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历二十九年。
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大明永盛帝朱允熥登基,开启了“对内改革,对外扩张”的新国策。
自此之后,教化八方蛮夷,带领他们走向文明,渐渐成为素来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明士大夫的愿望。
大明朝也随着对外扩张,越来越繁荣昌盛。
世界在大明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这一年,在后世的史书上,也被称为“光明元年”,“文明元年”。
而在之前的时代,则被史学家们称为“野蛮时代”,“黑暗时代”。
意指从这一年开始,由于大明军队和士大夫们的积极进取,世界摆脱了野蛮愚昧落后的黑暗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
在大明帝国的带领下,世界翻开了新的篇章。
这些都是后话了。
……
军务处的成立,便如惊雷一般,炸得大明朝堂官员个个目瞪口呆。
长期以来,文武虽有不同,但两者之间又没有严格的区别。
这是历朝历代的惯例。
古代的专业划分从来就不严格。
朝堂上虽然有文武之分。
但从来军国大事,并非局限于武官决定。
实际情况是,文官们不愿意转为武官,却很乐意节制武将。
哪怕是文官奉旨去督军,监军,仍然以文官自居,而不是武将。
他们大多也就是读了几本兵书,但没有行伍经验,很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可文官们又不愿意放权。
如今,朱允熥一刀切断,文武从此彻底分治。
这是历朝历代都从未有过的事情。
太监去外面宣旨之后,一众文官便纷纷请求面圣。
“陛下,设军务处让武将专权,此事不可行啊?”
“陛下,唐末五代之乱,殷鉴不远。以文制武,方能长治久安。”
“陛下,以文治武固然有许多弊端,但却能防止武将坐大。况如今大明军力天下无双,就算是文官牵制之下,使军队战力有所下降,也是无妨。可一旦武将坐大,无人能制,则祸不远矣。”
“陛下,如今已不是打江山的年代,军务政务,本为一体,岂能分而治之?”
“陛下,天下太平,就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岂有反让武将军阀专权之理?”
……
文官们纷纷进言,你一言,我一语,大有不撤军务处,誓不罢休的架势。
朱允熥却是气定神闲,淡淡道:“自古文武殊途,朕设军务处就是为了让文武官员能更好的各司其职。”
“诸位爱卿若是信不过大明的武将,大可投笔从戎,弃文官而做武将。”
“朕即刻下旨,将其调入军务处麾下的职能部门任职。”
“如此一来,便可管军国大事,不让武将坐大,诸位爱卿有谁愿意啊?”
此言一出,一众文官们顿时你看我,我看你,皆不作声了。
他们是不想让武将掌权,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从文官转为武将。
相比舒舒服服的做文官,武将是一个很苦很累的活。
领兵出征,是要吃很多苦的。
打仗更是要死人的。
若是以文官身份,去军中节制武将。
那倒是有很多人愿意。
毕竟,那样的话,大体是不用去最前线的。
说是监军督军,其实也就是在后方指手画脚罢了。
战争胜利后,获得战利品,武将们不得不分许多给他们。
退一万步,就算仗打输了。
倚仗朝堂内的文官们相互支持,也多半可以将罪责推到武将身上。
诸如不听自己的建议,桀骜不驯,治兵无方等等。
朝堂内的文官,当然都会帮“自己人”说话。
最后,武将被重重治罪,甚至问罪处斩。
而文官则可能是受一顿训斥,调回朝廷继续任其他官职,或者降职了事。
过了几年,又能起复重用。
若是战争胜利,侥幸立功,那当然主要都是自己的功劳。
朝廷里主事的文官,从兵部到吏部,都会向着文官,将他功劳添加得大一些。
将武将的功劳减掉一部分。
就算皇帝发现了,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他们是为了防止武将持功自傲,领兵自重……
有文官集团帮衬,督师武将便是一件低风险,高回报的事。
可一旦转为武职,从此便不再是文官集团的“自己人”。
作不了威,作不了福,出了事也无人给自己“背锅”。
就更别说在世人眼中,除了少数封为公侯的大将之外,将领都是野蛮人,天生便低懂圣人之道的文官一等。
他们又哪里愿意自贬身份呢?
