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个人所得税一度达到94%,旷古烁今。
虽然有钱人可以采用各种方式避税,让94%的规定浮于表面。
美国77%的遗产税,足以让美国那些华尔街“老钱”伤筋动骨。
小罗斯福不仅对美国有钱人痛下杀手,而且在美国建立了养老金、失业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政策,为美国的福利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君士坦丁堡,小罗斯福还和乔治讨论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小罗斯福非常羡慕俄罗斯的国有经济体系,决定在回美国之后,大力推动国有经济发展,以取代私有经济在美国经济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这或许才是小罗斯福死亡的真正原因。
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俄罗斯就开始推动军工体系向民用工业转型,避免爆发严重经济危机。
阵痛肯定是有的。
但只要俄罗斯的经济模式不变,在俄罗斯,永远都不会发生类似美国那样的大萧条。
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兵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占据美国经济主导地位。
现在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美国资本家却还在拼命开设新工厂,招募工人,提高军工产品的生产能力。
问题是生产出来卖给谁?
资本家是不会考虑这个问题的。
如果美国总统不能为美国产品找到市场,那么总统就不合格。
所以小罗斯福即便不死,他也不可能第五次连任。
和艾德礼一样,杜鲁门上台,同样对俄罗斯非常有利。
小罗斯福在位期间,杜鲁门长期生活在小罗斯福的阴影下,副总统有名无实,根本没有机会参与美国的重大决策。
杜鲁门没有小罗斯福那么大的魄力,不仅没有延续小罗斯福的政策,继续扩大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反而为削减开支,大幅减少了对美国国内基础建设的投资。
国内建设是小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后,美国**一直在持续对国内基础建设进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美国的失业率。
小罗斯福的“租借法案”虽然为美国经济带来了活力,可也是美国**背负的沉重的财政负担。
杜鲁门为减少财政支出,接下来的第三板斧是裁撤**机构。
罗斯福创立的公共工程署和民用工程署,让数以千万计的美国人找到工作,为稳定美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杜鲁门将包括这两个机构在内的大量临时机构全部裁撤,将战时成立的165个临时机构,裁到只剩下12个。
这个决定不仅导致大量临时工失业,而且将**雇员的数量,从最多时的610万,减少到只剩550万。
杜鲁门的三板斧,确实是为美国**节省了大量开支。
可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美国人失业,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和杜鲁门不同,俄罗斯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式是,努力推动军工企业转型,开始生产民用产品。
生产轰炸机的飞机工厂开始转型生产民用客机。
生产装甲战车的工厂转型生产拖拉机。
生产**的工厂开始生产化肥。
实在没办法转型的兵工厂,在保留基本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工人转行去建筑行业,参与欧洲的战后重建。
瓦西里不关心国内经济转型,努力推动欧洲国家按照俄罗斯式的民主组建**,恢复统治,稳定国内秩序。
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一票被德国灭亡的国家,都纷纷逃至英国成立流亡**,坚持对德作战。
瓦西里承认流亡**对于胜利的贡献。
但如果流亡**不按照俄罗斯的要求进行改造,那么这些流亡**将和波兰**一样,休想重新恢复统治。
乔治也是没想到,丘吉尔在小罗斯福的葬礼上,再次大肆宣传俄罗斯威胁。
由于事务繁忙,乔治和瓦西里都没有前往美国,参加小罗斯福的葬礼。
这并不失礼,戴高乐和艾德礼也没去,只有丘吉尔这个卸任首相,才有时间前往美国。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覆盖欧亚大陆的铁幕已经落下,这张铁幕笼罩着所有古老国家的首都,巴黎、柏林、华沙、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等等等,这些著名的城市和它们的人口都正处于俄罗斯人的高压统治下,正在被俄罗斯彻底控制,皿煮已经从欧亚大陆消失,这是欧洲的悲哀,也是文明的悲哀!”
