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的声音很平淡,就好像在闲话家常。
但落在杨荣耳中,却如惊雷炸响。
他慌乱跪下:“陛下春秋鼎盛,何出此言?臣请陛下收回此言!”
说毕,重重磕头。
老朱淡淡笑着摇头:“你慌什么呢?”
“咱自家人知自家事。”
“咱这身体,确实是不行了。”
“但咱说要交待后事,却不是因为这个。”
杨荣不解,抬头痴望皇帝陛下。
老朱的老脸灿放笑容:“咱这把老骨头,还能撑几年。”
“但这不重要。”
“刚才不是还在说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咱是不是活着,活多久,不要紧,让天下百姓都丰食足食,才是真正要紧之事。”
此言一出,杨荣顿时热泪盈眶,喃喃道:“陛下!”
在天下读书人中,老朱的名声,并不算多好。
相反,很多人认为皇帝陛下为了朱氏江山,所造杀孽太重,以重刑治天下,失之以“仁”。
再加上老朱的泥腿子出身,使得许多读书人认为他粗鄙不堪,内心中对其十分鄙视。
只不过,如今已是朱家天下,他们不敢明着说而已。
杨荣身为读书人,此前也听到过一些风声。
但进入朝堂,真正了解老朱的生活之后,他知道这位皇帝陛下与外面的传言完全不同。
皇帝陛下非常勤政。
真正的夙兴夜寐,日夜不停的劳作,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
历史上,勤政的帝王不少。
但像当今陛下这样的,却几乎找不到了。
而且,历史上的很多以勤政著称的名君,晚年几乎无一例外走上了奢靡享受的生活。
从启用管仲励精图治的齐恒公,一直到开创“贞观之治”,被后世大肆吹捧的唐太宗,皆是如此。
原因无外乎早年的时候,帝国百废待兴,帝王心中也抱定了励精图治的志向。
后来有了成效,便开始追求享受。
这是人之常情。
辛辛苦苦为了啥?
若自己一辈子都不好好享受一下,那夺天下,治天下干啥?
可老朱与他们不同。
打天下历经千辛万苦,治天下却没有丝毫的放松。
即使后来年龄大了,老了,精力不济了,但凡还有一口气撑着,老朱都要批阅奏章,理**事。
可以说,他虽然夺了天下,做了帝王,却仍然在做牛做马。
正如老朱自己读中所言“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这首诗,是老朱真实生活的写照。
也只有朱允熥执政之后,老朱才稍微休息一二。
也是身体实在不行了。
在此之前,尽管朱标帮着理政,老朱从未有半分懈怠。
朱标更是被他逼着“日理万机”。
很大程度,甚至可以说,朱标是不堪重负,活生生累死的。
就因为老朱一直逼着朱标,要他和自己一样的“勤政”!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的朱允熥,其实要感谢便宜爹爹朱标的死。
正是因为朱标的死,让老朱心生悔意,才让他如今对朱允熥的“懒惰”听之任之,不闻不问。
要不然,哪怕朱允熥将大明治理得再好,老朱也绝不会允许他睡“懒觉”。
更不会允许他按自己的想法,偷懒怠工。
朱允熥越聪明,能力越强,老朱只会对他要求越严格。
没苦也得让他硬吃。
绝不会让他松懈,懒惰。
但朱标的死,让老朱开始反思,汲取教训,不敢再逼儿孙。
只要朱允熥能将天下治理好,老朱也就乐得看他休息了。
至于老朱自己,他真的太勤政了,从不贪图任何享受。
可以说,真的将自己奉献给了大明江山!
这样的人,若说他自私自利,杨荣都不能说服自己。
夺了天下,自己却没有好好享受过一天,只为了做牛做马,那他图啥呢?
