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即,老朱摇了摇头:“不可能!”
“你是不是看错了?”
“要不就是史书记错了。”
“咱当皇帝之后,将朱家几百年前的老祖宗所留的后代都找过了,记入族谱之内,也没有多少人啊!”
帝王的家族,当然要修族谱,老朱也不例外。
当初甚至有大臣暗示老朱,可以认理学大师朱熹为祖宗,以此来抬高朱家的身世地位。
就好像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宗一样。
可老朱认为,祖宗怎么能乱认呢?
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
于是,族谱里面的朱家列祖列宗,便都是贫农。
老朱家穷了不止八辈子,在即将绝后的时候,可算是出了一个朱元璋,竟然翻身当皇帝了。
故而,老朱在制定相关宗室制度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朱家几百年后,会有几十万子孙后代。
这当然不是因为老朱连简单的算术都不懂。
老朱算账可是顶呱呱的好手,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呢?
但人就是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里面,从而否定算出来的结果。
天下的人口一代代传承,这么多年了,人口也不见爆炸啊!
从秦朝到明朝,多少年了,人口不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吗?
即令增加几倍,也无关轻重。
按朱家的族谱往上去,朱家的人口也没有增加什么!
子孙后代当然也是一样了。
就算略有增加,加十倍,二十倍,也在能承受的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老朱翻阅过距离大明较近的唐朝、宋朝的宗室资料。
证实他们的宗室人口,也就是几千之数。
至于年代更久远的汉朝,因为年代久远,并没有官方典籍流传下来,只能通过别的史籍资料来证实。
老朱毕竟不是博学大儒,没有那么多精力,从浩瀚于海的史料中,去查阅那些资料。
再说,有唐代和宋代的史籍证实,已经够了。
朱允熥摇了摇头:“皇爷爷,史书不会记错。”
“因为不止一本史书这么记载,有很多史籍资料都可以证实这一点。”
“不可能所有的史籍资料都记错了。”
他语气斩钉截铁,顿了顿又道:“以前朱家一直人丁不旺,那是因为朱家穷。”
“穷人吃不饱饭,生病了看不起医生,就算是生了孩子,也很难活下去。”
“何况还有很多穷人连老婆都娶不到,根本就不会留下后代。”
“可如今咱朱家是皇家,是帝室。”
“皇帝和诸王都有众多的妃嫔,孩子自然也生得多。”
“能吃饱饭,生病了能看医生,孩子也都能养活,人丁就会一代更比一代多。”
“若大明江山真能千秋万代,那后面朝廷必定是供养不起的。”
不料,老朱却是轻轻摇头叹了口气。
“千秋万代?”
“世上哪有能千秋万代的王朝?”
“自古王朝亦有气数,气数一尽,便是灭亡之时。”
“咱给朱家子孙定了二十四字辈,若是朱家的子孙后代,能执掌江山达到二十四代,那真是上天庇佑了。”
“更长的时间,咱都不敢妄想了。”
朱允熥不由得为之一愣。
老朱还真是有点与众不同。
比如说,别的皇帝大都喜欢追求长生不老,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在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帝王,亦不能免俗。
求仙问道,以乞长生。
但老朱却认为,帝王的功业记载在史书上,名声流芳于后世,若能万世敬仰,永垂不巧,就是长生不老!
至于自身一直活下去,他一直认为虚妄之谈,不切实际,帝王不可妄求。
对于王朝气数,对于大明未来几百年后会灭亡,被新的朝代所取代,老朱也能很坦然的接受。
当然,接受归接受,老朱仍是竭尽全力,希望朱家的江山能多坐一些年头。
“也不用千秋万代,只需一百来年,朝廷就会不堪重负。”
朱允熥正色道:“唐代宗室不兴旺,是因为自玄武门之后,宗室内便形成了自相残杀的惯例。”
“父子兄弟,互相杀戮者不计其数。”
“宗室子弟,大多死于争斗之中,宗室数量自然不多。”
“至于宋代,则是因为对宗室的严格限制,给他们的待遇太低,因此繁衍子孙后代的数量则不快。”
“许多宗室子弟已沦为贫民,宗室人口数量便不再急剧扩张。”
“可按皇爷爷定的优待条例,咱大明的宗室,必将四处开枝散叶,人丁兴旺。”
“五、六代之后,朝廷就难以承受了。”
“如若不信,皇爷爷可以算一下。”
“如今皇爷爷已有二十几个儿子,五十余个孙子。”
“儿子们还在不断长大,并生育新的孙子。”
“将来皇爷爷至少有一百多个孙子……再往下,则是四、五百个曾孙。”
“然后下一代则是二千多个,还往下,则是一万有余!”
