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292章 感不同受(抽奖活动最后一天,求月票)

小说: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时间:2025-02-16 16:36:42 源网站:新笔趣阁
  “哞——”

  三月的晚春,大地解冻,万物复苏,凉州境内垦荒运动也浩浩荡荡的行动了起来。

  番和县境内,由剑南道逃入陇右的近万百姓,此刻正在埋头苦干。

  他们来到番和城的时间,不过区区半个月。

  但为了能尽早过上舒坦日子,所有人都加入了衙门安排的公田垦荒运动中。

  由于番和县已经在去年时迁入了两万余口百姓,因此距离城池较近的熟田都被瓜分,荒田也被化作县城内百姓的待开垦公田。

  后迁入的近万口百姓,只能被编为乡、村,运气好的编成乡,运气差的编为村。

  作为临州大学走出的学子,刘继隆将这五十二名寄予希望的学子派往了凉州最艰难的一线开垦地区。

  “小李先生,您这活可不能这么干啊!”

  新修的村落外,一对年过四旬的夫妇正在对不远处的某道身影开口。

  闻言,驱使耕牛的那道身影也渐渐停下,投来好奇目光。

  他们脚下的土地已经被大火焚烧过,眼下只需要将土地犁开,将石块挖出来运走,便能成为一块垦荒地。

  “阿丈、阿婆,我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吗?”

  李阳春询问李阿丈这对夫妻,而李阿丈也走上前来,接过他手中的锄头,示范道:“开荒要顺着地势,不能蛮干。”

  “你看,你虽然用牛犁过地了,但这些土块里还藏着不少石块,得先敲碎土,把石头弄出来才行。”

  “若是像你那样直接挖,很容易把锄头搞坏。”

  “这熟铁的锄头,若是放在剑南道,起码值百来钱,可不能这么糟蹋……”

  面对李阿丈的讲解,李阳春也没有自傲,反而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他年纪不过十四五岁,个头也不过五尺二三寸,看上去与普通农户没有区别,但身上却有一股书卷气。

  “小李先生起那么早啊!”

  “我们这群地里刨食的,竟然比不过小李先生起得早,哈哈……”

  笑声传来,远处的村落中顺势走出不少人,都是早起出村来开荒的移民。

  凉州很大,加上迁入的人口很多,因此五十二名学子被安排得很分散。

  村落的牌坊下,身高五尺五六寸的马懿眺望远处的李阳春,忍不住啧啧道:

  “年纪最小却起得最早,看来比吃苦的话,我是比不过他了。”

  他从牌坊下走出,而牌坊上则是写着“番和县大斗乡永昌村”等字。

  永昌村坐落于番和县西南,位于焉支山与祁连山之间的宽阔河谷内。

  早在百年前,此地曾设置有大斗军,兵额一千五百人。

  后来吐蕃攻入凉州,大斗军基本阵没,而昔日大斗军的军营也在沧海桑田中变为废墟。

  大斗乡便是在昔日大斗军营原址上修建的乡,而永昌村则是坐落在大斗乡西南二十余里外。

  此地往上数几千年都没有人在此地修建村寨,因此此地十分原始。

  不过此地虽然远离番和县、大斗乡,却有两条小河经过,因此并不缺水,地势也十分平坦,开荒的难度不算太大。

  虽说马懿、李阳春两人都是同届同班的同学,可马懿已经及冠,而李阳春因为早慧跳学,如今不过十五岁。

  两人年龄差距摆在这里,所以在班级上的时候,交流便不算多。

  如今即便被安排到同一个村子参与公田垦荒,却也没有太多时间交流。

  李阳春跳级、马懿从小富贵,因此二人并不会开荒。

  他们被划入村内李家、马家户籍,与两家共同吃饭、开荒。

  整个永昌村有十六户人家,人口不过七十余口,并不算多。

  但如今迁徙人口的浪潮还在继续,相信不久之后,永昌村的人口还会翻上几番。

  “锄…锄……”

  由于是公田,因此开荒并不需要划分地界。

  李阿丈与马家阿丈在一处开荒,因此李阳春和马懿也凑到一处。

  相比较健谈的李阿丈,五十多岁的马阿丈显得沉默寡言。

  因此他们两人的活计,便由李阿丈安排了起来。

  李阿丈眼见他们都快握不住锄头了,于是主动说道:

  “小李先生、小马先生,您们把地里的石块捡到牛车上,给女子运回村里就行。”

  “不用了阿丈,我们能行!”