老朱缓缓道:“咱出巡的时候,去了申城。”
“你应该知道那里。”
“那也是咱那孙儿规划兴建的海边大城。”
“咱在那里研究大明的经济,与百姓们交谈。”
“问了很多,也了解很多。”
“这些事,在之前的信里面,都有提及。”
“你也知道的,咱就不多说了。”
“这几日,我在外面参观大明制造局,一边看,一边想。”
“这天下真的是要大变了啊。”
“想当初,咱四处流浪,靠吃百家饭才苟活于世。”
“那时候,咱就发誓,要是有一天,咱得了天下,一定不会让百姓生活如此困苦。”
听到这里,杨荣的瞳孔不由自主地微微缩了缩。
旋即恢复正常。
原来皇帝下在困苦流浪之际,便已有并吞天下之志。
但很快,他又坦然接受。
若非如此,陛下又岂能以布衣之身,而得大明天下,坐拥万里江山呢?
老朱并没有发现杨荣的微妙变化,而是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
那时青春年少,意气方遒。
可岁月不饶人,如今是赢了天下,却仍要输给时光。
曾经的风华少年,垂垂老矣。
老朱眸内风云尽起,往事浮云,历历飘过。
少顷,方恢复平静,道:“可咱登基二十五年,天下依然困苦,百姓还是贫穷。”
他的声音,骤然变得激动起来。
“咱一直以为,这不是咱的错。”
“相比元末乱世,大明的百姓已然能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能填得饱肚子了。”
“至于说生活仍然苦顿,可自苦皆是如此。”
“几千年了,寻常百姓就是只能过勉强填饱肚子的生活。”
“哪怕尧舜之时,或圣人降世,也没有什么不同。”
“可咱的孙儿,治国理政不到两年。”
“天下已然大变。”
“对外,平定了倭寇之乱,又平了北元,千年胡乱,从此皆成过往。”
“对内,百姓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从前填饱肚子都困难,如今甚至还能喝上二两酒,一两肉。”
“大明朝廷的税赋,迅速增长。”
“粮仓里面的粮食,堆积如山。”
“制造局的铁器,多得根本用不完。”
“看制造局的状况,听他们的报告,后面的发展还会提速。”
“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天下百姓就会人人都能穿上好衣服,住上好房子,能上顿吃肉,下顿吃鱼,而不是只能吃粗粮填饱肚子。”
“这是尧舜也没有的功绩。”
“杨荣,你说,若咱那孙子达成这样的成就,是不是比你们读书人最崇拜的圣人还要了不起呢?”
杨荣深深一拜,道:“太孙殿下之才,旷古绝今。太孙殿下之仁,千古无人能及。纵孔圣人再世,应该亦愿在太孙殿下面前俯首听命,辅佐太孙殿下。”
“微臣能在太孙殿下麾下办事,是我八辈子修来的福份。”
老朱看着他,忽然语气一转:“那你对方孝孺抛出来的天下大公论,又是什么看法呢?”
这个转进来得太突然。
杨荣顿时怔了下。
方孝孺与其他读书人的舌战,早已在《大明日报》上公开讨论多日。
只是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太多,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以致于许多人下意识地忽视了此事。
可在朝堂的官员里面,围绕此事的争论,已是暗流汹涌。
老朱紧盯着他追问:“朝野为此争论不休,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看法吗?”
杨荣脑海内心念飞转。
就在刚刚的刹那,他几乎想要脱口说出“微臣与太孙殿下永远同进共退”之类的话语。
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太孙殿下的忠诚。
但在最后时刻,杨荣又收回了这样的话,没有将其说出口去。
此言有取巧奉承之嫌,恐怕会为皇帝陛下所厌恶。
深吸了一口气,杨荣恭恭敬敬道:“陛下问询,臣不敢隐瞒。”
“于公,臣知陛下素来认为天下当尊卑有序,贵**有别。”
“治理天下,亦当使人们皆知礼守礼,圣人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此理。”
“若无长幼尊卑,朝廷何以使百姓守秩序,何以治天下?”
