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宗哀恸万分,窦皇后更是在凤床前哭晕过去好几次,于是东庭皇朝陷入了新皇继位后的第二次国丧。
窦太皇太后的病逝意味着窦家和原家的斗争终于从朝堂上的明争暗斗演变到血溅朝堂的地步。
永业三年正月十四,窦太皇太后发丧之日,原青江携女扮男装的锦绣、奉定及一百名侍卫入宫吊唁,在宣德门遭到窦氏伏击,在锦绣和奉定的冒死相护下,才险险逃脱。随行一百名高手全部遇害,锦绣和奉定身中数剑,原青江本人也胸口中了一剑,险险生还,却落下了终生的痼疾。
西边宣德门原青江死里逃生,窦英华急往东边昌颐宫中,欲杀死长公主驸马原非清,幸得靖夏王的宦官内应趁乱从密道救出原非清和靖夏王。
窦英华扑了个空,只得前往拘禁未及逃离的长公主轩辕淑琪。
《东庭正史淑德贞烈大义公主淑琪传》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长公主正在昌颐宫内窦太皇太后灵柩前哭泣,窦英华带着血染重甲的羽林军冲入灵堂,仗剑质问长公主驸马何在。长公主厉声痛骂窦氏兄妹残害忠良,祸乱后宫,颠覆社稷。窦英华一怒之下,欲使兵士幽禁长公主于冷宫。长公主不堪受辱,自太后灵柩所放之处——凤临台上高高跳下。宫婢救护不及,长公主头触汉白玉石阶,脑浆迸裂,血染孝服,死时年仅二十一岁。
这场被称作“庚戌宫变”的政变,是东庭末年最为残酷的宫廷政变。
窦氏将所有目击长公主之死,以及帮助驸马、靖夏王逃跑的宫婢宦官,连带牵连人员多达六百五十一人,皆用弓弦绞毙,随同窦太皇太后殉葬。熹宗赶到时只见到轩辕淑琪躺在血泊之中,没有看到亲姐惨死的全过程,也猜到她的死与窦英华是脱不了干系的。当时他惊怒交加,手脚抽搐,双眼翻白,口吐白沫,宫人惊慌地将熹宗抬入内宫。从此熹宗深恶窦氏,甚至与窦丽华的感情也大打折扣。
即日窦氏宣诏,原氏和靖夏王轩辕复昱谋逆叛乱,削去爵位,满门抄斩,所有原氏旧党皆抄家灭族。对于不满窦氏的皇室宗亲,窦英华以熹宗的名义赐鸩酒,内眷流放三千里,“庚戌宫变”中受迫害的王公大臣及无辜百姓多达二万余人。
原非白与其门客力挽狂澜,使得原氏和靖夏王一族安然退出京都。原青江以“诛窦氏,清君侧”之名召回于飞燕,遂以燕子军为主力,拥军五十万,退守洛阳,号召天下举事,讨伐窦氏。
“庚戌宫变”完全拉开了乱世的序幕。天下义愤,窦氏凶残,从此群雄并起,纷争不休,而我和小五义的命运巨轮也随着这乱世开始转动了起来。
永业三年元月十五元宵节,送别了于飞燕多日,我坐在赏心阁里,就伏在原非白平日舞文弄墨的书桌上,聚精会神地写着给原非白的飞鸽传书。
我看得累了,抬头放眼窗棂外,雅致遒劲的红梅怒放着,殷红的花瓣在白雪皑皑中飞舞,想来我与原非白亦是四个月未见了。
我们俩像是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书信倒是通得很勤快。他告诉我他的每一件原家事务安排,我告诉他我的建议。对了他的主意,他会客套地夸几句;不对他的想法,他会和我耐心地在信中辩解,但两人却绝口不提生生不离,还有他去京都前的那场大闹。本来他说很快回来,却因为窦太皇太后的死,被原青江留在京都。
前两日,我提醒他,太皇太后的死意味着两家摊牌的时候,而宫变可能是最好的方法,原非白回答说,他已为原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叫我不必担心。我们在信中讨论了关于我提出的洛阳屯军的建议。洛阳山川秀丽,土地殷实,人杰地灵,邻近西安,又俯卧中原,北望京都,原家若是派军队驻守,退可据守秦中,进可入中原,又易北入京都,无论打短期战还是长期战都是最好的据点。
今天是窦太皇太后的发丧之日,我并没有接到原非白的飞鸽,却收到宋明磊的来信。我家这位二哥的写信频率基本上和原非白同学是一样高的,他告诉我如今京都城中兵甲林立,窦原两家一触即发,不过他经常有意无意地提到现在的原非白不仅是原青江的左右手,也成了京都淑女名媛争相邀请前去画舫游湖、品茗吟诗的对象,然而在众多脂粉艳姝中,原非白似乎对轩辕淑仪姐妹更近乎些,频频出入于靖夏王府。
