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天时不利随着明军开始连续不断的射击,城墙上的那些弓箭手都被压制住了。
虽然他们有墙跺作为阻挡,但只要露头就有可能被**击中,那基本就是死。而他们的反击对明军则是没多大作用,只要不射中无甲防护的要害,就很难杀死明军。
趁着城墙上的缅军被压制,两个使用冷兵器的千户所明军扛着云梯快速靠近了城墙,直接将梯子搭在了城墙上,顶端的铁钩挂在了上面。
“快,滚石檑木都给我砸,千万不能让明军攻上来!”眼看明军云梯搭上来了,缅军那些中低层军官立刻开始指挥起来。
云梯搭好后,一个个明军开始奋力往上爬,不过缅军也没闲着,各种东西从上面砸下来,将云梯上的明军砸落到地上。
不过他们也不好受,明军火铳手直接抵近到了二十步的距离开始射击,这么近的距离,每一波都给守城的缅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缅军弓箭手顶着压力和明军对射,不过结果嘛,基本不是对手,眼看这样弓箭手伤亡太大,莽白里让人将弓箭手撤了下去,他心疼了。
毕竟弓箭手的培养很难,每一个都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出来的,后续守城还有大用,不能伤亡太大了,反正明军这次的进攻他没感受到破城的压力。
双方你来我往的打了差不多二十分钟,付见英眼见差不多了,就让人开始收兵,很快明军就如潮水般退了下去。
明军中军大帐里,第一卫指挥使正在汇报这次攻城的情况。
“大人,这次攻城我军伤亡四百多人,阵亡一百五十一人,不过缅军的床弩基本都被毁了。”
“嗯,伤亡还能接受,说说缅军的战斗力怎么样?”付见英问道。
“缅军的战斗力还算过的去,不过没草原上那些鞑子强,装备也一般,不过他们人很多,死了一个很快就有人补充。”
“根据锦衣卫的情报,这个要塞里有五万敌军,不算少,今天就休息吧,明天开始正式攻城!”
“是!”
要塞里,莽白里神色有些凝重。
“将军,明军已经被击退了,您还担心什么?”有属下见他愁眉不展的样子问道。
“今天明军表现的战斗力太强了,如果城外野战的话,恐怕我们不是对手!”
“确实,明朝真是财大气粗,竟然人人一件棉甲!”
“今天的战斗我军伤亡竟然比明军还多,我有注意明军伤亡也就四五百人,而且多数是受伤,我军伤亡竟然有上千人,这还是守城嘛,竟然伤亡比攻城的人还多!”
“没办法,他们的装备太好了,不说甲的原因,就他们那些火铳,就比之前在洋人那里见过的强。”
莽白里想到今天明军的燧发枪,也是赞同这位将领的说法,明军的火铳比葡萄牙人射速更快,威力更大。
“行了,看样子今天明军不会进攻了,不过也不能大意,注意加强防守!”
“是!”
等人都走后,莽白里写了一封密信让人送给阿那毕隆。就今天的情况来看,莽白里没信心靠着现在的兵力守住这里,所以他将今天看到的情况都写了下来,希望阿那毕隆将剩下处于后面的五万军队也调过来。
双方都好好休整了一晚,第二天,明军开始正式攻城。
“让第一营第三、第四卫准备攻城,其中第三卫进攻北方城墙,第四卫进攻西边城墙,第二卫移动到东方,不需要攻城,只要以火炮炮击就可以了。”
之所以几面一起行动,主要是为了分散敌军兵力,还能最大化杀伤敌人。
这次进攻,付见英让人将所有三斤炮都推到了距离城墙的两百步的位置,每面城墙都有二十门三斤炮,不够的从第二营抽调的。
明军的进攻先是五斤炮炮击,压制城墙上的人,掩护明军到达二百步的距离,然后五斤炮停止炮击,三斤炮开始发威。
明军步兵则是很顺利的到达城墙这里,也就是被投石机伤亡了几十人。
依然和昨天一样,明军燧发枪手在五十步的距离开始压制缅军,其他步兵则是开始攻城。
今天可不只有云梯,还有随军工匠打造的攻城车,简易井澜车等大型攻城器械,给缅军的压力比昨天大多了。
很快就有明军杀到了城墙上,不过缅军到底是守城方,人多,很快登上城墙的明军就被斩杀,不过这也给缅军带来很大的压力。
“让第四预备队来北面城墙增援!”
