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一这一天,焦浩如同往常一样走进关了几天门的勾栏。
说起来这门关不关好像也没什么区别就是了...往常就客少,毕竟翻来覆去都是那些讲烂了的桥段,百姓自然不愿意花钱来看这耳熟能详的故事,只有找不到地方打发时间的闲汉才会来坐坐。
不过这几天倒是挺忙,新的东家出手阔绰,焦浩跑了好几天牙行,才弄出来的那份装修清单,新东家看了几眼就拨了银子,还嘱咐他不用怕花钱,倒是让准备了好些说辞的焦浩一愣,回来后立即热火朝天地开了工。
原本只是在空地搭了个大棚子,如今一切都要奔着起一栋高楼去,地基已经平整铺好,就等着木材送进城--不过倒也不用急,整个过程可以一步一步来不影响开业。
换掉陈旧的桌椅,新的一批油光水亮;之前沾了厚厚一层灰的幕布也全部扔掉,连台子都雇人换了木板,还预留了好些窗户门扉的位置方便通风和保持明亮--这是东家的原话,虽然焦浩也不太明白勾栏为什么要和酒楼一个水平,在他的认知里只要戏够好不就成了么?不舍得花太多钱的老百姓又不在乎这些。
但他还是照着东家的吩咐做了,如今走进勾栏的门,的确要比以前的阴暗拥挤更让人心胸舒服一些,他同一旁忙碌的几个木匠打了招呼,又检查了一些不易察觉的角落,这才慢慢走向了后台。
勾栏有自己的戏班,甚至也有受附近百姓喜爱的名角,只可惜以前身为戏班班主的焦浩没有太多的路子,总是没什么好故事,才让整个戏班都过得有些水深火热,可自从前些天新东家送来了一个话本,让他们照着里面的故事排练,原本还因为闲下来有些不安的伶人们这才放下了心。
焦浩看过那个故事,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意识到原来新东家不是什么都不懂只是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的富家公子,而是真真正正能让这个勾栏名扬天下的救星...那个故事实在太精彩,虽然只有第一幕,但光是透过那些字眼,就能感觉到故事的浩大与复杂。
他甚至隐隐有了些惶恐,他焦浩平日里又不讲究积德行善,这种好事凭什么落到他头上?有时候真怕醒过来就是一场梦,勾栏并没有被那位年轻公子买下,自己还是每天只能拖着半死不活的戏班艰难度日,什么翻修什么新剧都不存在。
还好一切都是真的。
斜倚着柱子的焦浩就这么看着伶人们排练,偶尔上去指正一下错误,大多数时间他都只是眼含笑意静静地看着,心想自己已经许久没有见过他们这么热情这么兴奋了...看来不仅是因为那个好故事,还是因为新东家一买下勾栏就提前发的那一个月工钱。
一直到负责杂务的孙老头走到他身边,小声说了点什么,他才站直身子:“消息都放出去了?”
“是的班主,找了好几个人沿着街巷一路喊,城南勾栏义演三天新剧西游。”
“嗯...这是勾栏翻新后的第一场戏,一定不能出差错,东家看着呢!”
“班主放心,我都盯着呢,”孙老头犹豫片刻,还是问道,“不过班主,真的要白演三天?”
“不能改,”焦浩摇了摇头,笑起来的时候嘴里的金牙发着光:“东家特意交代过,新戏开场就白演三天,一天两场,一场都不能少。”
他顿了顿,虽然有些不懂,但还是把顾怀的话奉作至理名言一般说了出来:
“东家说了...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
“西游记?听都没听过,是个什么故事?”
