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之龙起中国 第14章谋占江东孙权二

小说:开国皇帝之龙起中国 作者:夜夜流光 更新时间:2024-08-18 06:27:12 源网站:乐文小说网
  赤壁大战胜利,孙权就用面筋犒劳将士。孙权称帝后,每逢佳节,必以面筋宴请群臣。

  孙权历代后裔继承本家传统配制工艺,用手工精制成风味独特的面筋。因为面筋是孙权亲手洗出来的,孙权后裔聚居地——浙江富阳龙门古镇把面筋称为孙权面筋,制作面筋亦为洗面筋了。

  提起吃武昌鱼,没有那个不夸它好吃的。你可知道用它的骨刺冲汤喝,还能够提神醒酒吗?

  在武昌樊口附近,相传是三国吴王造船的地方。这一天,为了庆贺新修的大船下水,孙权命人在船上摆酒设宴。樊口附近的百姓也纷纷送来各色各样的鲜鱼,特别是樊口的鳊鱼,更是酒席上的上等菜。孙权和大臣们吃得正起劲,席上又添了一盘喷香的清蒸鳊鱼,这鱼头小颈短,脊背又宽又平。

  孙权很感兴趣,用筷子夹了一口丢到口里,觉得味道于别的鱼不同,特别鲜嫩,便叫人一连上了三盘,都吃得干干净净,酒也多饮了三大碗。孙权用筷子指着盘里的鱼刺问:“这鱼出自那里?”一大臣回答说:“是樊口的百姓为了感谢大王的恩德特意送来的。”

  孙权听了非常高兴,让人叫来一位老渔翁,赏他一碗酒,要他说出这鱼的出处。老渔翁开始不敢接酒,后来看孙权并无恶意,才大着胆子一口喝干了酒说:“这鱼出自百里梁湖。每当涨水季节,经过九十里路长港,绕过九十九道弯,穿过九十九层网,来到长港的出水处,也就是我们樊口附近。这里一边是港水清的照见人,一边是江水浑得象黄泥巴汤。鳊鱼喝一口浑水,吐一口清水,喝一口清水,吐一口浑水。经过七天七夜脱鳞换肚肠,原来身上的黑鳞变成了银子色的白鳞,所以吃起来格外有味。”

  孙权听入了神,高兴地站起来说:“讲得好,讲得好。来,再赏他一碗。”那老翁也不客气,接过第二碗酒又一口干了。他又说:“这种鱼,油也多,鱼刺丢到水里可以冒三个油花。”孙权那能相信,他亲自试了试,果然别的鱼刺只有一个油花,独有这种鱼的鱼刺翻了三个油花。

  孙权一时兴起,端起一碗酒走到渔翁跟前说:“你老很识鱼性,酒量也不错。来,我敬你三碗。”那渔翁说:“大王这样看得起我,小民就是醉死也要领情。不过不要紧,有这种鱼的刺冲汤喝可以解酒。”孙权听后一把抓住老渔翁的手说:“你也说的太玄了吧。如果真的能解酒,就罚我三大碗。”说完,他拉着老渔翁上席,叫人用开水将鱼刺冲成汤喝了一口,果然提神醒目,各大臣喝了个个拍手叫好。

  孙权高兴至极,端起碗来对众大臣说;“想不到我东吴出这样好的武昌鱼,来,罚我三大碗。”说完放开酒量痛饮了起来,一气喝了九大碗,还嚷这叫人添酒加菜。大臣们怕他喝伤了身体就劝他不要再喝。孙权听了哈哈大笑;“怕什么?有这样好的神仙汤解酒,我还要喝他十大碗!”

  从此武昌鱼和神仙汤就出名了。直到如今武昌一带的老百姓在酒宴之后,都喜欢用武昌鱼的刺冲神仙汤喝。

  建安五年(200年),年仅十九岁的孙权接领了江东基业。

  当时,孙权威望未着。庐江太守李术,便不将孙权放在眼中,不但“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还公然向孙权挑恤,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因此,尽快剪灭李术,是孙权接领江东后的首要任务。

  孙权知道李术的后台是曹操,就主动写信给曹操,请他不要支持李术。孙权的做法很策略,他在信中以李术杀扬州刺史严象为借口,先用告状的口气说李术杀了“你”所表用的严象。其实严象乃孙策所用,不过手续上孙策曾上表汉廷,是曹操顺水推舟,用献帝名义任命的。接着孙权称严象曾经选拔他为本州的茂才,是他的“举将”、“恩人”。他现在决心讨伐李术,“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将自己置于正义之师的位置。同时对曹操大戴高帽,“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随后婉转地表明目的,即在“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时,要曹操“勿复听受”。

  孙权进军皖城时,李术一面闭城固守,一面向曹操求救,曹操果然置之不理。若干时日后,李术之首被割下示众。孙权在此役中有勇有谋,建立了他的威望,为他在江东的统治铺平了道路。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接领江东后,相继任用“江东四杰”,为巩固与开拓江东事业奠定了胜利之基。

  周瑜和孙策是铁杆弟兄。他“资质风流,仪容秀丽”,且久经战事,精通韬略,是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倜傥儒将。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胜袁绍后,势力更加强盛,他虽然封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但并不希望孙权势力坐大,于是下书孙权,责令他送儿子入许都为人质。

