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狐 第334章大宋未来的规划

小说:银狐 作者:孑与2 更新时间:2024-08-04 19:16:39 源网站:乐文小说网
  尉迟江晚闷闷不乐的走后,铁喜又跟晁错聊了很久。

  铁喜有一个新想法。

  晁错不是说,大宋和哈密最大的不同就是大宋太大了吗?

  那问题就很简单了,如果将报纸只在东京以及周边的一片土地发行呢?就像新税制一样,慢慢往整个大宋铺开。

  铁喜想要模仿哈密发行报纸,自然不是因为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话,而是他认为有一个朝廷和百姓们沟通的地方很重要。

  对于皇帝陛下打算模仿新税制的想法,晁错这次没有拒绝,毕竟这已经算皇帝让步了。

  半个时辰之后,晁错离开了垂拱殿之后,之前离开的张爱,也回来了,并且还带着一份罗守珍和马宝义的奏章交给了铁喜。

  大越之战终于开始了。

  兵分三路,水路并进,一步一个脚印拿下大越。

  这是两封奏章里表达的意思。

  铁喜看出来了,说白了,就是因为离开了熟悉的马战,加上这场战争关系重大,罗守珍也变得谨慎起来了。

  铁喜看完这两封奏章之后,抬头问张爱:“你觉得罗守珍多久可以拿下大越。”

  “我大宋如今国运隆盛,士气也是正旺之时,罗将军骁勇善战,马大人运筹帷幄,此次出征兵士又是大宋的精锐之师,依奴婢看,此次大越之战,最多不会超过五年。”张爱笑着开口说道。

  铁喜看了一眼张爱说道:“明日朝会上正式宣读讨逆檄文,你现在再给朕拟一份圣旨,此番出征大越的将士,抚恤银钱提高三成,所征调士兵之地,全部免除赋税两年。”

  “是,陛下。”

  铁喜靠在椅子上,慢慢合上眼睛。

  从姜超发现新大陆,以及朱启明发现这个天下是圆形的之后,他就对铁心源交给他的手札彻底深信不疑。

  因此,大越的土地对大宋来说就十分重要了,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必须拿下来,如此一来,才能在南边的海域拥有更多的海港,才能彻底征服大海,雄霸天下。

  除此之外,要求宋人多生多育的国策也要开始准备了。

  占领那么多土地,人不够可是不行的。

  …………

  南边,宋军进攻之前,大越的皇帝就为了避免两国交战,做了很多努力。

  无论是派遣使团前往镇南关,再次向大宋表达臣服,奉上无数金银财宝,这个奏章到了东京之后,铁喜只是给罗守珍,马宝义二人回了一句话,一切按照原计划进行。

  兴师动众准备这么久,岂是说不打就不打了?

  镇南关方向没有得到回应之后,大越的皇帝就让自己的儿子,带上礼物,前往东京,想要亲自和铁喜见面相谈,好让这场没什么胜算的战争结束掉。

  可惜,大越的使团才刚刚进入大宋境内,罗守珍就开始发动进攻了,马宝义也顺其自然的将使团扣在了苞州城。

  …………

  尉迟江晚从宫里离开后,第一时间召集礼部官员,前往太学整理官学,太阳还没落山的时候,尉迟江晚就带着东西前往了垂拱殿。

  垂拱殿中的铁喜看着尉迟江晚竟然完成那么快,也有些惊讶,还以为尉迟江晚就是去拿了一些诸子百家的书准备应付自己,结果低头一看,就知道尉迟江晚是下了大功夫。

  不仅仅是太学,就连县学,还有私塾都做了详细的整理。

  这些东西正好合了铁喜的心意。

  他让尉迟江晚收集这些东西,就是想看看太学和太学之外的学子差距,说白了,就是铁喜希望更多人可以加入到竞争中来,而不是太学生天生就占有巨大的优势。

  铁喜也清楚,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自己即便老死,说不定都看不到那一天。

  他能做的只能是尽力做好自己这一世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增加匠人的地位和待遇,还要解除一些商人的限制,以及削弱士林的影响等等。

  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打破那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话。

  尉迟江晚看着陛下的脸色,变幻莫测,心底也有些没底,莫非是自己整理的东西不对?

  铁喜放下手中的东西,而后看向了尉迟江晚。

  ”整理的比我想象还好,辛苦尉迟大人了。“铁喜轻声说道。

  “为陛下办差,臣不敢言其辛苦。”尉迟江晚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下,脸上却还是一副严肃认真的表情。

  “尉迟大人,你觉得朝廷若是将太学扩大,准确说,是让每一个城里都有一所太学,而且只要是大宋的百姓,都能进入这种太学去识文断字,可行吗?”