……
老朱听他算着,也扳着手指头,跟着算了起来。
很快,他脸色大变。
“果真如此!”老朱喃喃道:“后世子孙,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朱允熥摇头道:“解决不了,谁也解决不了。”
“这是皇爷爷定的规矩,谁若是改变,就是不孝子孙。”
“宗室子弟,必将群起而反之。”
“天下人也会骂声滚滚。”
“任何一个君王,都背负不起这样的责任。”
“若一定要说解决之法,那便只有一个,就是拖着宗室子弟的俸禄不给付。”
“朝廷没钱,所以没办法给。”
“但如此又带来两个弊端。”
“一是指望着俸禄过日子的宗室子弟将变得穷困潦倒,难以维持生计。”
“毕竟,按皇爷爷定的规矩,很多谋生的活计,他们都不允许做。”
“二是朝廷一旦有了余银,便还是要给付一点的,不能一直拖欠下去。”
“大明朝廷自此就变成了一个背负巨额债务的“穷人”。”
“无休止且永远无法还完的“债务”中挣扎求生。”
“直到不堪重负而亡。”
“宗室子弟,除了少数人以外,其他人的日子也过得不会太好。”
“皇爷爷原本是想优待他们,可最终的结果,却反而会让他们过上苦日子。”
“那依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办是好?”老朱叹气道:“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咱的后代,咱也不能太过于亏待了子孙。”
朱允熥心中凛然。
老朱这一根深蒂固的老农民思想,才是造成大明朝宗室制度极其离谱的根源。
宋朝都知道要限制宗室,明朝的大臣们,能不知道吗?
朝堂上哪个不是人尖儿,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他们岂有不明白的?
可明白归明白,谁又能拗得过老朱呢?
这位可是动不动就会挥起屠刀的皇帝。
何况,宗室的问题,并不涉及大臣们的切身利益。
宗室领的是朝廷的俸禄,又不是他们的钱。
他们又何必拼着命去拦阻?
再者,宗室的问题,对后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可对眼下的大明朝廷来说,却根本不是问题。
人都是短视的。
几十年上百年之后的事,自有后人去操心。
他们的精力,都放在了解决眼前之事的上面。
实际上,朱允熥也一样。
大明的宗室问题很严重,但并不急迫。
他完全不需要现在向老朱提出来。
但朱允熥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借改革宗室制度之名,来劝服老朱同意自己即将进行的大改革。
“当然会优待他们,但也不能将他们全部养废了。”
朱允熥道:“孙儿以为,朝廷要激励朱家后世子孙奋发向上,做一番事业,而不是一个个躺着等朝廷的俸禄来养,坐吃山空。”
“对于宗室子弟,要像功勋大臣的子弟一样,进行专门的考核,以此来确定他们能享受到的待遇。”
“朝廷的爵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铁帽子的,世袭罔替。”
“世袭罔替的爵位,除非犯有谋逆等大罪,否则永不摘除。”
“但这种爵位,只授予有功之人。”
“如亲王立下了大功,他的王爵,才能被子孙后代继承。”
“如若不然,则后代长子降一等继承,为郡王!”
“次子再降一等,为镇国将军。”
“若是考核不过关,则再降一等,亲王长子降为镇国将军,次子降为辅国将军,后代再递减。”
“以此类推,直到降至最低等的奉国中尉。”
“再往后,则由朝廷给付一笔钱,从此便没有了爵位,任其自谋生计。”
“朝廷可以拿出一笔钱,对极度贫困的宗室子弟进行救济,但仅限于温饱,绝不养闲人废人。”
“要帮助他们自立更生。”
“当然,如果某个宗室子弟能为朝廷立下大功,他的爵位不但不会降,还能上升。”
“比如说,若某个镇国将军为朝廷立了大功,则可晋封为亲王,甚至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
“这也是独属于朱氏子孙的爵位,非朱家之人,一概不得封王。”
老朱听他说完,沉吟半晌:“你这个法子,听起来固然不错。”
“但咱封自己的儿子做藩王,他们都能在封地惹出许多事端,做下许多无法无天的事。”
“官员对他们的行为,难以约束。”
“若是放任宗室子弟去做事,自谋生计,为朝廷立功。”
“只怕他们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反而会抢了有功之臣的功劳,夺了百姓吃饭的饭碗,荼毒天下苍生,后患无穷啊!”