“于私,方孝孺此人,狂妄自大,此前便对太孙殿下多有不敬。”
“臣蒙太孙殿下知遇之恩,深受殿下重用。”
“殿下忧,则臣辱。”
“不敬殿下,便是臣之敌。”
“殿下对他百般忍让,他却仍不思报答,竟弃官不做,不为朝廷所用。”
“此大罪也。”
“殿下仍宽宏大量,不追究他的罪,尽显仁义之心。”
“他却开创新学,引发朝野纷争,深负殿下所望。”
“臣与此子,誓不两立。”
他慷慨陈辞,滔滔不绝,最后却突然话锋一转。
“不过,此子所云的‘天下大公’,乃是圣人之理,臣对此十分认可。”
“只是朝野纷争不断,臣身为太孙殿下身边近侍,不便公开表态。”
“陛下问起,臣不敢不言,伏惟圣听。”
老朱深深地望着他。
绕了一个大弯,将方孝孺狠狠骂了一通。
最后却是支持方孝孺的理论。
这个杨荣,还真是有趣。
不过,这很好。
没有逃避,没有用话术绕过去。
老朱对此非常满意。
此前召见杨士奇和姚广孝,他们的聪明,都给老朱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但在聪明的同时,两人毫无疑问,都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权术斗争”上。
甚至在他们与老朱见面的时候,仍然在不动声色的运用。
对此,老朱看得十分清楚。
朱允熥身边需要那样的人物,能帮助他稳定朝局。
但朝廷内的党争,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势力平衡,为了让上位者永远牢牢掌握大权。
掌权之后呢?
治国才是目的。
杨荣刚才对国民经济的讲述,便很让老朱满意。
首辅之才,权术为末,治国为本。
此时直接表态,不因上位者的喜恶而畏缩不言,道德人品可赞。
“哈哈哈!”老朱仰天大笑。
“好!好!好!”
“果然有志气!”
“不愧是咱老朱家的孙子。”
杨荣微微一怔。
陛下明明刚问了自己,为何却突然夸起太孙殿下?
陛下这是糊涂了吗?
他不由得轻呼了一声:“陛下?”
老朱的笑声戛然而止,冷哼道:“你以为咱看不出来,他想用方孝孺做什么吗?”
“朝廷党争?分裂儒家读书人?”
“让他们变成两派,彼此争斗,方便他掌权。”
“这确实是理由,也是一个不错的手段!但更是表面上的托辞。”
“咱那个孙子,是想对天下千千万万的豪绅和地主下手。”
“这可比咱将孟轲的书禁掉,将他的牌位移出文庙,要严重一万倍。”
杨荣的瞳孔骤然放大。
身为朱允熥的身边人,在他身边听命了这么久,尽管朱允熥从来没有和他提及此事,但以杨荣的聪明,在深知“内幕”的情况下,从太孙殿下有意无意透露出的态度中,也能揣摩出太孙殿下心中的想法和安排。
以方孝孺为引,以新学为基,最后慢慢引发天下对土地和财富分配的反思。
最终的一步,是要将土地和财富分给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
只是太孙殿下很清楚,兹事体大,才不与人言及。
不过,之前的地租改革,以及朝廷大量收地,已经是在为后面的做伏笔了。
他刚才说了一堆方孝孺的坏话,最后却表态支持方孝孺的理念,正是表示坚定和太孙殿下站在一起。
以陛下的精明,从朱孙的信里,看出一点态度倾向,并不奇怪。
但说得这般肯定,还是让杨荣深感震惊。
“陛下!”他磕头拜下,张了张嘴,想要解释一些什么,却最终什么都没有说出口。
“你们这是将大明江山放在火上烤啊!”老朱轻轻叹道。
杨荣吃了一惊。
皇帝陛下莫非是要反对?
