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295章 野心滋生

小说: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时间:2025-02-10 13:31:45 源网站:2k小说网
  “杀!!”

  七月的西川,战火依旧未熄。

  夏侯孜从成都调遣五千新卒驰援清溪关,试图挽回南线的颓势。

  然而,这些新卒多为未经战阵的农家子弟,面对蛮兵的凶猛攻势,他们显得力不从心。

  清溪关的关头的战场上,唐军的旗帜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竖起,鲜血染红了关墙下的每一寸土地。

  与此同时,东川的戎州,高骈与段宗榜的对峙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双方你来我往,战事胶着,谁也未能占据绝对优势。

  西南的战事波及甚广,长江两岸的淮南、江南等地粮价骤涨,百姓沦为饥民者不在少数。

  大唐的局势,正朝着不可控的方向滑去。

  与中原的动荡相比,陇右却显得异常平静。

  乱世之中,唯有自身强大,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陇右的未来,不在于刀剑之利,而在于人心之固。

  “打铁还需自身硬。”

  手握都护府送上的文册,刘继隆目光在文册上扫视。

  高进达、崔恕站在他的跟前,前者率先作揖道:

  “三十万丝路商货已经贩卖出去,换得八十二万余贯的香料。”

  “看来是东西多了,这才导致此次贩卖价格略微下降。”

  “长安那边的许多香料商人催促了好几次,只要将香料运抵就能换得钱财。”

  “不过八十二贯钱财,想要运回陇右并不容易,是否要将其中一些换成黄金?”

  面对高进达的询问,刘继隆沉吟片刻后才道:“能换多少就换多少吧,这么多钱,确实不好运送。”

  “若是实在换不了多少,再想别的办法,将其运回陇右。”

  一贯钱重六七斤,八十二万余贯重近五百万斤,即便用马车,也需要七八千辆,才能将其运入陇右。

  可若是换作黄金,以如今的金价,顶多换十万两,十几辆马车就能将其运入陇右。

  不过先不提长安有没有那么多黄金,即便有,也恐怕没有那么多人愿意用黄金交换。

  如今的时局变了,许多达官贵人都在收集黄金。

  若是出了什么事情,黄金可比铜钱方便带走太多。

  放在之前,这八十余万贯钱,完全可以换成黄金白银,运往巴蜀后再换成钱,亦或者直接用于买粮。

  可如今钱是有了,但交换却不方便了起来,更别提巴蜀粮价的问题了。

  “官仓之中还有多少粮食?”

  刘继隆翻了几页没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当即询问起了高进达。

  高进达闻言,当即提醒道:“第七十二页,一百九十八万六千余石。”

  刘继隆见状翻到七十二页,这才发现这文册涵盖了那么多内容。

  又是大半年的时间过去,这过去的半年时间里,逃亡陇右的百姓数量虽然不如去年那么多,但依旧保持着每月四五千人的规模。

  安置这些人需要钱粮,如今参与陇右公田的百姓数量多达四十八万,每个月要消耗二十四万石。

  虽然消耗很大,但回报却不低。

  四十八万百姓,每个月能开垦十几万亩耕地,一年下来近二百万亩。

  陇右的熟田,已经多达七百二十余万,而军民数量则是达到了六十七万。

  按照如今的增长速度,每年逃入陇右的人口在五六万左右,最多七年,陇右人口就能突破百万。

  如果算上河西的人口,那河陇地区人口,勉强恢复到了新莽时期。

  那是河陇的高光时刻,往后就不行了。

  以如今的河陇环境,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和人口来开荒,其土地资源,完全能养活上千万人口。

