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对开京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整顿。
整顿的对象就是李佑承,准确说是李子明的那些铁杆追随者,这数个月里,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头落地。
开京经过长达数月的战争,将整个高丽的精气神基本都消耗殆尽了,宋军一方面清洗李佑承的势力,一方面也在不断收买民心,每日按时按点将给百姓发放粮食,还有耕地的工具和种子。
鲁有善在开京之战结束后的第七日,便到达了开京,开始做自己善后工作。
因为开京的人口基数大,鲁有善即便选拔十分严格,最后还是组建起了一支三千多人的队伍,用来平日稳定开京的治安以及抓捕李子明的残党。
鲁有善对铁喜的奏文中写的很清晰,开京是高丽中心,想让高丽百姓归心,就要先让开京百姓的归心,做出表率,左手挥舞着钱财和粮食,右手握着火枪和长刀,由北向南,缓缓图之。
对此铁喜并没有拒绝。
开京以北此时已经没了任何的军事力量,东边和西边的也基本没什么抵抗力量,虽然战争没有打到这里来,但这两个方向的地区作为开京的后方,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就不断的为前线提供粮食,人员,百姓的生活很是艰苦,再加上如今王室和朝廷覆灭,这两地的官僚集团也基本与覆灭没什么区别了。
此时在高丽的军队大体分为三支,其中宋军五万人,高丽人组成的军队大约有六万人,鲁有善组织起来负责维持治安的军队只有一万余人,这也是目前整个高丽全部的军队。
对于这个人数的构成,周晓是非常不满意的,因为他早就答应了自己手下不少人,高丽之战结束后,允许他们进入大宋生活,所以他早早找到罗彪说了这件事。
罗彪自然不会不同意,预计在安庆四年之前,将周晓手下的那批将领士兵连带着他们的家属,大约二十余万的百姓,迁往幽云十六州。
…………
周晓率领着一队骑兵到了开京城门之下。
城门之上看守见到周晓,赶忙开城门。
城门大开,数百骑兵一涌而进。
周晓一马当先,直接进入了罗彪的临时将军府。
此时大堂之中,灯火通明,鲁有善,罗彪在内的一干大宋将领还有几名高丽将领都在这里聚集着。
周晓到了之后,坐在主位的罗彪立刻站起身朝外迎接,看到罗彪站起身来,鲁有善等人当然也不敢托大,跟着站起身。
众人相互寒暄片刻,而后落座。
罗彪便肃声说道:“周将军,刚刚本将军与鲁大人聊了一些,我觉得此时应该是对水原府动手的时候了,而鲁大人却觉得应该再等一等,不知周将军觉得如何?”
周晓听完之后,略微沉思,看了一眼镇定自若的鲁有善,又看了一眼罗彪,从两人的表情上就能看出来,刚刚应该爆发了一场争吵。
周晓笑着说道:“水原府如今乱成一团,又是高丽各方残存势力的聚集之处,拿下那里很简单,可后续如何治理,就有些难度了,总不能又花几个月的时间去杀人,依我看啊,可以缓一缓,让他们自己再斗一斗,等我们将开京以及北地治理好后,再出手不迟……”
罗彪听完之后,脸色并没有什么变化,而鲁有善在听完周晓站在自己这一边后,礼貌性的对着周晓点了点头,而后说道:“周将军舟车劳顿,我已经安排人给将军备下酒宴,待会可以跟罗将军喝上一杯。”
罗彪听到这里,却站起身了身:“本将军今晚后还有奏章要写,就不能陪着诸位喝酒作乐呢,各位自便。”
说完之后,冷着脸,不顾众人阻拦直接朝外走去…………
让鲁有善脸上颇为尴尬,而周晓也是呵呵笑了两声,至于其他人就只敢低着头,一点儿声音都不敢发出。
罗彪身后的亲兵,疑惑的看了眼身后,低声询问道:“将军,高丽初定,将军就与周将军,鲁大人出现不和,只怕传到陛下耳中,对将军颇为不利啊。“
罗彪闻言低声说道:“你懂什么,就是因为高丽初定,我才要跟他们闹出矛盾。”
罗彪的话,亲兵听不懂什么意思,但看罗彪没有解释的意思,也就不好再开口了。
实际上,罗彪不仅仅会打仗,对于朝堂的学问,一样很有研究。
自己手握大军,出征在外,若是跟高丽的其他实权人物关系密切的话,你让皇帝陛下如何作想,皇帝陛下会不会想,你们三个家伙不会想反了当高丽王吧,鲁有善,周晓二人想不到这么深,他却不行。
