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海岛恶婆婆 第609章 老来伴的唯一标准

小说:七零年代海岛恶婆婆 作者:青豆 更新时间:2025-02-15 17:29:30 源网站:新笔趣阁
  徐春娇在泸市吃了好几天的本地家常菜,发现尽头还得回归泡饭,腐乳,酱瓜,蟹糊,咸鸭蛋,和油条沾酱油。

  加上面筋,素鸡啥的,屯的都是日常吃的。

  咸鸭蛋她就屯得特别多....

  倒不是腌出了花样,是恰好吃着了好的咸鸭蛋。

  这玩意要是腌得流油,多半会夯咸,因为咸鸭蛋不咸不出油。

  但太咸了只能吃蛋黄,蛋白一般没法吃,要么就拿来炒菜。

  老太太正好碰见自由市场有卖挣点快钱的,蛋黄刚好有一圈油,配熬得软乎乎黏糊糊的粥刚刚好。

  她买的那些还是双蛋黄的咸鸭蛋,切开红心的呢,腌得可好可好了。

  人家说没吃啥,就是普通的鱼虾螺蛳喂养出来的。

  再往后老太太知道有种咸鸭蛋叫高邮咸鸭蛋,那都是后话了。

  这会人还以为本地人都会,寻思回头问问林会计人咋腌的,好技术啊!!

  再去京都时也是坐飞机.....

  符旗生没结婚,手里头有一笔小钱,不过省吃俭用一辈子的人冷不丁要掏将近七十块钱的票钱还是很肉疼,但是他不敢吱声。

  小林亲家母狠着呢。

  那几个捕蛇的都说了,那条两米多的毒蛇是硬生生给人一巴掌拍死的。

  不过有一说一,坐飞机真真是快啊。

  徐春娇干一行爱一行,媒婆当得是相当的尽职,落地直奔大学找闺女,问问徐会计到了没有。

  牛桂枝这会笑中带着几分担忧。

  这几天因为林会计还有于磊的事儿没少跟老家联系,也是在老太太走了后人才从亲姐那得消息。

  听说老太太去了泸市,那边特别紧张,怕到时候忽然迷糊了找不着路也忘了家住哪,家里人的名。

  再一问是老年痴呆。

  牛桂枝上医院问过,人家说这是病,是一种退行性的脑病,国内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所以不好诊断也不好治疗.....

  家里头真摊上这样的病人了,平日里叫人捡一捡豆子,一块玩点麻将文娱片来增强记忆力,延缓发病的时间。

  京都都看不好的病,其他地儿也就别肖想了。

  牛桂枝心里头难受呢。

  老太太只觉这孩子目光咋那么奇怪呢,想了想问,“你那同学的事了没有?”

  牛桂枝吸了吸鼻子说了了,单位厂长来接的。

  听说人在厂子里行为就比较奇怪,又没法开除才送过来读书,这会又给接回去了。

  看到亲妈旁边拘谨老头,牛桂枝强打起精神打量人家,寻思要不要给亲妈相一个老头吧。

  就当是刺激作用,老来伴的保不齐就回春了呢,记忆力也跟着蹭蹭蹭的涨呢。

  人没好意思当面说,帮忙带着去招待所的时候打量那个老头,打算做个参考。

  搁老家也没少半路夫妻的事。

  都是老伴走了,老太太自己能过,但老头自己过不了,因为老头子们被伺候惯了,急着找老伴是急着找个人洗衣服做饭,后背痒痒了都想叫别人给挠挠,就是找个伺候人的。

  老太太们不着急,因为可算是自由了,只要有儿子有口饭就不乐意去伺候别人,只有没有生活来源的,又不想拖累子女才得再找个老头。

  牛桂枝觉得自家绝对不是这个情况,要给老头也得找一个伺候她妈的。

  好不容易只剩下母女两往回走了,牛桂枝不敢明摆着提要不要找个老伴,话题还是在亲妈给人家拉郎配事上上,拐弯抹角的打听好老头的标准。

  是内敛的还是活泼点的,胖一点的有福气,瘦一点的精神。

  老太太没觉出不对来,但是摆摆手表示别来那些虚的,第一要义是要帅。

  糟老头子看得都烦。

  瞧她给给亲家母相回来的老符头,这年纪了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不然她也不能收那么高的彩礼钱。

  牛桂枝心里头记下了,老太太喜欢年轻的!要长得好看的!

  人觉得亲妈考虑得特别周到。

  首先就得身体健康,年龄小。

  毕竟年龄越往上走,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

  她就听说有个老同志单身多年,退休后活得挺滋润挺充实,精神劲头也足够,后来经人介绍要了个同样是退休的老伴....

  结果结婚不到半年,那老头瘫痪了,对方儿子儿媳不问不顾,那老太太一个人照顾老头,可累了。

  两人边走边说,刚到租的杂院门口,于磊闻声就跑出来了。

  人在屋里头学习呢.....

  老太太一走,小孩周边就没个认识的人了,加上同个杂院有同样年级的小孩,瞧着人家知道得特别多,可厉害了就激起了好胜心。

  人瞧见外婆很高兴,又朝屋外探头.....

  外婆都来去一个来回了,小姨说奶奶会来,咋那么久还没瞧见人呢?

  这年头出个远门就跟失联没两样,但是徐春娇也不急,这花花世界还有得吃呢。

  人悠哉的时候就给老家挂下电话,问问新生产线的事儿。

  杨桂芹更急,倒蚕豆似的往外说。

  安置难侨是省里头的大事,涉及到难侨的方方面面都有好多双眼睛瞧着呢。

  镇子这回因为得了个生产物资的大项也算是彻底的出了名.....

  市里头给的多,日化厂不仅开新的生产线生产洗头膏,肥皂,还要开办搪瓷厂,火柴厂和搪瓷厂子。

  蛋糕太大,有人眼红等着挑刺。

  几乎是杨桂芹前脚到日化厂报道,后脚就遭了举报,没几天就有几个神色严肃的人过来调查。

  “我也是后来才听说,调查组的人先去找厂长调查我的作风情况,往人事部那一查,压根就没有我的名,我可没有领厂子一分的工钱啊。”

  “还有几个人来找我唠嗑,也不点破身份,那会我多忙啊,还得趁着人少的时候给秀兰打电话商量下一批珍珠霜的事儿,还叫那些人不要耽误我工作,现在想想老吓人了。”

  “后来那群人又去查家里头,也没问出啥来。”

  “现在咱们投入的生产线已经开始生产了,往后日子好得很呢。”

  杨桂芹压低了声音:

  “今年杂交水稻大丰收,你说发明杂交水稻的人真真就配享太庙,救了多少人的命啊,现在双抢也接近尾声了,今年公粮交得比去年多,质量比去年还好。”

  她家那口子都不上火了,嘴巴都不臭了....

  要没有老太太贡献出那一箱子黄金,镇子上压根就筹不齐买粮的钱。

  现在一切都步入了正轨,杨桂芹觉得是时候吹下耳边风,看看这事儿是怎么个答谢法啊?sxbiquge/read/75/75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