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日,万历已经昏迷了,所有人都知道到最后的时候了,所以郑贵妃包括在京城的三位王爷,朱常洛还有朱由校、朱由检等人都等在乾清宫外。
以方从哲为首的高级文官,以及几位在京的以英国公为首的顶级勋贵也都等在外面。英国公已经命令京营戒严了,同时宫里也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到了晚间,万历突然醒了,大概他自己也知道这是回光返照了,在卢受的帮助下坐了起来,并将在外面的人都唤了进来。
万历撑着最后一口气,将太子朱常洛、方从哲以及英国公张维贤叫到前面。
“卢受。”万历勉强开口说道。
卢受连忙上前,“老奴在,请皇爷示下。”
“把朕准备的遗诏拿来!”
“是。”卢受说完,从万历旁边柜子里拿出遗诏,轻轻放到万历的手中。
“英国公,从现在起京城大军由你负责,直到太子登基。”
英国公赶紧跪在地上,回应道:“是,陛下。”
“方首辅,接下来的事都由你安排了拜托你了!”万历撑着最后一丝力气,将遗诏交给了方从哲。
仿佛是所有事都安排好了,万历又看了看郑贵妃以及自己的儿子孙子们,最后一口气彻底泄了下去。
子时刚过,宫内的钟声响起,连响四十五声,然后京城所有的道观庙宇都响起了连绵的钟声。
听到钟声,所有在京的官员和百姓也都知道了皇帝驾崩了。
万历驾崩后,礼部开始安排后事,先是给万历整理遗容,嘴里放上一块玉,然后换衣服。
而此时,太子朱常洛以及朱由校等人也开始更换丧服,文武百官同样如此。之后在仁智殿设立几筳,文武百官早晚都要去仁智殿外哭奠。
第二天,礼部开始安排人前往大明各地报丧,七月二十三日,太子朱常洛在三辞三让后,遵遗诏即位,礼部定于八月一日举行登基大典。
之后几天朝臣一直在忙着后续丧事和太子登基之事。朱由校倒是没什么事,只是每天给万历守灵。
明朝的皇帝大行之礼很复杂,在整个期间,作为万历的子孙,新皇帝朱常洛、皇太孙朱由校、瑞王、桂王、惠王还有朱由检等人除了吃饭,基本都是在万历的梓宫边上。
八月一日,朱由校在魏朝等人的帮助下,穿着皇太孙冕服,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来到皇极门正殿,等着朱常洛的登基仪式。
看着在皇极门前等候的文武百官,除了前面的内阁六部高官还是一片镇定,后面的官员则是各不相同,有的面色潮红,满脸激动之色,有的则是愁容满面。
高兴的指定是东林党人,满面愁容的那肯定是齐党、浙党等人了。
勋贵们倒是没什么,反正不论新皇登基后怎么做,都和他们关系不大。
朱由校也不管其他人,带着朱由检和其他三位亲王站在最前面,等着仪式开始。
随着三声鞭声传来,现场立刻安静了下来,没有一点声音。
“陛下驾到,百官跪迎!”
所有人都知道新皇到了,立马跪在地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常洛缓步走到龙椅边,坐了下去。“众卿平身!”
接着卢受开始宣布万历的遗诏,之后又在百官的的万岁声中结束了整个登基仪式,然后又是各种祭拜太庙。
八月天热的厉害,穿着厚重的冕服,朱由校累的够呛,要不是朱由校用了基因强化液,怕不是已经倒了,反正朱由检要不是朱由校托着,早就晕了。朱由校就看到好几个年纪大的官员晕倒,然后被大汉将军们悄悄抬走,估计早有预案。
好不容易回到东宫,朱由校沉沉睡去,一直到第二天才醒。
第二天起来才发现魏朝不见了,原来朱常洛登基后将王安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魏朝作为王安的干儿子,也去了司礼监,朱由校感觉舒服多了,没人监视了啊!