莽白里眼看缅军伤亡很大,直接调集了预备队增援。为了防守,莽白里组建了四支预备队,就是为了防止破城。
双方大战了半个时辰,明军则是在付见英的命令下退了下去。
上午没有继续进攻,一直休息到下午,明军又组织了一次进攻,这次主力是第二营,是三面一起进攻,给缅军的压力更大了。
不过这要塞确实难打,明军依然没有攻破。
傍晚时分,明军正式收兵。
“今天伤亡有多大?”
“总共伤亡近两千人,阵亡三百多人,不过缅军伤亡最少也有六千人。”
“明天继续进攻,争取尽快破城,不能在这里被挡住太长时间。要不然其他路都打完了,咱们还没破城,那可太丢人了!”
“是!”
不过这路明军确实倒霉,第二天明军还没等发起进攻呢,突然开始下雨了,而且雨势还不小。
付见英无奈的叹了口气,这真是倒霉到家了,这么大的雨火器基本不可能用,而且也不适合攻城,只能放弃了。
城里的莽白里则是松了口气,昨天明军的攻城给他的压力太大了,巨大的伤亡让缅军的士气降的太厉害了,要不是守城,估计已经崩溃了。
这场大雨算是给他争取了休整的时间,也能恢复一些士气。
也就是这时,阿那毕隆收到了莽白里的密信,作为一位战场上起家的,他很清楚信上的内容代表了什么,立刻下令,让在后方的五万大军前去支援。
虽然他们有墙跺作为阻挡,但只要露头就有可能被**击中,那基本就是死。而他们的反击对明军则是没多大作用,只要不射中无甲防护的要害,就很难杀死明军。
趁着城墙上的缅军被压制,两个使用冷兵器的千户所明军扛着云梯快速靠近了城墙,直接将梯子搭在了城墙上,顶端的铁钩挂在了上面。
“快,滚石檑木都给我砸,千万不能让明军攻上来!”眼看明军云梯搭上来了,缅军那些中低层军官立刻开始指挥起来。
云梯搭好后,一个个明军开始奋力往上爬,不过缅军也没闲着,各种东西从上面砸下来,将云梯上的明军砸落到地上。
不过他们也不好受,明军火铳手直接抵近到了二十步的距离开始射击,这么近的距离,每一波都给守城的缅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缅军弓箭手顶着压力和明军对射,不过结果嘛,基本不是对手,眼看这样弓箭手伤亡太大,莽白里让人将弓箭手撤了下去,他心疼了。
毕竟弓箭手的培养很难,每一个都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出来的,后续守城还有大用,不能伤亡太大了,反正明军这次的进攻他没感受到破城的压力。
双方你来我往的打了差不多二十分钟,付见英眼见差不多了,就让人开始收兵,很快明军就如潮水般退了下去。
明军中军大帐里,第一卫指挥使正在汇报这次攻城的情况。
“大人,这次攻城我军伤亡四百多人,阵亡一百五十一人,不过缅军的床弩基本都被毁了。”
“嗯,伤亡还能接受,说说缅军的战斗力怎么样?”付见英问道。
“缅军的战斗力还算过的去,不过没草原上那些鞑子强,装备也一般,不过他们人很多,死了一个很快就有人补充。”
“根据锦衣卫的情报,这个要塞里有五万敌军,不算少,今天就休息吧,明天开始正式攻城!”
