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 第三百一十二章 开商路,设行省,登基大典!

小说:退位让贤 作者:姜阿山小树 更新时间:2025-01-06 05:00:55 源网站:2k小说网
  女真,朱允熥是必定要灭的。

  绝不能让其成长起来。

  而且,东北之地,也总归要纳入大明的版图之中。

  不过,朱允熥也很清楚,击败女真三部的军队容易,有效统治那里则很困难。

  相比中原,女真三部还处于极度野蛮,极度落后的社会。

  落后意味着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明,难以改造,也就是难以统治。

  此时的东北,大多数地方还十分荒芜。

  且不说四周的山岭森林,便是中间肥沃的平原地带,由于气候过于寒冷的原因,也大多还没有开发,还是沃野千里,却没有多少人口的“北大荒”。

  但那里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更是北方门户,将那一带纳入大明,再加上西边的草原也已臣服,从此,大明北境就真正可以高枕无忧了。

  一念及此,朱允熥又在地图指了指道:“此番进军女真,可令尾随其后的民夫,修一条水泥大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自北平直通东北腹地。”

  草原的地形与东北完全不同。

  草原不需要开辟新的道路,其本身便能四通八达。

  但东北虽然中间也是大面积的平原,与草原相比,却是截然不同的环境,必须要修建道路相通。

  “遵旨!”杨士奇应声道。

  朱允熥又吩咐道:“草原虽已平定,也派遣了一些官员前去,但极为分散,并没有进行层层有效的控制。”

  “朝廷还须得挑选两位总督,前往草原。”

  说话间,他在地图用手随意划了两个圈。

  “草原可一分二,成为大明的两个行省。”

  “每个行省派出一名总督,总揽全省军政事务。”

  这个计划在他心中已经思考了许久。

  先是让草原各部落分治,朝廷派官员进驻各部落协助处理其事务,再设置行省。

  如此一来,草原才算真正被中原朝廷有效统治。

  草原的情况很特殊,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不可能像内地的行省一样,分司而治。

  由总督总揽军政,遇到紧急事务,便宜行事,才是明智的做法。

  稍一停顿,朱允熥又道:“女真三部平定后,也会设置三个行省,派驻三名总督。”

  “你们注意观察一下,有什么合适的人选,推荐给朕。”

  对于女真三部,他不打算给任何缓冲的时间。

  一旦平定,便立即设置行省,加强统治。

  自**后,如今的大明,有一京十四省。

  再加上这次新设的五省,就该是一京十九省了。

  几人相互对视了一眼,都有些微微震惊。

  骤然之间,大明要增加五个行省,由此带来的影响,恐怕也不小。

  事实上,朱允熥心中的谋划远不止如此。

  不过,那是他正式举办登基大典之后才需要公布的事情,眼下倒是没有必要先说。

  “臣领旨!”四人齐声应道。

  杨荣又道:“说到设行省,还有一桩事要请圣裁。”

  “自张辅,朱能平定草原后,我大明已开放了边市贸易,从草原各部落购买了大量的战马。”

  “草原各部落亦从大明进口了许多物资,他们更希望朝廷能放开对铁器的限制。”

  “对此,朝堂内争论不休。”

  “有人以为,既然如今草原已臣服我大明,便不该再做限制。”

  “可以允许向草原贩卖铁器,也正好能以此换回大量的战马。”

  “要不然,贸易失衡,难以持久。”

  “也有人认为,虽然草原部落暂时臣服,日后却未必不再反叛。”

  “昔年唐太宗平定突厥,被草原部落尊为“天可汗”,大唐亦对草原部落采取拉拢,归化之策。”

  “可后来大唐衰落,草原部落便重新起兵作乱。”

  “至五代之时,更是杀我汉民无数。”

  “弱宋无能,又被草原部落欺压,直至元兵入主中原,涂毒江山无数年。”

  “其中教训,不可谓是不深。”

  “如今,虽然草原部落臣服于我大明,但铁器乃国家之根本,即令要输送给草原部落,也该严加限制。”

  “不可以让草原部落也有用不完的铁器,增强其兵备,此不得不防。”

  “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

  “该如何决断,还请圣上示下。”

  自汉代建立起盐铁专营制度后,铁器的生产,销售,一直控制在国家的手中。

  大明也不例外。

  相对中原,草原上的生产力水平要低得多,缺少铁器。

  以往,草原部落南下入侵时,老百姓家的铁锅,都是那些蛮子们抢夺的重要财物。

  一口铁锅,在草原上能卖出比中原高数十倍的价格。

  铁器是制作兵刃最重要的材料。

  因此,中原王朝一直都严厉限制铁器流向草原。

  张辅,朱能平定草原,草原与大明就开始了互市。

  但盐铁是国家控制,虽然互市后,在暴利的驱使下,民间也难免有少量的铁器卖给了草原部落。

  可这仍远远不能满足草原部落对铁器的需求。

  “准许向草原部落出售铁器。”朱允熥毫不迟疑的表态。

  开玩笑呢。

  制造局的钢铁厂,正在源源不断的造出多得用不完的钢铁。

  能打开更大的销售市场,他还求之不得呢。

  为什么不卖?

