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302章 时局震动

小说: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时间:2025-02-14 15:56:12 源网站:2k小说网
  “杀!杀!杀!”

  元宵过后,喊杀声便回荡在嘉州龙游县外。

  周长数里的军营内,数千顶帐篷连成一片,营中旌旗随风猎猎作响。

  占地百余亩的校场上,操训四个多月的三万西川唐军也初露锋芒。

  曾经的饥民,如今都成了军汉,身穿战袄,手执长枪。

  站在校台上,崔铉望着这一眼看不到边的队伍,心中自豪感满满。

  尽管这三万西川唐军还未经历战事,但是却比崔铉到任时所见的旧西川唐军要好得多得多。

  几名将领挥舞令旗,三万大军不断移动结阵。

  他们的表现,令崔铉十分满意,但若是他们都能穿着甲胄,崔铉便更加满意了。

  想到这里,崔铉目光看向身旁的杨复光:“府内军器坊募工和打造进度如何?”

  杨复光闻言作揖,接着回应道:“军器坊内有九千四百余名工匠,但每日仅能制作五十套扎甲。”

  崔铉眉头紧皱,目光瞥向旁边的一名将领:“军中还缺多少甲胄?”

  “回使相……”将领在脑中整理了思绪,思考片刻后才回答道:

  “裁汰嘉州、眉州、成都府等处三千多老弱后,算上府库中的甲胄,我军仅有七千六百四十二套甲胄,尚缺两万二千七百五十七套。”

  杨复光与将领的回答,令崔铉略感着急。

  尽管他已经通过手段,从大礼境内商人中获得大礼军队向戎州开拔的消息。

  但他也十分清楚,不论大礼在戎州作战是否顺利,西川都将会面对大礼的入寇。

  过去几个月里,他裁汰三千多老弱,为的不仅仅是降低军费度支,也是为了他们身上的甲胄。

  如今的西川有兵五万三千,但精骑仅两千,骡马军不足四千,余下都是只能靠人力运输甲胄的步卒。

  更重要的在于,五万三千大军中,只有不到三万人有甲胄。

  这三万人中,还有一万一千人驻扎在西川西边和北边,防备吐蕃和陇右。

  黎州大渡河防线,仅有六千披甲精骑、骡马军,成都府只有三千披甲步卒。

  嘉州虽有三万大军,却只有七千六百四十二人有甲胄可披,余者仅有一件战袄。

  尽管祐世隆已经做出要在戎州大战的姿态,但留给西川的时间,最多也就半年。

  以如今的甲胄产量,半年后这三万嘉州兵马,也仅能有一半的兵卒能穿上甲胄,余下的兵卒怎么办?

  想到这里,崔铉便忧心忡忡,思绪过后,他还是看向了杨复光:

  “府库之中尚有‘草束钱粮布帛’等折色七十万贯钱粮,然我军甲胄不足,骡马亦是不足。”

  “老夫本想着晾一晾刘继隆,让他主动派人来西川贩马。”

  “如今看来,这刘继隆仗陇右粮仓富庶,却根本不打算主动出击。”

  “老夫不能离开前线,这陇右还得子逊(表字)你走一趟。”

  面对崔铉的这番话,杨复光只能暗骂老匹夫无能,但面上依旧笑道:

  “使相放心,下官必不辱命……只是不知使相准备买多少骡马,花多少钱帛?”

  杨复光的话让崔铉沉思片刻,片刻后他才开口道:

  “我师三万,最少要买两万骡马。”

  “此外,若是能采买乘马与军马,自然最好不过。”

  “只是不知,如今陇右和关内道的马价如何,能否用三十万贯将此事办下来?”

  闻言,杨复光心底又是暗骂老匹夫不知物价,面上却恭敬回答道:

  “如今西川粮价为每石八百钱,而骡马价格也各不相同,从十二贯的骡马到近百贯的军马不等。”

  “三十万贯,若是采买骡马,应该能买足两万匹,但……”

  杨复光顿了顿,想到了自家堂兄杨复恭离开西川时对自己的叮嘱和交代,接上道:

  “但陇右鲜少养骡马,加之东川去年采买,眼下恐怕不会有多少骡马可供我军采买。”

  “若是要买挽马,三十万贯恐怕少了些……”

  “这么贵?”听到这话,崔铉眉头紧皱。

  尽管河东的马价也很贵,但确实没有贵到西川和陇右这种程度。

  对于崔铉的态度,杨复光倒是不觉得奇怪。

  崔铉这种世家出身的官员,又怎么可能时刻关注物价呢?