所以,罗彪很多时候,即便觉得鲁有善做的是对的,也会在给铁喜写的奏章中,表达对鲁有善的不满……
周晓星夜兼程的赶到开京,是为了迎接明日的赶到开京的使者。
铁喜在接到奏章之后,便与韩胄,付子婴,马宝义等人进行了商议。
所有大捷之后,自然是论功行赏。
周晓在高丽呆了七年,为攻占高丽做出的贡献极大,不仅策反了开京诸多的军力,还没有借用宋军的主力部队便平定了高丽南方大部,并且完成了剿灭倭寇之重任,铁喜想要直接给周晓一个侯爵,而且不是那种名义上的侯爵,而是真正有封地的侯爵。
鲁有善虽然只有不到两年,但在处理高丽内政,后勤调配的工作做的很到位,没有发生过罗彪在前冲锋,补给却跟不上的事情,当然最为重要的是,铁喜也想让鲁有善担任第一任的高丽刺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罗彪已经是平辽府的总兵了,这次铁喜只想着给他进一进爵位,封地则不能再给了。
至于其他的将领,与高丽籍将领,铁喜也都给了相应的赏赐与提拔…………
对于军功,朝廷从不会吝啬。
第二日,一大早,开京便城门打开,准备迎接圣旨。
罗彪等人更是亲自去了开京外等到着使者的马车前来,因为这次来传达旨意的是姜超。
姜超传达完旨意后,要去芒州城探望沂王,带去铁喜的问候,而后再继续北上,在平辽府与刘兆忠汇合,准备在辽平城推行番薯的种植。
对于姜超来说,此次前来,也算是旧地重游。
不过这次的高丽,可跟他与尉迟江晚当时来时候的不一样了。
一路走来,土地荒废,了无人烟,一副战乱后的模样。
即便是开京,也是一片残破。
他随行的数百人,都已经堆种植地瓜十分熟练了,这次来到高丽,也带了很多种子。
队伍浩浩荡荡的到了开京门下。
姜超下来马车之后,便看到罗彪众人前来迎接。
“姜公公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罗彪笑着说道。
听完之后,姜超着重的看了一眼罗彪,点了点头说道:“诸位将军为国征战,才是辛苦。”
姜超环顾一圈,发现自己除了罗彪之外,谁都不认识,于是清了清嗓子说道:“我先登车入城,替陛下办完差事后,在与诸位将军闲聊一番。”
“是,姜公公。”
姜超点了点头,便又登上了马车。
罗彪等人也纷纷上马在前面引路。
到了将军府后,姜超双手捧着圣旨到了中堂,而身后跟着十几名护卫皆捧着一个个木箱子。
罗彪,周晓,鲁有善,以及一干偏将,高丽的数名将领都已经跪下,做好接旨的准备了。
姜超打开圣旨,而后宣读圣旨,犒赏功劳。
这次赏赐,即便那些高丽将领都收到了官印,虽然最高也不过是一个六品武官,但却是实打实的大宋武将。
姜超宣旨完毕后,便被罗彪等人引入了提前准备好的菜肴,而跟着姜超一同前来的护卫则去了另一间屋子吃饭。
姜超旧地重游,心情也非常好,没忍住多喝了几杯,跟罗彪等人聊起了自己的海上的见闻,而罗彪等人都很是配合的叫好,当姜超讲到朱启明的时候,表情有些沉痛,罗彪等人虽然对朱启明并不熟悉,只知道他是朱府嫡子,看到姜超心情不好,各个也都收敛起了笑容,出言宽慰…………
此时,姜超话语中的朱启明,正坐在火车上,焦急的向东京赶去。
另一边,铁喜则坐在赵姝旁边,笑吟吟的逗着儿子。
“叫父皇……”
“陛下,才一个月,还没到说话的时候。”
“哈哈哈…………”
嘉佑十二年,安庆初年,对于大宋朝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年,先是年初洪州大案,又是高丽持续两年的战争,粮食,饷银已经达到了一个庞大的数额,再加上苞州的备战。
除此之外,还有年底给予老人的仁政花费也有三十万两白银。
若是换作以往,再加上各地官员小吏的俸禄和乱七八糟的军饷,国库早就扛不住了,但新税制的优势也在这个时候被彰显了出来。
朝廷一年内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户部结余仍然有五十多万两白银,各地的粮仓加起来,也足够整个大宋再吃一年。