若没有皇帝陛下的支持,此事万难成行。
甚至,这种根本的理念之争,还会导致太孙殿下本来稳如泰山的权势地位,在一日间变得危如累卵。
老朱毕竟是大明的开国皇帝。
不料,老朱突然话锋一转:“有胆量,有气魄。虽千万人,吾往矣!”
“咱老朱家有这样的子孙,能让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都受益无穷,那是让祖宗们都高兴的事。”
老朱看着杨荣,语气凝重而缓慢:“他要做的事情,可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大事。”
“不要以为他给让穷苦百姓吃饱了,让大家的生活都变好了,就能获得多大的支持。”
“那是现在天下的豪绅地主还没有看出他的目的,不知道他剑之所指。”
“一旦他改革,真的触及这些人的利益,才会迎来真正的反对浪潮。”
“想成大事,就要付出代价。”
“咱老了,只能送他这一程。”
“这个皇位,咱就不传给他了!”
杨荣错愕当场。
一瞬间,几近绝望,全身都在颤颤发抖。
老朱却忽然又露出笑容:“让他自己来拿。”
杨荣刹时又呆住了。
“自己拿走这个皇位,他的权力才能真正稳固,才能做他自己想要的改革。”
“要做成千古未有之事,便要有千古未有的权力。”
“能扫清所有的障碍。”
“他若是做得好,以后世上便再无朱元璋了。”
杨荣目瞪口呆地望着老朱,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了。
“咱当初离京,就是为了引蛇出洞,看看有什么人会跳出来反对他。”
“咱好趁着还在世,帮他将所有的牛鬼蛇神,通通清扫干净。”
“可最终也没有钓到鱼。”
“以他如今的威望,若他只是想安安稳稳做一世皇帝,或许,朝堂上也不会有什么人反对了。”
“就算是反对,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但既然想成大事,想与天下千千万万的豪绅地主为敌,便不能抱任何侥幸之心。”
老朱的声音,慢慢降低。
外面马车的滚动声,都要大上几分。
他微微俯身,在杨荣的耳边轻语。
“今日之后,诏告天下,天子驾崩!”
……
但落在杨荣耳中,却如惊雷炸响。
他慌乱跪下:“陛下春秋鼎盛,何出此言?臣请陛下收回此言!”
说毕,重重磕头。
老朱淡淡笑着摇头:“你慌什么呢?”
“咱自家人知自家事。”
“咱这身体,确实是不行了。”
“但咱说要交待后事,却不是因为这个。”
杨荣不解,抬头痴望皇帝陛下。
老朱的老脸灿放笑容:“咱这把老骨头,还能撑几年。”
“但这不重要。”
“刚才不是还在说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咱是不是活着,活多久,不要紧,让天下百姓都丰食足食,才是真正要紧之事。”
此言一出,杨荣顿时热泪盈眶,喃喃道:“陛下!”
在天下读书人中,老朱的名声,并不算多好。
相反,很多人认为皇帝陛下为了朱氏江山,所造杀孽太重,以重刑治天下,失之以“仁”。
再加上老朱的泥腿子出身,使得许多读书人认为他粗鄙不堪,内心中对其十分鄙视。
只不过,如今已是朱家天下,他们不敢明着说而已。
杨荣身为读书人,此前也听到过一些风声。
但进入朝堂,真正了解老朱的生活之后,他知道这位皇帝陛下与外面的传言完全不同。
皇帝陛下非常勤政。
真正的夙兴夜寐,日夜不停的劳作,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
历史上,勤政的帝王不少。
但像当今陛下这样的,却几乎找不到了。
而且,历史上的很多以勤政著称的名君,晚年几乎无一例外走上了奢靡享受的生活。
从启用管仲励精图治的齐恒公,一直到开创“贞观之治”,被后世大肆吹捧的唐太宗,皆是如此。
原因无外乎早年的时候,帝国百废待兴,帝王心中也抱定了励精图治的志向。
后来有了成效,便开始追求享受。
这是人之常情。
辛辛苦苦为了啥?