丘吉尔的演说,引发美国资本的强烈共鸣。
杜鲁门不仅大幅减少公共开支,而且还大幅削减军费,导致美国兵工产业哀鸿遍野。
对于美国的资本家而言,他们不在乎巴黎和柏林的人们被谁统治,也不在乎战争给全世界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没有战争,就没有订单。
没有订单就没有利润。
当虚幻的泡沫彻底破裂,大萧条的记忆又开始在所有人的脑海里浮现。
丘吉尔鼓吹的“俄罗斯威胁”,完美契合美国资本家的利益,他们希望战争能永远持续下去,订单永远不会消失。
在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后,《曼哈顿晚报》以令人惊悚的口吻宣称,世界正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边缘。
这就太扯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彻底结束呢。
丘吉尔造势的同时,杜鲁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小罗斯福在位时,杜鲁门只是小罗斯福身边的吉祥物,是生活在小罗斯福羽翼下的小鸡仔,从未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
俄罗斯是不是美国的威胁且不说。
随着美国企业的订单减少,已经开始有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压力正在从五大湖的工业区,迅速传导到华盛顿。
“这些该死的**,他们在战争期间得到了无数利润,难道就不能拿出一部分微不足道的利润,和我们一起共渡难关吗?”
杜鲁门在白宫破口大骂,不知道那些小罗斯福担任总统的时候温顺如羔的资本,为什么突然亮出獠牙。
“他们总是如此,从未变化。”
科德尔·赫尔无奈,这就是小罗斯福对资本痛下杀手的原因。
杜鲁门别说痛下杀手,甚至不敢动手。
胡佛坐在总统办公室房间的角落里一言不发。
作为小罗斯福的绝对心腹,胡佛对于这一切已经有所察觉,也加强了对小罗斯福的保护,避免意外发生。
小罗斯福去世后,胡佛对小罗斯福身边所有人进行严密调查,甚至连接替小罗斯福担任总统的杜鲁门都没有放过。
胡佛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但对于是否要向杜鲁门汇报,胡佛举棋不定。
人死不能复生,即便胡佛将所有有嫌疑的人全部杀光,也不能改变小罗斯福已经死亡这个事实。
杜鲁门没有动胡佛,继续让胡佛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
已经有神秘人士给胡佛传话,希望和胡佛维持和平,相安无事。
“约翰,你有什么建议?”
杜鲁门将希望寄托在胡佛身上。
胡佛面无表情。
这就是小罗斯福和杜鲁门最大的不同。
小罗斯福从不征询胡佛的建议,只对胡佛下命令,告诉胡佛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需要让谁死,可以告诉我他的名字。”
胡佛的话把杜鲁门吓一跳,你和前总统就是这么工作的吗。
这特么也太刺激了!
“我们应该模仿俄罗斯,积极参与到欧洲的重建中。”
副国务卿爱德华·斯退丁纽斯主动建议。
“是的,我们必须这样做!”
杜鲁门如同找到救命稻草,紧紧抓住不放。
可是想参与欧洲的重建又谈何容易。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至少有一句话没说错,俄罗斯对欧洲的影响力正在急剧增加。
现在不仅德国,连法国都已经投入俄罗斯怀抱,对美国愈发疏远。
世界大战期间戴高乐对于美国的支援来者不拒,一切都以击败德国为前提。
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两法顺利统一,不仅让维希法国逃脱了战败国的惩罚,而且自由法国作为胜利国成员,顺利参与到对德国的处理中。
依照小罗斯福的建议,要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对德国进行彻底的去军事化,防止历史再次重演。
乔治支持对德国进行占领,也支持对德国的非军事化,但是对于戴高乐将德国改造成一个农业国的建议,乔治果断拒绝。
戴高乐是出于法国利益,才希望将德国改造成农业国,一劳永逸。
在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中,德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乔治并不希望对德国进行去工业化,反而需要借助德国的工业能力。
德国是欧洲唯一有能力和俄罗斯在工业上相抗衡的国家,德国之所以在世界大战中落败,并不是工业水平不行,而是输在资源和规模上。
德国投降后,俄罗斯按照阿尔法提供的名单,将1500余名德国科研人员以接受调查的名义送往俄罗斯,让他们在俄罗斯继续他们的工作。
没有了这一波德国科研人员的输血,美国还会有星球大战计划吗?