场中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朱允熥目光从众臣脸上扫过,道:“诸位爱卿皆是忠心耿耿,为国为民之人。”
“若军务处真有那么大的危害,相信诸位爱卿都会投笔从戎,弃文从武。”
“如今既然不愿,那想来军务处也没那么大的危害。”
“此事就这么定了吧。”
他不待众臣再开口,又话锋一转,道:“军务处新立,下设机构众多,需要的办事官员不少。”
“军中将领,大多识字不多,文化不够。”
“军务处下属机构办事,还是需要有文化的。”
“朕决意,从国子监、大明军事学院、以及各省举子当中,挑选熟读兵书,精通兵法之人,入军务处做武官。”
“一来正好补充军务处的官员缺口,二来嘛,他们毕竟是读书人,饱读圣贤书,知晓忠君之道,也正好可以节制武官,以作制衡。”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呢?”
下面的文官们一听,顿时一个个皆松了口气。
还好,陛下还是向着他们文官的。
将那些人安排进了军务处,那文官们岂不是仍压武将一头吗?
“陛下圣明,臣等对此无异议!”
众官员纷纷表态。
朱允熥嘴角微微翘了翘。
对于这些官员们心中的算盘,他早已是了如指掌。
他们还以为那些国子监的学生、各府举子都是“自己人”。
却不知入了军务处,是要转武职的。
愿意转武职的人,必然与他们不是一条心的。
何况,人事安排的大头,还是大明军事学院的学生。
毕竟,他们才是真正的懂兵知兵之人。
国子监的学生和各府举子,除非真的精通兵法,否则,肯定会在入职的考核中筛选下来。
那时候,就不能怪他这个皇帝没有给机会了。
顺利将军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提拔起来,安**军务处各处,牢牢掌握军权,才是他此举的真正目的。
“那就这样吧,诸位爱卿都退下吧。”
“以后有什么建议,都向政务处进言,不必再来见朕了。”
朱允熥旋即下了“逐客令”。
政务处既然已经成立,那就要帮他挡枪背锅。
自己躲在幕后就好。
如此一来,朝廷大臣的压力和矛盾,便都转移到政务处和政务大臣身上了。
他这个皇帝,可以稳坐钓鱼台,坐看风云起落。
不会轻易得罪官员。
下面的官员要骂人,也都是骂政务处的政务大臣。
而他这个天子,仍然能有一个好名声,并被很多大臣寄予厚望。
这是很简单的驭臣之道。
朱允熥自穿越后,一直在研究,对此已颇有心得。
当然,为了防止政务处阻塞消息,他还会特意准许一部分大臣可以上密奏。
凡密奏一律绕过政务处,直达御前。
只不过,密奏不轻易使用,也不是每一个大臣都有资格。
除此之外,便是军务处的情报处,姚广孝的大明情报局,再加上老朱交给他的检校和锦衣卫打探消息,三大情报来源分别汇报信息,也不用担心掌控不了大权。
相比谋略和手腕,朱允熥更相信制度的力量。
设计一个好的制度,让自己不费力气的掌权专政,让消息不致蔽塞,才是最佳解决方案。
谋略和手腕,只能作为制度不足,或是其他特殊情况下的一种补充。
“陛下,臣还有一事不明,要请示陛下。”
一名文官出列道:“陛下让文归文,武归武,使用兵少了许多掣肘,有利于军队对外发动战争,但如此一来,军队驻守一地,不司治安之责。”
“臣只恐地方官府的差役,不足以威慑刁民。”
“且各级地方官吏,乃至都察院御史,皆在军事系统之外。”
“对领兵之人无制约之法,更无问罪之权。”
“万一有变,只恐将领们未必愿意全力出兵平乱。”
“若等上报政务处,再行协调军务处,为时已晚。”
“俗话说,兵贵神速。”
“可若文武分开,驻军不管地方事,则势必拖延时机。”
“此中情由,还望陛下明察。”
这是实话。
