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之龙起中国 第25章一代女皇武则天四)

小说:开国皇帝之龙起中国 作者:夜夜流光 更新时间:2024-08-18 06:27:12 源网站:乐文小说网
  武则天为了控制太子贤,数次向太子贤发令召他来见自己,而太子贤却因为担心与母后过于接近从而受到伤害,便屡屡抗命不从。武则天终于由对他的喜爱变成了一腔愤怒,于是便派人向高宗告发说太子贤生活不检,而且随时可能图谋造反。高宗并不相信,便派宰相薛元绍、裴炎跟御史大夫高智周去进行调查,结果没想到竟在马厩中发现了大量兵器,于是武则天更加理直气壮地声称自己所言非虚。

  高宗仍然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可是证据确凿,武后又坚持法办,高宗也无可奈何。于是,在调露二年(680年)八月,太子贤被废为庶人,流放至巴州。几年后,武则天便派人将李贤父子四人全部杀死,以绝后患。连杀自己数个儿女都面不改色,可见武则天之狠之毒,都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又该用何语评之?只能冷汗涔涔了。

  永隆元年(683年)八月,英王李显又被册立为太子。同年十二月,高宗皇帝的病终于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便留下遗言,让侍中裴炎辅佐太子,而朝中大事则由天后来裁决。

  高宗驾崩后,李显继位,即为中宗。同时,太子妃韦氏便成为皇后,武后自然地便成为皇太后。另外李显还遵父命,封裴炎为中书令,辅佐自己。但他并不满足于仅仅使用这些权力,他将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从普州参军提为豫州刺史,又欲封为侍中,立即遭到了裴炎的反对。他认为韦玄贞并无半点功劳,不能如此对他一封再封。中宗大怒,喝道:“朕为天子,就算把天下让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

  这句话给他招来了大祸!此时的武则天,正愁自己不知该如何重新夺回执掌朝廷的权力,此时听别人传达了这句话后,立即召集百官到乾元殿,宣布废掉李显帝位,降为庐陵王。中宗不服,大声抗议,质问母后自己犯了何错。武则天便称他既然要把天下让给韦玄贞,如何还能做皇帝?李显对自己说话的鲁莽懊恼不已,可是已经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了。于是,他便只好离开了帝位。

  仅仅利用一句话的破绽,便可以废掉一个皇帝。恐怕这种能力,也只有武则天才能具备了。高明也!

  可是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武则天却迟迟不提另立新君之事。因为现在唯一能继承皇位的,就剩下她的小儿子豫王旦了。武则天表面上显得异常平静,然而心中却一直没平静下来,因为她在观察着群臣的反应。

  群臣皆知道武后的意愿,便齐齐奏请她登上帝位,可李旦却只向她进献了皇太后的称号。她知道这还不是自己登基的最佳时机。于是在武则天的支持下,李旦成为新君,便是睿宗。但睿宗登基后并没有皇帝的权力,而是被囚禁在后宫,同时国家的所有军政大事,则都由武则天亲自处理。

  武则天在大权在握之际,追封了武氏的几代祖先,建立武氏祠堂,更改了唐朝官署和官职名称,并且在其他许多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变。

  终于,朝中的部分大臣不愿意再忍耐她了。面对武后的种种行为,许多武后的反对者集结在扬州,准备发动一场反武的战争。

  武则天的狠毒与专权,终于导致了一场真正的对决。无论她是不是在做着更伟大的事业,如此对待自己的几个儿子,即使今天的人闻之,都会立感心惊肉跳,而在当时,更会引起事端。于是,一场大战也在所难免了。

  在讨伐之初,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还出面写了一篇《讨武曌檄》,以造成更大的声势。当武则天听到这篇檄文时,不但不恼,而且还为朝廷竟没有收到这样的人才深深感到遗憾。

  她对叛乱虽感到有些突然,却并不害怕。她迅速调集三十万大军,仅用了四十余天便将叛军击溃。接下来,她派人将骆宾王找了出来,正当大家皆为骆宾王的命运感到担忧时,武则天却出人意料地重用了骆宾王。由此可看出,武则天颇有政治家的风范,在做大事时也能够显出其大度的一面。

  反叛的军队气势汹汹,可是武则天没费很多的力气便将其击败了。看来这武后还真是一个多面手。

  此时的武则天认为时机已经趋向成熟,便开始不断地想办法给自己制造一些支持的声音,以便于尽早能够登基为帝。她的侄子武承嗣送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被武则天称做“宝图”。不久之后,她正式给自己加尊号为“圣母神皇”,而且让群臣改称“陛下”。除此之外,她还进行了一系列登基前的准备,她离登基的时刻已经越来越接近了。