  尽管手疼的厉害,但马懿还是硬着头皮留下了。

  李阿丈闻言,当即看向李阳春,却见李阳春也笑道:“阿丈,我们也是农民的孩子,不用担心我们。”

  “好吧……”

  李阿丈无奈笑了笑,随后低头干起了活。

  在他身旁的马懿、李阳春,虽然开荒的动作生疏,但态度却十分认真。

  两人模仿着李阿丈的动作,虽然依旧笨拙,但已有了几分模样。

  渐渐地,时间从辰时来到了巳时,而马懿也渐渐握不住锄头,不得已停了下来。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掌,却见那里的老茧鼓胀,竟然在茧下磨出了水泡。

  “这骑马射箭和短兵武艺磨练出的老茧还是不够硬,竟然在老茧下面都长了水泡……”

  感受着茧下的疼痛,马懿倒吸一口凉气,目光看向李阳春。

  李阳春腾出手来看了看,啧啧道:“我说怎么这么难受呢……”

  “两位小先生,要不然先坐下先休息休息?”

  “不用!”

  面对李阿丈的话,两人异口同声回应,随后错愕对视一眼,接着拿起锄头,继续埋头苦干。

  半个时辰很快过去,田间干活的女子纷纷离开,其中也包括了李阿婆和马阿婆。

  “她们回去准备早饭,你们要是累了,便坐下休息休息。”

  李阿丈依旧健谈,笑呵呵解释着。

  马懿和李阳春闻言点头,却没有停下干活的动作。

  如此过了半个多时辰,返回村里的那些女子才一个个来到了田间。

  她们背上背着竹筐,里面装有水囊和早饭。

  自从衙门向移民们普及了喝生水的危害后,移民们便开始以凉白开为主了。

  反正衙门每个月会发一担煤炭,节省些倒也够用。

  “来来来,吃饭吧!”

  李阿丈的话,让李阳春和马懿松了一口气,二人疲惫坐下,等着李阿婆和马阿婆将饭菜送来。

  不多时,李阿婆与马阿婆到来,先为他们更换水壶,接着才摆出饭菜。

  一碗粟米饭,半碗葵菜,这便是他们的早饭……

  李阳春倒是没有犹豫,呼吸间便端起饭碗。

  虽然觉得寒酸,但他还是大口吃了起来。

  相比较他,马懿则是皱着眉头,目光看向碗里的饭菜,迟迟没有动筷。

  “马先生,快吃吧,下午还有活呢。”

  马阿婆笑着提醒,语气中带着几分关切。

  “好……”马懿勉强笑了笑,端起饭碗,硬着头皮吃了起来。

  饭菜虽然简单,但饥饿让他不得不放下身段。

  吃饭期间,李阳春与李阿丈聊起了剑南道的往事。

  “阿丈,你们当初为什么要从剑南道逃到陇右来?”李阳春问道。

  李阿丈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三分无奈、七分愤恨:

  “朝廷加税,横行,我们这些百姓活不下去了。”

  “剑南道的田地,十有六七都被世家庶族占了。”

  “我们手中耕地本来就不多,结果朝廷自大中十二年开始加税后,就没有削减赋税的说法。”

  “我与那些同乡辛辛苦苦种一年地,到头来连口粮都剩不下,反倒还欠衙门几斗粮。”

  马懿闻言,忍不住插嘴:“那你们为什么不反抗?”

  “反抗?”李阿丈苦笑看向马懿,紧接着低下头道:“我们这些平头百姓,拿什么反抗?”

  “他们有兵器甲胄,而我们连农具都是生铁和石头做的,遇上衙门催缴,便只能逃去山里。”

  “可是山里没有粮食和盐,最后还是得被逼出来。”

  “最后没了办法,听说陇右的刘节帅菩萨心肠,我们这些流民才往陇右逃来。”

  “只是逃亡的路上不容易,我家二郎病死在了路上,马家的两个女儿也走散了……”

  李阿丈的话让李阳春和马懿错愕,尤其是马懿,他忍不住看向沉默不语的马家阿丈、阿婆。

  眼见他们碗里的口粮和葵菜不足自己碗里的一半,他心里不免生出几分愧疚。

  “日子总会一天天变好的。”

  “如今的日子虽然比不得十几年前,但起码不愁吃喝。”

  “乡上的直白们说了,公田开荒期间,每人每月都能领到五斗粟米,外加二两油盐和一百斤煤炭。”

  “只要有口吃的,三四年后我们还是过上舒心日子!”