事实上,此前文武纠缠在一起,此条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即国家用军队来治天下。
治安不好,刁民不听命令,便调兵弹压。
收税收不上来,便派调兵去收。
军队的驻防也非常分散。
一个卫所有几千人,可实际派兵出去执行任务,经常是派几个士兵,几十个士兵。
说白了,就是将士兵当成是差役在使用。
但又因为文武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
文官虽然能节制武将,能弹劾武将,可终究是两个系统,总归有磨合,或相互看不顺眼。
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
兵丁比差役更“凶恶”,对待百姓的态度更恶劣,也更不听文官的命令。
朱允熥扫了他们一眼:“朕在做储君之时,就已经下过令,寻常的山贼匪寇,流氓地痞,由刑部缉盗司负责清剿,各地方州府派差役执行。”
“如无极特殊的情况,各地驻军不再介入。”
“今后再加一点,从即日起,军队原则上也不再出动协助维持地方秩序,惩治不法刁民,参与征收税务,打击走私等一任事务。”
“只有遇上大的动乱,如反贼已攻陷府衙,形势岌岌可危,才可出军平叛。”
“若无大事,朝廷的驻军,仅作为威慑存在。”
“驻军就在朝廷划好的城塞里面好好呆着,在指定的区域进行军事训练,除此以外,地方事务,皆与驻军无关。”
众臣脸上皆露出震惊之色,朱允熥却是话锋一转,道:“如今卫所军的裁撤和改革还在进行,各省都指挥使司下的兵马,凡是派出去,在地方上执行任务的,皆退出现役,就地转为官差。”
“县尉转入文官系统,为各县治安长官,不再属军方管理。”
“县尉的直属上司,从都指挥使司转为都按察使司,由刑部统率。”
“同时也接受县令的指挥。”
“实际“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指挥架构。”
“其余各级,遵照执行。”
“该退出军队系统的士兵和将领,一律退出。”
“凡有治安任务的士兵,皆转入刑部的系统,由刑部和地方官府双重管理。”
“还有户部的人员户籍及人口资料,抄一份给刑部,以便刑部管理百姓,打击不法。”
朱允熥深吸了一口气,振声道:“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与打仗无关的事情,就要从军队中剥离出去。”
“大明的军队,不经商,不管地方事务,原则上也不维持地方治安。”
“不耕田,不种地,更不养猪养鸡。”
“大明的军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打仗!”
“时时刻刻为打仗训练,时时刻刻准备发起战争。”
“大明的军队,更不需要那么多的冗兵冗员。”
“该裁撤的兵马,一律裁撤。”
“朕要的,只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锐。”
“不是一群做杂役的差役和百姓。”
“地方上的治安管理,寻常的百姓闹事,山贼盗匪,往后这些都是地方官员的事,也是你们文官系统的事,与军队无关。”
“诸位爱卿,朕这么说,你们明白了吗?”
众文官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将各省都指挥使司下的大半兵力,都从现役军队中退出,划入到刑部的系统里面。
如此一来,刑部的职权,便将进一步加强了。
有了这支“军事力量”,地方官府倒是有足够的能力,处理一般的民间纠纷事宜。
职权明晰后,也没有文武之间的相互扯皮。
“此事朕意已决,再有反对者,斩!”