  可是“反武”的声音并没有因为叛军被击败而消失。当她一步步地迈向皇帝的宝座时,李唐宗室王公们再也无法忍耐了。他们联合起来起兵造反,欲让中宗还朝为帝,让武后退出政治舞台。武则天并不慌张,一个计划了半生的成功者,如何能为小小的叛乱所击败?没过多久,所有叛乱便全部被平息,武则天便继续向着她的最后一步迈进。

  这一年,在新建的明堂进行祭奠活动时,武则天第一次穿上了天子大礼服的衮冕。而睿宗则跟在她的身后,任何人都看得出来,不仅仅是在权力上,即使是在形式上,武则天距皇帝之位也就只不过是差个头衔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正是这最后一步,却有着相当大的难度。她采纳了侍御史鱼承晔的儿子鱼保家的上奏,在朝堂门前设置铜匦,收受天下告密文书;同时,她培养了一批酷吏。于是,有可能与她作对的李唐家族人以及朝中大臣皆因被举报出来而遭到重罚。这样一来,自己的阻力又减小了许多,武则天知道,她已经可以达成自己的心愿了。

  一切障碍已灭,武则天终于到达了人生的顶峰!纵然她有过一些过错,但如果仅仅看这个结局,她的能力岂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很难有人可与之相匹敌!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已经六十七岁的武则天终于完成了毕生之愿,正式登上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她把“大唐王朝”改成了“大周王朝”,进行了彻底的改朝换代。几日后,武则天加尊号为“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这一事件史称“武周革命”。

  经过了无数的磨难与奋斗,她终于登上了帝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或许在问鼎最高权力的过程中,武则天有着许多为后人所不知的行为,但从她后来的执政结果来看,她应该算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了。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她一直对朝廷制度以及执政天下的方案不断地进行着改变与尝试。在政治上,她不计门第,能够破格用人,在经济上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整个社会又一次出现了与太宗贞观年间相仿的盛世。从这个角度上看,她是很有政治作为的。但在朝廷中,她却开始大力培植武氏集团,同时继续迫害李氏家族。她甚至把继承者也欲选定在自己的侄子身上,以求让武氏族人能够永远执掌江山。可是此时,宰相狄仁杰与李昭德却向她奏道,姑侄与母子哪个更亲呢?

  武则天闻之,感觉很有道理。若侄子继位,将来其后世人如何会敬自己为祖先?而若儿子继位,自己却仍然能够将名字刻在祖宗灵位上。于是,她改变了主意,决定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武则天登上高位,心中反而有些空虚,便找来了两个男宠,即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来供她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当她不断地告诫自己的儿女与武氏族人要和睦相处时,她的这两个男宠却因受宠,在朝中为所欲为,飞扬跋扈,终于引起了朝臣的不满。于是在不久后又一次引起了一场大风波,让历史又一次发生了变更。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朝臣发动了一场政变,他们拥护着太子李显,以非常快的速度擒住了张氏兄弟,并将其处死。接下来,已经身染疾病的武则天在她统治了十五年后终于被赶下了皇位,被囚于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众臣一起拥护太子李显重新登基为帝。中宗皇帝又一次走上了帝位,心中感慨万千,他也感谢母亲又一次立自己为太子,便为母亲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作为对母亲的回报与慰藉。

  没过多久,武则天便死在了上阳宫中。临终前,她仿佛改变了许多对往事的看法,她认为自己更适合做一个皇后,而不是皇帝,所以改称中宗赐给自己的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后”。同时,她将一生中被她害死的忠臣义士全部赦免,为他们澄清了过往。于是,她便静静地在上阳宫中的仙居殿逝去了。虽然有些凄凉,却也了无遗憾。她在枕畔留下一纸遗诏记录了她弃世之前的某种含混不清的愿望:请不要将我看成皇帝吧,我只不过是一个皇后而已。

  武则天遗言称,她欲与唐高宗合葬在乾陵,中宗满足了她的要求。但她却提出,她墓前的碑不要写字,这个奇怪的现象让后人议论纷纷。或许,她所做的一切自己虽然感到满足了,但她却更希望她的一切功过是非由后人来评价。于是,一座“无字碑”便这样在风雨中矗立了一千多年。而不同时期的人,却给予了她不同的评价。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而武则天则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女人称帝,因此,她无疑成了历史上最着名的后宫人物。在男权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作为一个女人,当她走上帝位之时,当然不可避免的会引起轩然之波。于是,作为女人的她,功过哪个更大,就成了历史争议的焦点。