在城外码头扛包的王二从巷子口走过,听着那个汉子卖力地宣传着勾栏的新戏,紧了紧背上的包裹,这般想道。
城南的勾栏,所有平民百姓都不陌生,才十文钱嘛,逢年过节也是去得起的,去年年节的时候王二就带着老婆孩子去过,还把儿子放在脖子上让他看得更清楚,那小子回来之后兴奋得好几天睡不着觉。
其实王二并不喜欢去勾栏,一是因为要钱,二是那地方实在又吵又挤,而且看的戏也无甚新意,有那点花钱看戏的时间,他还不如多在码头扛一会儿,说不定就能给媳妇扯一匹好布了--说起来最近京城的布价是越来越低了,那些以往精美的丝绸现在甚至连平民百姓都能买得起。
听说是苏州那边新开了好多铺子,一股脑地往京城运了好多布,还听说要是会点丝织手艺,在苏州那地方就能挣上大钱,铺子都在招工,去干个一年半载的活儿,回来说不定就能置上几块地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如果换作往日,听见关于勾栏的字眼,王二也就转身走了,可今天他的脚步顿了顿,随即便挤向了那边的人群。
“不要钱?”
“都说了是义演!到时候去了不收钱,有孩子的,还送小吃!”站在高处的汉子有些鄙夷,“知道啥叫冰糖葫芦不?又酸又甜,可好吃咧,拿到外面不一定卖多少文钱,家里有馋嘴孩子的可别错过!”
围在一堆的百姓认真听着,外围的王二心头一动,看向了勾栏的方向。
不要钱...倒是可以带三儿去一趟,就算新戏没什么意思,还有那什么冰糖葫芦可以拿嘛。
王二收回眼神,脚步匆匆地赶回了家,他住的地方离勾栏还是有些距离的,眼下天色已经擦黑,到时候去晚了怕是没有位置。
转进一条偏僻的巷子,他的家就在里面,是这个时代京城常见的平民屋子,两扇柴门后是个小院子,养了些鸡鸭,此时还没回笼正满屋子乱啄;在城里住着,倒是不用养狗,自然也就没有犬吠声迎接回家,厨房那边有炊烟袅袅升起,让忙活了一天回家的人涌起暖意。
年纪尚幼的孩子小跑过来,一把抱住了王二的腿:“爹!”
抱了抱又变重了的儿子,用满是胡茬的脸蹭了蹭,引来一阵小手挥舞,王二哈哈大笑,眼神里满是温情,看着围着围裙走出厨房的妻子:
“先不急着吃饭,三儿不是一直念叨去勾栏?先去一趟,回来再吃。”
“你不是舍不得?”
“今儿不收钱哩,还有新戏看,”王二躲过孩子兴奋的手舞足蹈,把他放到地上,“说还有吃食送,不去白不去。”
妻子擦了擦手,将出炉的饭菜盖好,熄了灶膛的火,取掉围裙跟着丈夫一起离开院子,王二把孩子举起来放到脖子上,走出巷子时,发现许多人都有说有笑地一同前往同一个方向,知道今晚勾栏怕是要爆满了--于是便吃惊于勾栏东家的大手笔。
走了一阵,等到了那片空地时,王二才发现原本那有些潦草简陋的棚子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已经有了雏形的楼阁,无数百姓从四面八方聚过来,正有序地往里进,他牵着妻子的手排进一个队伍,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被守卫放了进去。
只是一瞬间他就发现不仅是外面,里面也是大变了模样,演戏说书的台子比以前更高,下方近处是单独的桌椅,四周还有雅间;正对着戏台的是一片连绵的位置,就像连在一起的木制长凳,一圈一圈延伸开去,此时已经坐了许多人,但并不像之前那么乱,反而有些井然有序。
王五挑了个位置坐下,发现这里的视野很好,坐起来比前方要高一些,倒是不用再让三儿骑在脖子上。
到来的百姓越来越多,座椅坐满后,还有人站着,直到没有人再被放进来,才有伙计挨个发放那所谓的冰糖葫芦--被透明壳子包裹着的红果,每个孩子一串,看起来红彤彤的很是讨喜。