朱允熥挥了挥手:“诸位爱卿,都退下吧。”
众文官一个个面面相觑。
短暂的愣神后,终于齐声道:“陛下圣明,臣等告退。”
他们心中虽然还有不满,但一时间,也找不出什么理由。
更别说,朱允熥态度如此坚决。
文官们还是知进退,明白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此时触怒龙颜,陛下一定不会手下留情了。
文官们即令有“死谏”的念头,却了并不会鲁莽行事。
今日在场的,可都是朝廷大员。
没有新入官场,还不知深浅的“愣头青”。
看着文官们退出去,朱允熥方对身边的太监,道:“去宣旨吧。”
对内的改革发布下去了,接下来,就是公布对外的政策了。
那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大明的许多问题,也唯有内外同时推进,才能迎刃而解。
太监领命,奉着圣旨,走出了御书房。
外头,文武百官,勋贵功臣都还在。
太监将圣旨缓缓拉开,念道:
“朕闻天道循环,四海一家,大明受命于天,既安境内,亦攘外夷,当怀柔远人,拯溺救危。”
“今海外诸邦,有无数蛮夷之族,未沾王化,其统治多残暴,其民多落后愚昧,又常有寇乱,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朕心恻然。”
“朕决意遣师出海,拯救四方蛮夷于水火,抚安百姓于苦难,宣扬大明之威德。”
“惟行天道,此天子之任;教化四方,亦大明千万子民之责。”
“故特诏勋贵功臣,富商豪绅,凡有志于国家者,皆可自筹经费,向朝廷申请组建武装船队,人数以五百人为限,获准后便可扬帆远航,为大明开疆拓土,向蛮夷宣扬华夏文明,建不朽之功勋。”
“中原大地,世受圣人教化,懂礼仪,通文明,此海外蛮夷所远不及。”
“圣人素有教化天下人之志向,学不论高低贵**。”
“朕望天下读书人,亦能挺身而出,随行出海,将圣人之教化,传播于四海。”
“八荒蛮夷,皆能学圣人之学,从此不再愚昧,有仁爱之心,守道德礼义,使海外诸邦皆知大明之文明,归心向化。”
“对有教化之功者,朕必厚其赏赐,封其爵禄,以彰其功。望大明臣民人等,踊跃响应,共襄盛举。”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
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大明永盛帝朱允熥登基,开启了“对内改革,对外扩张”的新国策。
自此之后,教化八方蛮夷,带领他们走向文明,渐渐成为素来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明士大夫的愿望。
大明朝也随着对外扩张,越来越繁荣昌盛。
世界在大明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这一年,在后世的史书上,也被称为“光明元年”,“文明元年”。
而在之前的时代,则被史学家们称为“野蛮时代”,“黑暗时代”。
意指从这一年开始,由于大明军队和士大夫们的积极进取,世界摆脱了野蛮愚昧落后的黑暗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
在大明帝国的带领下,世界翻开了新的篇章。
这些都是后话了。
……
军务处的成立,便如惊雷一般,炸得大明朝堂官员个个目瞪口呆。
长期以来,文武虽有不同,但两者之间又没有严格的区别。
这是历朝历代的惯例。
古代的专业划分从来就不严格。
朝堂上虽然有文武之分。
但从来军国大事,并非局限于武官决定。
实际情况是,文官们不愿意转为武官,却很乐意节制武将。
哪怕是文官奉旨去督军,监军,仍然以文官自居,而不是武将。
他们大多也就是读了几本兵书,但没有行伍经验,很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可文官们又不愿意放权。
如今,朱允熥一刀切断,文武从此彻底分治。
这是历朝历代都从未有过的事情。
太监去外面宣旨之后,一众文官便纷纷请求面圣。
“陛下,设军务处让武将专权,此事不可行啊?”
“陛下,唐末五代之乱,殷鉴不远。以文制武,方能长治久安。”
“陛下,以文治武固然有许多弊端,但却能防止武将坐大。况如今大明军力天下无双,就算是文官牵制之下,使军队战力有所下降,也是无妨。可一旦武将坐大,无人能制,则祸不远矣。”
“陛下,如今已不是打江山的年代,军务政务,本为一体,岂能分而治之?”
