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 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允熥的手段!

小说:退位让贤 作者:姜阿山小树 更新时间:2025-01-06 04:55:22 源网站:2k小说网
  风轻轻吹过。

  因为有树荫遮掩的缘故,池塘的水面并没有骄阳晒热。

  吹过来的风,便多了一缕凉意。

  令人舒适无比。

  朱允熥目光扫了眼前两人一眼,脑海内无数念头翻滚。

  这些人的背后,是否有人在暗中组织串连?

  但很快,朱允熥便摇了摇头。

  若果真如此的话,姚广孝的探听司,不可能没有打探到一点情报。

  甚至地方官员,也该有人上奏朝廷了。

  虽然绝大部分地方官员都对税务司不满,但凡事总有例外。

  仍然有极少数的地方官,是支持税务司的。

  然而,尽管无人组织,但豪绅商贾能想到用这招,并不奇怪。

  原来旧版大明宝钞贬值的例子,他们都是见过的。

  也很容易将其联想起来。

  大明与后世社会不一样。

  后世社会是一个生产过剩的社会。

  只要有需求,根本不用担心生产的问题。

  但眼下的大明,距离那样的时代还很远。

  生产供应不足,商业逻辑和金融逻辑便不一样。

  如果那些人是有组织有串连的,反而很容易对付。

  只要高举屠刀,将组织和串连者全部抓了杀了,事情就解决了。

  手握国家机器,还怕收拾不了几个奸商吗?

  然而,如果是无组织的,情况便不一样。

  因为这里面,会有大量的跟风者,甚至不少普通老百姓也会因为担忧短缺而加入其中。

  此时如果动用暴力,只能造**心浮动,引发更大的恐慌,反而变得不可收拾。

  后世社会都能因某些事件而掀起“抢盐”的热潮,此时的大明,老百姓更容易被煽动。

  可后世社会有充足的物资供应,来应对“抢盐”。

  眼下的大明却没有。

  因为银行的设立,流通的钱太多,即使只是一少部分人抢购囤积物资,都能让整个大明陷入物资短缺的金融风暴之中。

  原来帮助大明发展而建立的金融体系,就会成为砍向大明自身的刀。

  思绪飞转间,朱允熥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方案,却向杨士奇和夏原吉问道:“你们两人有何应对之策。”

  杨士奇微笑着望向夏原吉。

  夏原吉拱手道:“卑职以为,此事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朝廷立即抓紧储备物资,二是调查究竟是哪些商人在囤积居奇,三是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矿石挖掘,以保证供应。”

  他顿了顿,接着开始陈述具体的方案。

  “军队改制和裁撤后,要将各卫所原来储备的粮草,布匹接收过来,建立仓库,进行储藏,而不能任其自由售卖。”

  “否则,若那些物资都被大户买去,事情便麻烦了。”

  朱允熥眉头动了动。

  这一点,他有些疏忽了。

  之前设想的诸多方案,都是货币化的,以给钱为主。

  而对于原来的物资,则任其推向市场。

  主要是他脑海中多少残留着后世的思想,能用货币解决,是最方便快捷的。

  但是却忘了,大明还是物资紧缺的时代。

  说白了,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

  现在能稳定,纯粹是国库在发挥调节作用。

  那些大户,豪绅,商贾,并不会自发的去稳定市场。

  相反,就算没有税务司的事,他们为了牟利,也会囤积居奇,人为制造短缺,拉高物价。

  因此,重要物资必须要掌握在国家手中,而不是让豪绅,商贾,大户随意囤积。

  不过,此时再改变,会不会太晚了呢?

  “除此之外,朝廷还需要拨发钱银,在各地广修仓库,大量储备物资,以防不测。”

  “再过两个月,就该到了收粮的季节。”

  “这些年,陛下鼓励开垦,大明开垦了不少荒地。”

  “去年冬天,工部尚书严震请旨加固长江大堤,太孙殿下准了,下拨了两百万两银子。”

  “今年已初见成效,长江沿线皆没有发生溃堤淹田之事。”

  “再加上如今大明耕地众多,并不缺粮食。”

  朱允熥轻轻点头。

  这是每个朝代初期都有的好处。

  毕竟,元末明初的战乱死了那么多人,空出了无数的地。

  人口少了,地却没少,粮食当然充足了。

  这一有利因素,也是他开展各项改革的基础保障。

  如果赶上人多地少,粮食远远不够的王朝中晚期,那改革的难度,便会瞬间增加十倍。

  不解决吃饭的问题,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朝廷必须赶在秋收之前,将储粮的仓库都修好了。”

  “才不会在秋收的时候,措手不及。”

  “只要将仓库都装满了,至少粮食这一块,一定能稳定下来。”

  朱允熥反问道:“朝廷不能加征赋税,若到秋收的时候,那些劣绅奸商以更高的价格收购粮食,朝廷又该如何应对?”