若自己一辈子都不好好享受一下,那夺天下,治天下干啥?
可老朱与他们不同。
打天下历经千辛万苦,治天下却没有丝毫的放松。
即使后来年龄大了,老了,精力不济了,但凡还有一口气撑着,老朱都要批阅奏章,理**事。
可以说,他虽然夺了天下,做了帝王,却仍然在做牛做马。
正如老朱自己读中所言“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这首诗,是老朱真实生活的写照。
也只有朱允熥执政之后,老朱才稍微休息一二。
也是身体实在不行了。
在此之前,尽管朱标帮着理政,老朱从未有半分懈怠。
朱标更是被他逼着“日理万机”。
很大程度,甚至可以说,朱标是不堪重负,活生生累死的。
就因为老朱一直逼着朱标,要他和自己一样的“勤政”!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今的朱允熥,其实要感谢便宜爹爹朱标的死。
正是因为朱标的死,让老朱心生悔意,才让他如今对朱允熥的“懒惰”听之任之,不闻不问。
要不然,哪怕朱允熥将大明治理得再好,老朱也绝不会允许他睡“懒觉”。
更不会允许他按自己的想法,偷懒怠工。
朱允熥越聪明,能力越强,老朱只会对他要求越严格。
没苦也得让他硬吃。
绝不会让他松懈,懒惰。
但朱标的死,让老朱开始反思,汲取教训,不敢再逼儿孙。
只要朱允熥能将天下治理好,老朱也就乐得看他休息了。
至于老朱自己,他真的太勤政了,从不贪图任何享受。
可以说,真的将自己奉献给了大明江山!
这样的人,若说他自私自利,杨荣都不能说服自己。
夺了天下,自己却没有好好享受过一天,只为了做牛做马,那他图啥呢?
老朱缓缓道:“咱出巡的时候,去了申城。”
“你应该知道那里。”
“那也是咱那孙儿规划兴建的海边大城。”
“咱在那里研究大明的经济,与百姓们交谈。”
“问了很多,也了解很多。”
“这些事,在之前的信里面,都有提及。”
“你也知道的,咱就不多说了。”
“这几日,我在外面参观大明制造局,一边看,一边想。”
“这天下真的是要大变了啊。”
“想当初,咱四处流浪,靠吃百家饭才苟活于世。”
“那时候,咱就发誓,要是有一天,咱得了天下,一定不会让百姓生活如此困苦。”
听到这里,杨荣的瞳孔不由自主地微微缩了缩。
旋即恢复正常。
原来皇帝下在困苦流浪之际,便已有并吞天下之志。
但很快,他又坦然接受。
若非如此,陛下又岂能以布衣之身,而得大明天下,坐拥万里江山呢?
老朱并没有发现杨荣的微妙变化,而是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
那时青春年少,意气方遒。
可岁月不饶人,如今是赢了天下,却仍要输给时光。
曾经的风华少年,垂垂老矣。
老朱眸内风云尽起,往事浮云,历历飘过。
少顷,方恢复平静,道:“可咱登基二十五年,天下依然困苦,百姓还是贫穷。”
他的声音,骤然变得激动起来。
“咱一直以为,这不是咱的错。”
“相比元末乱世,大明的百姓已然能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能填得饱肚子了。”
“至于说生活仍然苦顿,可自苦皆是如此。”
“几千年了,寻常百姓就是只能过勉强填饱肚子的生活。”
“哪怕尧舜之时,或圣人降世,也没有什么不同。”
“可咱的孙儿,治国理政不到两年。”
“天下已然大变。”
“对外,平定了倭寇之乱,又平了北元,千年胡乱,从此皆成过往。”
“对内,百姓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从前填饱肚子都困难,如今甚至还能喝上二两酒,一两肉。”
“大明朝廷的税赋,迅速增长。”
“粮仓里面的粮食,堆积如山。”
“制造局的铁器,多得根本用不完。”
“看制造局的状况,听他们的报告,后面的发展还会提速。”
“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天下百姓就会人人都能穿上好衣服,住上好房子,能上顿吃肉,下顿吃鱼,而不是只能吃粗粮填饱肚子。”
“这是尧舜也没有的功绩。”
“杨荣,你说,若咱那孙子达成这样的成就,是不是比你们读书人最崇拜的圣人还要了不起呢?”