“陛下,天下太平,就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岂有反让武将军阀专权之理?”
……
文官们纷纷进言,你一言,我一语,大有不撤军务处,誓不罢休的架势。
朱允熥却是气定神闲,淡淡道:“自古文武殊途,朕设军务处就是为了让文武官员能更好的各司其职。”
“诸位爱卿若是信不过大明的武将,大可投笔从戎,弃文官而做武将。”
“朕即刻下旨,将其调入军务处麾下的职能部门任职。”
“如此一来,便可管军国大事,不让武将坐大,诸位爱卿有谁愿意啊?”
此言一出,一众文官们顿时你看我,我看你,皆不作声了。
他们是不想让武将掌权,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从文官转为武将。
相比舒舒服服的做文官,武将是一个很苦很累的活。
领兵出征,是要吃很多苦的。
打仗更是要死人的。
若是以文官身份,去军中节制武将。
那倒是有很多人愿意。
毕竟,那样的话,大体是不用去最前线的。
说是监军督军,其实也就是在后方指手画脚罢了。
战争胜利后,获得战利品,武将们不得不分许多给他们。
退一万步,就算仗打输了。
倚仗朝堂内的文官们相互支持,也多半可以将罪责推到武将身上。
诸如不听自己的建议,桀骜不驯,治兵无方等等。
朝堂内的文官,当然都会帮“自己人”说话。
最后,武将被重重治罪,甚至问罪处斩。
而文官则可能是受一顿训斥,调回朝廷继续任其他官职,或者降职了事。
过了几年,又能起复重用。
若是战争胜利,侥幸立功,那当然主要都是自己的功劳。
朝廷里主事的文官,从兵部到吏部,都会向着文官,将他功劳添加得大一些。
将武将的功劳减掉一部分。
就算皇帝发现了,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他们是为了防止武将持功自傲,领兵自重……
有文官集团帮衬,督师武将便是一件低风险,高回报的事。
可一旦转为武职,从此便不再是文官集团的“自己人”。
作不了威,作不了福,出了事也无人给自己“背锅”。
就更别说在世人眼中,除了少数封为公侯的大将之外,将领都是野蛮人,天生便低懂圣人之道的文官一等。
他们又哪里愿意自贬身份呢?
场中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朱允熥目光从众臣脸上扫过,道:“诸位爱卿皆是忠心耿耿,为国为民之人。”
“若军务处真有那么大的危害,相信诸位爱卿都会投笔从戎,弃文从武。”
“如今既然不愿,那想来军务处也没那么大的危害。”
“此事就这么定了吧。”
他不待众臣再开口,又话锋一转,道:“军务处新立,下设机构众多,需要的办事官员不少。”
“军中将领,大多识字不多,文化不够。”
“军务处下属机构办事,还是需要有文化的。”
“朕决意,从国子监、大明军事学院、以及各省举子当中,挑选熟读兵书,精通兵法之人,入军务处做武官。”
“一来正好补充军务处的官员缺口,二来嘛,他们毕竟是读书人,饱读圣贤书,知晓忠君之道,也正好可以节制武官,以作制衡。”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呢?”
下面的文官们一听,顿时一个个皆松了口气。
还好,陛下还是向着他们文官的。
将那些人安排进了军务处,那文官们岂不是仍压武将一头吗?
“陛下圣明,臣等对此无异议!”