  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张昭等犹豫不决。孙权不想送人质但又不知如何处理,于是单独带周瑜去见母亲吴夫人做最后决定。周瑜坚决反对送人质,主张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决不向曹操屈服。吴夫人也支持周瑜,并让孙权如待兄长一样对待周瑜。于是,孙权作了“不送质子”的决定,避免了以后与曹操交结时投鼠忌器的尴尬。

  赤壁之战时,周瑜更是坚决主战的“鹰派”首领。他和诸葛亮合作,用一把大火,将曹操烧出了东吴市场,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鲁肃是个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帅才。《吴书》说他“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大乱初起,他率领数百族人避乱江东,州郡派兵追逼,他亲自断后。先对追兵晓之以理,然后示之以威——先将盾牌竖立远处地上,然后弯弓放箭,射!箭矢直飞盾牌,不偏不倚正中“靶”心!他怕追兵疑他造假,于是再立盾放箭,着!盾牌又是一个大洞!这二箭的威慑作用,绝不亚于吕布的“辕门射戟”,追兵抱头鼠窜。鲁肃凭他的勇武和计谋救了自己和族人。

  鲁肃“思度弘远”,是个大战略家。初见孙权,便提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劝孙权“鼎立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一“榻上对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不但都是英雄所见,具有同样价值,而且“榻上对策”比“隆中对策”还要早许多年。

  鲁肃的最大贡献,是极力游说、担保,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的正式形成。根据当时的背景,鲁肃的联刘抗曹策略是完全符合孙吴集团的根本利益的。另外,据《吴书》,“单刀赴会”的主角是鲁肃而非关羽,是关羽见屈于鲁肃而非鲁肃见屈于关羽,“单刀赴会”的结果是“备遂割湘水为界”,“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

  接任鲁肃的吕蒙是一员武将,可说是刀枪砍人出身,先天素质并不理想。孙权劝他认真读书,于是创造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非复吴下阿蒙”的经典。

  吕蒙一手导演了“白衣渡江”的好戏,从刚愎自用的关羽手中夺取了荆州全境,免除了刘备顺流而下入侵的威吓,还为孙吴大大开拓了疆土,增强了孙吴的综合实力。

  21岁就加入孙权幕府的陆逊,在代吕蒙袭取荆州时初露锋芒。刘备倾国东下为关羽报仇,他临危受命总督军兵御敌。

  这个在刘备和孙吴诸将心目中的“白面书生”,不但妥善地处理好了自己与手下那些三世老将和亲戚贵重的关糸,还以坚韧、沉着,不急功冒进的务实精神,最终不辜负孙权重托,以寡胜多,力挽狂澜,火烧连营七百里,取得了几乎使刘备全军覆没的夷陵大捷。

  陆逊不仅是出色的军事家,还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刘备死后,他与诸葛亮共同努力,迅速恢复了孙刘联盟。孙权称帝后,他继顾雍为相,总督军国,进贤斥佞,扶正祛邪,有社稷大臣之风。

  孙权能坐领江东几十年,使他的对手不敢正视,与他的任用四杰是分不开的。

  吕蒙缺少文化,少时曾因一言不合引刀杀人,长大了也十分莽撞。

  孙权见吕蒙是可塑之材,便有意培养他。他对吕蒙说,你如今在重要岗位上任职,要多学习提高自己。吕蒙说,军中忙得要命,恐怕没时间再读书。孙权说,我又不是让你读经书当博士,只是要你涉猎一些史书去了解历史经验。你说事情忙,你有我忙吗?我从小读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未读《易》。统领江东基业后,我又读了三史,各家的兵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你很聪明,学习的话,一定会有所收益。为什么不学呢?要赶紧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以及三史。孔子说,整天不吃不睡而思考,也不如学习。光武帝在戎马倥偬之中,手不释卷。曹操也说越到老越爱学。你为什么偏偏不自我勉励勤奋学习呢?吕蒙从此开始读书,而且意志坚定,一点也不放松。“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来大都督鲁肃和他讨论军政大事,没想到他水平变得相当高了,就亲切地扶摸着他的后背说,我本来以为老弟只知道打仗而已,想不到如今学识渊博,这哪里还是当年那个吴下的阿蒙呀!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南征孙权,在濡须口受到孙权阻击,两军相拒一月而胜败未分。曹操坚守不出。

  为了探察曹操水军的虚实,孙权冒险乘大船深入曹军水寨侦察,不幸被发现。

  曹营乱箭齐发,箭如飞蝗般射到孙权船上。孙权虽侥幸没有中箭,但面向曹营的船身,却因落箭实在太多而发生倾斜,船随时有翻覆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际,孙权急中生智,下令回转船身,让船的另一面也受敌箭。敌人浑然不知,依旧箭如雨下,于是船只两边中箭的数量相当,迅速恢复平稳。因此孙权不仅安然脱脸,还意外获得曹军“馈赠”的大量箭枝,恨得曹大丞相直咬牙根。

  后来孙权再度轻舟来探曹营时,曹操怕再上当,下令只守不出,并且不得妄发弓箭。孙权船行五六里,如入无人之境,回程时还故意击鼓吹号,他潇洒而来,从容而回。曹操无可奈何,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知道不可能战胜孙权,只好主动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