  面对沉默的二人,李阿丈笑着安慰他们,或者说在安慰自己,眼中满是憧憬。

  日子总会一天天变好的,至少李阿丈和永昌村的移民是这样觉得的。

  “嗯!肯定会的!”

  相比较年纪太小的李阳春,马懿反倒坚定不少。

  毕竟他虽然没怎么吃苦,但陇右的变化却是他亲身经历的。

  当初贫瘠的陇右在自家节帅手中,也不过年便恢复了繁华,更别提凉州了。

  不过与他们的交流之后,倒是让马懿和李阳春认识到了陇右外的世界是何等残酷的世道。

  他们都庆幸自己不用经历那样的世道,但对于他们还需要在永昌村务农两年这件事上,他们却暂时无法接受。

  环境变化太快,落差太大,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都没有想过逃跑。

  毕竟他们毕业的时候,节帅可是说得十分清楚。

  谁敢半途而废,官衙军队都容不下他,日后只能回家继承家中田亩,别谈什么作为了。

  正因如此,李阳春和马懿只能不断试图融入永昌村中,时不时与四周开荒的其它人家讨论着众人逃入陇右前的经历。

  诸如李阿丈、马阿丈两家经历者不在少数。

  不是逃亡路上死了儿女,便是失散了同乡与亲族。

  望着他们释然的模样,李阳春和马懿心里不是滋味。

  与他们遭受的苦难相比,自己今日吃的这些苦又算得了什么?

  “我算是知道节帅为什么让我们来开荒了……”

  马懿深吸口气,想到了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

  尽管他在进入临州大学后,在刘继隆的教导下已经收敛许多。

  但在他看来,他昔日的不少想法,似乎与压榨这些移民的剑南道世家、官员们毫无区别。

  哪怕那些想法已经被他改正,但谁又能说得准日后会不会又被他重新拾取?

  反倒是经历了这么一场过后,今日的这些经历,恐怕很难忘却。

  在他沉思同时,田间不少人又站了起来,准备继续干活。

  马懿这次没了那么多抱怨,起身便干起了活计。

  “李郎,你说我这种接受了五年红学的人,都需要亲身下地才能感同身受,其它大学的那些官员子弟,能体会百姓的难处吗?”

  马懿主动与李阳春聊了起来,李阳春诧异看向他,似乎没想到这厮的思想觉悟那么高。

  不过反应过来后,他这才摇头道:“他们能否体会,你应该比我了解。”

  “是啊……”马懿叹了口气,而李阳春也安慰他道:

  “别想这么多,我们还得开两年荒,当两年兵,从两年吏呢……”

  “倒也是。”马懿苦笑,紧接着反应过来,忍不住嘲笑起自己。

  “我二十三岁及冠之人,竟然还要你这十五岁的束发少年来开导。”

  李阳春白了他一眼,随后继续低头苦干。

  马懿见他不说话,当下也不生气,嬉笑着与他并排开荒。

  似他们二人的经历及感触,并非是所有临州大学学子都能感受到的。

  余下的五十名学子,更多还是觉得煎熬,哪怕是布衣出身的学子,也多是这么认为。

  他们的心态还没有转变过来,等到他们适应了这新的环境,便会自然而然的将昔日所学运用在生活中。

  对于他们,作为凉州刺史的李商隐也格外关注,时不时向刘继隆发去消息,告诉他这群学子的情况。

  刘继隆虽然也在意,但他事情着实太多了。

  “二月涌入的五千四百余口百姓如何安置,请节帅示下……”

  都护府内,高进达向刘继隆作揖询问。

  对此,主位的刘继隆只能在翻看李商隐写来奏文的同时分心,继而回答道:

  “继续安置在凉州,若是可以的话,分出两千人去北边的休屠泽、白亭海筑城。”

  “昔年的休屠城、白亭守捉、武安戍、明威戍、黑堡沙等处都要在其遗址上筑城种树,迁徙人口。”

