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自己争取到的机会,我当然得为你争取,况且我还把你当成亲弟。”王文强忍住泪水:“谢谢珍珍姐,以后你就是我亲姐。”
王艳在一旁无言以对。
看到叶珍珍这样真诚且看似靠谱的承诺,大家最终决定放弃那个难得的机会。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要靠叶珍珍去努力了。
第二天清晨,叶珍珍并没有公布考试结果,而是直奔大队部。
她早就打听到,每年的高中名额是由公社分配给大队的,而且不是所有大队都能得到,这取决于大队是否积极争取。
以前大队还会争一争,后来发现即便上了高中,毕业了还是要回村务农,大家也就不再上心了。
尤其是像村长这种不看重教育的村长,更是不会主动争取。
不过这也意味着,只要大队肯出面,争取到一个高中名额并非难事。
大队的干部们刚上班,就见叶珍珍上门了,问道:“珍珍,你这么早就来,有什么事吗?今天不是要公布考试成绩吗?”
叶珍珍叹了口气:“别提了,我正为此发愁呢。”
妇女主任好奇地问:“怎么了?”
叶珍珍说:“我们家王文考了屯里的第一名。”
这话一出,周围的干部们脸色都不太好看。他们心里明白,自家孩子可能就没戏了。
叶珍珍接着说:“不过,我不希望王文去做工人,他还小,不太合适。”
有人点头同意:“确实,他还年轻,应该有更好的选择。”
“但我婶婶不同意,她说王文不上学了,不做工人还能干什么?”叶珍珍解释道。
“可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能继续上学呢?所以我来问问,咱们队里有没有高中名额?我听说别的队都有学生上高中的,我们队怎么就没有呢?如果能让王文去上高中,那这个工人的名额我就让给别人。”
听到这里,立刻有人好奇地问:“那第二名是谁呢?”
叶珍珍笑了笑:“我只关心王文是不是第一,没注意其他人。你们要是想知道,中午可以自己去看看。不过,如果今天中午前没有决定,那第二名也就没机会了。”
干部们都知道叶珍珍不想直接说出第二名是谁,但他们也知道,无论如何都要先解决王文的问题,不然第二名真的就没希望了。
“这件事得找队长商量。”一位记分员小六马上去找村长了。
村长一见到叶珍珍,眉头就皱了起来:“又有什么事情?”
还没等叶珍珍开口,大家就纷纷告诉她的事情告诉了村长。
村长一听,头更大了。
原来这些年,他把这些宝贵的高中名额给了公社干部们的子女,认为这样能让孩子们将来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单位工作。
而且,在他看来,读书不如思想觉悟重要,反正队里的孩子读了书最后还是要回来种地,读书与否差别不大。
叶珍珍接着说:“队长,我觉得我们队里不应该一直缺少高中名额。我去公社问问,看看是怎么回事。我们队的孩子也应该有机会上高中。而且,如果王文能上高中,这个工人名额就可以让出来,帮助另一个家庭。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妇女主任提议:“要不去公社打听一下情况?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村长急忙阻止:“一个高中名额而已,不用那么麻烦!我这就想办法解决。”他意识到,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队里人们的不满。
“真有这事儿?那我们家王文就能上高中了?”
“嗯。”村长点点头。
叶珍珍接着说,“这学期还能转学吗?虽然已经开学了,但应该没啥大碍。”
现在的学校,学习主要靠自己,老师们也管不了太多。
“我回头去公社争取一下名额。”村长皱眉说道,心里明白这事不容易。
叶珍珍回应,“行,我相信有村长能办成!如果公社不同意,我也要去问个明白。往年都没给我们名额,这次总得有点儿补偿吧。”
“就算我们要服从组织,组织也得对得起百姓不是?有村长,您先给开个条子吧,我拿回去给我孙婶子看看,不然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工作机会的。”
村长沉默了,心里有些后悔当初带这孩子来……
作为生产队的村长,无论是磨嘴皮子还是找关系,这都是他要解决的问题。即使公社没有名额,他也会想办法从其他地方找一个。
叶珍珍并不担心这些,拿着盖了章的条子就直奔工厂。
她让工作人员把录取名单上的第一名换成了第二名——生产队会计的弟弟。
王萍娟疑惑地问,“为什么要换呢?”
叶珍珍叹了口气,“避开嫌疑,免得引起队里人的不满。为了工厂的和谐,这次我们就谦让一下,等将来有机会再考虑吧。”
听到这话,王萍娟和其他人都感到有些不甘。
她们知道,在这里做事总要考虑队里人的感受。如今,为了工厂的利益,连堂堂正正考上的人都不能安排进来。
朱凌感叹道,“这也太不公平了。”
叶珍珍摇摇头,“没关系,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的工厂发展得好,站得稳,将来还会有机会的。”
中午,招工考试的成绩和录取名单公布了。
虽然王文不在录取名单上,但他的成绩还是被列了出来。叶珍珍决定要宣传一下他这种为大局着想的精神。
围观的乡亲们看到这一幕,也纷纷感到不解。
“为啥王文考了第一却没被录取?”叶珍珍解释说:“王文说他年龄还小,来参加考试主要是想测试一下自己的实力。没想到真的考上了。他认为这个机会应该让给其他人,他自己还想继续上学,看看村里是否有适合他的学习机会。”
听到这话,周围的人都觉得王文有点傻。毕竟,在他们看来,当工人比读书好得多,工人能挣到钱,而学生却没有收入。
不过,王文这种无私的精神还是受到了大家的赞赏。“如果村里多一些这样的年轻人就好了。”有人说道。
王艳在一旁无言以对。
看到叶珍珍这样真诚且看似靠谱的承诺,大家最终决定放弃那个难得的机会。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要靠叶珍珍去努力了。
第二天清晨,叶珍珍并没有公布考试结果,而是直奔大队部。
她早就打听到,每年的高中名额是由公社分配给大队的,而且不是所有大队都能得到,这取决于大队是否积极争取。
以前大队还会争一争,后来发现即便上了高中,毕业了还是要回村务农,大家也就不再上心了。
尤其是像村长这种不看重教育的村长,更是不会主动争取。
不过这也意味着,只要大队肯出面,争取到一个高中名额并非难事。
大队的干部们刚上班,就见叶珍珍上门了,问道:“珍珍,你这么早就来,有什么事吗?今天不是要公布考试成绩吗?”