  正因如此,他不得不对崔铉解释道:

  “自刘继隆出兵驱逐回鹘、嗢末后,朔方等镇只能贩卖本镇马场的马匹,输入马匹数量锐减。”

  “如今天下,唯有河西、陇右、天德、振武、大同、幽州等六镇能向中原输入马匹。”

  “陇右马价并不便宜,但奈何距离西川最近。”

  “若是派人去幽州采买马匹,路上必然要经过最少四个藩镇,官吏随便盘剥一道,价格便比陇右马价还要贵,更别提马匹南下的死伤了……”

  崔铉眉头紧锁,忍不住问道:“关内道的天德、振武二镇呢?”

  杨复光苦笑:“以天德、振武及大同三镇规模,恐怕无法满足我军所需马匹数量……”

  眼见杨复光这么说,崔铉眼角略微抽搐。

  片刻后,他才稍微恢复镇定:“准你调三十万贯的钱粮,能买多少是多少。”

  “是……”杨复光应下,接着便走下校台,拿着崔铉的符节前往了成都。

  三日后,随着他抵达成都,他率先便前往了府库。

  府内长史带他来到规模宏大的府库面前,可府库大门打开后,内里的情况却让杨复光错愕。

  崔铉虽然说了是价值七十万贯的草束钱粮,但府库中的钱财也未免太少了。

  “杨监军,西川库内有金七百余两,银二千余两,铜钱十六万贯,绫罗绸缎数量不同,具体的在文册中有记载。”

  杨复光接过西川长史递来的文册,粗略一翻才知道西川军的仓、库是什么情况。

  西川财力确实不浅,去年秋收后,征收秋税折色后不低于一百三十万贯,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实物税。

  近三百万的各类布匹及二百万石粮食便占据折色后的大半收入,收上来的钱不过四十万贯。

  饶是如此,随着崔铉发放军饷和官员俸禄,钱便只剩下十六万贯了。

  西川府库中确实有价值七十万贯的钱粮布匹,但如果陇右不收实物,那杨复光还得把东西卖了,才能有钱去陇右。

  “官仓中还有二十六万石对吧?”

  杨复光黑着脸看向西川长史,长史闻言点头,却又补充道:“可使相说过,官仓粮食不能低于二十万石。”

  “我……”杨复光差点一口气没上来。

  平复了心情后,杨复光这才深吸口气道:“把那六万石卖了,另外将府库中的锦、绢、罗、纱等物都装车。”

  他刚才看了文册,这些比较名贵的绸缎,数量也不过三万多匹。

  卖粮的钱,加上府库内的钱,以及这批绸缎,差不多能凑够三十万贯了。

  如果刘继隆不要这批绸缎,那他只能另想办法了。

  几万匹绸缎放在往年,西川商贾必然抢着要。

  可如今在战争的阴云下,整个蜀中世家庶族都在屯粮,根本没人会去买什么绸缎。

  那些有钱的世家和大庶族,基本都有自己的桑田和织工。

  若是个人穿戴,他们自己的产业,完全能够满足家族所需,没有必要买衙门的绸缎。

  这般想着,杨复光便在成都停留了三日。

  三日后,他率领一千西川步卒和两万民夫将货物背负北上。

  由此可见,西川确实没有什么骡马了,而牛价太贵,买牛车不如雇佣饥民来充作脚夫。

  在杨复光北上的同时,崔铉也因为甲胄不足,向朝廷写去了奏表。

  不过他的奏表在此时却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身为皇帝的李漼,注意力已经完全被另一件事所吸引……

  “咕咕…咕咕……”

  元宵过后,当布谷鸟站在树梢发声时……

  长安宣阳坊内白府府上却气氛凝重,白敏中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此刻正带着其家人守在内堂外,所有人都满脸悲戚。

  “至尊亲临!!”

