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下了飞机,刘**指着前面说:“这是巨大的冰川固体水库,为河流提供了充沛水源,新疆最大的车尔臣河,发源于慕士塔格峰的西北冰坡。冰川的活动性很强,冰雪崩频繁,经常发出可怕的爆裂声。”刘**的话刚落地,忽然感动地动山摇,发出的声音好似天雷滚滚,又好似雷声振聋发聩。大家吓得心慌意乱,程萍说:“这声音太大,太可怕了。”刘**说:“这是雪崩的声音。”片刻后,响声渐渐停止。
刘媛媛指着前面一个景观问:“这是什么,雪山形状好似金字塔。”刘**解释说:“这是公格尔峰是西昆仑山脉上的第一高峰。山峰呈金字塔形,峰体陡峭,平均坡度约45度,山峰主要以4条主山脊为骨架:北山脊、西山脊、南山脊、东山脊。山坡浮雪深厚,有高差达300米左右的雪崩区。”
林燕子指着前面说:“**梦石,你看前面,像不像一顶白色的帽子?”刘**说:“公格尔九别峰是西昆仑山脉上的第二高峰,由于山上终年积雪,犹如牧民头上所戴的帽子,所以当地牧民就称它为‘公格尔九别’,语意为‘白色的帽子’。”
刘**说:“公格尔山地区山势险峻,一般在7000米以上,现代雪线约为5900米,因而冰川规模与冰川地貌都很发育。延伸几十公里的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冰峰雪坡弯申错落,明暗裂缝丛生其上;更有悬垂冰川,它吊卧在山体上部,似乎随日寸都有崩塌的可能。由于多种原因,该地区雪崩频繁,小规模雪崩随时可见,大规模雪崩也常常发生。”
刘**接到机器人手机发来的相关信息,说,1983年5月末,该地区发生一次5.5级地震,从而引发了落差达 1000-2000米的罕见雪崩,其时地动山摇,雷霆万钧。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冰川的消融多少都有所加速,在高亚洲许多地方都有“正在消失的冰川”之类的报道。
高敏说,整个二十世纪,这里的冰川同样在消失和退缩。毫无疑问,冰川的加厚和前进是对气候变化一种相异的地区性反应。在大多数冰川消融的大背景下,这看起来似乎是件好事,但这也可能成为一种误导,因为前进的冰川同样会带来危险。
刘**说,冰川运动有些和水流相似,中间快,两边慢。要是横过冰川插上一排花杆,不需太长时间就可发现,中间的花杆远远地跑到前面去了,原来呈直线的花杆连线变成向下游凸出的弧线。许多海洋性冰川上出现的形象十分奇特的弧形连拱,就是冰川运动过程中,中间和两边速度不一而产生的。
沈琳说:“好比我们去看长江、黄河,当中的水流很急,靠近两岸的地方的水流就缓慢一点。”
刘**说,冰川表面常有许多裂隙,有些裂隙有几十米深。裂隙的存在,说明冰川有脆性。不过,经过数百年的调查观测,冰川上的裂隙极少超过六十米深。多数裂隙远远小于这个深度就闭合了。这又说明冰川下部是塑性的,它可以“柔软”的适应各种外力作用,而不致发生破裂。因此,可以把冰川分为二层,表面容易断裂的这层叫做脆性带,而下部“柔软”的那层叫做塑性带。
王可博士说,塑性带的存在是冰川流动的根本原因。物体在受力情况下,为了适应或消除外力,可作三种变形,即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或称破裂)。一般物体在受力时都有这三个变形阶段。
例如一根弹簧,一般情况下,作弹性变形;当受力超过弹性强度时,作塑性变形,弹簧回不到原来的位置;当受力特大超过破裂强度时,弹簧拉断,作脆性变形。但是,这三个阶段究竟有主有从,三个阶段并不同样平分秋色。到底以何种变形为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性质。
刘**说,就冰来说,由于它容易实现晶体的内部滑动,是有利于表现出塑性变形的。但是,当外力突然增高时,很容易超过冰的破裂强度,发生脆性变形(断裂)。只有在缓慢加荷并长期受力时,冰才能充分显现出塑性变形的特色。我们知道,物体在长期受力时,哪怕这种力较小,也会产生塑性变形。
王可博士说,在冰川下部,由于上部冰层的压力和上游冰层的推力,老是处于受力状态,好比一个挑夫,挑起的担子很重,又不让他放下。下部冰层的融点由于受压,比上部冰层稍低,使下部冰层更接近于融点,因而塑性变形更易实现。