  “每处城池最少驻扎一团兵马,只能多,不能少。”

  “除此之外,各州昔日的城、戍、堡也许修葺,能扩建为城池的,就扩建为城池。”

  “州与州、县与县间,乡村数量要足够多。”

  “此外,剑南道逃入陇右的船工,一部分在河州造船,一部分在武州造船。”

  “我们不止要造船,还要造大船。”

  “过几个月我会画两张船只的外形图纸,你让船场的那些工匠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造出来。”

  船只图纸,刘继隆并不熟悉,但对于明清时期的部分船只外形,他还是记得不少。

  当然,船只内部是什么结构,他并不清楚,还需要工匠们自己研究。

  反正这些东西以后也要研究,不如趁现在有时间,提前研究起来。

  海船用不上,但河船他们还是比较缺的。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收敛了思绪,而高进达也在作揖应下后禀告起来:

  “今年开年以来,涌入陇右的人口开始变少了,这估计是东川高骈的缘故。”

  “嗯”刘继隆颔首认可,毕竟去年由于崔慎由和夏侯孜的节节败退,整个蜀中的百姓都在惶恐南蛮攻入成都。

  如今见到高骈、夏侯孜稳住战线,能不逃的人,自然也就不逃了。

  目前还在逃亡的百姓,大多都是被衙门催缴赋税,背负了沉重赋税的贫农。

  比贫农稍好些的富农和小庶族,自然还能撑下去,不过他们也就只能撑一时罢了。

  一个王朝进入倒计时后,最先遭殃的,首先是其内部的“中产”。

  随着大量中产被盘剥跌落为底层,不甘心的他们就会怂恿其他底层,一同讨伐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那群人。

  不过封建时代的背景下,治理天下还需要这群掌握知识的人,所以到了斗争的中期,他们还是得拉拢这群人。

  许多农民起义不能成事,不仅仅在于他们做不到自己“口号”的内容,还在于他们不善拉拢掌握知识和生产资料的那群人。

  如今的历史因为自己的出现,已经出现了许多不对劲的地方。

  因此刘继隆也不清楚,大唐的丧钟将会在何种情况下被敲响。

  他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枪打出头鸟。

  只要他能保持眼下的战略定力,不去做那个出头鸟,那陇右夺得天下的几率便是最大的。

  “节帅,高骈派人去盘堤询问,是否能从我们手中买些骡马和挽马,您看……”

  高进达的声音将刘继隆拉回现实,而他反应过来后则是问道:“马场内有多少骡马?”

  “三千多匹。”高进达不假思索的回应。

  “三千多……”刘继隆呢喃着这串数额,接着继续询问:“他们开价多少?”

  “没有开价,看样子是让我们开价。”高进达解释道:

  “如今蜀中动乱,普通的骡马都高达十贯每匹,挽马更是高达二十贯。”

  “倒是个赚他钱的好时机。”刘继隆得知骡马价格后笑着说道:

  “这骡马我们也用不上,看看他能吃下多少,按蜀中市价卖给他。”

  “是!”高进达颔首应下,而这时崔恕也急匆匆走入了堂内。

  “节帅,长安有消息送来。”

  崔恕递出书信,刘继隆接过后拆开,不多时便皱紧了眉头。

  书信是杨信写来的,其中内容是李漼曾在长安试探着要讨伐陇右,但被白敏中制止的事情。

  “白敏中这厮还没死?”

  刘继隆眉头不曾舒展,他记得白敏中应该在咸通年间没干多久就因为摔跤而病死了。

  以杨信送来书信内容来看,这厮身体似乎还有些健朗,这对自己来说可不是好消息。

  好在白敏中有些眼光,倒是可以制止李漼的某些自大行为。

  他刘继隆可以忍住不做出头鸟,但却管不了李漼想用他杀鸡儆猴。

  李漼若是老老实实在长安做他的皇帝也就还罢,反正自己还年轻,等得起。

  但若是他真的以为自己是杀鸡儆猴的那只鸡,自己就得让他见识见识什么叫做河陇男儿!

  “高进达……”

  刘继隆目光瞥向高进达,随后在高进达的目光中平淡道:

  “派人告诉杨信,给我盯紧南衙。”

  “是……”sxbiquge/read/75/75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