众官员纷纷表态。
朱允熥嘴角微微翘了翘。
对于这些官员们心中的算盘,他早已是了如指掌。
他们还以为那些国子监的学生、各府举子都是“自己人”。
却不知入了军务处,是要转武职的。
愿意转武职的人,必然与他们不是一条心的。
何况,人事安排的大头,还是大明军事学院的学生。
毕竟,他们才是真正的懂兵知兵之人。
国子监的学生和各府举子,除非真的精通兵法,否则,肯定会在入职的考核中筛选下来。
那时候,就不能怪他这个皇帝没有给机会了。
顺利将军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提拔起来,安**军务处各处,牢牢掌握军权,才是他此举的真正目的。
“那就这样吧,诸位爱卿都退下吧。”
“以后有什么建议,都向政务处进言,不必再来见朕了。”
朱允熥旋即下了“逐客令”。
政务处既然已经成立,那就要帮他挡枪背锅。
自己躲在幕后就好。
如此一来,朝廷大臣的压力和矛盾,便都转移到政务处和政务大臣身上了。
他这个皇帝,可以稳坐钓鱼台,坐看风云起落。
不会轻易得罪官员。
下面的官员要骂人,也都是骂政务处的政务大臣。
而他这个天子,仍然能有一个好名声,并被很多大臣寄予厚望。
这是很简单的驭臣之道。
朱允熥自穿越后,一直在研究,对此已颇有心得。
当然,为了防止政务处阻塞消息,他还会特意准许一部分大臣可以上密奏。
凡密奏一律绕过政务处,直达御前。
只不过,密奏不轻易使用,也不是每一个大臣都有资格。
除此之外,便是军务处的情报处,姚广孝的大明情报局,再加上老朱交给他的检校和锦衣卫打探消息,三大情报来源分别汇报信息,也不用担心掌控不了大权。
相比谋略和手腕,朱允熥更相信制度的力量。
设计一个好的制度,让自己不费力气的掌权专政,让消息不致蔽塞,才是最佳解决方案。
谋略和手腕,只能作为制度不足,或是其他特殊情况下的一种补充。
“陛下,臣还有一事不明,要请示陛下。”
一名文官出列道:“陛下让文归文,武归武,使用兵少了许多掣肘,有利于军队对外发动战争,但如此一来,军队驻守一地,不司治安之责。”
“臣只恐地方官府的差役,不足以威慑刁民。”
“且各级地方官吏,乃至都察院御史,皆在军事系统之外。”
“对领兵之人无制约之法,更无问罪之权。”
“万一有变,只恐将领们未必愿意全力出兵平乱。”
“若等上报政务处,再行协调军务处,为时已晚。”
“俗话说,兵贵神速。”
“可若文武分开,驻军不管地方事,则势必拖延时机。”
“此中情由,还望陛下明察。”
这是实话。
事实上,此前文武纠缠在一起,此条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即国家用军队来治天下。
治安不好,刁民不听命令,便调兵弹压。
收税收不上来,便派调兵去收。
军队的驻防也非常分散。
一个卫所有几千人,可实际派兵出去执行任务,经常是派几个士兵,几十个士兵。
说白了,就是将士兵当成是差役在使用。
但又因为文武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
文官虽然能节制武将,能弹劾武将,可终究是两个系统,总归有磨合,或相互看不顺眼。
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
兵丁比差役更“凶恶”,对待百姓的态度更恶劣,也更不听文官的命令。
朱允熥扫了他们一眼:“朕在做储君之时,就已经下过令,寻常的山贼匪寇,流氓地痞,由刑部缉盗司负责清剿,各地方州府派差役执行。”
“如无极特殊的情况,各地驻军不再介入。”
“今后再加一点,从即日起,军队原则上也不再出动协助维持地方秩序,惩治不法刁民,参与征收税务,打击走私等一任事务。”
“只有遇上大的动乱,如反贼已攻陷府衙,形势岌岌可危,才可出军平叛。”
“若无大事,朝廷的驻军,仅作为威慑存在。”
“驻军就在朝廷划好的城塞里面好好呆着,在指定的区域进行军事训练,除此以外,地方事务,皆与驻军无关。”
众臣脸上皆露出震惊之色,朱允熥却是话锋一转,道:“如今卫所军的裁撤和改革还在进行,各省都指挥使司下的兵马,凡是派出去,在地方上执行任务的,皆退出现役,就地转为官差。”
“县尉转入文官系统,为各县治安长官,不再属军方管理。”
“县尉的直属上司,从都指挥使司转为都按察使司,由刑部统率。”
“同时也接受县令的指挥。”
“实际“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指挥架构。”
“其余各级,遵照执行。”
“该退出军队系统的士兵和将领,一律退出。”
“凡有治安任务的士兵,皆转入刑部的系统,由刑部和地方官府双重管理。”
“还有户部的人员户籍及人口资料,抄一份给刑部,以便刑部管理百姓,打击不法。”
朱允熥深吸了一口气,振声道:“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与打仗无关的事情,就要从军队中剥离出去。”
“大明的军队,不经商,不管地方事务,原则上也不维持地方治安。”
“不耕田,不种地,更不养猪养鸡。”
“大明的军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打仗!”