这样,冰川下部出现塑性带就不难理解了。而冰川表层,缺乏长期受力这个重要条件,当外力突然增加时,往往作弹性或脆性变形,成为脆性带。好比挑夫挑的担子太重,扁担受不了,被压弯了,最终,被压断了。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交界处,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8座山峰均超过7500米,其中主峰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喀喇昆仑山的山峰,通常具有尖削陡峻的外形,插云擎天。
整个山脉中多雪峰和巨大的冰川,陡峭的冰峰周围簇拥着数以百计的石塔和尖峰,蔚为壮观。在夏季,喀喇昆仑山阻挡了来自东南的湿润季风,这使得南山湿润多雨,冬季则受西来的低欺压影响常常降雪,且积雪深厚。因此,这里的冰川法发育十分成熟,景观博大而壮丽。喀喇昆仑山有“冰川王国”的美誉,冰川规模颇为宏大,共有冰川1759条。
冰塔群是冰川前舌融化形成的自然奇观,是变化中的大自然的神奇杰作。冰塔足有几十米高,呈金字塔状,每个边的几何形状都非常标准,真是鬼斧神工的艺术杰作。大家下到一个冰塔群的冰湖中,一个冰包张开了许多大嘴,我用它作为前景拍了许多照片。在冰湖上行走,冰下似乎还可听到潺潺流水声,让人提心吊胆,但摄影师的职业精神让我忘乎所以。
冰川、水流形成了这里的独特地貌。冰川在融化和重新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融冻作用,产生了许多神奇的冰缘现象。比如在慕士塔格山地区可以看到的冰墙、冰塔林等等。水流从冰川到出山口近几千米的高度差会形成很强的势能,能切割山体,形成许多峡谷和丘陵。
冰川是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
据报道,世界各地的冰川正在融化、后退甚至彻底消失。然而在亚洲的喀喇昆仑山区即地球第二高峰K2峰所在区域,冰川却并没有在融化。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有些冰川正在扩张。
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 冰川分为大陆冰盖 ( 简称冰盖)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地区。其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
大陆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则分布在中纬、低纬的一些高山上。全世界冰川面积共有l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大陆冰盖就占去1465万平方公里。面积超过14,000,000平方公里的南极洲,差不多全部都被一个平均接近1,980米厚的冰川覆盖着,其东部冰层厚度可达4267米。
格陵兰冰盖覆盖的面积超过1,800,000平方公里,实测最大厚度约3,350米。较小的大陆冰盖常被称作冰帽或冰原。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其中南极冰盖占90%。格陵兰约有8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因此,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相比,规模极为悬殊。
巨大的大陆冰盖上,漫无边际的冰流把高山、深谷都掩盖起来,只有极少数高峰在冰面上冒了一个尖,辽阔的南极冰盖,过去一直是个谜,深厚的冰层掩盖了南极大陆的真面目。科学家们用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发现,茫茫南极冰盖下面有许多小湖泊,而且这些湖泊里还有生命存在。
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就是在第四纪冰川最盛的冰河时代,冰川规模大大扩大,也没有发育为大陆冰盖。以前有很多专家认为,青藏高原在第四纪的时候曾经被一个大的冰盖所覆盖,即使现在国外有些专家仍持这种观点。但是经过考察和论证,我国的冰川学者基本上否定了这种观点。
按照冰川的物理性质(如温度状况等)分为:极地冰川,整个冰层全年温度均低于融点;亚极地冰川,表面可以在夏季融化外,冰层大部分低于融点;温冰川,除表层冬季冰结外,整个冰层处于压力融点。极地冰川和亚极地冰川又合称冷冰川,多分布南极和格陵兰。温冰川主要发育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岛,阿拉斯加和新西兰等降水丰富的海洋性气候地区。
