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 第二百一十六章 大明头号经济学家——朱元璋!

小说:退位让贤 作者:姜阿山小树 更新时间:2025-01-06 04:55:22 源网站:2k小说网
  粮食吃的还是一样多的。

  毕竟,一个人吃不了两个人的食物。

  但每天赚的钱变多,却又确实能购买更多的粮食,能很轻松的养家糊口。

  如此一来,大家的生活自然就更好了。

  但这个逻辑,老朱总感觉哪里不对。

  若这样的话,为什么自己以前印发大量宝钞,却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那时候不是说物价飞涨,宝钞飞快贬值吗?

  想到这里,老朱不由得又问道:“大家的工钱都涨了,物价不会跟着涨吗?你们手中的新钞,它还值钱吗?”

  一名醉汉笑道:“那可没有。”

  他摇头晃脑,一边喝酒一边说:“以前朝廷胡乱印钞,造成宝钞印出来便不值钱,废纸一张。”

  “现在的新钞,可是实打实的真钱,能在大明银行换成银子,也可以去国库粮仓里面买到粮食。”

  “咱们拿的工钱多了,能买到手的粮食也跟着变多,粮食并没有涨价。”

  老朱眉头皱的老高,他有点想不通。

  略一思索,觉得应该是国库在赔钱卖粮。

  这是唯一的解释。

  但这难道不会潜藏危机吗?

  于是,便又问道:“那其他东西的价格?”

  “还能有什么其他东西啊。”醉汉笑道:“咱老百姓,头等大事,不就是买粮吗?只要粮价没涨,便一切好说。”

  “再说,其他的东西没涨啊,有不少还跌了呢。”

  醉汉掰着手指头开始数:“以前买一把菜刀三十文,现今还是这个价。”

  “以前的大鲤鱼一斤六文钱,现今也没变。”

  “以前的白布一百四十文一匹,现在倒是涨到一百五十文,涨了十文。”

  ……

  他一样样数着。

  大多数物品的物价,都没有什么变化。

  只有极少数上涨了。

  “来这酒楼里喝二两黄酒,一盘花生米,一共才八文钱,比我老家小镇的酒楼,还要便宜二文钱呢,还有,这里的酒楼,可比我老家高大上多了,哈哈哈。”

  ……

  老朱在一旁听他说,越听越是疑惑。

  此事真是奇哉怪哉了。

  怎么听他算起来,只有做工的工钱涨了,其他的物价,都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不合理,绝对不合理。

  夜色渐深。

  酒楼里喝酒的苦力们也终于一个个散去。

  他们明天还要干活,不能熬夜太晚。

  老朱看到掌柜的正在算账,便走了过去,不解问道:“咱在别的地方,去酒楼喝酒,少说也得三五十文钱,你这里才收八文钱,能有钱赚吗?”

  申城是新城,这间酒楼的装修非常之好,不亚于金陵城很有名气的大酒楼。

  虽然当了皇帝,但金陵城的大酒楼喝一碗酒要多少钱,老朱可是一清二楚的。

  八文钱,连金陵城大酒楼的门都进不去。

  在申城却能喝上二两酒,吃一小碟花生米,让老朱多少感到有些匪夷所思。

  掌柜的一边看账本打算盘,一边笑道:“咱们做生意,就讲究一个薄利多销,赚很多钱肯定是没有的,但多少能小赚一点,够养活一家子人就行了。”

  “你为何不涨价呢?”老朱反问道。

  开店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

  老朱可不相信,店老板是因为心地善良,才不涨价。

  “周围这么多的店,又不是只有我一家。我要是涨价,客人就全跑了。”掌柜的笑道:“老人家,我看你也是做生意,跑江湖的吧。”

  “现在做生意不比以前,在申城做生意也不比别的地方。”

  “以前只有商户才能经商开店,价格抬高一点,也是无妨,反正不会有人来抢生意。”

  “现在不行啦,太孙殿下革新制度,放开了经商的限制,谁都可以开店经商。”

  “我要是价钱收贵了,别人就该将生意都抢跑了。”

  “再说,如今的申城,正在四处动工修马路,盖房子,来这里的,都是卖力气的。”

  “剩下的便是码头上装货卸货的苦力工人,他们也没有太多的钱,喝不起太贵的酒。”

  “若是像金陵城那样卖酒,能卖给谁呢。”

  “多的咱也就不说了,您自个儿琢磨去吧。”

  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生意经,也算是一个“小秘密”,不会轻易透露给外人。

  掌柜的能与他说这么多,已经极为不易了。

  老朱陷入了沉思。

  他虽然不懂太多的经济学道理,但“薄利多销”这一点,还是明白的。

  酒楼的生意很好,来喝酒的人很多。

  若是开在金陵城,恐怕就没有这么旺的人气。

  “陛下,咱们明天去哪里呢?”

