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的看着牡丹,看着她和林远有说有笑,武延基神色黯然。

  认识牡丹这么久,她只有和林远在一起的时候,才会笑的那般开心。

  可那林远已经和李家公主有了婚约,牡丹依旧和他如此亲近,只怕有所不妥……

  可是,这些又与自己何干呢?

  牡丹对他,永远是客气中带着疏离,从来不会失态或者失仪。

  他和她,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人,永远无法接近。

  武延基叹了一口气,别过头去望向别处。

  自从知道了牡丹的身世,武延基已经把对她的念想慢慢熄了下去。

  尤其这一年来,父亲身体越来越差,魏王府也日益门庭冷落,倒是梁王府势头大旺,薛林远春风得意,武延基自然愈发感到自卑。

  好在父亲生病之后,不再忙碌那些钻营之事,他倒觉得心里安稳了好多。

  原以为就这么平淡度日,没想到这次封禅大典,父亲似乎又精神了起来。

  这两日,他贴身侍奉在父亲身边,虽然父亲行事保密,但武延基隐约感觉到,似乎又要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

  山里的雨,来的快,去的也快。

  随着雨过天晴,艳阳高照,人们陆陆续续又聚在了祭坛之前。

  除了那堆潮湿的柴薪还在隐隐冒着白烟,刚才的那场大雨,就像是一场幻梦。

  群臣百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有人聊着今天这场突如其来的山雨,有人说着昨夜那场莫名其妙的庙火……

  此番嵩山封禅还未正式开始,就状况连连,实在怪异……

  有的老臣甚至说起了三十年前高宗的泰山封禅……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的时候,武则天在子侄们的陪伴下,从山洞里走了出来。

  她神色泰然,威仪万方,从容的走到祭坛之前,扫视着众臣百官。

  柴燎之仪尚未结束,却被一场山雨扑灭,不用想,她就知道群臣一定物议沸腾。

  还好,武承嗣早就备好了一套说辞,武则天心里也就有了底气。

  反正柴燎之仪也进行的也差不多了,她来个收尾也就成了。

  想到这里,武则天清了清嗓子。

  “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交而天;火为风,水为雨,土为露,石为雷,雨风露雷交而地。此番封禅大典,先有天降瑞雪,又有吉雨降临,这是神灵显圣,佑我武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子之言,自然而然,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百官们果然安静了下来。

  有人依旧持疑,有人已经应和。

  看此情形,武承嗣和武三思陆续站了出来,又是一通滔滔不绝,粉饰太平……

  身居高位的他们,太清楚如何掌握民心舆论。

  舆论,向来需要有人引导,只要划出了道道,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就不用自己操心了……

  果然,很快就有一些阿谀取悦之徒站了出来,争奏祥瑞,竞献赞颂。

  一时间,刚才那场大雨带来的阴霾一驱而散,又是一派盛世太平……

  牡丹发现,周真人自始至终都面无表情,默默的弯腰立在祭坛一侧,行使自己导引官的职责……

  真不知道他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

  不管怎样,燎祭一过,封禅大典正式拉开序幕。

  接下来,嵩山内的各处庙宇道观,法会道场连接不断,为两日后的登封之仪,做着最后的准备。

  这两日,中岳庙里更是灯火辉煌,道士僧众点起悬灯,日夜诵经,护戒诵戒……

  燎祭之后,武则天疲乏之极,这两日闭门不出,只是卧床休息,养精蓄锐。

  毕竟七十多岁的高龄,又是寒冬腊月,想要登上峻极峰,主持那繁琐冗长的“登封”之仪,哪怕有车辇助力,也非易事。ъitv

  为此,牡丹和杨真人一起为陛下调制药膳,待在寝殿贴身侍奉,一时也没空出去。

  这两日,除了武旦和太平公主还会准备过来请安,也没有人来陛下寝殿吃茶了。

  牡丹偶尔听上官婉儿说起,大家貌似都很忙碌。

  武三思遣派役夫清理积雪,整修山道;武攸绪带领驺骑四处巡山,加强防范;武承嗣则神神秘秘,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至于周真人,牡丹偶尔在庙里遇到,他也是若无其事的样子,并不和牡丹多说。

  牡丹有心问一问,又知道陛下身边耳目众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得忍了下来。

  眼下的时光,忙碌而平静,不管是那场大火,还是那场大雨,如今了无痕迹……

  但牡丹总觉得有些不同寻常。

  毕竟连林远都能看的明白,司天监的人也不是吃干饭的,武则天何等多疑,对这些异象真的毫无察觉吗?

