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三百五十一章 糊涂着过去

小说:剑走偏锋的大明 作者:郁雨竹 更新时间:2024-11-23 01:24:27 源网站:2k小说网
  朝廷封印的前一天,大同的急报送到,瓦剌使团离开时假装成马匪劫掠村镇,死十二人,伤近百人,掠夺人口三十余,财物不可计数。

  大同将士追出一百八十里,只抢回人口十三,杀敌六人,重伤对方近百人……

  小皇帝收到军报,气得摔下折子,“就杀了六个也好意思上报,怎么,还让朕给他们论功行赏不成?”

  “瓦剌使团滞留大同不是一日两日了,劫掠边境也不是一次两次,明知他们要出关,为何不派人相送?”

  小皇帝质问道:“大同总兵朱冕干什么去了?”

  这个谁知道呢?

  有和朱冕要好的官员替他说话,“瓦剌使团滞留大同时并未犯事,这一次陛下赏赐颇丰,谁也没料到瓦剌竟如此无耻贪婪。”

  “毕竟是使团,若由官兵看押出关,面子上也过不去。”

  面子是很重要的东西,小皇帝沉着脸不说话了。

  当然,在场的也不是都跟朱冕好,因此有人道:“不管是什么原因,朱冕失职就当问罪,还请陛下下旨申饬,重罚朱冕。”

  小皇帝虽然很生气,但并不想重罚朱冕,因此沉默。

  一直不说话的杨士奇这才慢悠悠的道:“陛下,大同总兵朱冕及左参将都指挥使石亨曾经上书,请将瓦剌使臣之外其余人等圈于猫儿庄看守,不补饮食,不给马料,以迫使其来年不敢再多带人来。”

  “出关时,由大同官兵送出关外,监视其不得回转,但司礼监和兵部商议过后,认为不宜将事情做绝,所以只减少了饮食补给,其余皆不应。”

  所以,锅甩来甩去,又甩回到了皇帝头上。

  当然,即便是五朝元老杨士奇也不好叫骄傲的小君父接住自己的打下的锅,所以就只能推到王振头上。

  而且,此事必定和王振有关。

  杨士奇的目光炯炯看向王振。

  王振:……

  他暗中咬牙,立刻低头认错,“必是底下的人不细心,念着天朝龙威,不好太下使臣的脸面,这才退让一步,没想到瓦剌人如此不识趣,陛下赏赐如此丰厚,他们不但不念君恩,还敢劫掠天朝之民,当斩之。”

  王振当即就提议出兵瓦剌,给皇帝和大明找回面子。

  小皇帝意动,“的确不能放任瓦剌……”

  吓得一众文官连忙跪地道:“陛下不可啊陛下,江南民乱迭起,麓川之战投入大量的兵力和财力,国库空虚,北方不能再兴战事了!”

  御史台从五月开始便憋了一口气,此时御史们直接站出来跪在最前面,叩头道:“陛下,江西有民作乱,闽浙两地沿海有倭寇,内亦有民乱,赋税收不上来,麓川两次大战耗费巨大,天下百姓已经负担不起了,再起战事,大明危矣!”

  御史们这一喊,其他文官也跪到大殿中央,抹着眼泪大哭着数麓川之战后朝廷派去支援的将士数量、粮草、军备和药材的花费……

  顺便又弹劾了一波麓川总兵官王骥和云南总兵官沐昂,认为是他们指挥失利,以至于到今日都没能抓住思机发。

  刚回京不久,**还没坐热的麓川之战总兵官王骥抿了抿嘴,低头不语。

  他一回京就被弹劾,差点到监狱里过夜。

  要说不生气是不可能的。

  难道他想打麓川之战吗?

  他好好地在京城当兵部尚书不香吗?

  结果他打输了骂他,打赢了还要骂他。

  花费巨大,是他想花费吗?