  单说刘继隆掌握的十四州土地,就能养活六七百万百姓。

  不过饭得一口一口吃,人口也得一点一点的迁入。

  晚唐人口才五六千万,他要是想迁入六七百万人口,那得把剑南道和山南西道、关内道掏空才有可能。

  更别提如今四方动乱,遭灾者无数,所谓五六千万的预估人口,恐怕都不一定能凑足。

  陇右的底子本就比河北、河南、河东、淮南等道要弱。

  自己若是想要东出,必须把底子打牢。

  百万人口,千万亩耕地,勉强能让陇右有东出的底子。

  想到这里,刘继隆翻看了都护府的钱粮度支。

  凭借丝路和陇右自己的特产商品,每年敛财一百二三十万贯不成问题。

  兵工官吏等军饷、俸禄支出在八十二万贯左右,田税在二百八十万石。

  不过二百八十万石田税需要细分为成粮和麸糠,比例差不多是七三。

  一石粟米出七斗米,三斗麸,米可以给人吃,麸则是给牲畜吃。

  如今世道动乱,迁入陇右的人口很多,粮食还是存起来比较好。

  想到这里,刘继隆开口道:“即日起,军饷俸禄尽数折为钱发放。”

  “秋冬衣仍旧赐予,粮饷及油盐酱醋及布匹都不再发放,折为军饷十二贯。”

  高进达与崔恕闻言有片刻错愕,但反应过来后,便连忙作揖应下。

  十二贯军饷,若是放在大唐,这足以让牙兵鼓噪,但这是陇右。

  陇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各类行当,基本都被衙门把控,物价十分稳定。

  神策军三十贯军饷,只能买二十石米。

  可陇右军十二贯军饷,却能买二十六石米,这就是物价稳定带来的差距。

  “节帅,那工匠和官吏应该怎么算?”

  高进达作揖询问,刘继隆听后则是说道:“按照粮价平折。”

  “这政策只是暂时的,境外的情况如何,你们也都清楚。”

  “粮食最好还是收入官仓之中,而且带着钱搬家,也总比搬着粮食搬家要方便多了。”

  “若非担心粮食不够,我都想把粮食往外卖了。”

  他这话引得高进达与崔恕露出笑容,但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四周粮价八九百乃至一千多的时候,陇右的粮价却稳定在四百五十到五百之间,若是往外贩卖粮食,倒也不是不可行。

  不过刘继隆很清楚,往后的大唐会越来越乱,粮食价格会越来越高,最后把人逼得人相食。

  唐末及五代十国之所以有人相食的乱象,主要还是生产遭到破坏,没有那么多粮食。

  为了活下来,军头只能征战,征战就会破坏生产,生产被破坏,粮食就更加不足,不足之下就只能人相食。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若非郭威、柴荣、赵匡胤及赵光义四人相继接力,这种乱象也真不一定能改变。

  当然,李存勖要是能一直励精图治,局面也有可能提前改变。

  只是如今刘继隆来了,这种乱象便只能成为一时,而不能循环下去。

  陇右的百姓,每年所能吃下的粮食,也不过就三百余万石,剩下的二百万石,基本都流到了刘继隆的官仓中。

  官仓的粮食将会用于招抚流民,开垦荒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如此持续下去,用不了几年,陇右的耕地数量也就越来越多,百姓能分到的耕地也就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

  即便陇右的田税税率依旧很高,但耕地多了以后,百姓的日子却比在剑南等处要好太多。

  吃不完的粮食,刘继隆也不会采买往外贩卖,而是留在陇右,藏富于民。

  日后若是都护府需要粮食,则是完全可以从境内百姓手中采买,不用跑到境外采买,受旁人限制。

  今年秋收后,官仓内的粮食,足够涌入陇右的这些饥民吃五年。

  只要不遇到天灾,陇右的粮食会越来越多。

  按照如今的速度,大概再过两年,陇右境内熟田数量也差不多到九百万亩了,另外还能有四百万亩待熟的荒田。

  以陇右如今情况,只需要再运转两趟丝路,存储足够的粮食,自己也就可以指示尚摩鄢进攻西川了。

  思绪间,刘继隆又翻看了度支的其它内容。

  “如今陇右境内,还有多少百姓没有分田的?”