杨荣深深一拜,道:“太孙殿下之才,旷古绝今。太孙殿下之仁,千古无人能及。纵孔圣人再世,应该亦愿在太孙殿下面前俯首听命,辅佐太孙殿下。”
“微臣能在太孙殿下麾下办事,是我八辈子修来的福份。”
老朱看着他,忽然语气一转:“那你对方孝孺抛出来的天下大公论,又是什么看法呢?”
这个转进来得太突然。
杨荣顿时怔了下。
方孝孺与其他读书人的舌战,早已在《大明日报》上公开讨论多日。
只是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太多,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以致于许多人下意识地忽视了此事。
可在朝堂的官员里面,围绕此事的争论,已是暗流汹涌。
老朱紧盯着他追问:“朝野为此争论不休,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看法吗?”
杨荣脑海内心念飞转。
就在刚刚的刹那,他几乎想要脱口说出“微臣与太孙殿下永远同进共退”之类的话语。
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太孙殿下的忠诚。
但在最后时刻,杨荣又收回了这样的话,没有将其说出口去。
此言有取巧奉承之嫌,恐怕会为皇帝陛下所厌恶。
深吸了一口气,杨荣恭恭敬敬道:“陛下问询,臣不敢隐瞒。”
“于公,臣知陛下素来认为天下当尊卑有序,贵**有别。”
“治理天下,亦当使人们皆知礼守礼,圣人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此理。”
“若无长幼尊卑,朝廷何以使百姓守秩序,何以治天下?”
“于私,方孝孺此人,狂妄自大,此前便对太孙殿下多有不敬。”
“臣蒙太孙殿下知遇之恩,深受殿下重用。”
“殿下忧,则臣辱。”
“不敬殿下,便是臣之敌。”
“殿下对他百般忍让,他却仍不思报答,竟弃官不做,不为朝廷所用。”
“此大罪也。”
“殿下仍宽宏大量,不追究他的罪,尽显仁义之心。”
“他却开创新学,引发朝野纷争,深负殿下所望。”
“臣与此子,誓不两立。”
他慷慨陈辞,滔滔不绝,最后却突然话锋一转。
“不过,此子所云的‘天下大公’,乃是圣人之理,臣对此十分认可。”
“只是朝野纷争不断,臣身为太孙殿下身边近侍,不便公开表态。”
“陛下问起,臣不敢不言,伏惟圣听。”
老朱深深地望着他。
绕了一个大弯,将方孝孺狠狠骂了一通。
最后却是支持方孝孺的理论。
这个杨荣,还真是有趣。
不过,这很好。
没有逃避,没有用话术绕过去。
老朱对此非常满意。
此前召见杨士奇和姚广孝,他们的聪明,都给老朱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但在聪明的同时,两人毫无疑问,都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权术斗争”上。
甚至在他们与老朱见面的时候,仍然在不动声色的运用。
对此,老朱看得十分清楚。
朱允熥身边需要那样的人物,能帮助他稳定朝局。
但朝廷内的党争,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势力平衡,为了让上位者永远牢牢掌握大权。
掌权之后呢?
治国才是目的。
杨荣刚才对国民经济的讲述,便很让老朱满意。
首辅之才,权术为末,治国为本。
此时直接表态,不因上位者的喜恶而畏缩不言,道德人品可赞。
“哈哈哈!”老朱仰天大笑。
“好!好!好!”
“果然有志气!”
“不愧是咱老朱家的孙子。”
杨荣微微一怔。
陛下明明刚问了自己,为何却突然夸起太孙殿下?