除了冰体内部的力学、热学相互作用外,冰川作用还表现在它对地表的塑造过程,即冰川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
刘媛媛指着前面一个景观问:“这是什么,雪山形状好似金字塔。”刘**解释说:“这是公格尔峰是西昆仑山脉上的第一高峰。山峰呈金字塔形,峰体陡峭,平均坡度约45度,山峰主要以4条主山脊为骨架:北山脊、西山脊、南山脊、东山脊。山坡浮雪深厚,有高差达300米左右的雪崩区。”
林燕子指着前面说:“**梦石,你看前面,像不像一顶白色的帽子?”刘**说:“公格尔九别峰是西昆仑山脉上的第二高峰,由于山上终年积雪,犹如牧民头上所戴的帽子,所以当地牧民就称它为‘公格尔九别’,语意为‘白色的帽子’。”
刘**说:“公格尔山地区山势险峻,一般在7000米以上,现代雪线约为5900米,因而冰川规模与冰川地貌都很发育。延伸几十公里的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冰峰雪坡弯申错落,明暗裂缝丛生其上;更有悬垂冰川,它吊卧在山体上部,似乎随日寸都有崩塌的可能。由于多种原因,该地区雪崩频繁,小规模雪崩随时可见,大规模雪崩也常常发生。”
刘**接到机器人手机发来的相关信息,说,1983年5月末,该地区发生一次5.5级地震,从而引发了落差达 1000-2000米的罕见雪崩,其时地动山摇,雷霆万钧。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冰川的消融多少都有所加速,在高亚洲许多地方都有“正在消失的冰川”之类的报道。
高敏说,整个二十世纪,这里的冰川同样在消失和退缩。毫无疑问,冰川的加厚和前进是对气候变化一种相异的地区性反应。在大多数冰川消融的大背景下,这看起来似乎是件好事,但这也可能成为一种误导,因为前进的冰川同样会带来危险。
刘**说,冰川运动有些和水流相似,中间快,两边慢。要是横过冰川插上一排花杆,不需太长时间就可发现,中间的花杆远远地跑到前面去了,原来呈直线的花杆连线变成向下游凸出的弧线。许多海洋性冰川上出现的形象十分奇特的弧形连拱,就是冰川运动过程中,中间和两边速度不一而产生的。
沈琳说:“好比我们去看长江、黄河,当中的水流很急,靠近两岸的地方的水流就缓慢一点。”
刘**说,冰川表面常有许多裂隙,有些裂隙有几十米深。裂隙的存在,说明冰川有脆性。不过,经过数百年的调查观测,冰川上的裂隙极少超过六十米深。多数裂隙远远小于这个深度就闭合了。这又说明冰川下部是塑性的,它可以“柔软”的适应各种外力作用,而不致发生破裂。因此,可以把冰川分为二层,表面容易断裂的这层叫做脆性带,而下部“柔软”的那层叫做塑性带。
王可博士说,塑性带的存在是冰川流动的根本原因。物体在受力情况下,为了适应或消除外力,可作三种变形,即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或称破裂)。一般物体在受力时都有这三个变形阶段。
例如一根弹簧,一般情况下,作弹性变形;当受力超过弹性强度时,作塑性变形,弹簧回不到原来的位置;当受力特大超过破裂强度时,弹簧拉断,作脆性变形。但是,这三个阶段究竟有主有从,三个阶段并不同样平分秋色。到底以何种变形为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性质。
刘**说,就冰来说,由于它容易实现晶体的内部滑动,是有利于表现出塑性变形的。但是,当外力突然增高时,很容易超过冰的破裂强度,发生脆性变形(断裂)。只有在缓慢加荷并长期受力时,冰才能充分显现出塑性变形的特色。我们知道,物体在长期受力时,哪怕这种力较小,也会产生塑性变形。
王可博士说,在冰川下部,由于上部冰层的压力和上游冰层的推力,老是处于受力状态,好比一个挑夫,挑起的担子很重,又不让他放下。下部冰层的融点由于受压,比上部冰层稍低,使下部冰层更接近于融点,因而塑性变形更易实现。
这样,冰川下部出现塑性带就不难理解了。而冰川表层,缺乏长期受力这个重要条件,当外力突然增加时,往往作弹性或脆性变形,成为脆性带。好比挑夫挑的担子太重,扁担受不了,被压弯了,最终,被压断了。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交界处,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8座山峰均超过7500米,其中主峰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喀喇昆仑山的山峰,通常具有尖削陡峻的外形,插云擎天。