  回到客房,吉垣打来了洗脚水,一边给老朱洗脚,一边轻声问道。

  他要问好明日的行程,才好去通知蒋瓛做安排。

  老朱虽然是微服出行,但毕竟是九五至尊,为了安全,锦衣卫安排了近两百人随行护驾。

  可这么多人,全部挤在一起又显得人太多了,不方便行事。

  也有违微服私访的初衷。

  所以,后来老朱便令人员全部散开来。

  只留十几个精明能干的,紧紧跟在皇帝陛下身旁。

  余下的人则是乔装打扮,在四周及远处警戒。

  或是派人先行一步,探明情况,将可能的危险消除。

  故而需要先知晓行程。

  “哪里都不去。”老朱道:“你们不是说,咱不如那‘逆孙’会治国吗?”

  “这申城,就是那‘逆孙’花了大把的银子建起来的。”

  “咱想好好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妙。”

  “咱那‘逆孙’,到底是怎么治国的,是不是真的比咱高明。”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慢慢低沉了下去,用含糊不清,别人无法听到的声音嘀咕道:“咱就不信了,咱还能看不懂他治国的方略。”

  老朱是较上劲了。

  之前还想着教孙子怎么治国呢。

  眼下却自己竟然被孙子超过,反而成为了不会治国的那个人。

  他不服气啊!

  可看着申城百姓的生活,老朱又开始迷糊。

  看不懂,完全看不懂,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何百姓的收入,莫名其妙越来越高了呢?

  物价又为何没有跟着上涨呢?

  不将这个问题搞清楚,老朱寝食难安。

  当然,还有另一件事,新军是怎么用六千兵马平定草原,迫使恩克向大明投降的。

  这恐怕要等回到金陵,等张辅和朱能搬师回朝,才能真正弄懂。

  眼下先将申城的秘密都摸清楚。

  洗完脚,老朱走到窗前,拉开了窗帘。

  他们所住的客房位于二楼。

  楼板也知是何材料打造,坚硬无比,踩在上面,不似木板楼那般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而是如踏在地面上的水泥地板一般无二。

  窗户上皆是透明的玻璃。

  刚进申城时,老朱便被这里的独特建筑风格,尤其是所用的材料深深震撼。

  只不过,因为大明远征北元获胜的消息传来,因为心里纠结着自己治国水平到底行不行,故而暂时忽略了这一切。

  如今再细看申城的一切,顿时又有若一个“好奇宝宝”。

  “这些东西,那个‘逆孙’都是怎么想出来,怎么造出来的呢?”

  老朱喃喃道:“有好宝贝也不知道孝顺一下爷爷,还偷偷瞒着咱,造出了一个新‘申城’,哼……”

  他用手**着透明的窗户玻璃。

  其实,在金陵的时候,老朱并非没有见过此物。

  只不过,在老朱看来,这种东西虽然好,但如此稀罕的宝贝,肯定造价不菲。

  故而,当有人提议将皇宫里的窗户都换上透明玻璃的时候,老朱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怎么能如此奢靡享受呢?

  太不应该了!

  身为帝王,当为天下典范,做天下人的楷模,应该生活简朴。

  窗户装上透明玻璃,取代原来的纸糊或布料,虽然能让房间变得更亮堂,住起来更舒服。

  但要花很多钱啊。

  如果将皇宫的窗户都换上玻璃,肯定是一大笔开销。

  还有官员们,特别是那些勋贵功臣看到,不得有样学样,也给自家的窗户装上玻璃吗?

  奢靡浪费之风,就此而起!

  所以,老朱坚决不装。

  然而,在申城,所有新建的房间窗户,清一色都用上了透明玻璃,顿时让老朱的心一下子变得愤愤不平起来。

  咱堂堂大明皇帝,都没有能用上的稀罕宝贝,结果民间的普通百姓倒先用上了,简直就是倒反天罡。

  老朱心里能舒服才怪了。

  此时,他早就忘了,是自己明言拒绝,甚至还说,再有敢言给皇宫窗户装玻璃者,定斩不赦。

  “也不知道这玻璃究竟造价几何?”老朱默默盘算。

  应该不会太贵。

  要不然,也不会给申城的房屋都装上。

  如此说来,皇宫的窗户,早就该换了。

  “看来,有空得多去那个大明制造局转转,他们造出来好宝贝真不少。”

  老朱心里想着。

  他此前收到过不少关于大明制造局的情报。

  也亲眼看到了大明制造局造出来的水泥,还有枪支和大炮。

  但人老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就会自然而然的衰退。

  若是搁在年轻的时候,老朱恐怕三天两头便往大明制造局跑了。

  可而今,别人多次说起,他都兴趣寥寥,一直未曾太过关注。

  今日来申城,所见所闻,给老朱带来的冲击太大,才忽然发现自己从前好像一直忽视了什么。

  “制造局造的火器,真有那么厉害?不费多大的力便平定了倭国,如今又降服了北元。”老朱想起了此事,又突然问道。

  “那是真厉害。”吉垣笑道:“是太孙殿下厉害,开设了制造局,才造出那般厉害的火器,那些枪支和大炮,陛下不是也见过吗?真真是威力不凡啊!”