朱由校这边舒服了,朱常洛那边忙的不可开交。东林党人都等着这从龙之功应验呢,朱常洛也没让他们失望,直接任刘一燝和韩爌为东阁大学士,挂礼部尚书衔,入内阁。
并且批准了复起叶向高等东林党人的奏折,还提了朱国祚,史继偕等人为东阁大学士,不过这些人都还在老家,不在京城。
刘一燝开心的接过王安的圣旨,拱手道“王公公,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王安笑着说道:“都一样,以后内廷外廷一体,都是为了大明朝尽忠啊!”
“是啊,还得请公公帮忙扫清这满朝奸臣,以还大明一个清天盛世!”
方从哲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无奈的叹气,其他党派也没办法,只能看着东林党的众正盈朝了。
面对朝堂上的种种情况,朱由校冷眼旁观,这种情况下,他也做不了什么。新皇刚登基,倒还没人来关注他这皇太孙,都在朝堂上抢位置呢。
朱常洛倒是过的十分潇洒,一方面大肆封官,一方面发内库银子去边关。
郑贵妃为了过的舒服点,朱常洛刚登基就给他送了大批珍宝,还送了八个美人。
可能是之前过的太憋屈了,朱常洛夜夜笙歌,就这样连续半个月后,朱常洛的身体垮了,卧病在床了。
不得已之下,朱常洛将朱由校唤到身边,“皇儿,老天真是捉弄人,朕这辈子一直过的小心翼翼的,好不容易登基了,却是这么快身体就不行了,朕悔啊!”
朱由校心说,就你那种玩法,你身体不垮了才怪。“父皇正春秋鼎盛,会好起来的。”
不管怎么说,该有的孝顺还是要表现出来的。
“行吧,朕现在病重在床,没法处理国事,就由皇儿处理吧,有不懂的,多请教方首辅他们。”
朱由校连忙跪下应是,然后陪朱常洛说了会话,就去了乾清宫,休息片刻,在王安的陪同下,前往东暖阁见见朝臣。
众位大臣见到朱由校,立刻行礼,“臣等,拜见皇太孙殿下!”
朱由校连忙说道“平身吧,不用多礼。”
以方从哲为首的高级文官,以及几位在京的以英国公为首的顶级勋贵也都等在外面。英国公已经命令京营戒严了,同时宫里也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到了晚间,万历突然醒了,大概他自己也知道这是回光返照了,在卢受的帮助下坐了起来,并将在外面的人都唤了进来。
万历撑着最后一口气,将太子朱常洛、方从哲以及英国公张维贤叫到前面。
“卢受。”万历勉强开口说道。
卢受连忙上前,“老奴在,请皇爷示下。”
“把朕准备的遗诏拿来!”
“是。”卢受说完,从万历旁边柜子里拿出遗诏,轻轻放到万历的手中。
“英国公,从现在起京城大军由你负责,直到太子登基。”
英国公赶紧跪在地上,回应道:“是,陛下。”
“方首辅,接下来的事都由你安排了拜托你了!”万历撑着最后一丝力气,将遗诏交给了方从哲。
仿佛是所有事都安排好了,万历又看了看郑贵妃以及自己的儿子孙子们,最后一口气彻底泄了下去。
子时刚过,宫内的钟声响起,连响四十五声,然后京城所有的道观庙宇都响起了连绵的钟声。
听到钟声,所有在京的官员和百姓也都知道了皇帝驾崩了。
万历驾崩后,礼部开始安排后事,先是给万历整理遗容,嘴里放上一块玉,然后换衣服。
而此时,太子朱常洛以及朱由校等人也开始更换丧服,文武百官同样如此。之后在仁智殿设立几筳,文武百官早晚都要去仁智殿外哭奠。
第二天,礼部开始安排人前往大明各地报丧,七月二十三日,太子朱常洛在三辞三让后,遵遗诏即位,礼部定于八月一日举行登基大典。
之后几天朝臣一直在忙着后续丧事和太子登基之事。朱由校倒是没什么事,只是每天给万历守灵。
明朝的皇帝大行之礼很复杂,在整个期间,作为万历的子孙,新皇帝朱常洛、皇太孙朱由校、瑞王、桂王、惠王还有朱由检等人除了吃饭,基本都是在万历的梓宫边上。
八月一日,朱由校在魏朝等人的帮助下,穿着皇太孙冕服,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来到皇极门正殿,等着朱常洛的登基仪式。
看着在皇极门前等候的文武百官,除了前面的内阁六部高官还是一片镇定,后面的官员则是各不相同,有的面色潮红,满脸激动之色,有的则是愁容满面。
高兴的指定是东林党人,满面愁容的那肯定是齐党、浙党等人了。
勋贵们倒是没什么,反正不论新皇登基后怎么做,都和他们关系不大。
朱由校也不管其他人,带着朱由检和其他三位亲王站在最前面,等着仪式开始。
随着三声鞭声传来,现场立刻安静了下来,没有一点声音。
“陛下驾到,百官跪迎!”