  至于说因此而武装草原部落,让他们的力量变强,由此滋生侵犯中原,反叛朝廷的野心……朱允熥只能说,你们想太多了!

  时代变了!

  多了一点制作铁锅,锄头的铁器,就能借此来进犯中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大明的钢铁产量,很快将是原来的百倍,千倍!

  草原部落购买的那点铁器,与工业建设所消耗的钢铁相比,完全是九牛一毛。

  杨荣微微一愣,倒没有想到朱允熥回复得如此迅速,便又问道:“朝廷要做什么限制吗?比如一年多少斤?”

  “不必了!”朱允熥摇了摇头,道:“只要他们能拿出物资交换,付得起购买的资金,铁器有多少就供应多少。”

  “当然,特制的刀具和弓箭仍然要受到管制。”

  “可以让各部落向朝廷呈交文书报告,由有司审核后放行。”

  “正常的需求,都尽量满足。”

  “兑换的物资也不局限于战马,牛羊都可以。”

  朱允熥道:“就算买回来宰了吃肉,那也不错。”

  “还有羊毛。”

  “制造局的纺织厂需要大量的羊毛,纺织毛线衣。”

  “草原上有多少羊毛,纺织厂就要多少。”

  对于个人而言,管制刀具和弓箭有一定的意义。

  但对于一个个庞大的部落而言,只要他们弄到了铁器,就有铁匠将其打造成刀具和弓箭。

  对此进行严厉管制,毫无意义。

  还不如利用大明的“工业化”优势,彻底垄断草原上的刀具和弓箭生产,销售。

  让草原上的铁匠再也不去打铁了。

  毕竟,从大明购买工业化生产的刀具和弓箭,不仅质量更好,价格也要便宜得多。

  充分利用“工业化”优势,反而能轻易控制草原的刀具和弓箭。

  当然,火枪火炮就不用想了。

  即使现在大明制造局正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淘汰初期的火枪火炮,生产新的更先进的型号。

  可原来的火枪火炮,仍能给二线军队或者是官府的衙差使用,再不行就回收销毁,不可能输送任何哪怕一丁点给草原部落。

  应天府的差役,已经开始用上了火枪,不过,对火枪的管理,却是极其严格。

  杨荣等人眼中,只认为战马是最重要的资源。

  可朱允熥却很清楚,羊毛的重要性!

  历史上,西方的工业革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即所谓的“羊吃人”运动。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隔阂,世界逐渐联结为一体。

  全球化进程启动,对于萌芽阶段的**而言,无异于一场“及时雨”。

  商品市场开拓了,生产却跟不上需求。

  世界各地都能生产粮食,却没有先进的纺织机器和技术,不能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纺织品。

  对于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的国家而言,羊纺织品的低成本,高利润,成为了快速致富的法门。

  羊毛供应严重不足。

  于是,大量的土地贵族,将原来租种自己土地的农民驱赶走,将种粮的田地变为养羊的牧场,那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羊吃人运动”。

  朱允熥当然不允许大明发生这样的事情。

  但是,工业化后,羊毛的需求激增,却是摆在眼前的现实。

  草原上有广阔无垠的牧场。

  那里能养大量的羊。

  只不过,此前对羊毛的需求有限,还没有被激发。

  草原上的牧民,也就不会养育太多专门产羊毛的羊。

  事实上,这类羊的品种在草原不多,产量也不是很高。

  盛产羊毛的羊,相关品种还要从西方引进,这也是开辟航运的重要意义。

  不管怎么说,现在先将草原牧民养羊的积极性提起来。

  按大明工业化的速度来看,用不了多少年,市场上对羊的需求,就会远远超过马匹。

  “臣明白了!”杨荣应声道。

  朝堂上无论怎么争论,最后都是朱允熥一言而定。

  这就是帝王的权柄。

  夏原吉又出列道:“还有一件事,是关于陛下的婚礼和登基典礼。”

  “臣等初步拟定腊月二十八日举办登基典礼,明年正月初六日举行大婚。”