  老朱横瞪了他一眼:“你别整天就知道夸那个‘逆孙’。再这样下去,咱就把你从身边赶走,让你呆到他身边凉快去。”

  吉垣忙道:“那可不行。奴婢自打跟了陛下,便没想过再去跟别人。陛下可千万别跟奴婢开这样的玩笑。”

  老朱冷哼了一声,转而道:“制造局的枪支和大炮咱是见过,但咱还真没有想过,那玩意儿有这么大的威力。”

  “那个‘逆孙’为制造局花了三千万两银子,看来,这钱倒是没有白花。”

  他顿了顿,又道:“等咱回了金陵,要多去制造局转转,以前倒是有些小瞧了。”

  “陛下日理万机,自然不可能事事都顾到。”吉垣笑道:“都是奴婢们的罪过,没有早些提醒陛下。”

  老朱没有接他的话,目光从凝望着窗外,道:“这没有城墙的城市,也是稀罕得很啊,连宵禁都不禁,任由百姓晚上在外面活动,他就那么笃定,不会有盗匪在晚上来打家劫舍吗?”

  吉垣笑道:“如今咱大明蒸蒸日上,一片欣欣向荣,倭寇盗匪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哪里会有什么人来打家劫舍啊。”

  老朱没有作声,仍是看着外面。

  许久,蓦然开口。

  “让锦衣卫的人轮流休息,派一部分人晚上出去探一探情况,回来向咱禀报。”

  既然决定探明申城的秘密,就要全部都探清楚。

  吉坦当即去传令。

  第二天一早,老朱来到了酒楼大堂。

  他从来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不管何时都是早早起床的。

  锦衣卫已经派了出去,跟踪掌柜的去哪里进货,价格几何。

  老朱自己,则亲自来大堂观察,来酒楼的客人,以及他们都花费了多少钱。

  “黄酒进价十六文一斤,花生米八文一斤。”

  “雇佣帮工六个,月银共计六两。”

  “酒楼租金一月十两。”

  “一斤黄酒十六两,成本价一文一两,花生米成本二两计一文。”

  “二两黄酒,二两花生米,进价共计三文,售价八文,毛利五文。”

  “酒楼有客房……”

  ……

  “以今日的客人数量计算,酒楼扣除各项成本开销,一日可盈利一两左右。”

  算清楚账后,老朱惊得目瞪口呆。

  原以为这家酒楼赚不了多少钱呢,没想到,竟然有如此之高的利润。

  一天赚一两,一年就能赚三百多两。

  这收入,可比大明五品官员的俸禄高多了。

  经营一家酒楼,居然如此赚钱?

  接下来,老朱又开始计算周边的酒楼,茶肆,布店乃至摊贩们的收入和支出。

  并将其统计汇总。

  除了开店的商人以外,老朱还计算起维持申城正常运转所需要的银钱开支,从路灯照明的费用,再到治安巡逻的支出等等。

  朝廷要为申城花费多少钱,又能有多少收入。

  越算越是心惊,越算越是深感意外。

  “原来路灯的成本开销,竟然远远低于其夜间带来的收入。”

  “原来拆掉城墙,能使交通顺畅,减少人员在路上的消耗开支,降低成本。”

  “酒楼的客人越多,生意越兴旺,店家的成本就越低,因为更多的客人,摊薄了成本。”

  “黄酒销量越高,生产得越多,生产成本就越低,黄酒的价格也越低。”

  ……

  老朱像一个发现了大秘密的小孩子,不断计算着成本,开支,生产效率,并分析其原因。

  开始只是想和“逆孙”较劲,找出“逆孙”所建设的新城里面,潜藏着的治国之迷。

  但后来却是越研究越觉有趣,一个以前从来不曾发觉的新世界,在老朱的眼前,缓缓打开了大门。

  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降低生产和运转所需的成本,城市的规模效应,是怎么帮着大家提高收入的……

  凡此种种,一一记录,并作分析。

  “这里面有大学问啊!”

  老朱在纸上做着记录和分析,并不时写上自己的心得。

  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一名雇工在单位时间内能生产出更多的东西。

  如此一来,即使是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所赚的利润却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

  这促使老板为了赚钱,而去雇佣更多的人。

  而为了尽快招募到足够的人手,不得不采取提高工钱的办法。

  拿到更多工钱的雇工们也有了闲钱去消费,使得商品的销量上升。

  又进一步刺激生产的扩大……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物价没有上涨的原因是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供应量上升了。

  不止如此,还有技术水平的提高。

  他们采用了更好的办法来纺布,铸铁,酿酒,制造各种各样的东西……

  这些新的技术,大多数是从《科学》杂刊上学到的。

  老朱仔细分析着。

  一项一项地算着账。

  他算账的本事,可是很强的。

  如果朱允熥在这里看到老朱所写的内容,一定会大吃一惊。

  因为老朱所记所写所想,看起来只是在计账算账,实际上已经初步触及到了一个全新的学科——经济学!

  准确点地说,是国民经济学。

  没错。

  和‘逆孙’较上劲,发誓要挖掘出‘逆孙’治国之秘的老朱,已在不知不觉中,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生产效率,生产成本,规模,利润……实物与货币的关系,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关系等等……

  这位大明的初代皇帝,成为了第一位系统性研究大明国民经济的“学者”。

  大明头号经济学家朱元璋,问世了!

  ……

  PS:和昨天一样,两章一起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