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朱由校再次出发巡视,不过这次不仅是虎贲左卫,还带上了勇士营两万多骑兵。
而且之前去西北军调兵的命令已经送到,目前一营骑兵已经进入甘肃,马上就到陕西了。
再加上原本的守备军和巡防营,近十万精锐大军镇压在陕西,朱由校就想看看还有谁敢搞事。
车驾一路北上,先是到达米脂等地。
看着外面干裂的大地,说真的,不管是在现代还是明朝,朱由校都没看到过这么严重的景象,完全想不到这里之前竟然是人生活的地方。
路边的草都枯死了,树木也只有少部分存活,偶尔才能看到带着绿色的树木。也就是朝廷赈济及时,要不然这些估计一点绿色都没有。
现在这里的人都被转移走了,实在没办法,连饮用水都出问题了,打的深水井都不出水,河道水渠全部枯竭。
一行人一路来到米脂县城,这里现在就是个鬼城,一个人都没有,连官府人员都撤走了,几乎可以说是放弃了这个县。
好在人离开的时间还短,房子都还能住。在侍卫检查完县衙安全后,朱由校等人住在了里面。
“不出来一趟,真的想不到这里已经变成这样了!”朱由校感慨的说道。
“陛下,能保住百姓的性命已经是功德无量了,不能奢求太多。这是天灾,非人力能及也!”随驾的户部侍郎说道。
“是啊,陛下,相对于前朝,陛下做的够好了!百姓们也没有怨言。”工部侍郎说道。
“你看如果这边大力修建水渠,这里还有救吗?”朱由校看着工部侍郎问道。
“回陛下,臣一路上仔细看过了,也派人考察了其他地方,这里现在即使修建沟渠,也很难有水能流过来,目前这样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
朱由校叹了一口气,“朕也就是问问,只是放弃一个县城还是有些舍不得!”
“陛下,只要天灾消失,这里会慢慢恢复的!”
“行吧,都去休息吧,明天向着榆林去看看!”
好好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众人继续北上。
这一路上和米脂差不多,荒无人烟,一直到达榆林,才看到人,这是驻守在这里的一个千户守备军。
普通百姓也都转移走了,只是由于草原平定时间还短,不敢说一定不出问题。
所以虽然榆林边军撤销了,但这里仍然保留了守备军驻守军堡,以防万一。
任由其他人去扎营,朱由校带着人看了一遍这里驻军的生活。
好在人不多,军堡内几口有水的水井足够供应,而且粮食储备充足,干肉咸肉也有,只是缺乏蔬菜,大多都是咸菜。
想吃点新鲜的,只能等每月送补给的时候带过来。不过已经很不错了,相对于以前的边军,简直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这里的守备军大部分都是以前边军改编的,人生中第一次见皇帝,都是激动的跪在地上。
他们都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是谁带来的,他们以前作为军户,想吃饱饭都难,哪像现在,一天三顿管饱,隔三差五还能吃顿肉,军饷准时发放到皇家银行,也没有克扣。
不少老卒天天和那些新入伍的士兵说朱由校的恩德,现在让他们为朱由校拼命一点问题都没有。
“都起来吧,你们为大明驻守地方,都辛苦了!”
“皇帝陛下万岁!”
晚上朱由校让人拿出不少吃的,和这里的士兵一起吃了一顿,不过朱由校简单吃一点就离开了。
因为他在那里,普通士兵有些拘谨。
明朝这时候大部分菜都有了,加上海贸发达,各种香料齐全。
朱由校将不少后世菜的做法说给那些御厨,再加上原本就有的,朱由校吃的一点都不差,比那些穿越到秦汉时期的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每天吃御厨精细制作的饭菜,偶尔来顿大锅饭,感觉还是不错的。
休息一晚,第二天朱由校就开始视察榆林。
作为之前的大明边防重镇之一,榆林这里到处都能看到军事方面的影子,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型军堡,只是几年没有人,都有些破败了。
目前朱由校还没有放弃这里的打算,他打算学着朱元璋搞个几条防线。当初朱元璋分封藩王,从北往南设立了三道防线,可以说是坚不可摧。
朱由校心里的第一道防线北方就是草原上几个都指挥使司,西边就是东察合台也就是后来的新疆,西南就是藏区,南方是中南半岛。
这第一道防线基本就将危险隔绝在外,第二道防线就是北方的长城一线,一直到嘉峪关。
只要这两道防线不出问题,就能保住大明最精华的两京十三省。
虽然以大明现在的情况,不会有这样的危险,但未雨绸缪,该做还是要做。
榆林这里目前因为老天爷的原因只能暂时废弃,以后还是要恢复的。
在榆林这里待了三天,和随行的人员商量了关于这里以后的安排,之后朱由校直接北上草原。
原本朱由校是有去西北地区看看的想法的,但由于在陕西耽搁的时间太长了,这次只能放弃。
现在天气开始转冷了,朱由校准备到草原上看看,然后就从山西一路回到京城。
这次就带着锦衣卫和勇士营,虎贲左卫直接去山西等着,毕竟草原上步兵太慢。
安全也不用担心,草原上现在还处于军管阶段,十几万大军镇压。整个草原被清理了一遍又一遍,连个马匪都找不到。像是关西都指挥使司那里的马匪,就有这边逃过去的,主要是在这真的混不下去了。
可以说现在草原就是除了京城最安全的地方,要是这里都能出问题,那除了京城整个大明都没有安全的地方了。
带着勇士营所有人都骑马,一路奔驰,很快就到了最近的阴山都指挥使司。
草原上的风景果然不一样,一片空旷,也就是入秋草木开始枯黄,要不然景色更好。