整个山脉中多雪峰和巨大的冰川,陡峭的冰峰周围簇拥着数以百计的石塔和尖峰,蔚为壮观。在夏季,喀喇昆仑山阻挡了来自东南的湿润季风,这使得南山湿润多雨,冬季则受西来的低欺压影响常常降雪,且积雪深厚。因此,这里的冰川法发育十分成熟,景观博大而壮丽。喀喇昆仑山有“冰川王国”的美誉,冰川规模颇为宏大,共有冰川1759条。
冰塔群是冰川前舌融化形成的自然奇观,是变化中的大自然的神奇杰作。冰塔足有几十米高,呈金字塔状,每个边的几何形状都非常标准,真是鬼斧神工的艺术杰作。大家下到一个冰塔群的冰湖中,一个冰包张开了许多大嘴,我用它作为前景拍了许多照片。在冰湖上行走,冰下似乎还可听到潺潺流水声,让人提心吊胆,但摄影师的职业精神让我忘乎所以。
冰川、水流形成了这里的独特地貌。冰川在融化和重新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融冻作用,产生了许多神奇的冰缘现象。比如在慕士塔格山地区可以看到的冰墙、冰塔林等等。水流从冰川到出山口近几千米的高度差会形成很强的势能,能切割山体,形成许多峡谷和丘陵。
冰川是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
据报道,世界各地的冰川正在融化、后退甚至彻底消失。然而在亚洲的喀喇昆仑山区即地球第二高峰K2峰所在区域,冰川却并没有在融化。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有些冰川正在扩张。
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 冰川分为大陆冰盖 ( 简称冰盖)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地区。其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
大陆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则分布在中纬、低纬的一些高山上。全世界冰川面积共有l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大陆冰盖就占去1465万平方公里。面积超过14,000,000平方公里的南极洲,差不多全部都被一个平均接近1,980米厚的冰川覆盖着,其东部冰层厚度可达4267米。
格陵兰冰盖覆盖的面积超过1,800,000平方公里,实测最大厚度约3,350米。较小的大陆冰盖常被称作冰帽或冰原。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其中南极冰盖占90%。格陵兰约有8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因此,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相比,规模极为悬殊。
巨大的大陆冰盖上,漫无边际的冰流把高山、深谷都掩盖起来,只有极少数高峰在冰面上冒了一个尖,辽阔的南极冰盖,过去一直是个谜,深厚的冰层掩盖了南极大陆的真面目。科学家们用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发现,茫茫南极冰盖下面有许多小湖泊,而且这些湖泊里还有生命存在。
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就是在第四纪冰川最盛的冰河时代,冰川规模大大扩大,也没有发育为大陆冰盖。以前有很多专家认为,青藏高原在第四纪的时候曾经被一个大的冰盖所覆盖,即使现在国外有些专家仍持这种观点。但是经过考察和论证,我国的冰川学者基本上否定了这种观点。
按照冰川的物理性质(如温度状况等)分为:极地冰川,整个冰层全年温度均低于融点;亚极地冰川,表面可以在夏季融化外,冰层大部分低于融点;温冰川,除表层冬季冰结外,整个冰层处于压力融点。极地冰川和亚极地冰川又合称冷冰川,多分布南极和格陵兰。温冰川主要发育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岛,阿拉斯加和新西兰等降水丰富的海洋性气候地区。
除了冰体内部的力学、热学相互作用外,冰川作用还表现在它对地表的塑造过程,即冰川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