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般的大学生活 第一百七十四章 即将成神

小说:神马般的大学生活 作者:苏申陌离 更新时间:2022-04-09 06:04:57 源网站:新笔趣阁
  往事如风,时间如梦。</p>

  沈马对道的感悟越来越深,也对于修行的道路愈加明确。</p>

  道,真的是太伟大了!</p>

  老子曾经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p>

  道”恒常的,没有名的,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不服从的。</p>

  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世间万物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p>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自己降下甘露,人们没有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分布。</p>

  取得了天下,制定了名,随之各种名份的确定了,人们争权夺利,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了就能不消亡。</p>

  道与天下的关系,如同河川溪水与江湖大海的关系,要使天下长治久安,需要遵循道。</p>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p>

  能了解洞察他人,是睿智的,能反观内照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是明白通达的。</p>

  胜过别人是有力量的,但超越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需要更大的意志与力量。</p>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一个坚强努力不怠的人,必定有着一个很强的志向。</p>

  不迷失自己的方向,以道为根本所在的人,才能长久。虽然肉身死掉了,但其精神永远活着,不会逝去,才是真正的长寿。</p>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p>

  大道广泛包容,无所不能。万物依赖它生养,而从不推辞,功成名就时候也不标榜自己有功。</p>

  大道养育了万物而不去主宰,保持没有欲望,可以称它为“小”。</p>

  万物都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是万物之主,可以称它为“大”。</p>

  正因为它一直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伟大事业。</p>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p>

  悟道得道的人有阔大的气象,天下的人都会向往。</p>

  向往聚集在道的气象里,相互不伤害,平安太平和谐。</p>

  音乐与美食,人们欣赏完吃完就停止了。</p>

  大道尝起来是淡而无味的,用肉眼看不够,</p>

  用耳朵听不够,</p>

  但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p>

  要进行收紧前,必定暂时进行相应的舒展;</p>

  在要弱化敌人时,必定暂时使之过份恃强;</p>

  要废除敌人之前,必定暂时使之过份骄兴;</p>

  如果需要得到,必定暂时给予;</p>

  这是隐而不见的智慧。</p>

  以柔弱胜刚强之道。</p>

  鱼不可以离开深渊,国家的威摄力量,不可以四处弦耀张扬!</p>

  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p>

  “大道”常常是顺其自然,不妄作非为,但世间没有哪一样不是道所化育的。</p>

  侯王将相若能坚持学道行道,老百姓就会上行下效,自我化育,充分发展。</p>

  化育发展过程中产生贪欲时,我就用道的“无名·朴”来镇住它。</p>

  如能做到不争名夺利,朴素诚实,就不会产生贪欲。</p>

  没有了贪欲和非分之想,内心就会平静下来,天下将自然安定,天下自然就会安宁了。</p>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p>

  最高的德,隐而无形,不处处标榜,这样是有德的。</p>

  低下的德,时时刻刻都不忘挂在嘴上,处处标榜,这样是无德的。</p>

  上德者遵循天地之规律,不去失常妄为,所以没有什么需要去干预。</p>

  下德者表面上遵循天地之规律,却制定出来很多人为的准则,所以不得不到处手忙脚乱去干预。</p>

  重视“仁”的人施恩于别人,多是无意而为;</p>

  重视“义”的人帮助别人,多是有意而为;</p>

  重视“礼”的人讲究繁杂的礼数,如果得不到人的响应,就会卷起袖子,强迫人就范。</p>

  所以说失去了“道”后,才有了“德”,</p>

  失去了“德”后,才有了“仁”,</p>

  失去了“仁”后,才有了“义”,</p>

  失去了“义”后,才有了“礼”。</p>

  “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处处讲礼,从某种程度讲是社会开始有祸乱了。</p>

  智辩之人,后天学来的有些巧辩知识,对道来说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p>

  因此大丈夫要保持厚道,不要刻薄;</p>

  要保持朴实,不要浮华。</p>

  所以要懂得取舍,不能舍本逐末。</p>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p>

  过去凡是能够与道保持一致的:天就会清明无天灾;地就会安宁;神就会很灵;山谷就会水源充沛;万物有道的滋养,才会生生不息。君王有道,就会正天下。</p>

  推而论之,天无法清明,恐会崩裂;大地不安宁,将会有许多灾难发生。神不灵,起不了作用;山谷没有水源,将枯竭。万物若无道的滋养,万物无法生长,将渐毁灭;君王无道则易成为暴君而遭推翻。</p>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君王用“孤、寡、不榖”,这难道不是以谦卑为根本吗?</p>

  难得不是这样吗?真正的荣誉其实无需赞赏。</p>

  不想自己成为一块光泽的美玉,宁愿自己像一块坚硬朴实的石头。</p>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p>

  物极必反,一阴一阳相互转换,万物周而复始地运化着,这是道的运行规律。处事柔弱、不争、谦下,这是道的运用法则。</p>

  天下万物由有形有相的太阳与地球所化育,而这些有形物质,又都来源于看不见的茫茫宇宙,来源于混元一气的无形大“道”。</p>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p>

  最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听到了“道”,反应迟钝,半信半疑;愚笨的人听到了“道”,就认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若是不被蠢人嘲讽,那“道”也就不成其为“道”了。所以《建言》中说:</p>

  明道的人,好像是愚昧的人;</p>

  精进修道的人,好像在退步;</p>

  真正在行道的人,与世俗人没有两样;</p>

  上等德行的人,总是虚怀若谷;</p>

  心地洁白的人,还是会遭受许多辱骂;</p>

  明道建德的人,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偷懒;</p>

  质朴而纯真的人,好像混浊未开;</p>

  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p>

  越贵重的器具,做的越慢;</p>

  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p>

  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p>

  道无形无声,没有名份。</p>

  然而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才得以生成。</p>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p>

  无极太空生出一气,一气分出阴阳二气,二气合和生出中合之气,阴、阳、和三气生出自然万物。</p>

  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互相冲荡而达到和谐统一。</p>

  人们讨厌的就是“孤”、“寡”、“不谷”这样的字眼,而至为尊贵的帝王却自称之。所以事物常以谦下损已而得益,以尊贵益已反招祸。</p>

  别人用来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横的人是会不得好死的。”我将把这一原则当做教人的根本。”</p>

  悟道完成!</p>sxbiquge/read/62/62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