左胁一阵疼痛,让我收回了思绪。我轻叹一声,轻抚上左胁,天气冷了,旧伤总在隐隐作痛,原非白和宋明磊虽然都从京都寄回很多补品,赵孟林也来瞧了我很多次,却不见效,他看我的眼神一次比一次忧虑。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中老是突突跳着,只好再一次安慰自己可能是旧伤发作所致,我又检查了一遍给原非白的信,然后放在小竹管中。
我顺了顺气,自己亲自到鸽棚选了一只特肥的信鸽,系在它的小红腿上,然后将那只信鸽使劲扔向天空。韦虎在一旁莞尔。
看着大肥鸽消失在雪天之中,我打了一个哈欠,披上大红羽纱面白狐狸毛鹤氅,来到中庭。看着满园飘香的红梅,我的心情稍稍缓和了一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光荏苒,碎琼乱玉中,又是红梅吐艳的季节,真没想到我进入西枫苑已经有整整一年了。
我伸出手接着一片混着雪花的胭脂梅瓣,看着那雪花融化在梅花瓣上,映得红梅愈加艳丽,不由想起红发的非珏,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还在恨我没有等他吗,或是因为我中了生生不离而嫌弃我了呢……
我思绪万千中,没有留意齐放弯腰递上的银貂风领,“姑娘请戴上,赵大夫嘱咐您万万不可再受风寒。”
我回过神来,接过风领,正要回去,一声呼唤轻轻传来,“木丫头!”
我立时回头,怔在那里。一个红发少年,脸上挂着一丝微笑,一身貂毛白袍,还有苍白的脸颊同雪天一色,隐在天地之间。他静静地站在红梅花雨中,任长长的红发披散着,深深凝视着我。
梅花欲诉相思意,相思泪滴梅花雨。
我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有贪婪地盯着他英俊安静的笑容,也对他挤出一丝笑。
齐放没有见过原非珏,但也明白来人既然能无声无息地躲过梅花七星阵,定是绝世高手。他闪电般地向原非珏攻去,但是原非珏轻轻一侧身,就躲过了他的进攻。眨眼之间,他来到我的眼前,只见红发几缕飘到我的鼻尖。
他又对我柔和地笑了笑,毫不理会身后攻来的齐放,头也不回,猛地搂起我飞离西枫苑。
我的双臂紧紧抱着非珏,脸深深埋在他的怀中。这一刻我不管他带我去哪里,不管他要对我做什么,我都无怨无悔,只要能和他在一起就好。
非珏带着我落在了一个人声鼎沸之处。我睁开眼睛,这才发现已来到山下的西安城,城中火树银花,灯火辉煌,人山人海。我想起来了,今天是上元节啊!
虽是国丧,节日的规模已按例缩减很多,但那喜庆的气氛却依然感染着每一个人的心田。那灯火似乎要把世间每一颗干涸的心滋润,让每一具冰冷的躯体温暖起来。
我看向非珏,非珏温柔地笑起来,“木丫头,你忘了吗?今天是上元节啊。”他替我系上银貂风领,轻轻道:“我最喜欢你那首《青玉案元夕》,所以想让你陪我赏灯。”
我没有动手去调整他帮我系歪的风领,只是紧紧握着他的手,笑着点点头说好。我拉着他沿着灯火最亮的朱雀大街信步游了起来。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影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此时,我们俩似乎都忘了可怕的生生不离,只是上元节上一对再普通不过的情侣,手拉着手,肩靠着肩,身心轻松地在人群中穿行。
我央着非珏给我买冰糖葫芦,没想到他却发现这不同于烤羊肉串的美味,于是他不仅将自己的那串冰糖葫芦舔得干干净净,还流着口水,眼巴巴地看着我手上已吃了一半的那串。我满怀爱怜地递上我的那串,看着他继续大嚼,心满意足。
我买了一条洁白的缎带,为他系上似锦的红发,露出脸来,愈显出年轻的脸庞一片俊朗,朝气盎然。
吃过汤圆,我们来到一座巨型灯楼前。它广达二十间,高约一百五十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这座灯楼奇幻精致,美轮美奂,所要表达的是蓬莱仙境,与灯楼下踩高跷的八仙队伍互相辉映,似真似幻,令人身心荡漾。