铁喜毫无意外的相信,只要新税制在全大宋推行下去,用不了五年,自己就算当上几回隋炀帝,都没有问题。
整顿的对象就是李佑承,准确说是李子明的那些铁杆追随者,这数个月里,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头落地。
开京经过长达数月的战争,将整个高丽的精气神基本都消耗殆尽了,宋军一方面清洗李佑承的势力,一方面也在不断收买民心,每日按时按点将给百姓发放粮食,还有耕地的工具和种子。
鲁有善在开京之战结束后的第七日,便到达了开京,开始做自己善后工作。
因为开京的人口基数大,鲁有善即便选拔十分严格,最后还是组建起了一支三千多人的队伍,用来平日稳定开京的治安以及抓捕李子明的残党。
鲁有善对铁喜的奏文中写的很清晰,开京是高丽中心,想让高丽百姓归心,就要先让开京百姓的归心,做出表率,左手挥舞着钱财和粮食,右手握着火枪和长刀,由北向南,缓缓图之。
对此铁喜并没有拒绝。
开京以北此时已经没了任何的军事力量,东边和西边的也基本没什么抵抗力量,虽然战争没有打到这里来,但这两个方向的地区作为开京的后方,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就不断的为前线提供粮食,人员,百姓的生活很是艰苦,再加上如今王室和朝廷覆灭,这两地的官僚集团也基本与覆灭没什么区别了。
此时在高丽的军队大体分为三支,其中宋军五万人,高丽人组成的军队大约有六万人,鲁有善组织起来负责维持治安的军队只有一万余人,这也是目前整个高丽全部的军队。
对于这个人数的构成,周晓是非常不满意的,因为他早就答应了自己手下不少人,高丽之战结束后,允许他们进入大宋生活,所以他早早找到罗彪说了这件事。
罗彪自然不会不同意,预计在安庆四年之前,将周晓手下的那批将领士兵连带着他们的家属,大约二十余万的百姓,迁往幽云十六州。
…………
周晓率领着一队骑兵到了开京城门之下。
城门之上看守见到周晓,赶忙开城门。
城门大开,数百骑兵一涌而进。
周晓一马当先,直接进入了罗彪的临时将军府。
此时大堂之中,灯火通明,鲁有善,罗彪在内的一干大宋将领还有几名高丽将领都在这里聚集着。
周晓到了之后,坐在主位的罗彪立刻站起身朝外迎接,看到罗彪站起身来,鲁有善等人当然也不敢托大,跟着站起身。
众人相互寒暄片刻,而后落座。
罗彪便肃声说道:“周将军,刚刚本将军与鲁大人聊了一些,我觉得此时应该是对水原府动手的时候了,而鲁大人却觉得应该再等一等,不知周将军觉得如何?”
周晓听完之后,略微沉思,看了一眼镇定自若的鲁有善,又看了一眼罗彪,从两人的表情上就能看出来,刚刚应该爆发了一场争吵。
周晓笑着说道:“水原府如今乱成一团,又是高丽各方残存势力的聚集之处,拿下那里很简单,可后续如何治理,就有些难度了,总不能又花几个月的时间去杀人,依我看啊,可以缓一缓,让他们自己再斗一斗,等我们将开京以及北地治理好后,再出手不迟……”
罗彪听完之后,脸色并没有什么变化,而鲁有善在听完周晓站在自己这一边后,礼貌性的对着周晓点了点头,而后说道:“周将军舟车劳顿,我已经安排人给将军备下酒宴,待会可以跟罗将军喝上一杯。”
罗彪听到这里,却站起身了身:“本将军今晚后还有奏章要写,就不能陪着诸位喝酒作乐呢,各位自便。”
说完之后,冷着脸,不顾众人阻拦直接朝外走去…………
让鲁有善脸上颇为尴尬,而周晓也是呵呵笑了两声,至于其他人就只敢低着头,一点儿声音都不敢发出。
罗彪身后的亲兵,疑惑的看了眼身后,低声询问道:“将军,高丽初定,将军就与周将军,鲁大人出现不和,只怕传到陛下耳中,对将军颇为不利啊。“
罗彪闻言低声说道:“你懂什么,就是因为高丽初定,我才要跟他们闹出矛盾。”
罗彪的话,亲兵听不懂什么意思,但看罗彪没有解释的意思,也就不好再开口了。
实际上,罗彪不仅仅会打仗,对于朝堂的学问,一样很有研究。
自己手握大军,出征在外,若是跟高丽的其他实权人物关系密切的话,你让皇帝陛下如何作想,皇帝陛下会不会想,你们三个家伙不会想反了当高丽王吧,鲁有善,周晓二人想不到这么深,他却不行。
所以,罗彪很多时候,即便觉得鲁有善做的是对的,也会在给铁喜写的奏章中,表达对鲁有善的不满……
