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败家子 第715章登基大礼

小说:大唐第一败家子 作者:烟雨织轻愁 更新时间:2024-08-21 13:27:54 源网站:乐文小说网
  第715章 登基大礼

  半个月后,李愔登基为皇。这半个月的时间,已经在王城之内——现在已经正式更名为皇城。

  事实上,原本就是按照皇城的格局建设的。

  已经在皇城里面,建设了李氏宗祠。

  并且将李世民、李渊还有向上几辈的祖宗牌位,全都放置在里面。

  宗庙对一个宗族来说,可是重中之重。

  在即位之前,先让大儒孔冲思告祭田地、宗庙、社稷。

  这孔冲思,乃是大儒孔颖达次子。

  这孔冲思,自幼也是饱读诗书,乃是一个硕儒。

  当初李愔到黄金州来的时候,孔冲思感觉这里距离大唐,不知几万里远。

  这里儒家学说,一定式微,因此,他不辞辛苦,主动跟随李愔来到黄金州。

  为的就是传播儒家学说,让儒家礼仪,照耀天下。

  不过,等到了黄金州之后,孔冲思被华夏城这边的文化改变了许多。

  孔冲思开始感觉到,好多儒家的思想,在华夏城并不能适用。

  这引起了孔冲思的反思。

  孔冲思,还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李愔。

  李愔是这么向孔冲思解释的:“冲思啊,你想,三皇五帝时期,当时的人民是什么样的生产力?”

  “百姓衣不覆体,食不果腹,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到尧舜禹时期,又发生了变化,此后,夏商一直到周文王,周武王。”

  “这些先贤的执政方式,难道都是一样的吗?很明显,并不是这样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贤们会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随时改变他们的执政方式。”

  “这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哪里有一成不变的放之天下皆准的准则啊!”

  李愔的一席话,说的孔冲思恍然大悟。

  先贤的理念固然是好的,但是他们的思想,是在他们那个时代背景之下诞生的。

  未必就适应后世的社会。

  因此,孔冲思在李愔的影响之下,成为新儒者。

  他开始积极探索适应华夏城的新儒学。

  现在新皇登基大典,最合适的人员,自然就是孔冲思了。

  而李愔,则是穿上礼服,到宗庙里面,跪拜祖宗牌位。

  并且向着大唐的方向,遥拜太后。

  本来,李愔的新皇登基大典,如果能将太后接来的话,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不过,太后的年龄大了,绝对经不起海浪颠簸。

  因此,最终也没有接太后过来。

  而李愔,也就只能向着大唐的方向,遥拜太后了。

  这些礼节都进行完之后,李愔开始到中和殿接受大臣们的拜礼。

  在唐朝,还有唐朝以前的朝代。

  平时大臣们见到皇上,甚至在早朝的时候,都是不需要行跪拜礼的。

  跪拜礼,是清朝之后,才开始普及的。

  但是在这种大典的时候,是需要行跪拜礼的。

  本来李愔是来自千年之后的后世,对于跪拜礼,深恶而痛极。

  李愔是准备废除跪拜礼的。

  但是,李愔很快又考虑到,现在是他的登基大典。

  他现在,还并不是皇上。

  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就开始废除大家都熟悉的礼节的话,会不会不太好?

  考虑了一番之后,李愔决定暂缓这个过程。

  接下来,李愔开始接受百官们三跪九叩的拜见。

  在宫殿之外,陈列着各种乐器,有大鼓、方响、云镑、箫、管、笛、莖、杖鼓、柏板等

  接下来,登基奏乐。

  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就开始定国号和年号。

  国号,自然是早就商议好的了。

  他们决定直接沿用华夏城的名字,建立的国家,就叫做华夏国。

  年号将从新年开始,确定为华夏元年,也就是华夏一年。

  以后的年号,都将从华夏元年开始向后推算。

  至此,登基仪式完成,李愔正式成为华夏国的皇上。

  接下来,就到了封赏群臣的时候了。

  华夏国的官职,经过李愔和上官仪的商谈之后,决定仍然延续三省六部制的官僚体系。

  三省六部制,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从隋唐一直延续到明清,必然有他的可取之处的。

  后世的民主制度,还有晋升机制,固然要比三省六部制更加先进。

  但是现在的华夏国,还没有实施这种制度的土壤。

  暂时,也不能采用这种制度。

  在三省六部之上,李愔又建立了文渊阁。

  在文渊阁内,会有大学士,帮助皇上批阅公文。

  并且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大学士还负责替皇上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但是,重大事情,文渊阁大学士,并没有决定权,他们只有建议权。

  文渊阁的第一位大学士,也是首席大学士,当然是非上官仪莫属。

  被提名为文渊阁大学士之后,上官仪极为兴奋,不过兴奋之中,还夹杂着一丝失落,同时,还有着一丝庆幸。

  兴奋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这文渊阁大学士,并且还是首席大学士,行驶的,基本上就是宰相的权利。

  对上官仪来说,他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失落的是,文渊阁大学士,哪怕是首席大学士,也只是皇上新设置的一个职务。

  看上去,似乎和宰相相当,而实际上,比宰相的职权,差了好多。

  皇上此举,等于废除了宰相一职。

  将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自己手里。

  文渊阁的设置,让上官仪心里,都无比的心悦诚服。

  别看皇上平时基本上不怎么管事,但是对于掌控群臣,对于官僚体系,有着非凡的理解,非常人所能及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上官仪最终的庆幸情绪,实际上,还是因为他只是担任文渊阁首席大学士,而并非宰相一职。