  夏原吉愣了一下,道:“大明银行有充足的钱财……”

  他忽然停了下来。

  没错,大明银行当然有钱。

  如果要比谁更能出高价收购,劣绅奸商肯定比不过大明银行。

  但问题是,朝廷的目是稳定粮价,而不是和劣绅奸商比谁更能囤积粮价。

  加价将粮食抢过来,那粮价也抬升上去了,就便违背了稳定粮价的初衷,还起了反作用。

  看来自己的思虑,仍有些不周。

  “你先接着说其他措施吧。”朱允熥喝了一口茶道。

  夏原吉脸色微红,稍稍有些窘迫。

  “令官府衙门去调查都是哪些人在囤积居奇,买了多少物资,多少粮食。”

  “必要的时候,以雷霆手段抓人,将其囤积的粮食和物资全部予以查抄。”

  “这虽然会有些隐患,但却能解决眼下的困境。”

  “第三项措施则是长久之策。”

  “如今太孙殿下大举修建国道,卑职以为,也应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固堤防,多修水库。防止洪涝旱灾。”

  “对其他物资,则需要加大挖掘。”

  “鼓励民间养桑织布,多种棉花,多织布匹。”

  朱允熥轻轻点头。

  事实上,自从老朱当皇帝之后,便一直在大力推广棉花的种植。

  这一措施影响极为深远。

  如今的百姓,大多已经穿上棉布衣服。

  老朱对此事居功至伟。

  毕竟,大多数老百姓的思想是非常保守的。

  因循守旧。

  不会轻易将土地改种别的作物。

  如果不是朝廷强力推广,棉布衣服的普及,至少得慢上一两百年。

  棉花的广泛种植,又使得织布机普及,织布工人出现,**萌芽由此诞生,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矿产资源的开发,倒不用担心。

  大明制造局已经派出不少人,去各地找寻矿产了。

  封建社会总有矿产资源不足的毛病,明明生产量没多少,可矿产资源更少。

  原因是朝廷从来没有派专业队伍去搜寻过,民间百姓发现了,传到官府耳中了,才会接管开发。

  大多数情况是,民间百姓早就发现了,但百姓们没有当回事,也没人去挖,官府便完全不知晓。

  以后大航海时代开启,可以从海外运进矿产资源。

  但眼下刚刚起步,肯定还是要挖自身矿产的。

  待到夏原吉说完,朱允熥笑道:“你说的这些都很有道理,军队的物资要收集起来,粮食也要多收购多储藏,水利工程和仓库建设更需全面铺开。”

  “但具体的措施,本宫的看法却不一样。”

  “首先,向百姓收粮不能等到秋收之后,而是需立刻进行。”

  夏原吉连忙道:“如今正是青春不接的时季,百姓手中粮食不多,若朝廷再高价大力收购,只恐立刻就要酿成祸端。”

  朱允熥淡淡笑道。“本宫的意思是,现在先派人与种粮的百姓签订收购粮食协议,抢先一步,锁定粮食,待到秋收之季,便直接进仓了,不用与那些劣绅商贾去抬价抢粮”

  夏原吉顿时瞪大了眼睛。

  按常理,每年秋收季节,粮价都会下跌。

  种粮的百姓,也清楚这一点,对秋收时的粮价,期待不会太高。

  如果有谁能保证秋收时粮价仍和现在一样,那百姓们必然将争先恐后的签订卖粮的合约。

  白纸黑字签好了,等到了秋收的时候,那些商贾豪绅想抢购也抢不到了。

  这还能起到稳定粮价的作用。

  谷**伤农,米贵伤民。

  唯有保持粮价的稳定,才能获得皆大欢喜的局面。

  在此之前,粮价稳定很难做到。

  往往是粮食收获的季节,粮价最低。

  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粮价便又变高。

  朱允熥下令国库粮仓以平价卖粮,强行锁定粮价,才扭转这一局面。

  但要继续维持粮食价格的稳定,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在秋收之前,提前签好协议,约定收割后以公道的价格收购粮食,倒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太孙殿下此策高明无比,卑职钦佩。”夏原吉赞叹道。

  朱允熥微微笑了笑。

  这类商业手段在后世非常普遍。

  但在眼下的大明,商业尚不发达,便还没有什么人用。

  那些劣绅奸商都等着在秋收季节压价进粮,到青黄不接时再高价卖出,自然不可能做这种事。

  “其次,调查哪些人囤积居奇,必须秘密调查,不能令官府大张旗鼓的公开进行,如此只会使人心惶惶,造成更大规模的抢购。”

  “此事让探听司去办,将其调查清楚了,登记造册。”

  “真到万不得已时,便将那些囤积大户直接查抄了。”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到走投无路之时,不能轻易动用。”

  “本宫还有更好的办法,不必动刀动枪,也能收到极好的效果。”

  杨士奇和夏原吉相互对望了眼,脸上皆露出惊喜之色。

  转而望向朱允熥,听他究竟有何说法。

  “建仓库等秋收时收粮,收购各类物资,固然能防止更大的动乱,但难以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

  “卫所军队的粮食和物资,已经在售卖了,若此时停下来,会令人不明就里,若再有人趁机散播谣言,就会造**心惶惶,也不可为。”

  “如今之计,唯有调集咱们手中的全部物资,加大力度抛售,便可以稳定市场。”

  夏原吉听到这里,顿时急了,道:“太孙殿下,眼下应该强力管控,最好是进行限购,每人每天只准买规定的份额,以打击囤积居奇。若再抛售,一旦朝廷的库存物资见底,事情便难以收拾了。”

  朱允熥笑道:“不要急,本宫当然知道这些人必然会趁机大举囤积居奇。”

  “不仅如此,他们还不会满足仅用自己手中的本钱,而是会向银行借贷。”

  杨士奇眼前一亮,道:“只要大明银行不放贷给他们……”

  “不!”朱允熥打断了他的话:“大明银行要多借钱给他们,放贷越多越好。”

  杨士奇,夏原吉皆大惑不解。

  朱允熥笑着解释道:“等他们拿着从银行借来的钱,抢购到了大量粮食和物资以后,银行便立即断贷,抽贷。”

  “本宫要让他们自己再乖乖吐出来,血本无归,倾家荡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