做梦!
(本章完)
虽然有钱人可以采用各种方式避税,让94%的规定浮于表面。
美国77%的遗产税,足以让美国那些华尔街“老钱”伤筋动骨。
小罗斯福不仅对美国有钱人痛下杀手,而且在美国建立了养老金、失业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政策,为美国的福利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君士坦丁堡,小罗斯福还和乔治讨论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小罗斯福非常羡慕俄罗斯的国有经济体系,决定在回美国之后,大力推动国有经济发展,以取代私有经济在美国经济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这或许才是小罗斯福死亡的真正原因。
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俄罗斯就开始推动军工体系向民用工业转型,避免爆发严重经济危机。
阵痛肯定是有的。
但只要俄罗斯的经济模式不变,在俄罗斯,永远都不会发生类似美国那样的大萧条。
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兵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占据美国经济主导地位。
现在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美国资本家却还在拼命开设新工厂,招募工人,提高军工产品的生产能力。
问题是生产出来卖给谁?
资本家是不会考虑这个问题的。
如果美国总统不能为美国产品找到市场,那么总统就不合格。
所以小罗斯福即便不死,他也不可能第五次连任。
和艾德礼一样,杜鲁门上台,同样对俄罗斯非常有利。
小罗斯福在位期间,杜鲁门长期生活在小罗斯福的阴影下,副总统有名无实,根本没有机会参与美国的重大决策。
杜鲁门没有小罗斯福那么大的魄力,不仅没有延续小罗斯福的政策,继续扩大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反而为削减开支,大幅减少了对美国国内基础建设的投资。
国内建设是小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后,美国**一直在持续对国内基础建设进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美国的失业率。
小罗斯福的“租借法案”虽然为美国经济带来了活力,可也是美国**背负的沉重的财政负担。
杜鲁门为减少财政支出,接下来的第三板斧是裁撤**机构。
罗斯福创立的公共工程署和民用工程署,让数以千万计的美国人找到工作,为稳定美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杜鲁门将包括这两个机构在内的大量临时机构全部裁撤,将战时成立的165个临时机构,裁到只剩下12个。
这个决定不仅导致大量临时工失业,而且将**雇员的数量,从最多时的610万,减少到只剩550万。
杜鲁门的三板斧,确实是为美国**节省了大量开支。
可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美国人失业,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和杜鲁门不同,俄罗斯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式是,努力推动军工企业转型,开始生产民用产品。
生产轰炸机的飞机工厂开始转型生产民用客机。
生产装甲战车的工厂转型生产拖拉机。
生产**的工厂开始生产化肥。
实在没办法转型的兵工厂,在保留基本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工人转行去建筑行业,参与欧洲的战后重建。
瓦西里不关心国内经济转型,努力推动欧洲国家按照俄罗斯式的民主组建**,恢复统治,稳定国内秩序。
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一票被德国灭亡的国家,都纷纷逃至英国成立流亡**,坚持对德作战。
瓦西里承认流亡**对于胜利的贡献。
但如果流亡**不按照俄罗斯的要求进行改造,那么这些流亡**将和波兰**一样,休想重新恢复统治。
乔治也是没想到,丘吉尔在小罗斯福的葬礼上,再次大肆宣传俄罗斯威胁。
由于事务繁忙,乔治和瓦西里都没有前往美国,参加小罗斯福的葬礼。
这并不失礼,戴高乐和艾德礼也没去,只有丘吉尔这个卸任首相,才有时间前往美国。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覆盖欧亚大陆的铁幕已经落下,这张铁幕笼罩着所有古老国家的首都,巴黎、柏林、华沙、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等等等,这些著名的城市和它们的人口都正处于俄罗斯人的高压统治下,正在被俄罗斯彻底控制,皿煮已经从欧亚大陆消失,这是欧洲的悲哀,也是文明的悲哀!”