  他询问高进达,高进达也不假思索回应道:“没有分田的百姓,大多都是过去三年涌入的百姓。”

  “这些百姓数量在十七万左右,而衙门掌握的待熟荒田在二百七十万亩左右。”

  “今年秋收后,三年前涌入陇右的那八万多百姓也就可以分田了,而今年转为熟田的待熟田数量在九十万亩左右。”

  “除了这八万百姓,参与公田的还有三十万早就安家落户,但耕地不足的百姓。”

  “均分过后,每人可以获得两亩左右熟田。”

  “明年可以分一百万亩,但是分地的人口下降到三十五万。”

  “后年可以分八十万亩,分地人口则是在二十九万左右。”

  陇右境内早早落户,但是手中土地不足的百姓很多。

  为了节约口粮,他们一般把到手的熟田交给家中一两个人耕种,其余人继续参与公田开垦。

  这么做可以节约家中口粮,也能开垦出新的土地,等待每年公田均分时分地。

  不过公田分地需要开垦人开垦三年后才能分,开垦一年分一年。

  因此随着时间推移,不少百姓会在两三次分田后停止开荒,专心耕种手中的土地。

  在粗耕情况下,一个人完全可以耕种十五亩土地,所以分个两三次田就足够了。

  以陇右的人口情况,一千万亩耕地完全足够,但陇右人口也在不断提升。

  那些涌入的饥民,只要衙门提供足够的口粮,他们就能继续开垦荒地,如此循环往复。

  思绪间,刘继隆也渐渐沉浸在政务的处理中,而百姓们也在期待秋收后的分田运动。

  在开荒分田的运动下,整个陇右都散发着勃勃生机。

  相比较陇右的勃勃生机,大半个大唐天下,则是处于惶恐不安之中……

  七月的黄淮大地,早秋的风裹挟着燥热与绝望,吹过县城外的荒野。

  饥民们如蝼蚁般聚集在城墙下,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他们的眼中早已失去了光彩,只剩下对生存的渴望。

  “贵人,求您收留我吧!我愿为奴为婢,只求一口饭吃!”

  一名瘦弱的妇人抱着婴儿,跪在官道旁,声音嘶哑。

  她的身旁,一名老者颤巍巍地伸出手,试图抓住路过行人的衣角:“贵人,老汉还能干活,求您给条活路吧!”

  “就你这浑身无三两肉的老翁,即便带回去也活不了,还是莫要耽搁旁人了。”

  “贵人,选我!选我吧!”

  无数流民发出呐喊,但出入县城的贵人们,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景。

  他们只会挑选容貌娇俏的小女子,带回府中充作婢女。

  青楼酒肆的鸨母们紧随其后,挑选那些稍有姿色的少年少女。

  在鸨母们选择过后,那才轮到口马行的人牙子。

  他们像挑拣牲口一样,将剩下的饥民分门别类。

  三轮挑选过后,未被选中的饥民,只能蜷缩在城墙下,等待死亡的降临。

  “贵人,求口饭吃,求求您了!”

  官道上,一行十余人骑马而来,两旁流民枯瘦如柴,纷纷叩首祈求怜悯。

  队伍中,为首的男子年近四旬,身材精壮,而他正是冤句县的黄巢。

  “郎君,我们要不要……”

  马背上,家仆低声问道,目光扫过路旁的饥民,眼中闪过一丝不忍。

  黄巢冷声打断:“我们自己都自身难保,别祸害他们了。”

  他的声音虽冷,但心中却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情绪。

  这些饥民,与他同是大唐的子民,如今却如草芥般被抛弃。

  “回去问问阿耶,看看要不要联合城内豪强们摆个粥场吧。”

  黄巢沉吟片刻,终于开口说道。

  家仆闻言,顿时精神一振:“是!郎君仁心,必能救活许多人!”

  黄巢却摇了摇头,目光深邃:“仁心?这世道,仁心能值几个钱?”

  回到冤句县黄家后,黄巢立即与黄父商议。

  “开设粥场?”