  忽的,唱礼声从院门处传来,在内堂悲戚的白家人连忙低头行礼。

  “上千万岁寿……”

  李漼没有理会白家人的唱声,脚步急匆匆的走入内堂。

  呼吸间,他便见到了躺在榻上,气息微弱的白敏中。

  他的面色变得蜡黄,整个人仿佛刚刚被水浇过一样,却又让人觉得油光满面。

  “人死汗如油……”

  不知怎么的,李漼脑中闪过这句话,而他本人也走到了榻前。

  他坐在榻上,目光看着眼前的白敏中。

  他想握住对方的手,却又有些洁癖,不想与那湿哒哒的手接触。

  “白相公,怎会如此……”

  李漼眼神复杂,他确实没想到白敏中才入朝两年不到,便以这样的结局要离开自己了。

  他对白敏中并没有太多感情,但他清楚一件事……

  白敏中此人可用,而今这个能为自己所用的人却要死了。

  想到这里,李漼如梦初醒,渐渐想到了自己面对的局面。

  他顾不得白敏中是否有话要与子嗣交代,连忙握住白敏中的手:“白相公?”

  在李漼的呼唤声中,白敏中渐渐睁开了眼睛。

  当他瞧见面前之人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皇帝李漼时,他眼底闪过失望。

  只是很快,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子女。

  或许自己可以用死前的这点时间,为自己的子女谋个好的未来……

  “陛下……”

  白敏中仿佛回光返照般,紧握李漼的手。

  李漼见状急忙道:“白相公放心,朕已经去请太医前来,你……”

  “陛下……”白敏中摇着头打断李漼的话,呼吸急促道:“陛下若是有问题需要问臣,还请快些……臣恐怕……”

  他说话断断续续,这让李漼的心悬了起来,也不敢再伪装了。

  “白相,如今朝中仅有两位相公,均年岁已高。”

  “朕自知不是雄才大略之主,还需能臣辅佐,劳请白相公指点。”

  李漼倒是很有自知之明,而这也让白敏中有些欣慰。

  相比较城府极深的先帝,如今的这位皇帝尽管贪玩享乐,但起码对臣子还算开诚布公。

  思绪间,白敏中脑中也渐渐浮现几个人名。

  “陛下,毕諴毕存之可用…徐商徐义声可用…刘瞻刘几之可用……高骈高千里……王式王小年……皆可用……”

  他说出了五个人名,其中不乏有与他不对付人,但他都一一举荐了。

  因为他十分清楚,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婿无法在仕途走得长久,唯有靠自己死前积德才能保全性命。

  “还有吗?”

  李漼有些着急,而白敏中闻言不由哑笑……

  如今的朝堂,由于世家把控科举,庶族难以出头,满朝官员近六成都是世家出身,余者三成为大庶族,剩一成为小庶族。

  世家和大庶族的人很少,但官位就那么多。

  他们宁愿拔擢自家平庸的孩子,也不会选拔小庶族中的有才之士。

  天下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无法为皇帝所用。

  如今的大唐,明明民间人才济济可庙堂上却多为庸碌之辈。

  这一切,白敏中都十分清楚,可他却做不了什么。

  放在三十年前,他白敏中也不过是庸碌之辈,而今却成了皇帝倚重的肱股之臣,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思绪如此,白敏中只觉得过往记忆不断倒退,昔年记忆中那些意气风发的人物,都重新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李德裕、令狐楚、柳公权、白居易、刘禹锡、牛僧孺、元稹……

  随着这些人物相继出现,白敏中的手渐渐无力松开。

  “白相公?”