丘吉尔的演说,引发美国资本的强烈共鸣。
杜鲁门不仅大幅减少公共开支,而且还大幅削减军费,导致美国兵工产业哀鸿遍野。
对于美国的资本家而言,他们不在乎巴黎和柏林的人们被谁统治,也不在乎战争给全世界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没有战争,就没有订单。
没有订单就没有利润。
当虚幻的泡沫彻底破裂,大萧条的记忆又开始在所有人的脑海里浮现。
丘吉尔鼓吹的“俄罗斯威胁”,完美契合美国资本家的利益,他们希望战争能永远持续下去,订单永远不会消失。
在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后,《曼哈顿晚报》以令人惊悚的口吻宣称,世界正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边缘。
这就太扯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彻底结束呢。
丘吉尔造势的同时,杜鲁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小罗斯福在位时,杜鲁门只是小罗斯福身边的吉祥物,是生活在小罗斯福羽翼下的小鸡仔,从未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
俄罗斯是不是美国的威胁且不说。
随着美国企业的订单减少,已经开始有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压力正在从五大湖的工业区,迅速传导到华盛顿。
“这些该死的**,他们在战争期间得到了无数利润,难道就不能拿出一部分微不足道的利润,和我们一起共渡难关吗?”
杜鲁门在白宫破口大骂,不知道那些小罗斯福担任总统的时候温顺如羔的资本,为什么突然亮出獠牙。
“他们总是如此,从未变化。”
科德尔·赫尔无奈,这就是小罗斯福对资本痛下杀手的原因。
杜鲁门别说痛下杀手,甚至不敢动手。
胡佛坐在总统办公室房间的角落里一言不发。
作为小罗斯福的绝对心腹,胡佛对于这一切已经有所察觉,也加强了对小罗斯福的保护,避免意外发生。
小罗斯福去世后,胡佛对小罗斯福身边所有人进行严密调查,甚至连接替小罗斯福担任总统的杜鲁门都没有放过。
胡佛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但对于是否要向杜鲁门汇报,胡佛举棋不定。
人死不能复生,即便胡佛将所有有嫌疑的人全部杀光,也不能改变小罗斯福已经死亡这个事实。
杜鲁门没有动胡佛,继续让胡佛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
已经有神秘人士给胡佛传话,希望和胡佛维持和平,相安无事。
“约翰,你有什么建议?”
杜鲁门将希望寄托在胡佛身上。
胡佛面无表情。
这就是小罗斯福和杜鲁门最大的不同。
小罗斯福从不征询胡佛的建议,只对胡佛下命令,告诉胡佛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需要让谁死,可以告诉我他的名字。”
胡佛的话把杜鲁门吓一跳,你和前总统就是这么工作的吗。
这特么也太刺激了!
“我们应该模仿俄罗斯,积极参与到欧洲的重建中。”
副国务卿爱德华·斯退丁纽斯主动建议。
“是的,我们必须这样做!”
杜鲁门如同找到救命稻草,紧紧抓住不放。
可是想参与欧洲的重建又谈何容易。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至少有一句话没说错,俄罗斯对欧洲的影响力正在急剧增加。
现在不仅德国,连法国都已经投入俄罗斯怀抱,对美国愈发疏远。
世界大战期间戴高乐对于美国的支援来者不拒,一切都以击败德国为前提。
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两法顺利统一,不仅让维希法国逃脱了战败国的惩罚,而且自由法国作为胜利国成员,顺利参与到对德国的处理中。
依照小罗斯福的建议,要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对德国进行彻底的去军事化,防止历史再次重演。
乔治支持对德国进行占领,也支持对德国的非军事化,但是对于戴高乐将德国改造成一个农业国的建议,乔治果断拒绝。
戴高乐是出于法国利益,才希望将德国改造成农业国,一劳永逸。
在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中,德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乔治并不希望对德国进行去工业化,反而需要借助德国的工业能力。
德国是欧洲唯一有能力和俄罗斯在工业上相抗衡的国家,德国之所以在世界大战中落败,并不是工业水平不行,而是输在资源和规模上。
德国投降后,俄罗斯按照阿尔法提供的名单,将1500余名德国科研人员以接受调查的名义送往俄罗斯,让他们在俄罗斯继续他们的工作。
没有了这一波德国科研人员的输血,美国还会有星球大战计划吗?
做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