所有人都知道新皇到了,立马跪在地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常洛缓步走到龙椅边,坐了下去。“众卿平身!”
接着卢受开始宣布万历的遗诏,之后又在百官的的万岁声中结束了整个登基仪式,然后又是各种祭拜太庙。
八月天热的厉害,穿着厚重的冕服,朱由校累的够呛,要不是朱由校用了基因强化液,怕不是已经倒了,反正朱由检要不是朱由校托着,早就晕了。朱由校就看到好几个年纪大的官员晕倒,然后被大汉将军们悄悄抬走,估计早有预案。
好不容易回到东宫,朱由校沉沉睡去,一直到第二天才醒。
第二天起来才发现魏朝不见了,原来朱常洛登基后将王安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魏朝作为王安的干儿子,也去了司礼监,朱由校感觉舒服多了,没人监视了啊!
朱由校这边舒服了,朱常洛那边忙的不可开交。东林党人都等着这从龙之功应验呢,朱常洛也没让他们失望,直接任刘一燝和韩爌为东阁大学士,挂礼部尚书衔,入内阁。
并且批准了复起叶向高等东林党人的奏折,还提了朱国祚,史继偕等人为东阁大学士,不过这些人都还在老家,不在京城。
刘一燝开心的接过王安的圣旨,拱手道“王公公,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王安笑着说道:“都一样,以后内廷外廷一体,都是为了大明朝尽忠啊!”
“是啊,还得请公公帮忙扫清这满朝奸臣,以还大明一个清天盛世!”
方从哲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无奈的叹气,其他党派也没办法,只能看着东林党的众正盈朝了。
面对朝堂上的种种情况,朱由校冷眼旁观,这种情况下,他也做不了什么。新皇刚登基,倒还没人来关注他这皇太孙,都在朝堂上抢位置呢。
朱常洛倒是过的十分潇洒,一方面大肆封官,一方面发内库银子去边关。
郑贵妃为了过的舒服点,朱常洛刚登基就给他送了大批珍宝,还送了八个美人。
可能是之前过的太憋屈了,朱常洛夜夜笙歌,就这样连续半个月后,朱常洛的身体垮了,卧病在床了。
不得已之下,朱常洛将朱由校唤到身边,“皇儿,老天真是捉弄人,朕这辈子一直过的小心翼翼的,好不容易登基了,却是这么快身体就不行了,朕悔啊!”
朱由校心说,就你那种玩法,你身体不垮了才怪。“父皇正春秋鼎盛,会好起来的。”
不管怎么说,该有的孝顺还是要表现出来的。
“行吧,朕现在病重在床,没法处理国事,就由皇儿处理吧,有不懂的,多请教方首辅他们。”
朱由校连忙跪下应是,然后陪朱常洛说了会话,就去了乾清宫,休息片刻,在王安的陪同下,前往东暖阁见见朝臣。
众位大臣见到朱由校,立刻行礼,“臣等,拜见皇太孙殿下!”
朱由校连忙说道“平身吧,不用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