叶珍珍叹了口气:“别提了,我正为此发愁呢。”
妇女主任好奇地问:“怎么了?”
叶珍珍说:“我们家王文考了屯里的第一名。”
这话一出,周围的干部们脸色都不太好看。他们心里明白,自家孩子可能就没戏了。
叶珍珍接着说:“不过,我不希望王文去做工人,他还小,不太合适。”
有人点头同意:“确实,他还年轻,应该有更好的选择。”
“但我婶婶不同意,她说王文不上学了,不做工人还能干什么?”叶珍珍解释道。
“可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能继续上学呢?所以我来问问,咱们队里有没有高中名额?我听说别的队都有学生上高中的,我们队怎么就没有呢?如果能让王文去上高中,那这个工人的名额我就让给别人。”
听到这里,立刻有人好奇地问:“那第二名是谁呢?”
叶珍珍笑了笑:“我只关心王文是不是第一,没注意其他人。你们要是想知道,中午可以自己去看看。不过,如果今天中午前没有决定,那第二名也就没机会了。”
干部们都知道叶珍珍不想直接说出第二名是谁,但他们也知道,无论如何都要先解决王文的问题,不然第二名真的就没希望了。
“这件事得找队长商量。”一位记分员小六马上去找村长了。
村长一见到叶珍珍,眉头就皱了起来:“又有什么事情?”
还没等叶珍珍开口,大家就纷纷告诉她的事情告诉了村长。
村长一听,头更大了。
原来这些年,他把这些宝贵的高中名额给了公社干部们的子女,认为这样能让孩子们将来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单位工作。
而且,在他看来,读书不如思想觉悟重要,反正队里的孩子读了书最后还是要回来种地,读书与否差别不大。
叶珍珍接着说:“队长,我觉得我们队里不应该一直缺少高中名额。我去公社问问,看看是怎么回事。我们队的孩子也应该有机会上高中。而且,如果王文能上高中,这个工人名额就可以让出来,帮助另一个家庭。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妇女主任提议:“要不去公社打听一下情况?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村长急忙阻止:“一个高中名额而已,不用那么麻烦!我这就想办法解决。”他意识到,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队里人们的不满。
“真有这事儿?那我们家王文就能上高中了?”
“嗯。”村长点点头。
叶珍珍接着说,“这学期还能转学吗?虽然已经开学了,但应该没啥大碍。”
现在的学校,学习主要靠自己,老师们也管不了太多。
“我回头去公社争取一下名额。”村长皱眉说道,心里明白这事不容易。
叶珍珍回应,“行,我相信有村长能办成!如果公社不同意,我也要去问个明白。往年都没给我们名额,这次总得有点儿补偿吧。”
“就算我们要服从组织,组织也得对得起百姓不是?有村长,您先给开个条子吧,我拿回去给我孙婶子看看,不然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工作机会的。”
村长沉默了,心里有些后悔当初带这孩子来……
作为生产队的村长,无论是磨嘴皮子还是找关系,这都是他要解决的问题。即使公社没有名额,他也会想办法从其他地方找一个。
叶珍珍并不担心这些,拿着盖了章的条子就直奔工厂。
她让工作人员把录取名单上的第一名换成了第二名——生产队会计的弟弟。
王萍娟疑惑地问,“为什么要换呢?”
叶珍珍叹了口气,“避开嫌疑,免得引起队里人的不满。为了工厂的和谐,这次我们就谦让一下,等将来有机会再考虑吧。”
听到这话,王萍娟和其他人都感到有些不甘。
她们知道,在这里做事总要考虑队里人的感受。如今,为了工厂的利益,连堂堂正正考上的人都不能安排进来。
朱凌感叹道,“这也太不公平了。”
叶珍珍摇摇头,“没关系,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的工厂发展得好,站得稳,将来还会有机会的。”
中午,招工考试的成绩和录取名单公布了。
虽然王文不在录取名单上,但他的成绩还是被列了出来。叶珍珍决定要宣传一下他这种为大局着想的精神。
围观的乡亲们看到这一幕,也纷纷感到不解。
“为啥王文考了第一却没被录取?”叶珍珍解释说:“王文说他年龄还小,来参加考试主要是想测试一下自己的实力。没想到真的考上了。他认为这个机会应该让给其他人,他自己还想继续上学,看看村里是否有适合他的学习机会。”
听到这话,周围的人都觉得王文有点傻。毕竟,在他们看来,当工人比读书好得多,工人能挣到钱,而学生却没有收入。
不过,王文这种无私的精神还是受到了大家的赞赏。“如果村里多一些这样的年轻人就好了。”有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