我和非珏笑着指指点点。他信口吟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窦太皇太后的病逝意味着窦家和原家的斗争终于从朝堂上的明争暗斗演变到血溅朝堂的地步。
永业三年正月十四,窦太皇太后发丧之日,原青江携女扮男装的锦绣、奉定及一百名侍卫入宫吊唁,在宣德门遭到窦氏伏击,在锦绣和奉定的冒死相护下,才险险逃脱。随行一百名高手全部遇害,锦绣和奉定身中数剑,原青江本人也胸口中了一剑,险险生还,却落下了终生的痼疾。
西边宣德门原青江死里逃生,窦英华急往东边昌颐宫中,欲杀死长公主驸马原非清,幸得靖夏王的宦官内应趁乱从密道救出原非清和靖夏王。
窦英华扑了个空,只得前往拘禁未及逃离的长公主轩辕淑琪。
《东庭正史淑德贞烈大义公主淑琪传》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长公主正在昌颐宫内窦太皇太后灵柩前哭泣,窦英华带着血染重甲的羽林军冲入灵堂,仗剑质问长公主驸马何在。长公主厉声痛骂窦氏兄妹残害忠良,祸乱后宫,颠覆社稷。窦英华一怒之下,欲使兵士幽禁长公主于冷宫。长公主不堪受辱,自太后灵柩所放之处——凤临台上高高跳下。宫婢救护不及,长公主头触汉白玉石阶,脑浆迸裂,血染孝服,死时年仅二十一岁。
这场被称作“庚戌宫变”的政变,是东庭末年最为残酷的宫廷政变。
窦氏将所有目击长公主之死,以及帮助驸马、靖夏王逃跑的宫婢宦官,连带牵连人员多达六百五十一人,皆用弓弦绞毙,随同窦太皇太后殉葬。熹宗赶到时只见到轩辕淑琪躺在血泊之中,没有看到亲姐惨死的全过程,也猜到她的死与窦英华是脱不了干系的。当时他惊怒交加,手脚抽搐,双眼翻白,口吐白沫,宫人惊慌地将熹宗抬入内宫。从此熹宗深恶窦氏,甚至与窦丽华的感情也大打折扣。
即日窦氏宣诏,原氏和靖夏王轩辕复昱谋逆叛乱,削去爵位,满门抄斩,所有原氏旧党皆抄家灭族。对于不满窦氏的皇室宗亲,窦英华以熹宗的名义赐鸩酒,内眷流放三千里,“庚戌宫变”中受迫害的王公大臣及无辜百姓多达二万余人。
原非白与其门客力挽狂澜,使得原氏和靖夏王一族安然退出京都。原青江以“诛窦氏,清君侧”之名召回于飞燕,遂以燕子军为主力,拥军五十万,退守洛阳,号召天下举事,讨伐窦氏。
“庚戌宫变”完全拉开了乱世的序幕。天下义愤,窦氏凶残,从此群雄并起,纷争不休,而我和小五义的命运巨轮也随着这乱世开始转动了起来。
永业三年元月十五元宵节,送别了于飞燕多日,我坐在赏心阁里,就伏在原非白平日舞文弄墨的书桌上,聚精会神地写着给原非白的飞鸽传书。
我看得累了,抬头放眼窗棂外,雅致遒劲的红梅怒放着,殷红的花瓣在白雪皑皑中飞舞,想来我与原非白亦是四个月未见了。
我们俩像是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书信倒是通得很勤快。他告诉我他的每一件原家事务安排,我告诉他我的建议。对了他的主意,他会客套地夸几句;不对他的想法,他会和我耐心地在信中辩解,但两人却绝口不提生生不离,还有他去京都前的那场大闹。本来他说很快回来,却因为窦太皇太后的死,被原青江留在京都。
前两日,我提醒他,太皇太后的死意味着两家摊牌的时候,而宫变可能是最好的方法,原非白回答说,他已为原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叫我不必担心。我们在信中讨论了关于我提出的洛阳屯军的建议。洛阳山川秀丽,土地殷实,人杰地灵,邻近西安,又俯卧中原,北望京都,原家若是派军队驻守,退可据守秦中,进可入中原,又易北入京都,无论打短期战还是长期战都是最好的据点。
今天是窦太皇太后的发丧之日,我并没有接到原非白的飞鸽,却收到宋明磊的来信。我家这位二哥的写信频率基本上和原非白同学是一样高的,他告诉我如今京都城中兵甲林立,窦原两家一触即发,不过他经常有意无意地提到现在的原非白不仅是原青江的左右手,也成了京都淑女名媛争相邀请前去画舫游湖、品茗吟诗的对象,然而在众多脂粉艳姝中,原非白似乎对轩辕淑仪姐妹更近乎些,频频出入于靖夏王府。