  李漼感觉到了白敏中的手渐渐无力,表情也凝固下来,不由的着急呼唤。

  只是任凭他如何呼唤,白敏中都无法回答了。

  “陛下,白相公他……”

  旁边的医官还想说什么,可李漼却松开了白敏中的手,缓缓站了起来。

  他阴沉着脸向外走去,而白家人见他走出来,也先后朝着屋内涌去。

  不多时,他身后传来了嚎啕哭声,而李漼也走出了白府,坐上了御驾。

  “大家……”

  田允恭敬行礼,李漼则是冷淡道:“回宫。”

  “是……”田允应下,随后吩咐神策军摆驾回宫。

  御驾摇晃,李漼却在心头回想白敏中所提的那五人。

  王式和高骈不用多说,二人的表现有目共睹,文能治理地方,武能御敌境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是资历过于浅薄。

  毕諴、徐商、刘瞻三人倒是年龄资历都够了,可以调来京中,接替白敏中留下的位置。

  想到这里,李漼舒缓口气,只觉得自己总算把要事敲定了。

  他作为皇帝,不一定要雄才大略,只要能选材善用就行。

  有白敏中提供的这五个人,加上裴休和蒋伸两人,这七人维持几年太平不成问题。

  想到这里,李漼倒也觉得自己刚才剥夺白敏中与子孙交代遗言的行为有些不好,于是看向田允道:

  “白相公家中有几子几女,其子其婿分别担任何职?”

  “回大家,白相公有三子二女,其子婿皆无较高官职。”

  田允毕恭毕敬回应了李漼的问题,而李漼听后也颔首沉默,片刻后才道:

  “回去后你去查查,看看能不能拔擢他们,能拔擢就拔擢,最好还是授予闲职。”

  “是……”

  李漼很清楚,白敏中昔日在朝堂上树敌多少,又给子孙留了多少麻烦。

  如今他倒是病卒了,但子女却还要活在世上。

  倘若几个子婿有足够的才能,他不相信白敏中会不授予他们官职。

  既然几人官职都不高,这说明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和才能。

  面对这种人,授予他们有实权的官职不是帮他们,反而是害他们。

  如果要帮他们,便应该安排一些权力不大的官职便可。

  事实证明,李漼没有想错。

  他刚刚返回大明宫后不久,整个长安便得知了宰相白敏中病故的消息。

  树倒猕猴散……

  昔日依附白敏中的许多官员纷纷划清界限,不与白氏子弟有所来往。

  白敏中利用权力而得罪的那些官员则是纷纷在其死后开始了清算,各类奏表如雪花般飞入咸宁宫。

  几日时间过去,弹劾白敏中的奏表依旧没有停下。

  李漼看得头疼,干脆召来了南衙北司的几位宰相。

  “近来弹劾白相公之奏表如飞雪不绝,朕心甚寒……”

  “白相公虽有滥用权柄之罪,然其为六朝老臣,朕不忍追究,此事理应作罢。”

  咸宁宫金台上,李漼难得露出了认真之色,王宗实、亓元实、齐元简及裴休、蒋伸等人面面相觑,纷纷作揖行礼。

  见状,李漼满意点头,随后看向裴休道:“白相公谥号,便交由裴相与百官主持吧。”

  “臣领旨……”裴休恭敬应下,而李漼也看向了王宗实等人。

  “王内相以为如何?”

  “臣以为,陛下此举圣明!”

  面对李漼的询问,年纪渐长的王宗实也懒得掺和这些事情中了。

  如今的他,只是想着享受几年,随后将权力交接给齐元简、亓元实、杨玄阶、杨玄冀等人。

  晚年树敌太多,这对他日后的悠然生活十分不利。

  “如此甚好……”

  李漼微微颔首,对王宗实的表现十分满意,随后看向众人:“既然诸卿毫无异议,那便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上千万岁寿……”

  三刻钟的议事时限依旧没有被打破,哪怕是白敏中病卒,也无法干扰李漼玩乐的心思。

  是夜,他仍旧在咸宁宫中召开了数百名伶人、乐工的宴会。

  对于如今的大唐来说,他的这番举动,无疑损耗了大唐本就不多的国力。

  只是相较于历朝历代那些喜欢折腾的皇帝来说,只是喜欢设宴和赏赐的李漼,似乎并非不可接受。

  正在走向下坡的大唐,不必担心这种喜欢游玩的皇帝,反而需要担心那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皇帝。

  李漼的举动,虽然不符合大部分臣子所期盼的圣明君王,却也算不上昏庸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