  宰相固然为高而权重,但是最终,难免会和皇权起冲突。

  到时候,只怕就是自己的末日来临之际。

  而文渊阁首席大学士,纵然自己有错,也不过是罢官而已。

  基本上不至于殒命,更不会连累到家族。

  与此同时,李愔还再次提拔了三位官员进入文渊阁担任大学士。

  至此,文渊阁内,四位大学士已经补齐。

  这样,就等于再一次分了上官仪的权。

  其他的百官,个顶个的都是人精,自然能够看得清皇上的用意。

  他们心里,无不佩服皇上的御下手段。

  接下来,就是六部官员的任命了。

  李愔任命武媚娘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员的升迁和考评。

  任命崔莺莺为礼部尚书,任命……

  华夏城原有的所有官员,都得到封赐和升迁。

  薛仁贵、王方翼、席君买、程处亮、秦怀玉、尉迟宝琪等人,都被封为将军。

  这样,就进一步将权利,集中到了皇上手中。

  不过,目前来说,官员缺乏的厉害。

  整个华夏国,建立伊始,有无数的问题需要解决,真的是千头万绪。

  首先,从基础建设上来说。

  华夏国就需要忙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用来搞基建。

  铁路你需要修吧?

  公路需要修吧?

  城市需要建设吧?

  好在,他们夺取了世家联盟的两座大城,还有无数的小城。

  这两座大城,直接就能使用。

  至于那无数的小城,他们必须要进行改造和扩建。

  另外,还有无数的矿区和工厂,学校、医院等等基础建设需要建设。

  先修建哪里的道路,先建设哪一个地区,这都是需要文武百官操心的事情。

  而在软件建设上,那就更多了。

  首先最急迫最要紧的,就是律法的问题了。

  这个是必须要尽快出炉的,必须要让华夏国的百姓,知道那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而那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而法律制止的事情,如果做了,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法律条文,官员的升迁制度,教育体系……

  等等等等。

  现在的华夏国,才刚刚建国,好多方面都是一片空白。

  根本就没有借鉴的先例。

  当然了,他们自然是可以借鉴大唐的先例。

  但是,这里面,也必须要结合华夏国的实际情况。

  在法律方面,李愔想了想,将后世的一些法律概念,搬了出来。

  当然并不是照搬的,毕竟国情差异很大。

  而是搬出来一部分框架。

  而就这一部分框架,对华夏国的法律工作者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启迪的作用。

  与此同时,目前急缺官员的情况,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

  因为缺少的官员数量有些多,不能尽快补齐的话,各大城市的工作,根本就没办法开展。

  所以,李愔决定,在两个月后,召开一次恩科。

  而之所以定在两个月后,就是因为,要通知遍整个地盘,至少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就这,还有好多地区,是从海上航行绕道过去通知的情况下。

  没办法,现在除了西部有铁路有公路之外。

  其他的地方,根本就没有。

  就连电和电话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传播速度要是能快的起来,才真是见了鬼了。

  不过,一些简约的道路还是有的。

  当初世家联盟在发展这些地方的时候,也修建过不少的道路。

  现在,倒是便宜了华夏国。

  此时,高层官员,已经全部任命下去。

  这些官员,已经匆忙上任。

  或者有一些人,是原本就在任上。

  只不过,他们原本只是城主。

  接下来,各个省的长官,都陷入了忙碌之中。

  这十五个行政省,三十个长官,都是跟随皇上的老人了。

  现在皇上念旧,封赐他们这么高的官职,将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他们。

  要知道,他们现在一个省的大小,差不多相当于大唐的一个道了。

  他们的职务,相当于大唐三分之一个节度使。

  因为在大唐,节度使是军政行政权力一把抓。

  而在华夏国,他们只有军政和行政权,都是单独分开的。

  皇上对他们是如此的信任,目前来说,他们十五个行政省的基础条件,都是相差无几的。

  也就除了南部和东部,因为有两个世家联盟遗留下来的巨城,他们的稍微高一些。

  其他十三个行政省,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而他们作为这些行政省的长官,如果最后他们的行政省发展的比别人慢的话,到时候,他们真的是没脸见人了。

  现在,他们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来发展他们的行政省。

  当然了,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千头万绪。

  首先,他们面临的,就是官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别说是下面的市区县还有乡里的官员了,就连他们行政省的官员,都是严重不足。

  官员不足,很多工作,就很难开展。

  他们必须暂时找人暂代工作。

  等到朝廷的恩科考试之后,他们就能够分配到一些官员,补充进去了。

  当然了,这一次的恩科,能够录取的考生,数量一定非常之多。

  毕竟,现在缺少的官员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但是,也不可能泛滥到只要报名就能通过的地步。

  第一次恩科的考题,相对来说,还是很简单的。

  那些大唐的学子,是很容易就能考取的。

  但是考取的数量,怕是也没办法满足这么大的缺口。

  因此,底层的,县级的普通官员位置,还有乡里的位置。

  还有那些底层的位置,李愔决定,将权利下放到各个行政省。

  由他们自己招收人员,可以采用推荐和选拔的方式,来补充官员。

  当然了,官员的考核,仍然是朝廷吏部进行。

  如果他们选取的官员,有大量不合格官员的话,那就证明,他们的选拔机制出现了问题。

  选拔人,要负很大责任的。

  现在因为人才缺失的厉害,李愔也只能采取考试和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等到后期人才培训机制完善之后,自然都是以考试来选取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