周晓星夜兼程的赶到开京,是为了迎接明日的赶到开京的使者。
铁喜在接到奏章之后,便与韩胄,付子婴,马宝义等人进行了商议。
所有大捷之后,自然是论功行赏。
周晓在高丽呆了七年,为攻占高丽做出的贡献极大,不仅策反了开京诸多的军力,还没有借用宋军的主力部队便平定了高丽南方大部,并且完成了剿灭倭寇之重任,铁喜想要直接给周晓一个侯爵,而且不是那种名义上的侯爵,而是真正有封地的侯爵。
鲁有善虽然只有不到两年,但在处理高丽内政,后勤调配的工作做的很到位,没有发生过罗彪在前冲锋,补给却跟不上的事情,当然最为重要的是,铁喜也想让鲁有善担任第一任的高丽刺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罗彪已经是平辽府的总兵了,这次铁喜只想着给他进一进爵位,封地则不能再给了。
至于其他的将领,与高丽籍将领,铁喜也都给了相应的赏赐与提拔…………
对于军功,朝廷从不会吝啬。
第二日,一大早,开京便城门打开,准备迎接圣旨。
罗彪等人更是亲自去了开京外等到着使者的马车前来,因为这次来传达旨意的是姜超。
姜超传达完旨意后,要去芒州城探望沂王,带去铁喜的问候,而后再继续北上,在平辽府与刘兆忠汇合,准备在辽平城推行番薯的种植。
对于姜超来说,此次前来,也算是旧地重游。
不过这次的高丽,可跟他与尉迟江晚当时来时候的不一样了。
一路走来,土地荒废,了无人烟,一副战乱后的模样。
即便是开京,也是一片残破。
他随行的数百人,都已经堆种植地瓜十分熟练了,这次来到高丽,也带了很多种子。
队伍浩浩荡荡的到了开京门下。
姜超下来马车之后,便看到罗彪众人前来迎接。
“姜公公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罗彪笑着说道。
听完之后,姜超着重的看了一眼罗彪,点了点头说道:“诸位将军为国征战,才是辛苦。”
姜超环顾一圈,发现自己除了罗彪之外,谁都不认识,于是清了清嗓子说道:“我先登车入城,替陛下办完差事后,在与诸位将军闲聊一番。”
“是,姜公公。”
姜超点了点头,便又登上了马车。
罗彪等人也纷纷上马在前面引路。
到了将军府后,姜超双手捧着圣旨到了中堂,而身后跟着十几名护卫皆捧着一个个木箱子。
罗彪,周晓,鲁有善,以及一干偏将,高丽的数名将领都已经跪下,做好接旨的准备了。
姜超打开圣旨,而后宣读圣旨,犒赏功劳。
这次赏赐,即便那些高丽将领都收到了官印,虽然最高也不过是一个六品武官,但却是实打实的大宋武将。
姜超宣旨完毕后,便被罗彪等人引入了提前准备好的菜肴,而跟着姜超一同前来的护卫则去了另一间屋子吃饭。
姜超旧地重游,心情也非常好,没忍住多喝了几杯,跟罗彪等人聊起了自己的海上的见闻,而罗彪等人都很是配合的叫好,当姜超讲到朱启明的时候,表情有些沉痛,罗彪等人虽然对朱启明并不熟悉,只知道他是朱府嫡子,看到姜超心情不好,各个也都收敛起了笑容,出言宽慰…………
此时,姜超话语中的朱启明,正坐在火车上,焦急的向东京赶去。
另一边,铁喜则坐在赵姝旁边,笑吟吟的逗着儿子。
“叫父皇……”
“陛下,才一个月,还没到说话的时候。”
“哈哈哈…………”
嘉佑十二年,安庆初年,对于大宋朝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年,先是年初洪州大案,又是高丽持续两年的战争,粮食,饷银已经达到了一个庞大的数额,再加上苞州的备战。
除此之外,还有年底给予老人的仁政花费也有三十万两白银。
若是换作以往,再加上各地官员小吏的俸禄和乱七八糟的军饷,国库早就扛不住了,但新税制的优势也在这个时候被彰显了出来。
朝廷一年内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户部结余仍然有五十多万两白银,各地的粮仓加起来,也足够整个大宋再吃一年。
铁喜毫无意外的相信,只要新税制在全大宋推行下去,用不了五年,自己就算当上几回隋炀帝,都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