  至少,要追究相关人员的失职之责吧?

  眼下的风平浪静,似乎酝酿着一次更大的风暴……

  牡丹身处其中,明知会有风暴,但却不知道风暴会在什么时候来,又会以什么形式出现,也是十分煎熬……

  还好,这两日平静度过,就在瓦檐之上积雪开始慢慢融化的时候,封禅大典终于迎来了“登封”之仪。

  ——

  幽幽曲径微,高高莫测天。

  甲申,峻极峰,登封坛上仙气缭绕,琳琅振响,仙乐飘飘,五色令旗迎风招展,静候女帝的驾临。

  为赶吉时,武则天于寅时出发,乘辇而行,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向峻极峰进发。

  这一路,悬灯高悬,夜色如昼,每隔几米都会留人驻守。

  等行至半山腰的时候,天色才大亮,牡丹回头一看,只见王公群臣、四夷君长,列摆西东,浩浩荡荡,蜿蜿蜒蜒,甚是壮观……

  山路越行越险,到最后车辇难行,武则天下车和众人一起步行登顶。

  因为峰顶空间有限,等接近峰顶之时,只留几位亲重大臣,道长高僧,还有李武子孙陪同。

  考虑到陛下年迈,还要更衣盥洗,按照武三思的要求,林远当初排除万难,硬是在峻极峰的不远处,生生的开出一方平坦之地,建了御用庵堂,以供陛下歇脚之用。

  武则天行到此处,已是气喘吁吁。

  牡丹引着她来到庵堂,稍事休整。

  这一路,牡丹作为引导女冠,一直和上官婉儿一起,随侍陛下左右,也就一路跟着登上了峻极峰……

  其实牡丹修行尚浅,按理说是没有资历随驾登顶的,但杨真人身体欠安,陛下身边又需要一个得力的引导女冠,协助完成各种仪礼,自然就选中了牡丹。

  对此,牡丹颇感荣幸。bigétν

  能亲眼见证封禅大典这一盛事,未尝不是一种缘分。

  说起来,这峻极峰她已经是第三次上来了,但每一次的感受都十分不同。

  第一次,她和周真人一起登顶,当时还没有明显的山路,峻极峰也是寂寂无声,安安静静的矗立在云巅……

  第二次,她和林远一起登上峻极峰,山路已经基本开辟出来,匠人们也建好了祭坛……

  记得那次回去的路上,他二人还在山腰的草庵住了一晚……

  这是第三次,她跟随御驾一起登高祭天。

  数月之间,由夏入冬,峻极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成了热闹喧嚣之地。

  这一路,法音缭绕,令旗招展,仪式感满满,肃穆庄严之感油然而生。

  此时,峻极峰上,白雪皑皑。

  伫立峰巅,脚下烟云缭绕,群峰如同泥丸,百里山川尽收眼底,颇有登天之感。

  也难怪,古人会登高封禅……

  如果真有神灵,应该真的会被惊动的吧?

  牡丹心里胡乱想着,手上可没闲着。

  登封之前,陛下还要更衣戴冠,这就是牡丹的职责所在了。

  牡丹拿出女帝冠冕,开始着手整理。

  说起来,这封禅的礼服十分讲究,外裘内服,旒冕镇圭,只这些东西加起来,就足有三十多斤之重。

  看着这些这些冠冕,牡丹不由想起一句话,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封禅礼服的穿戴十分繁琐,连一根衣带的系法都有讲究,牡丹也是提前做了不少功课,才终于弄明白。

  ——

  第一次近身伺候武则天更衣,牡丹有些紧张。

  虽说她在宫中也有几年了,但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女帝,牡丹还是能感觉到她那从内而往散发的王者之气。