朱允熥微微一笑。
老朱难道就不知道自己定的宗室制度,和养猪无异,会将宗室子弟都养废吗?
以老朱的精明,怎么可能这点都看不明白呢?
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相对于放宗室子弟出去做事,让他们去祸害百姓,还不如将他们养起来,不许他们做事。
比如说,让宗室子弟去经商,那些贫民出身的商人,就再也没活路了。
宗室子弟有一万种方法,利用自己的权势,身份,地位,将其他商人的财产都给夺了,将他们的生意,全部夺到自己手中。
他们会垄断市场,抬高物价,令百姓苦不堪言。
这个问题几乎无解。
即使在后世的现代社会,二代三代们一旦做起事来,也会令其他人闻风丧胆,唯恐避之不及。
普通人怎么和他们斗?
又拿什么斗?
故而,后世才会对官员子女经商,做出严格的限制。
相对宗室子弟来说,官员子女根本不算什么。
官员子女都能造成极大危害,宗室子弟就可想而知了。
将他们养起来,不许他们做事,反而成了最好的办法。
老朱还在世呢,管几个藩王,都觉得心力交瘁。
后世的皇帝,又怎么可能管得了那么多的宗室子弟呢?
何况,宗室子弟都是老朱的后代,老朱管起来没有任何顾忌。
可对后世皇帝来说,许多宗室子弟还是他的长辈呢。
碍着孝道和宗亲关系,管起来更是束手束脚。
“将他们留在大明,当然不行!”
“他们会无法无天,难以管束。”
朱允熥笑道:“但如果将他们放出去呢?”
“放出去?”老朱反问了一句,明显有些不解其意。
“对!”朱允熥道:“就像周王室分封诸侯王一样,将他们全部放出去。”
“让他们去外面开天辟地,闯一番事业。”
他一边说,一边从怀中掏出了自己费了许多日功夫,才总算画好的世界地图。
“哗拉”一声。
地图一展而开。
老朱的龙眸,一下子瞪大了!
……
“你是不是看错了?”
“要不就是史书记错了。”
“咱当皇帝之后,将朱家几百年前的老祖宗所留的后代都找过了,记入族谱之内,也没有多少人啊!”
帝王的家族,当然要修族谱,老朱也不例外。
当初甚至有大臣暗示老朱,可以认理学大师朱熹为祖宗,以此来抬高朱家的身世地位。
就好像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宗一样。
可老朱认为,祖宗怎么能乱认呢?
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
于是,族谱里面的朱家列祖列宗,便都是贫农。
老朱家穷了不止八辈子,在即将绝后的时候,可算是出了一个朱元璋,竟然翻身当皇帝了。
故而,老朱在制定相关宗室制度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朱家几百年后,会有几十万子孙后代。
这当然不是因为老朱连简单的算术都不懂。
老朱算账可是顶呱呱的好手,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些呢?
但人就是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里面,从而否定算出来的结果。
天下的人口一代代传承,这么多年了,人口也不见爆炸啊!
从秦朝到明朝,多少年了,人口不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吗?
即令增加几倍,也无关轻重。
按朱家的族谱往上去,朱家的人口也没有增加什么!
子孙后代当然也是一样了。
就算略有增加,加十倍,二十倍,也在能承受的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老朱翻阅过距离大明较近的唐朝、宋朝的宗室资料。
证实他们的宗室人口,也就是几千之数。
至于年代更久远的汉朝,因为年代久远,并没有官方典籍流传下来,只能通过别的史籍资料来证实。
老朱毕竟不是博学大儒,没有那么多精力,从浩瀚于海的史料中,去查阅那些资料。
再说,有唐代和宋代的史籍证实,已经够了。
朱允熥摇了摇头:“皇爷爷,史书不会记错。”
“因为不止一本史书这么记载,有很多史籍资料都可以证实这一点。”
“不可能所有的史籍资料都记错了。”
他语气斩钉截铁,顿了顿又道:“以前朱家一直人丁不旺,那是因为朱家穷。”
“穷人吃不饱饭,生病了看不起医生,就算是生了孩子,也很难活下去。”
“何况还有很多穷人连老婆都娶不到,根本就不会留下后代。”
“可如今咱朱家是皇家,是帝室。”
“皇帝和诸王都有众多的妃嫔,孩子自然也生得多。”
“能吃饱饭,生病了能看医生,孩子也都能养活,人丁就会一代更比一代多。”
“若大明江山真能千秋万代,那后面朝廷必定是供养不起的。”
不料,老朱却是轻轻摇头叹了口气。
“千秋万代?”