  “没错!”

  黄父脸上露出犹豫,黄家在冤句县虽算得上富户,但由于朝廷不断加税,独自承担粥场的开销,不免让其力不从心。

  “阿耶,城外流民上万,若不开设粥场,必然生乱!”

  黄巢提醒自家阿耶,可黄父却踌躇道:“以我们一家实力,恐怕无法赈济那么多百姓。”

  “那就联合城内各家!”黄巢冷声道:

  “距离秋收还有些时间,我们可以开设两个月粥场,然后雇佣城外流民收割粮食,以工代赈。”

  “到时候流民得了粮食,要么回家,要么落户,都比他们鼓噪要好。”

  “若是什么都不做,等到秋收时流民鼓噪,到时候他们又有谁能够幸免?”

  “你这话倒也有几分道理……”黄父捋了捋胡须,沉吟道:

  “此事可行,但需谨慎。”

  “城内那几家豪强我清楚,未必愿意出钱出力。”

  黄巢闻之不屑,厉声道:“他们若不出钱,我便将饥民引到他们门前,看他们还能不能坐得住!”

  “你这……”黄父错愕,显然没想到自家郎君竟然能想出这种毒计。

  思绪至此,他不免有些担忧,同时目光流露出些许怀疑:

  “你与我老实交代,你赈济这些流民,是否怀着别样的想法?”

  面对老父的询问,黄巢沉吟片刻,随后才道:

  “您还活着,我即便有别样想法,也不会在您活着的时候来祸害您。”

  他这话算是回答,黄父听后长叹一声。

  他知道自家郎君因为科举的事情,性情变得有些古怪。

  但他没想到,自家郎君竟然会升起网络流民的心思。

  “罢了,我也活不了几年了,这家主始终会落到你身上。”

  “只希望你好好经营黄家,莫要惹上大麻烦才是……”

  黄父叹了一声气,随后开始安排与各家豪强的宴席。

  是夜,冤句县内有名有姓的几大豪强都聚集到了一处。

  哪怕是靳、贾两个传承数百年的世家,也派出了掌事前来赴宴。

  宴上,黄巢干脆说了自己的想法,而陈、贾两个世家的掌事为了保障秋收不出问题,也同意开设粥场。

  至于张、苏、田等豪强家族眼见陈、贾两个世家同意,加上这些日子偷割粮食的流民越来越多,他们也最终同意了黄家的邀请。

  几个世家豪强凑了凑,最终捐献了三千多石粮食。

  三日后,城外搭起了十座粥棚,饥民们闻讯而来,排起长队,眼中终于有了一丝希望。

  “我黄巢及城内几大家族的得知尔等饥苦,今日起开设粥场,每日施粥两顿,每顿仅粥一碗。”

  “尔等不得在城外强抢旁人所乞之粥,若经发现,某便将其逐出冤句县外,看旁县是否有人为尔等赈灾!”

  “黄郎君高义!!”

  “黄郎君慈悲,黄郎君慈悲啊……”

  粥棚旁搭建高台,黄巢在台上说一句,台下二十余名家仆便齐声传出去。

  不多时,因粥棚聚集起来的百姓就听进了全部,纷纷跪下,向黄巢叩首,称呼其高义。

  见状,黄巢也不跋扈,而是继续说道:

  “施粥持续到秋收,秋收开始后,尔等可各寻城内各族,为其收割粮食,以粮食结算工钱。”

  “届时愿意为我黄家收割秋粮者,每人每日发粮二斤。”

  黄巢此话说罢,台下饥民纳头就拜,这种万人膜拜的场景,让黄巢不自觉攥紧了拳头。

  他很清楚,河南道的饥荒,不仅是一场天灾,更是一场人祸。

  若非河南道的官员无所作为,若是朝廷选了他这样的人为官,河南道百姓又何至于沦落如此?

  朝廷无道,选庸才而黜贤才。

  如此朝廷,扶之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