  好在有太平婉儿在一旁辅助,牡丹总算从容了一些。

  伺候武则天更衣的时候,牡丹发现,虽然已经七十一岁的高龄,武则天的确没有衰老之相。

  如果说容貌可以用胭脂水粉来修饰掩盖,身材却是无法骗人的。

  身为年逾七十的老妇,武则天的身材却和四十几岁的妇人无异,虽然较为丰腴,却并无太多衰老之相。

  帮武则天更衣束带之时,牡丹不由心生羡慕……

  早就听闻武则天有驻颜有术,养生有方,看来她除了服用杨真人炼制的丹药,应该还有秘术。

  否则,何意杨真人尚不及陛下年长,却远不及她的保养之相……

  想到这里,牡丹莫名其妙的想到了六郎张昌宗……

  前日听林远说,那六郎如今已经被太平公主送往宫中,侍奉陛下,并且十分得宠……

  不过,在这封禅大典的庄重时刻,自己怎么想到这些?牡丹赶紧在心中念了一句罪过。

  牡丹的紧张,武则天丝毫没有察觉到。

  因为此时,她比牡丹还要紧张。

  记得上次封禅,还是三十年前,那时是在泰山,她跟在高宗身边。

  当时,高宗身为帝王,初献祭天;她身为皇后,亚献祭地——自此,她的声望空前高涨……

  不过,那时的她,终究还只是皇后,也只能站在高宗之后。

  三十年后,她身为女帝,终于登上了高山之巅,也登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她不但要让天下百姓明白,她是天命所归;还要让天地神明知晓,她武曌虽是一介女流,也能成为千古一帝……

  ——

  吉时一到,大典开始。

  武则天身穿大裘,内着衮服,头戴十二旒冕,手持镇圭,从南面登坛,北向而立,亲行登封大礼……

  登封坛上,五色旗满,祭坛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礼器,里面盛满了五牲六果等祭品……bigétν

  迎神献礼,进俎洗爵,祭拜昊天上帝,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虽说封禅大典,牡丹还是第一次参加,不过身为女冠,她也经过了不少的道场法事,一点就通。

  再者,有执事官、导引官各司其事,倒也井然有序。

  武则天神色虔诚,祷告天地,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终于,登封之仪到了最后一环——封埋玉册。

  封者,石泥金绳,封以印玺,所封之物就是这玉册。

  这玉册,用金绳连编玉简而作,刻玉填金为字,它是帝王祭祀告天的册书,也是帝王和神灵沟通之物,相当于向上天诸神递交的一份成绩单和心愿单。

  所以,自古帝王封禅,玉册祭文都是秘而不传的。

  今日武则天的这封玉册,是由上官婉儿执笔撰文,武三思亲自镌刻,具体内容连牡丹都不得而知。

  不过大抵都是祷告天地,表述功绩,以取信于天地神灵,祈求长生不老,江山永固之类。

  仪式开始,武则天亲捧玉册,放在玉匮内,以金绳缠绕五周,再用石泥封好,埋于登封坛内。

  最后,在坛面上铺设五色土封坛。

  这五种颜色的土,在安排上也十分讲究。

  黄土居中,代表皇权至上,东西南北依次为青白红黑,象征四面八方对皇帝的辅佐,也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

  待这五色之土封上,“登封”的仪式才算正式完毕。

  ——

  登封之仪,出乎意料的顺利。

  直到下山的时候,牡丹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只要“登封”顺利,接下来的“禅地”应该也没什么问题了。

  根据典仪安排,两日后,武则天会在少室山的“降禅坛”祭地。

  接下来的这两日,也是神灵显明、天意示戒的日子。

  如果上天嘉许帝王政绩,那几日之内必有祥瑞之相。

  如果上天对君主有所不满,则会天降异象,以示惩戒。

  不过既有此一说,众人自然早就做好了万全准备。

  所谓景云出,甘露降;嘉禾生,木连理;陵出异丹,阜出莲莆,山出器车,泽出神鼎……

  只是下山这一路,祥瑞之相已经目不暇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