“世上哪有能千秋万代的王朝?”
“自古王朝亦有气数,气数一尽,便是灭亡之时。”
“咱给朱家子孙定了二十四字辈,若是朱家的子孙后代,能执掌江山达到二十四代,那真是上天庇佑了。”
“更长的时间,咱都不敢妄想了。”
朱允熥不由得为之一愣。
老朱还真是有点与众不同。
比如说,别的皇帝大都喜欢追求长生不老,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在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帝王,亦不能免俗。
求仙问道,以乞长生。
但老朱却认为,帝王的功业记载在史书上,名声流芳于后世,若能万世敬仰,永垂不巧,就是长生不老!
至于自身一直活下去,他一直认为虚妄之谈,不切实际,帝王不可妄求。
对于王朝气数,对于大明未来几百年后会灭亡,被新的朝代所取代,老朱也能很坦然的接受。
当然,接受归接受,老朱仍是竭尽全力,希望朱家的江山能多坐一些年头。
“也不用千秋万代,只需一百来年,朝廷就会不堪重负。”
朱允熥正色道:“唐代宗室不兴旺,是因为自玄武门之后,宗室内便形成了自相残杀的惯例。”
“父子兄弟,互相杀戮者不计其数。”
“宗室子弟,大多死于争斗之中,宗室数量自然不多。”
“至于宋代,则是因为对宗室的严格限制,给他们的待遇太低,因此繁衍子孙后代的数量则不快。”
“许多宗室子弟已沦为贫民,宗室人口数量便不再急剧扩张。”
“可按皇爷爷定的优待条例,咱大明的宗室,必将四处开枝散叶,人丁兴旺。”
“五、六代之后,朝廷就难以承受了。”
“如若不信,皇爷爷可以算一下。”
“如今皇爷爷已有二十几个儿子,五十余个孙子。”
“儿子们还在不断长大,并生育新的孙子。”
“将来皇爷爷至少有一百多个孙子……再往下,则是四、五百个曾孙。”
“然后下一代则是二千多个,还往下,则是一万有余!”
……
老朱听他算着,也扳着手指头,跟着算了起来。
很快,他脸色大变。
“果真如此!”老朱喃喃道:“后世子孙,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朱允熥摇头道:“解决不了,谁也解决不了。”
“这是皇爷爷定的规矩,谁若是改变,就是不孝子孙。”
“宗室子弟,必将群起而反之。”
“天下人也会骂声滚滚。”
“任何一个君王,都背负不起这样的责任。”
“若一定要说解决之法,那便只有一个,就是拖着宗室子弟的俸禄不给付。”
“朝廷没钱,所以没办法给。”
“但如此又带来两个弊端。”
“一是指望着俸禄过日子的宗室子弟将变得穷困潦倒,难以维持生计。”
“毕竟,按皇爷爷定的规矩,很多谋生的活计,他们都不允许做。”
“二是朝廷一旦有了余银,便还是要给付一点的,不能一直拖欠下去。”
“大明朝廷自此就变成了一个背负巨额债务的“穷人”。”
“无休止且永远无法还完的“债务”中挣扎求生。”
“直到不堪重负而亡。”
“宗室子弟,除了少数人以外,其他人的日子也过得不会太好。”
“皇爷爷原本是想优待他们,可最终的结果,却反而会让他们过上苦日子。”
“那依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办是好?”老朱叹气道:“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咱的后代,咱也不能太过于亏待了子孙。”
朱允熥心中凛然。
老朱这一根深蒂固的老农民思想,才是造成大明朝宗室制度极其离谱的根源。
宋朝都知道要限制宗室,明朝的大臣们,能不知道吗?
朝堂上哪个不是人尖儿,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他们岂有不明白的?
可明白归明白,谁又能拗得过老朱呢?
这位可是动不动就会挥起屠刀的皇帝。
何况,宗室的问题,并不涉及大臣们的切身利益。
宗室领的是朝廷的俸禄,又不是他们的钱。
他们又何必拼着命去拦阻?