“时时刻刻为打仗训练,时时刻刻准备发起战争。”
“大明的军队,更不需要那么多的冗兵冗员。”
“该裁撤的兵马,一律裁撤。”
“朕要的,只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锐。”
“不是一群做杂役的差役和百姓。”
“地方上的治安管理,寻常的百姓闹事,山贼盗匪,往后这些都是地方官员的事,也是你们文官系统的事,与军队无关。”
“诸位爱卿,朕这么说,你们明白了吗?”
众文官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将各省都指挥使司下的大半兵力,都从现役军队中退出,划入到刑部的系统里面。
如此一来,刑部的职权,便将进一步加强了。
有了这支“军事力量”,地方官府倒是有足够的能力,处理一般的民间纠纷事宜。
职权明晰后,也没有文武之间的相互扯皮。
“此事朕意已决,再有反对者,斩!”
朱允熥挥了挥手:“诸位爱卿,都退下吧。”
众文官一个个面面相觑。
短暂的愣神后,终于齐声道:“陛下圣明,臣等告退。”
他们心中虽然还有不满,但一时间,也找不出什么理由。
更别说,朱允熥态度如此坚决。
文官们还是知进退,明白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此时触怒龙颜,陛下一定不会手下留情了。
文官们即令有“死谏”的念头,却了并不会鲁莽行事。
今日在场的,可都是朝廷大员。
没有新入官场,还不知深浅的“愣头青”。
看着文官们退出去,朱允熥方对身边的太监,道:“去宣旨吧。”
对内的改革发布下去了,接下来,就是公布对外的政策了。
那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大明的许多问题,也唯有内外同时推进,才能迎刃而解。
太监领命,奉着圣旨,走出了御书房。
外头,文武百官,勋贵功臣都还在。
太监将圣旨缓缓拉开,念道:
“朕闻天道循环,四海一家,大明受命于天,既安境内,亦攘外夷,当怀柔远人,拯溺救危。”
“今海外诸邦,有无数蛮夷之族,未沾王化,其统治多残暴,其民多落后愚昧,又常有寇乱,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朕心恻然。”
“朕决意遣师出海,拯救四方蛮夷于水火,抚安百姓于苦难,宣扬大明之威德。”
“惟行天道,此天子之任;教化四方,亦大明千万子民之责。”
“故特诏勋贵功臣,富商豪绅,凡有志于国家者,皆可自筹经费,向朝廷申请组建武装船队,人数以五百人为限,获准后便可扬帆远航,为大明开疆拓土,向蛮夷宣扬华夏文明,建不朽之功勋。”
“中原大地,世受圣人教化,懂礼仪,通文明,此海外蛮夷所远不及。”
“圣人素有教化天下人之志向,学不论高低贵**。”
“朕望天下读书人,亦能挺身而出,随行出海,将圣人之教化,传播于四海。”
“八荒蛮夷,皆能学圣人之学,从此不再愚昧,有仁爱之心,守道德礼义,使海外诸邦皆知大明之文明,归心向化。”
“对有教化之功者,朕必厚其赏赐,封其爵禄,以彰其功。望大明臣民人等,踊跃响应,共襄盛举。”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