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礼平身。”崇祯挥手。

  三人起身后,王承恩叮嘱道:“三位大人,这红包里装的是银票,腊月二十六以后,可以凭票去前门大街上的大明钱庄兑换相应数额的银子。”

  “多谢王公公提醒!”

  等他们收下红包后,崇祯话入正题:“诸位,朕有个想法。既给读书人一个出路,也能治理地方官员贪污**,横征苛役。”

  “请陛下示下!”范景文带头询问。

  崇祯站起身,边来回踱步边说道:“诸位,朕以为国家之所以不能长治久安,最主要的原因是集体贪墨。”

  范景文等人知道崇祯要给他们上课了,立马站直了身体侧耳倾听。

  “你们认为,何为集体贪墨?”崇祯看向范景文。

  范景文想了想,反问道:“陛下,臣能否以大明朝为例?”

  “可以,今日畅所欲言,所言所讲概概不论罪。”

  听到崇祯这么说,范景文来了精神:“臣以为集体贪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

  王承恩刚要开口驳斥,被崇祯用眼神阻止。

  范景文敢想敢说敢干,是下一任内阁首辅的最佳人选。

  等李邦华身体无法胜任的时候,范景文随时可以顶上去。

  也因为如此,他才会让范景文畅所欲言。

  大明朝的内阁首辅必须是一个狠人!

  对自己,对群臣,对皇帝都得狠才行。

  范景文接着说道:“藩王、勋贵贪墨钱财,让官员、士绅、百姓利益受损。”

  “官员们为了弥补损失,便剥削士绅,压榨百姓。”

  “士绅为了弥补损失,便想着办法欺压百姓。”

  “最底层的百姓没有可以欺压的对象,只能受人欺凌,任人宰割。”

  “丰年时百姓尚能糊口,于是选择忍气吞声。”

  “遇到天灾粮食减产,百姓们就活不下去了,只能逃籍或者造反。”

  “臣以为这就是陛下口中的集体贪墨导致的无法长治久安!”

  崇祯点头:“说的不错,所以天灾只是诱因,并非根本!这次户部主导的赈灾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长治久安的问题。”

  “陛下的意思是?”

  “制衡!”崇祯停下脚步,目光从眼前三个人身上扫过后说道:“基层官府缺乏权力制衡。”

  “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所以基层官员只会逢迎上意,而不顾百姓死活。只要缴纳足够的赋税,百姓不造反,这些官员就会想办法搜刮民脂民膏,送给上级。”

  “就算百姓被逼反了,他们也不害怕。反正也没人知道真相,届时向朝廷谎报这些刁民要当皇帝,朝廷就会派兵镇压。”

  范景文三人站在原地,默不作声。

  道理谁都懂。

  所有人都眼睁睁的看着,没有一个人求变。

  上一个求变的人叫张居正,死后不但被抄家,所有荣誉全被剥夺并罪示天下。

  就连家人也受到牵连。

  有的饿死有的流放。

  崇祯将三人的表现看在眼里,知道他们心中有顾虑,承诺道:“三位,朕要做的这件事不但不会让你们受牵连,反而会让你们赢得天下读书人的支持。”

  “朕打算在全国一千一百三十八个县,设立县一级的督查司,每个督查司任命一个督查使。”

  “督查使听命于都察院,主要职责是监督当地官员,为民请愿。”

  此言一出,范景文三人顿时呆住了。

  左都御史施邦耀第一个站了出来:“陛...陛下,都察院下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共有一百一十人。”

  “他们内掌南北两京科试,巡视京师各地,轮值登闻鼓。在外为巡按,代天子巡狩,大事奏报,小事立断,权力极大。上至藩王勋贵,下至州县官吏,均仰其声息。”

  “这督查使...一是人员太多,二是与监察御史职责冲突,请陛下三思!”

  “是啊陛下,督查使的人数太多了,大明朝不能效仿宋朝搞冗官!”范景文跟着说道。

  邱瑜掐指算了算:“陛下,两京国子监的监生加起来也没有一千人,突然任命这么多督查使,朝廷将面临无人可派的窘迫局面。更何况...一千多人的俸禄不是小数目。”

  崇祯早就料到他们会反对,他笑着坐回龙椅上:“诸位,人多吗?一个县只有一个督查使,他不但要对抗知县,还要接受百姓请愿。”

  “至于无人无用的问题...也不是问题,朕本就没想让国子监那帮监生出任督查使。”

  “那陛下是想让谁担任督查使?”邱瑜很是不解。

  “秀才,举人!尤其是那些屡试不中的人,给他们一条在当地为官的出路。你们可以设置一个条件,只要满足这个条件的人,都可以被选拔为当地的督查使。”

  “他们直接听命于监察御史,不受知县,知府的管辖。俸禄和官职低于监察御史,一千人每年的俸禄加起来也不过几十万两,朝廷能承受。”

  “这样的话,地方有官府,土地司,和督查司互相牵制、监督,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公平,维持稳定。”

  崇祯这么做是为了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利。

  权力集中有好有坏,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弊大于利。

  之前一个县的权力都集中在知县身上,士绅逃税或者做其他违法营生只需要贿赂知县一人即可。

  现在不行了,还得想办法贿赂土地司和督查司。

  因为他们也有监察的权利。

  士绅违法的成本变高了!

  施邦耀思考片刻后问:“陛下,如果地方官府,土地司,督查司沆瀣一气又该如何?”

  崇祯早有预案:“首先,土地司有锦衣卫的人,也有东厂的人。他们可能会被收买,但是买通他们的成本会很高!朕会不定期让他们轮换,增加士绅贿赂的成本。”

  “其次,督查使是一个充满竞争且让人眼红的差事。因为落榜的秀才、举人太多了,他们都盯着这个位子。督查使胆敢犯错,其他秀才、举人检举的信会把监察御史的轿子塞满。”

  “这么说吧,在那些落榜的秀才和举人监督下,士绅可以买通别人,但无法买通督查使。”

  “只要贪墨形不成闭环,地方官府就乱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