再者,宗室的问题,对后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可对眼下的大明朝廷来说,却根本不是问题。
人都是短视的。
几十年上百年之后的事,自有后人去操心。
他们的精力,都放在了解决眼前之事的上面。
实际上,朱允熥也一样。
大明的宗室问题很严重,但并不急迫。
他完全不需要现在向老朱提出来。
但朱允熥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借改革宗室制度之名,来劝服老朱同意自己即将进行的大改革。
“当然会优待他们,但也不能将他们全部养废了。”
朱允熥道:“孙儿以为,朝廷要激励朱家后世子孙奋发向上,做一番事业,而不是一个个躺着等朝廷的俸禄来养,坐吃山空。”
“对于宗室子弟,要像功勋大臣的子弟一样,进行专门的考核,以此来确定他们能享受到的待遇。”
“朝廷的爵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铁帽子的,世袭罔替。”
“世袭罔替的爵位,除非犯有谋逆等大罪,否则永不摘除。”
“但这种爵位,只授予有功之人。”
“如亲王立下了大功,他的王爵,才能被子孙后代继承。”
“如若不然,则后代长子降一等继承,为郡王!”
“次子再降一等,为镇国将军。”
“若是考核不过关,则再降一等,亲王长子降为镇国将军,次子降为辅国将军,后代再递减。”
“以此类推,直到降至最低等的奉国中尉。”
“再往后,则由朝廷给付一笔钱,从此便没有了爵位,任其自谋生计。”
“朝廷可以拿出一笔钱,对极度贫困的宗室子弟进行救济,但仅限于温饱,绝不养闲人废人。”
“要帮助他们自立更生。”
“当然,如果某个宗室子弟能为朝廷立下大功,他的爵位不但不会降,还能上升。”
“比如说,若某个镇国将军为朝廷立了大功,则可晋封为亲王,甚至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
“这也是独属于朱氏子孙的爵位,非朱家之人,一概不得封王。”
老朱听他说完,沉吟半晌:“你这个法子,听起来固然不错。”
“但咱封自己的儿子做藩王,他们都能在封地惹出许多事端,做下许多无法无天的事。”
“官员对他们的行为,难以约束。”
“若是放任宗室子弟去做事,自谋生计,为朝廷立功。”
“只怕他们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反而会抢了有功之臣的功劳,夺了百姓吃饭的饭碗,荼毒天下苍生,后患无穷啊!”
朱允熥微微一笑。
老朱难道就不知道自己定的宗室制度,和养猪无异,会将宗室子弟都养废吗?
以老朱的精明,怎么可能这点都看不明白呢?
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相对于放宗室子弟出去做事,让他们去祸害百姓,还不如将他们养起来,不许他们做事。
比如说,让宗室子弟去经商,那些贫民出身的商人,就再也没活路了。
宗室子弟有一万种方法,利用自己的权势,身份,地位,将其他商人的财产都给夺了,将他们的生意,全部夺到自己手中。
他们会垄断市场,抬高物价,令百姓苦不堪言。
这个问题几乎无解。
即使在后世的现代社会,二代三代们一旦做起事来,也会令其他人闻风丧胆,唯恐避之不及。
普通人怎么和他们斗?
又拿什么斗?
故而,后世才会对官员子女经商,做出严格的限制。
相对宗室子弟来说,官员子女根本不算什么。
官员子女都能造成极大危害,宗室子弟就可想而知了。
将他们养起来,不许他们做事,反而成了最好的办法。
老朱还在世呢,管几个藩王,都觉得心力交瘁。
后世的皇帝,又怎么可能管得了那么多的宗室子弟呢?
何况,宗室子弟都是老朱的后代,老朱管起来没有任何顾忌。
可对后世皇帝来说,许多宗室子弟还是他的长辈呢。
碍着孝道和宗亲关系,管起来更是束手束脚。
“将他们留在大明,当然不行!”
“他们会无法无天,难以管束。”
朱允熥笑道:“但如果将他们放出去呢?”
“放出去?”老朱反问了一句,明显有些不解其意。
“对!”朱允熥道:“就像周王室分封诸侯王一样,将他们全部放出去。”
“让他们去外面开天辟地,闯一番事业。”
他一边说,一边从怀中掏出了自己费了许多日功夫,才总算画好的世界地图。
“哗拉”一声。
地图一展而开。
老朱的龙眸,一下子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