“是!”
要塞里,莽白里神色有些凝重。
“将军,明军已经被击退了,您还担心什么?”有属下见他愁眉不展的样子问道。
“今天明军表现的战斗力太强了,如果城外野战的话,恐怕我们不是对手!”
“确实,明朝真是财大气粗,竟然人人一件棉甲!”
“今天的战斗我军伤亡竟然比明军还多,我有注意明军伤亡也就四五百人,而且多数是受伤,我军伤亡竟然有上千人,这还是守城嘛,竟然伤亡比攻城的人还多!”
“没办法,他们的装备太好了,不说甲的原因,就他们那些火铳,就比之前在洋人那里见过的强。”
莽白里想到今天明军的燧发枪,也是赞同这位将领的说法,明军的火铳比葡萄牙人射速更快,威力更大。
“行了,看样子今天明军不会进攻了,不过也不能大意,注意加强防守!”
“是!”
等人都走后,莽白里写了一封密信让人送给阿那毕隆。就今天的情况来看,莽白里没信心靠着现在的兵力守住这里,所以他将今天看到的情况都写了下来,希望阿那毕隆将剩下处于后面的五万军队也调过来。
双方都好好休整了一晚,第二天,明军开始正式攻城。
“让第一营第三、第四卫准备攻城,其中第三卫进攻北方城墙,第四卫进攻西边城墙,第二卫移动到东方,不需要攻城,只要以火炮炮击就可以了。”
之所以几面一起行动,主要是为了分散敌军兵力,还能最大化杀伤敌人。
这次进攻,付见英让人将所有三斤炮都推到了距离城墙的两百步的位置,每面城墙都有二十门三斤炮,不够的从第二营抽调的。
明军的进攻先是五斤炮炮击,压制城墙上的人,掩护明军到达二百步的距离,然后五斤炮停止炮击,三斤炮开始发威。
明军步兵则是很顺利的到达城墙这里,也就是被投石机伤亡了几十人。
依然和昨天一样,明军燧发枪手在五十步的距离开始压制缅军,其他步兵则是开始攻城。
今天可不只有云梯,还有随军工匠打造的攻城车,简易井澜车等大型攻城器械,给缅军的压力比昨天大多了。
很快就有明军杀到了城墙上,不过缅军到底是守城方,人多,很快登上城墙的明军就被斩杀,不过这也给缅军带来很大的压力。
“让第四预备队来北面城墙增援!”
莽白里眼看缅军伤亡很大,直接调集了预备队增援。为了防守,莽白里组建了四支预备队,就是为了防止破城。
双方大战了半个时辰,明军则是在付见英的命令下退了下去。
上午没有继续进攻,一直休息到下午,明军又组织了一次进攻,这次主力是第二营,是三面一起进攻,给缅军的压力更大了。
不过这要塞确实难打,明军依然没有攻破。
傍晚时分,明军正式收兵。
“今天伤亡有多大?”
“总共伤亡近两千人,阵亡三百多人,不过缅军伤亡最少也有六千人。”
“明天继续进攻,争取尽快破城,不能在这里被挡住太长时间。要不然其他路都打完了,咱们还没破城,那可太丢人了!”
“是!”
不过这路明军确实倒霉,第二天明军还没等发起进攻呢,突然开始下雨了,而且雨势还不小。
付见英无奈的叹了口气,这真是倒霉到家了,这么大的雨火器基本不可能用,而且也不适合攻城,只能放弃了。
城里的莽白里则是松了口气,昨天明军的攻城给他的压力太大了,巨大的伤亡让缅军的士气降的太厉害了,要不是守城,估计已经崩溃了。
这场大雨算是给他争取了休整的时间,也能恢复一些士气。
也就是这时,阿那毕隆收到了莽白里的密信,作为一位战场上起家的,他很清楚信上的内容代表了什么,立刻下令,让在后方的五万大军前去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