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七百万两白银?”朱棣喃喃自语,仿佛被这个数字吓到了。

  而朱高炽,则在一旁掰着手指头,半晌之后才惊呼道,“天啊,我大明自太祖开朝以来,入得国库之银钱,也不过一亿之数!”

  “狗儿,燧儿还有说什么?”朱棣沉声问道。

  王彦趴在地上说,“殿下说,他早上一文钱买了两个茶叶蛋。摆摊大娘说,她年前花了十文钱抓了十只鸡仔,养的现在还剩六只鸡,一只鸡一天一个蛋。算起来,一天有三文钱进账。”

  “算上中间的成本,也就买茶叶花了几十文钱。”

  朱棣默然,一天三文,一百天就是三百文,成本再高,就按一百文计,去掉一百文,也能净赚两百文钱。

  一年下来,赚得七八百文钱,交掉其中二十文,用作税收,剩下的钱,全部落入了自己口袋。

  “他还有说什么么?”朱棣轻声道。

  自古以来,君王更像是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度,甚少有机会上街走走,了解世情。

  也只有朱高燧,没有负担,想去哪就去哪,想干啥就干啥。

  “殿下又交给老奴一个锦囊,说陛下问起再给。”王彦惶恐道。

  他也没办法,每一次朱高燧都逼着他欺君,让他心脏总是扑通扑通跳给不停、

  朱棣怪笑一声,“嘿嘿,这个臭小子,还玩上瘾了啊!快陈上来!”

  王彦急忙取出锦囊,交予朱棣,朱棣看着那锦囊,赞叹了一声,“倒是不错的锦囊,估计是他的姬妾绣的。”

  取出字条,上面依然只有一句话,“可藏富于民,不可藏富于商!”

  “三弟远见卓识,我自叹弗如!”朱高炽赞叹道。

  朱棣眼眸深沉,他明白朱高燧的意思。

  单单动商税,没人会支持他。所有商人,还有商人周边之人,以及他们支持的士子,都会站到他的对立面。

  他是皇帝,他也需要靠山。

  他最大的靠山,只有一个,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

  水能载舟,亦可覆舟!

  “狗儿,摆驾御书房,召黄淮解缙等人觐见。炽儿,也随朕一起去吧。”朱棣命令道。

  朱高炽一愣,旋即点了点头,“是,父皇!”

  ……

  “朕意图降低土地税,诸卿家觉得怎样?”朱棣问道。

  黄淮等人对视了一眼,齐齐跪倒,“陛下圣明,此举利在黎民百姓,功在千秋!”

  朱棣脸上露出笑容,继而道,“然朕之大明,岁入不过两千万两白银。这两千万当中,各类开销划去,入得国库只有三四百万两。”

  “朕又想降低百姓负担,但是又感叹国库空虚,诸卿可有良策?”

  朱棣话音落下,黄淮等人都是面露思索。这两方面,看上去像是不可调和一般!

  降低税收就没有收入,如何能降低税收还能增加收入?

  黄淮等人都是绝顶聪明之人,纷纷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意思。

  陛下,这是要对商人动刀了!

  大明朝,以土地税为主,工商杂税为辅。

  土地税为主,主要对象是农民与地主豪绅。

  工商杂税为辅,主要对象依然是地主豪绅!

  没有经过地主的原始积累,哪有钱做生意?

  降低农民负担,但是国库收入还不能少,那只能对地主豪绅动刀了!

  “陛下,土地税事大,臣等觉得,还是要徐徐图之!”

  朱棣冷哼一声,果然如此,他一有动地主豪绅的利益的心思,就有人跳出来反对!

  “战事初定,黎民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朕觉得,降低土地税势在必行!”

  朱棣没有给他们退路,无比强硬的说出了他的底线。

  土地税,必须要降!

  剩下的,就看看这些人,是要讨好那些地主豪绅,还是要讨好自己这个天子了。

  毕竟,天下的蛋糕只有这么多。土地税一降,不从别的地方补充的话,国库的收入就肯定会少。

  少国库还是少私库,这就是朱棣抛给他们的难题!

  “太祖之所以得民心得天下,就是因为他改革了蒙元的税收,使的黎民百姓脱离水深火热当中。父皇秉承太祖即位,自然要效仿太祖以得天下民心。诸位卿家此番不愿,是对太祖有微词,还是对父皇有微词?”朱高炽淡淡道。

  朱棣心中一阵满意,朱高炽治国之才,他早已肯定。此番看来,果然如此。

  内阁成员一阵惶恐,纷纷跪倒在地高呼万岁。

  “罪臣不敢,陛下与太祖之圣明,可昭日月,万世传扬。”黄淮颤着声音道。

  朱棣暗骂一声,老家伙真是会看人脸色。

  “黄公这般说来,是有好主意咯?”朱棣笑着问道。

  黄淮脸上苦涩,他看了解缙等人一眼,终是松口道,“陛下,税收之事乃国之根本。我大明天子,心系黎民,是万民之福。土地税之降低,势在必行,然国库空虚,微臣,微臣建议,可以在余下税收做些文章。”

  说罢,黄淮的头伏的更低了。

  朱棣和朱高炽对视了一眼,目的达到。

  这内阁成员,更像是他朱棣与外界的中间人,起到一个转圜润滑的作用。

  诸多政令的风声,从他们口中先行放出,才显得婉转,免生诸多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