而随着一声惊锣,勾栏里嘈杂的声音很快安静下来,拿着二胡的老者领着身穿鹅黄粗布衣裳的小丫头上了台子,伙计端来桌子让小丫头放了琴,还顺道给的老者端上了杯茶。
看来是要先说书了。
说起来这门关不关好像也没什么区别就是了...往常就客少,毕竟翻来覆去都是那些讲烂了的桥段,百姓自然不愿意花钱来看这耳熟能详的故事,只有找不到地方打发时间的闲汉才会来坐坐。
不过这几天倒是挺忙,新的东家出手阔绰,焦浩跑了好几天牙行,才弄出来的那份装修清单,新东家看了几眼就拨了银子,还嘱咐他不用怕花钱,倒是让准备了好些说辞的焦浩一愣,回来后立即热火朝天地开了工。
原本只是在空地搭了个大棚子,如今一切都要奔着起一栋高楼去,地基已经平整铺好,就等着木材送进城--不过倒也不用急,整个过程可以一步一步来不影响开业。
换掉陈旧的桌椅,新的一批油光水亮;之前沾了厚厚一层灰的幕布也全部扔掉,连台子都雇人换了木板,还预留了好些窗户门扉的位置方便通风和保持明亮--这是东家的原话,虽然焦浩也不太明白勾栏为什么要和酒楼一个水平,在他的认知里只要戏够好不就成了么?不舍得花太多钱的老百姓又不在乎这些。
但他还是照着东家的吩咐做了,如今走进勾栏的门,的确要比以前的阴暗拥挤更让人心胸舒服一些,他同一旁忙碌的几个木匠打了招呼,又检查了一些不易察觉的角落,这才慢慢走向了后台。
勾栏有自己的戏班,甚至也有受附近百姓喜爱的名角,只可惜以前身为戏班班主的焦浩没有太多的路子,总是没什么好故事,才让整个戏班都过得有些水深火热,可自从前些天新东家送来了一个话本,让他们照着里面的故事排练,原本还因为闲下来有些不安的伶人们这才放下了心。
焦浩看过那个故事,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意识到原来新东家不是什么都不懂只是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的富家公子,而是真真正正能让这个勾栏名扬天下的救星...那个故事实在太精彩,虽然只有第一幕,但光是透过那些字眼,就能感觉到故事的浩大与复杂。
他甚至隐隐有了些惶恐,他焦浩平日里又不讲究积德行善,这种好事凭什么落到他头上?有时候真怕醒过来就是一场梦,勾栏并没有被那位年轻公子买下,自己还是每天只能拖着半死不活的戏班艰难度日,什么翻修什么新剧都不存在。
还好一切都是真的。
斜倚着柱子的焦浩就这么看着伶人们排练,偶尔上去指正一下错误,大多数时间他都只是眼含笑意静静地看着,心想自己已经许久没有见过他们这么热情这么兴奋了...看来不仅是因为那个好故事,还是因为新东家一买下勾栏就提前发的那一个月工钱。
一直到负责杂务的孙老头走到他身边,小声说了点什么,他才站直身子:“消息都放出去了?”
“是的班主,找了好几个人沿着街巷一路喊,城南勾栏义演三天新剧西游。”
“嗯...这是勾栏翻新后的第一场戏,一定不能出差错,东家看着呢!”
“班主放心,我都盯着呢,”孙老头犹豫片刻,还是问道,“不过班主,真的要白演三天?”
“不能改,”焦浩摇了摇头,笑起来的时候嘴里的金牙发着光:“东家特意交代过,新戏开场就白演三天,一天两场,一场都不能少。”
他顿了顿,虽然有些不懂,但还是把顾怀的话奉作至理名言一般说了出来:
“东家说了...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
“西游记?听都没听过,是个什么故事?”