  依儒家礼制,至亲逝世后,应守孝三年。

  不过,礼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儒家礼法也并非完全不通人情。

  比如说,有一个变通的办法是举行“丧堂婚礼”。

  即在至亲下葬之前,新人于灵堂前拜堂成亲。

  在礼法上,这是让逝世的亲人看着自己的儿孙子女成婚,是为尽孝,而不是不孝了。

  朱允熥丧父才两年多时间,孝期都未满。

  之前给他安排“后宫”人选,一则是眼看着三年丧期即将结束。

  二来嘛,有老朱在,只要老朱吩咐一声,三年守丧期限,仍然是可以跳过去的。

  这也是儒家的礼法。

  即若父母去世,但爷爷还在,守多久时间的丧,什么时候结婚,由爷爷说了算,不管时间多久,都不算“不孝”。

  毕竟,礼法上,爷爷要高于父亲。

  只不过现实中,爷爷通常会死在父亲的前面,也没办法去替孙子做主。

  故而这一条用得不多。

  至于皇帝登基大典这样的喜事,更是早就想出了用一天代替一个月的法子。

  依礼法,三年丧期只是通俗的说法,实际上,丧期里的一年,指九个月,而不是十二个月。

  即准确的守丧时间是二十七个月。

  皇家以一天代替一个月,即先帝驾崩二十七天后,新皇帝便可举行正式的登基大典。

  虽然朱允熥如今还年轻,但他们几人都希望他能早日有子嗣,而不愿将婚期拖到二十七个月之后,故而才想着进行灵堂婚礼。

  “臣以为不妥!”正当朱允熥沉思之际,姚广孝出列。

  老和尚今日身着官服,戴上了官帽,也没有再自称贫僧。

  这些天,他来见朱允熥皆是如此。

  但一离开,回去便立即换上僧衣,仍以“道衍”和尚自居。

  上朝称臣,下朝念经。

  朱允熥将目光望向他。

  姚广孝朗声道:“臣以为陛下的登基大典太过仓促,准备时间不足,不够隆重。”

  “婚礼亦是如此。”

  夏原吉倒没有因为遭到反驳而变色,他性子素来平和,此时表情仍是平淡无比,道:“臣是依礼制而定。”

  “陛下要做千古圣君,自当有不一样的气势。”姚广孝道:“如今大明国泰民安,四海升平。”

  “陛下尚未登基之前,便已率兵荡平倭寇,平定倭国。”

  “又挥师北征,灭北元,平草原。”

  “设银行,修道路,筑水库,国库充盈,粮仓满库。”

  “百姓无不沐浴陛下之恩,对陛下赞不绝口。”

  “如今陛下正式登基称帝,自当举办一个前所未有的盛大典礼,永铭史册。”

  “宁可多拖延一些时日,也不能敷衍了事。”

  姚广孝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册子,道:“臣也拟定了一个陛下登基大典和婚礼的方案。”

  “臣的方案是,登基大典和婚礼在同一日举行。”

  “陛下不仅接受百官的朝拜,亦让京师百姓前来参与。”

  让百姓都来?

  倒是有几分后世阅兵典礼的意思?

  朱允熥心中一动,接过册子,看了看,道:“你这个法子,朕觉得甚好。”

  “但仍然不够隆重。”

  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办典礼这种事,有人说是劳民伤财,但朱允熥有别的想法。

  皇帝登基,为什么要办登基典礼?

  本质上,是为了通过盛大而庄严的仪式,强化君权至高无上的印象,以此来加强统治。

  看起来繁复无用的仪式,实则可以对人进行一次心灵和思想的洗礼。

  说得不好听一点,这与后世的传销组织高喊口号,有异曲同工之妙。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让更多人来参与,让场面更盛大,人们受到的思想冲击自然也更强。

  更能凸显皇权的地位。

  另一方面,也通过别开生面的盛大仪式,预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另外,再加一条,在朕登基大典当日,朕还要检阅大明的军队。”

  “即将赶赴北方,远征女真三部的新军,就在那日,接受朕的检阅。”

  “检阅完毕,即奔赴战场,开启对女真三战的征伐。”

  话锋一转,朱允熥又吩咐道:“这几日,大明日报上要刊登一些女真三部侵犯我大明疆土,欺压我大明百姓的文章,做好舆论动员准备。”

  姚广孝忙躬身道:“请陛下放心,臣早已经安排好了。”

  征伐女真三部的决定,并非今日才做出。

  姚广孝自然早就令人准备好了稿件。

  “好!”

  朱允熥点了点,道:“登基典礼,婚礼,阅兵典礼,皆在同一日举行。”

  “如此一来,也可以节省不少经费开支。”

  “但规模一定要盛大。”

  “同时,邀请在京的草原部落首领,倭国的王室成员,以及南蛮,西域及所有各国使臣,一同参加。”

  “让他们好好看我大明的巍巍气象。”

  “典礼的时间,可以稍稍推后,在明年正月结束之前举办即可。”

  几人闻言,皆是心中一凛。

  在原本的计划中,朱允熥的登基典礼,朝臣们并不打算邀请任何外国使臣参加。

  这与礼制不符。

  新皇帝接见外国使臣,通常是等登基大典结束之后。

  但朱允熥的意思,显然是要突破原来的规矩。

  将三个典礼合在一起,即使经费开支不变,规模也要庞大得多。

  “臣等领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