陛下这是糊涂了吗?
他不由得轻呼了一声:“陛下?”
老朱的笑声戛然而止,冷哼道:“你以为咱看不出来,他想用方孝孺做什么吗?”
“朝廷党争?分裂儒家读书人?”
“让他们变成两派,彼此争斗,方便他掌权。”
“这确实是理由,也是一个不错的手段!但更是表面上的托辞。”
“咱那个孙子,是想对天下千千万万的豪绅和地主下手。”
“这可比咱将孟轲的书禁掉,将他的牌位移出文庙,要严重一万倍。”
杨荣的瞳孔骤然放大。
身为朱允熥的身边人,在他身边听命了这么久,尽管朱允熥从来没有和他提及此事,但以杨荣的聪明,在深知“内幕”的情况下,从太孙殿下有意无意透露出的态度中,也能揣摩出太孙殿下心中的想法和安排。
以方孝孺为引,以新学为基,最后慢慢引发天下对土地和财富分配的反思。
最终的一步,是要将土地和财富分给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
只是太孙殿下很清楚,兹事体大,才不与人言及。
不过,之前的地租改革,以及朝廷大量收地,已经是在为后面的做伏笔了。
他刚才说了一堆方孝孺的坏话,最后却表态支持方孝孺的理念,正是表示坚定和太孙殿下站在一起。
以陛下的精明,从朱孙的信里,看出一点态度倾向,并不奇怪。
但说得这般肯定,还是让杨荣深感震惊。
“陛下!”他磕头拜下,张了张嘴,想要解释一些什么,却最终什么都没有说出口。
“你们这是将大明江山放在火上烤啊!”老朱轻轻叹道。
杨荣吃了一惊。
皇帝陛下莫非是要反对?
若没有皇帝陛下的支持,此事万难成行。
甚至,这种根本的理念之争,还会导致太孙殿下本来稳如泰山的权势地位,在一日间变得危如累卵。
老朱毕竟是大明的开国皇帝。
不料,老朱突然话锋一转:“有胆量,有气魄。虽千万人,吾往矣!”
“咱老朱家有这样的子孙,能让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都受益无穷,那是让祖宗们都高兴的事。”
老朱看着杨荣,语气凝重而缓慢:“他要做的事情,可是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大事。”
“不要以为他给让穷苦百姓吃饱了,让大家的生活都变好了,就能获得多大的支持。”
“那是现在天下的豪绅地主还没有看出他的目的,不知道他剑之所指。”
“一旦他改革,真的触及这些人的利益,才会迎来真正的反对浪潮。”
“想成大事,就要付出代价。”
“咱老了,只能送他这一程。”
“这个皇位,咱就不传给他了!”
杨荣错愕当场。
一瞬间,几近绝望,全身都在颤颤发抖。
老朱却忽然又露出笑容:“让他自己来拿。”
杨荣刹时又呆住了。
“自己拿走这个皇位,他的权力才能真正稳固,才能做他自己想要的改革。”
“要做成千古未有之事,便要有千古未有的权力。”
“能扫清所有的障碍。”
“他若是做得好,以后世上便再无朱元璋了。”
杨荣目瞪口呆地望着老朱,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了。
“咱当初离京,就是为了引蛇出洞,看看有什么人会跳出来反对他。”
“咱好趁着还在世,帮他将所有的牛鬼蛇神,通通清扫干净。”
“可最终也没有钓到鱼。”
“以他如今的威望,若他只是想安安稳稳做一世皇帝,或许,朝堂上也不会有什么人反对了。”
“就算是反对,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但既然想成大事,想与天下千千万万的豪绅地主为敌,便不能抱任何侥幸之心。”
老朱的声音,慢慢降低。
外面马车的滚动声,都要大上几分。
他微微俯身,在杨荣的耳边轻语。
“今日之后,诏告天下,天子驾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