你的?”</p>
扶苏拜道:</p>
“这是儿臣的理解,若有不对之处……儿臣愿闻父王教诲。”</p>
嬴政只是“哼”了一声。</p>
他心下其实是有些后悔的。</p>
嬴政之所以当初让淳于越做扶苏的老师,更多的是因为他认为应该“以法家打天下而用儒家治国”。</p>
这么想有一定的道理。</p>
因为打天下时处处都要讲法,要用法来规范军队和百姓,只有这样才能将百姓、军队甚至是贵族的力量都集中在一起成为一个战争机器……</p>
客观的说,秦时统治阶级以法家治国更多的是为了集权。</p>
比如对统治阶级不利的就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摒除,对统治阶级有利的就发扬光大,就算是贵族势力也可以通过法律限制他们的权力。</p>
于是全国上下一条心,每个阶层每一份子都能成为战争机器的一部份。</p>
如果像楚国那样,其内部各阶层甚至阶层内部都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那么就算有再多的兵再广阔的土地也是形同一盘散沙。</p>
所以打天下是必须要用法家,因为法律会像一根绳一样将所有力量各个阶层串在一起。</p>
但若这天下已经打下来了,还需要像如今这样保持着这战争机器?</p>
到时更应该休兵止戈、与民生息。</p>
然而却不应是这时候,至少不是在这打天下的时候。</p>
扶苏还想说什么,却被嬴政制止了:</p>
“够了!”</p>
“劳力问题已经解决,也不会有什么饥荒,或许你应该去看看!”</p>
“打天下或是治天下,绝不会是只动动嘴就可以的。”</p>
说着嬴政也没明说,就拂袖而去,只留下扶苏一个人在殿内发愣。</p>
扶苏不知道自己错在哪,他疑惑的将目光投向赵高,赵高也只是拱手不言语。</p>
嬴政要是不说,赵高又哪里敢多事。</p>
不过这疑惑没持续多久,正在扶苏手足无措时,就见一名侍卫匆匆进得殿来,对扶苏说道:</p>
“公子,大王命你即刻前往寿春,任大梁军监军。”</p>
公子扶苏心下又是一阵疑惑:</p>
“监军?”</p>
公子扶苏一直以来学习的都是治国之道,跟军队没多大关系,是以对行军作战没多少了解。</p>
为何父王会突然在这时候派他前往寿春任监军?</p>
不过既然是父王的命令,而且还是“即刻”,是以扶苏也不敢违抗,稍事整理下行装就出发了。</p>
在扶苏临上船前,淳于越终于知道了原因。</p>
“公子。”淳于越匆匆赶来对扶苏说:“外界传闻沈兵以水车舂米,并以舂米换百姓屯田,于是……”</p>
扶苏不由皱了皱眉头,说道:</p>
“哪有这等好事?”</p>
“水车还能舂米?这多半是以讹传讹。”</p>
“太傅莫要为此操心,我去看看就来。”</p>
于是扶苏便一路沿水路赶往寿春。</p>
却是那许应先赶到的。</p>
他一看到沈兵就像老熟人似的远远对沈兵拱手道:</p>
“五大夫别来无恙?”</p>
“我等相别不过数月,据闻五大夫又制出新物事,我许应特来一开眼界。”</p>
沈兵哪里还会拒绝,当下就领了许应去看那水车舂米。</p>
许应在路上对水车舂米一事也是颇有疑惑,因为这过于神奇了……许多事在现代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在古时却往往是不可思议。</p>
就像之前水车可以自行引水,如果不是真制出了实物,说出来也没人相信。</p>
不过许应还是相信的,因为沈兵早就制出了水车、翻车等物事。</p>
此时许应一看到水车舂米,接着马上就明白了它的原理。</p>
发明创造往往就是这样,没想到时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真看到实物时就发现其实也很简单。</p>
许应一边看着水车一边频频点头,对沈兵拱手赞道:</p>
“五大夫大才,此水车舂米着实简单。”</p>
“可叹我等有水车也会舂米,却不知将水车与舂米如五大夫一般将其连起来。”</p>
沈兵当然又要谦逊一番。</p>
许应又问:</p>
“我等是否可以详录其制法并将其传到各地?”</p>
沈兵回答:</p>
“这是自然,否则制出此物又有何用?”</p>
许应半信半疑的问了声:</p>
“无需收取费用?”</p>
沈兵打趣道:</p>
“若是别人自是要收取费用,但先生要录我又哪敢收?”</p>
许应不由哈哈大笑起来。</p>
这时杨端和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说道:</p>
“副将,公子扶苏要来了。”</p>
沈兵不由奇道:</p>
“公子扶苏?他来此作甚?”</p>
杨端和没说话,只是将一封书信递给了沈兵。</p>
这封信却是嬴政送来的,上面写着:</p>
“着公子扶苏为大梁军监军!”</p>
沈兵脑袋不由“哄”的一下就乱了。</p>
这什么情况?</p>
公子扶苏可是大秦的法定继承人,让他来这任监军?</p>
话说“监军”一职在唐朝之后通常都是太监担任。</p>
因为监军一职通常都是担心武将拥兵作乱,所以才要“监军”。</p>
而太监是没有成为皇帝的可能的,所以太监不可能拥兵作乱抢夺皇位,于是太监任监军才能让人放心。</p>
公子扶苏任监军当然也能放心,这可以说是个例外。</p>
然而……这是担心沈兵拥兵作反吗?</p>
要任监军也要去杨端和那任,怎会到大梁军这任?</p>
大梁军才多少人啊?</p>
哪有谋反的可能?</p>
这么点兵还需要监?</p>
不过想想沈兵就明白了,嬴政这目的或许并不是监视,而是让扶苏历练。</p>
</p>sxbiquge/read/1/1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