  西南蛮夷之地,那里山多,树多,水多,毒虫毒蛇也多,将士们去到那里,谁不病上一两场?

  他们不熟悉地理地势,而白夷世代居于云南,比他们的将士要熟悉得多。

  前去支援的将士有两广、两湖地区和川贵两地的将士,甚至还从北边抽调了一些。

  除了两广和川贵过去的将士还算适应外,其他地区的将士过去多水土不服。

  这就意味着这场战事就是要耗费更大的兵力和财力。

  更不要说,云南山高林密,人只要钻进林子里就很难再抓到。

  他抓思机发一家不就是这样吗?

  陆陆续续抓回来父父子子那么多个,但抓了这个漏了那个,接着冒头接着来。

  这又不像北方大平原,打败对方之后呦喝一声莽冲就能把人给抓回来。

  他抓不住啊!

  但他是真的尽力了呀!

  六十五岁高龄的王骥在心中碎碎念,面上却一派严肃,默不作声。

  至于其他的花费……

  王骥垂眸不语,老二不说老大,朝廷是拨了不少钱在西南,但真正到军中的有多少?

  远的不说,就说刘聚手上那批军备,为什么劣质成那样?

  以至刘聚差点全军覆没。

  说他花的多,奶奶的,到底是谁在花这笔钱?

  王骥的目光从一众文官身上滑过,落在杨士奇身上,后又抬起眼来扫了一下王振。

  柿子捡软的捏,有本事去弹劾王振,去弹劾皇帝,去把整条线捋一捋,看看钱都到哪里去了。

  其实,他也挺好奇的,那么多钱,都去哪儿了?

  正吐槽得欢,皇帝突然发大火,一拍桌子道:“没钱,没钱,都在跟朕说没钱,我大明国泰民安,怎么就穷成这样了?”

  “泉州那帮倭寇手里的军备是从哪里来的?江西私采银矿的那批流民是真流民,还是谁在背后指使,怎么他们私采的时候就赚钱,轮到朕去采了,一年就交上来几十两银子?”

  小皇帝气得找出矿工作乱谋叛的折子丢下去,质问杨士奇等文官,“三个银矿,一年交上来的银子都不到二百两,这是银矿吗?”

  “朕现在就是要定数额,采不出来,也得给朕采出来!”

  一个七品御史扑腾一声跪在地上,痛哭流涕,“陛下——这是有地方官员和士绅勾结昧银,您不查官员,不查当地士绅,只规定所纳银两,最后那些钱还是要被分摊到普通百姓头上啊。”

  他膝行向前,推开拉扯他的同僚,哐哐磕头,“请陛下派出御史与大理寺官员彻查银矿,减少定银,江西一地百姓的赋税负担真的不能再加重了,今年江西失地流民已达六万之众,而这只是户部的统计,实际上,只怕还要再多一半……”

  这是江西的官员,其他地方的官员一听,也纷纷为各自的家乡叫屈起来。

  福建的道:“福建一地的赋税也重,又有倭寇骚扰沿海,内迁的渔民年年失地,年年外逃,这都是日子过不下去不得不为之。”

  浙江的道:“你们的赋税再重也没浙江的重,每年定额的丝绢绸缎便让浙江苦不堪言。”

  南直隶道:“南直隶亦然。”

  北方一众官员听得几乎呕血,一个山西的官员沉着脸道:“黄河一带的流民已有二十万众,难道他们就想做流民吗?”

  皇帝听得脸都黑透了,“听诸位爱卿的话,朕管理之下的大明是个乱世了。”

  官员们这才从回神,连忙低头认错,“臣等失言。”

  杨士奇轻轻地叹息一声,知道这件事引不到王振头上了。

  要查大同劫掠失责一事,那皇帝怕是就要深查江西银矿案。

  而银矿案牵涉甚众,真的下死手去查,不知要死多少人。

  今天请假,明天和后天补上,我要开始调作息了,明天争取白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