  武则天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后宫人物。她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其实究其根本,不过因为她是一个女人。所谓“女人”,我们今天倒没有这样的偏见,但在那个朝代,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如果武则天是男儿身,又出生在皇族,以她的能力,肯定会成为一代英杰,甚至会成为太宗那样的圣明帝君。可是因为她是女人,当世人是无法接受这样一种现实的,于是她即使做得再好,也总会有人想办法去反对她。

  一个有魄力、有能力的女人,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女人,一个手段高明、心肠狠毒的女人,面对如此的反对,心中当然不甘,于是她只能用许多极端的方式来回敬这种反对——她杀子女、灭忠臣、折磨王皇后与萧淑妃,其心肠之黑令人咋舌,手段之狠令人发指——这应当是她的主要罪过;而她在执政期间国泰民安,甚至可以与太宗的“贞观盛世”相媲美,从这个角度看,她又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执政者。而令当时的人认为她最大逆不道的,便是篡了李家之天下,以女人的身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如果没有篡位一事,她与北魏的文明皇后冯氏便也没有更多的差别了。而冯氏虽有过错,但因为治世水平很高,后人便更多地记住了她的功,而忽略了她的过。可是武则天则不同,在封建时代还是男人掌权思想极度盛行的时候,她的登位当然会引起天下哗然。因此,她的一步步登上皇位的过程便成了后人重点研究的对象,而与冯氏相似的先夺权后治世的这一特征却反而相对被减少议论。但宏观地看,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排除她的登位给当时的唐朝带来的微小影响的话,她应当是有功于社稷,可谓是唐朝时期的有功之人。客观地讲,她的功是大于过的。她之功是为社稷,她之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的无奈之举。

  至于她的夺权经历,则更显出她的本性一面。或许女人在那个时代要想夺权,也只能采取这种为世人所不容的手段。她入宫时的目标便很明确,希望借此机会征服皇上,改变自己的命运。当她发现自己在太宗身上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时,便果断地转移了目标,把全部的希望押在了未来的皇帝身上。她一步步地设计着自己的未来,也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在心机如此深沉的武则天面前,与她同在后宫的嫔妃们当然不是对手,她成为皇后也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可是当她当上皇后之后,权力的欲望终于在自己的体内继续膨胀,以至于她不仅仅想主管后宫,朝廷政事也不断干预,享受了一下权力所能带来的美妙感觉后,她当然再也舍不得放下了。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阻碍自己当权也是一个字——死!其他朝代虽然这样的后妃也有不少,可是她们或者是完全将后代抵制,国家便因此开始摇摇欲坠;或者是在自己专权的同时也培养自己的儿子,在自己将来归天后为后世得一继承。可是武则天则不同,她既有治世之才华,不让自己的江山有任何危机,同时也完全抵制了继承者。在这样的一种矛盾的情况下,她到最后称帝也就不算奇怪了。可以说她的所作所为虽然颇有争议,可是步步都充满了心机与智慧,不愧为一代女杰。

  纵观武则天的能力跟特点,都是比较突出的。可她的心肠虽狠,汉朝的吕雉、晋朝的贾南风却未必会输给她;武则天面对宫廷斗争的能力虽强,但与清朝的孝庄太后相比,也未必能明显强出;武则天在面对叛乱之际虽然能够冷静相对,轻易地平息战乱,但指挥作战的能力比之契丹萧太后也很可能无法占得上风;武则天治国能力虽强,但若唐朝的长孙皇后或是明朝的马皇后直接干政,其能力也必然不在其下……可是武则天却拥有了这一切特征!所以,她才登上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在历史上身为女人能够拥有如此能力者,唯武则天一人而已!

  如果有人在她留下的空白墓碑上刻上祭文的话,当重点记录她的才能,至于杀儿女、戮功臣等彰显她性格狠毒一面的特征,则应当逐渐地被后人忽略掉,只作历史欣赏、研究之用,而不是作为对她功过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既然她让她的墓碑空无一字地流传于后,那么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应当已经充满了属于自己的看法,在心中也早已在碑上刻上了属于自己的文字。至于都是些什么,那就让历史来见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