在城外码头扛包的王二从巷子口走过,听着那个汉子卖力地宣传着勾栏的新戏,紧了紧背上的包裹,这般想道。
城南的勾栏,所有平民百姓都不陌生,才十文钱嘛,逢年过节也是去得起的,去年年节的时候王二就带着老婆孩子去过,还把儿子放在脖子上让他看得更清楚,那小子回来之后兴奋得好几天睡不着觉。
其实王二并不喜欢去勾栏,一是因为要钱,二是那地方实在又吵又挤,而且看的戏也无甚新意,有那点花钱看戏的时间,他还不如多在码头扛一会儿,说不定就能给媳妇扯一匹好布了--说起来最近京城的布价是越来越低了,那些以往精美的丝绸现在甚至连平民百姓都能买得起。
听说是苏州那边新开了好多铺子,一股脑地往京城运了好多布,还听说要是会点丝织手艺,在苏州那地方就能挣上大钱,铺子都在招工,去干个一年半载的活儿,回来说不定就能置上几块地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如果换作往日,听见关于勾栏的字眼,王二也就转身走了,可今天他的脚步顿了顿,随即便挤向了那边的人群。
“不要钱?”
“都说了是义演!到时候去了不收钱,有孩子的,还送小吃!”站在高处的汉子有些鄙夷,“知道啥叫冰糖葫芦不?又酸又甜,可好吃咧,拿到外面不一定卖多少文钱,家里有馋嘴孩子的可别错过!”
围在一堆的百姓认真听着,外围的王二心头一动,看向了勾栏的方向。
不要钱...倒是可以带三儿去一趟,就算新戏没什么意思,还有那什么冰糖葫芦可以拿嘛。
王二收回眼神,脚步匆匆地赶回了家,他住的地方离勾栏还是有些距离的,眼下天色已经擦黑,到时候去晚了怕是没有位置。
转进一条偏僻的巷子,他的家就在里面,是这个时代京城常见的平民屋子,两扇柴门后是个小院子,养了些鸡鸭,此时还没回笼正满屋子乱啄;在城里住着,倒是不用养狗,自然也就没有犬吠声迎接回家,厨房那边有炊烟袅袅升起,让忙活了一天回家的人涌起暖意。
年纪尚幼的孩子小跑过来,一把抱住了王二的腿:“爹!”
抱了抱又变重了的儿子,用满是胡茬的脸蹭了蹭,引来一阵小手挥舞,王二哈哈大笑,眼神里满是温情,看着围着围裙走出厨房的妻子:
“先不急着吃饭,三儿不是一直念叨去勾栏?先去一趟,回来再吃。”
“你不是舍不得?”
“今儿不收钱哩,还有新戏看,”王二躲过孩子兴奋的手舞足蹈,把他放到地上,“说还有吃食送,不去白不去。”
妻子擦了擦手,将出炉的饭菜盖好,熄了灶膛的火,取掉围裙跟着丈夫一起离开院子,王二把孩子举起来放到脖子上,走出巷子时,发现许多人都有说有笑地一同前往同一个方向,知道今晚勾栏怕是要爆满了--于是便吃惊于勾栏东家的大手笔。
走了一阵,等到了那片空地时,王二才发现原本那有些潦草简陋的棚子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已经有了雏形的楼阁,无数百姓从四面八方聚过来,正有序地往里进,他牵着妻子的手排进一个队伍,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被守卫放了进去。
只是一瞬间他就发现不仅是外面,里面也是大变了模样,演戏说书的台子比以前更高,下方近处是单独的桌椅,四周还有雅间;正对着戏台的是一片连绵的位置,就像连在一起的木制长凳,一圈一圈延伸开去,此时已经坐了许多人,但并不像之前那么乱,反而有些井然有序。
王五挑了个位置坐下,发现这里的视野很好,坐起来比前方要高一些,倒是不用再让三儿骑在脖子上。
到来的百姓越来越多,座椅坐满后,还有人站着,直到没有人再被放进来,才有伙计挨个发放那所谓的冰糖葫芦--被透明壳子包裹着的红果,每个孩子一串,看起来红彤彤的很是讨喜。
而随着一声惊锣,勾栏里嘈杂的声音很快安静下来,拿着二胡的老者领着身穿鹅黄粗布衣裳的小丫头上了台子,伙计端来桌子让小丫头放了琴,还顺道给的老者端上了杯茶。
看来是要先说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