一路纵马奔驰,朱由校原本被陕西干旱搞得有些疲惫的心神都好了不少。
而且之前去西北军调兵的命令已经送到,目前一营骑兵已经进入甘肃,马上就到陕西了。
再加上原本的守备军和巡防营,近十万精锐大军镇压在陕西,朱由校就想看看还有谁敢搞事。
车驾一路北上,先是到达米脂等地。
看着外面干裂的大地,说真的,不管是在现代还是明朝,朱由校都没看到过这么严重的景象,完全想不到这里之前竟然是人生活的地方。
路边的草都枯死了,树木也只有少部分存活,偶尔才能看到带着绿色的树木。也就是朝廷赈济及时,要不然这些估计一点绿色都没有。
现在这里的人都被转移走了,实在没办法,连饮用水都出问题了,打的深水井都不出水,河道水渠全部枯竭。
一行人一路来到米脂县城,这里现在就是个鬼城,一个人都没有,连官府人员都撤走了,几乎可以说是放弃了这个县。
好在人离开的时间还短,房子都还能住。在侍卫检查完县衙安全后,朱由校等人住在了里面。
“不出来一趟,真的想不到这里已经变成这样了!”朱由校感慨的说道。
“陛下,能保住百姓的性命已经是功德无量了,不能奢求太多。这是天灾,非人力能及也!”随驾的户部侍郎说道。
“是啊,陛下,相对于前朝,陛下做的够好了!百姓们也没有怨言。”工部侍郎说道。
“你看如果这边大力修建水渠,这里还有救吗?”朱由校看着工部侍郎问道。
“回陛下,臣一路上仔细看过了,也派人考察了其他地方,这里现在即使修建沟渠,也很难有水能流过来,目前这样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
朱由校叹了一口气,“朕也就是问问,只是放弃一个县城还是有些舍不得!”
“陛下,只要天灾消失,这里会慢慢恢复的!”
“行吧,都去休息吧,明天向着榆林去看看!”
好好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众人继续北上。
这一路上和米脂差不多,荒无人烟,一直到达榆林,才看到人,这是驻守在这里的一个千户守备军。
普通百姓也都转移走了,只是由于草原平定时间还短,不敢说一定不出问题。
所以虽然榆林边军撤销了,但这里仍然保留了守备军驻守军堡,以防万一。
任由其他人去扎营,朱由校带着人看了一遍这里驻军的生活。
好在人不多,军堡内几口有水的水井足够供应,而且粮食储备充足,干肉咸肉也有,只是缺乏蔬菜,大多都是咸菜。
想吃点新鲜的,只能等每月送补给的时候带过来。不过已经很不错了,相对于以前的边军,简直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这里的守备军大部分都是以前边军改编的,人生中第一次见皇帝,都是激动的跪在地上。
他们都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是谁带来的,他们以前作为军户,想吃饱饭都难,哪像现在,一天三顿管饱,隔三差五还能吃顿肉,军饷准时发放到皇家银行,也没有克扣。
不少老卒天天和那些新入伍的士兵说朱由校的恩德,现在让他们为朱由校拼命一点问题都没有。
“都起来吧,你们为大明驻守地方,都辛苦了!”
“皇帝陛下万岁!”
晚上朱由校让人拿出不少吃的,和这里的士兵一起吃了一顿,不过朱由校简单吃一点就离开了。
因为他在那里,普通士兵有些拘谨。
明朝这时候大部分菜都有了,加上海贸发达,各种香料齐全。
朱由校将不少后世菜的做法说给那些御厨,再加上原本就有的,朱由校吃的一点都不差,比那些穿越到秦汉时期的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每天吃御厨精细制作的饭菜,偶尔来顿大锅饭,感觉还是不错的。
休息一晚,第二天朱由校就开始视察榆林。
作为之前的大明边防重镇之一,榆林这里到处都能看到军事方面的影子,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型军堡,只是几年没有人,都有些破败了。
目前朱由校还没有放弃这里的打算,他打算学着朱元璋搞个几条防线。当初朱元璋分封藩王,从北往南设立了三道防线,可以说是坚不可摧。
朱由校心里的第一道防线北方就是草原上几个都指挥使司,西边就是东察合台也就是后来的新疆,西南就是藏区,南方是中南半岛。
这第一道防线基本就将危险隔绝在外,第二道防线就是北方的长城一线,一直到嘉峪关。
只要这两道防线不出问题,就能保住大明最精华的两京十三省。
虽然以大明现在的情况,不会有这样的危险,但未雨绸缪,该做还是要做。
榆林这里目前因为老天爷的原因只能暂时废弃,以后还是要恢复的。
在榆林这里待了三天,和随行的人员商量了关于这里以后的安排,之后朱由校直接北上草原。
原本朱由校是有去西北地区看看的想法的,但由于在陕西耽搁的时间太长了,这次只能放弃。
现在天气开始转冷了,朱由校准备到草原上看看,然后就从山西一路回到京城。
这次就带着锦衣卫和勇士营,虎贲左卫直接去山西等着,毕竟草原上步兵太慢。
安全也不用担心,草原上现在还处于军管阶段,十几万大军镇压。整个草原被清理了一遍又一遍,连个马匪都找不到。像是关西都指挥使司那里的马匪,就有这边逃过去的,主要是在这真的混不下去了。
可以说现在草原就是除了京城最安全的地方,要是这里都能出问题,那除了京城整个大明都没有安全的地方了。
带着勇士营所有人都骑马,一路奔驰,很快就到了最近的阴山都指挥使司。
草原上的风景果然不一样,一片空旷,也就是入秋草木开始枯黄,要不然景色更好。
一路纵马奔驰,朱由校原本被陕西干旱搞得有些疲惫的心神都好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