左胁一阵疼痛,让我收回了思绪。我轻叹一声,轻抚上左胁,天气冷了,旧伤总在隐隐作痛,原非白和宋明磊虽然都从京都寄回很多补品,赵孟林也来瞧了我很多次,却不见效,他看我的眼神一次比一次忧虑。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中老是突突跳着,只好再一次安慰自己可能是旧伤发作所致,我又检查了一遍给原非白的信,然后放在小竹管中。
我顺了顺气,自己亲自到鸽棚选了一只特肥的信鸽,系在它的小红腿上,然后将那只信鸽使劲扔向天空。韦虎在一旁莞尔。
看着大肥鸽消失在雪天之中,我打了一个哈欠,披上大红羽纱面白狐狸毛鹤氅,来到中庭。看着满园飘香的红梅,我的心情稍稍缓和了一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光荏苒,碎琼乱玉中,又是红梅吐艳的季节,真没想到我进入西枫苑已经有整整一年了。
我伸出手接着一片混着雪花的胭脂梅瓣,看着那雪花融化在梅花瓣上,映得红梅愈加艳丽,不由想起红发的非珏,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还在恨我没有等他吗,或是因为我中了生生不离而嫌弃我了呢……
我思绪万千中,没有留意齐放弯腰递上的银貂风领,“姑娘请戴上,赵大夫嘱咐您万万不可再受风寒。”
我回过神来,接过风领,正要回去,一声呼唤轻轻传来,“木丫头!”
我立时回头,怔在那里。一个红发少年,脸上挂着一丝微笑,一身貂毛白袍,还有苍白的脸颊同雪天一色,隐在天地之间。他静静地站在红梅花雨中,任长长的红发披散着,深深凝视着我。
梅花欲诉相思意,相思泪滴梅花雨。
我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有贪婪地盯着他英俊安静的笑容,也对他挤出一丝笑。
齐放没有见过原非珏,但也明白来人既然能无声无息地躲过梅花七星阵,定是绝世高手。他闪电般地向原非珏攻去,但是原非珏轻轻一侧身,就躲过了他的进攻。眨眼之间,他来到我的眼前,只见红发几缕飘到我的鼻尖。
他又对我柔和地笑了笑,毫不理会身后攻来的齐放,头也不回,猛地搂起我飞离西枫苑。
我的双臂紧紧抱着非珏,脸深深埋在他的怀中。这一刻我不管他带我去哪里,不管他要对我做什么,我都无怨无悔,只要能和他在一起就好。
非珏带着我落在了一个人声鼎沸之处。我睁开眼睛,这才发现已来到山下的西安城,城中火树银花,灯火辉煌,人山人海。我想起来了,今天是上元节啊!
虽是国丧,节日的规模已按例缩减很多,但那喜庆的气氛却依然感染着每一个人的心田。那灯火似乎要把世间每一颗干涸的心滋润,让每一具冰冷的躯体温暖起来。
我看向非珏,非珏温柔地笑起来,“木丫头,你忘了吗?今天是上元节啊。”他替我系上银貂风领,轻轻道:“我最喜欢你那首《青玉案元夕》,所以想让你陪我赏灯。”
我没有动手去调整他帮我系歪的风领,只是紧紧握着他的手,笑着点点头说好。我拉着他沿着灯火最亮的朱雀大街信步游了起来。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影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此时,我们俩似乎都忘了可怕的生生不离,只是上元节上一对再普通不过的情侣,手拉着手,肩靠着肩,身心轻松地在人群中穿行。
我央着非珏给我买冰糖葫芦,没想到他却发现这不同于烤羊肉串的美味,于是他不仅将自己的那串冰糖葫芦舔得干干净净,还流着口水,眼巴巴地看着我手上已吃了一半的那串。我满怀爱怜地递上我的那串,看着他继续大嚼,心满意足。
我买了一条洁白的缎带,为他系上似锦的红发,露出脸来,愈显出年轻的脸庞一片俊朗,朝气盎然。
吃过汤圆,我们来到一座巨型灯楼前。它广达二十间,高约一百五十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这座灯楼奇幻精致,美轮美奂,所要表达的是蓬莱仙境,与灯楼下踩高跷的八仙队伍互相辉映,似真似幻,令人身心荡漾。
我和非珏笑着指指点点。他信口吟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