  “陛下,此事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光是银钱方面就是一个大问题,朝廷虽然新税制开展,有了存银,可若是大规模的在全国各地兴办太学。一是,先生人数不够,二恐怕朝廷难以抗住这么大的花费,陛下不如和推行新税制一样,先选择一些地方试点,然后再看看情况好坏。”

  铁喜知道,尉迟江晚说的这些话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没钱。

  他沉默了片刻后,铁喜轻声说道:“尉迟大人觉得哪里先作为试点较为合适?”

  “自然是人口多的州府,而且南方学风盛行,所以才江南开始最为合适。”尉迟江晚赶忙说道。

  铁喜点了点头:“我听说你因为银户案,如今在江南的名声很好啊。”

  尉迟江晚听完之后,赶忙开口解释道:“陛下,并不是臣有私心,而是江南确实最为合适,东京周边虽然也是人口众多,可太学本来就在东京,并不能起到试点该有的作用,所以还是应该远离东京一些才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朕知道你的意思,你是礼部的尚书,这件事情是你的本职,但考虑到尉迟大人这些年一直在外面跑,多有辛苦,这样,这件事就让孙跃去做,试点就定在福州吧,七日之内,拿出章程,然后我们在商量。”

  “是,陛下。”尉迟江晚赶忙应道。

  尉迟江晚离开大殿后,铁喜便对着一旁的张爱说道:“朱启明离开了吗?”

  “启奏陛下,已经离开了。”

  “那些洋人都被安置在了哪里?”

  “礼部将其安置在了驿站之中。”

  铁喜点了点头而后又像是想到了什么,开口询问道:“朱启明藏起来的那个女子,是不是也跟着朱启明去北方了。”

  “陛下,这个倒是没有,此番前去北方的只有张浩跟朱启明两个人,他们走的是海路,直接就先到了平辽府。”

  朱启明那日试完改进后的火枪后,就来找铁喜说自己想去见见姜超。

  大海之上,朱启明一路向东,就是为了找到姜超,都把大海走了一圈,最后也没能和姜超汇合,这一直都是他心里憋着的事。

  因此,再正式去海事部之前,他想先去见见姜超。

  朱启明的这个请求,铁喜当然不会拒绝。

  姜超负责新大陆,朱启明则继续去和西方世界打交道,这是现在铁喜给大宋未来海上的行动暂时定下的基调。

  姜超在幽云十六州呆个两三年,将那些神物大规模种植成功之后,就会再一次的奔赴新大陆,不过这一次可就不是之前的闹着玩了,而是真正的舰队和水师官兵前去,要在新大陆建好港口,为大宋占领新大陆做准备。

  姜超的岁数不小了,留给他的时间也不多了。

  朝廷拟定的海事部已经开始组建了,在铁喜的安排下,王志忠,尉迟江晚两个人都要协助朱启明组建海事部,并且在沿海的一些地方,正式取消海禁。

  ……………………

  平辽府。

  辽人的部族全部被打散,然后在大宋要求他们生活的地方过着自己新的生活,他们虽然在之前付出了无数鲜血,可一切步入正轨之后,他们也开始享受到了安定。

  这些年来,一直都没有出现过缺衣短食的情况,这全是因为大宋内地的不断供血。

  当然,大宋也不是一味的供血,平辽府丰富的资源,也让朝廷以及诸多的商人,赚的是盆满钵满,当然,也给迁入北方的宋人全部给予非常大的优待,送田送地,甚至还送老婆。

  这些辽人部族安定下来之后,也开始正式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融入大宋,开始种田务农,可以说,现如今他们与真正的宋人没有任何区别。

  唯一有些问题的就是,很多辽人的宋语还没学好,因此许多地方交流方面仍旧有障碍,不过相信用不了几年,这些问题都会自动消失。

  嘉佑十一年末的时候,姜超来到了幽州。

  他带来了地瓜的种子,在十六州的土地上开始了第一步的实验,让自己带来的人分散到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村镇之中,带领那里的村民们种植地瓜。

  头一年种植地瓜的土地都是朝廷还没有分出去的土地,等确定可以丰收之后,就开始正式在大宋内地推广,成为宋人们新的口粮。

  北方巡抚刘兆忠也赶到了幽州呆了一个多月,当然也带着数千名的高丽百姓,全程参与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