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959章 从外部攻入

小说:重生:我的80年代 作者:刀9 更新时间:2025-01-08 12:19:57 源网站:2k小说网
  工人村的住房,狭小得令冉姿这个港城人,都大为吃惊。

  一户人家一个开间。

  总面积不超过二十平方米。

  五六十年代创建的家庭,孩子又多,不少人家用木板做成吊铺,这样才算勉强安置下一家老小。

  厨房更逼仄,而且两户人家共用。

  如果两家同时烧饭,颠个勺,能把菜颠到邻居家锅里……

  他们现在走进的这户人家,估计是工人村内最不拥挤的房子。

  余家只有老两口住在这里。

  四个儿子都很叛逆,一個待在部队,一个在市文化馆吹小号,一个在大庆,一个是鳏夫、没再娶,走南闯北支援大三线。

  反正在余大尾的眼里,不愿留在103厂接他的班,那都是不孝子。

  不过这会儿,房子里也没有落脚的地方。

  木艺沙发上、小餐桌旁,能坐人的地方全没空着。

  没椅子的地方戳着人。

  都是些头发花白的老人家,103厂的元老级人物。

  在李建昆的教唆下,被余大尾召集而来。

  门口以及廊道里,还有不少垫脚够头的青年男女。

  今天是工作日。

  这群小年轻大概率并没有机会进入103厂工作。

  但由于父辈都是103厂的人,并不妨碍他们将自己也当成103厂的人,对厂里的事情格外上心。

  此刻,这一群老一群小。

  个个睁大眼睛,盯着坐在木艺沙发上的李建昆。

  仿佛他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今天甭想走出这个门的样子。

  “危言耸听!”

  “老余头,这种话你也信?”

  “师爹,哪来领来的几个人,穿得倒挺讲究,怎么一张嘴瞎咧咧。”

  “咱103厂那可是国家重点企业,功勋厂子!”

  “不说这些,国企,你当时是社队企业啊,你告诉我,怎么玩完?”

  …

  余大尾抬手压压后,众人七嘴八舌的声音才止住:

  “你们看看这个。”

  他将一只蓝色塑皮小本本,摊开后,放在身前的红漆茶几上。

  离得近的人立马围上来打量。

  “哟!大学生!”

  一个人拿着小本本,将上面的照片和李建昆仔细比对。

  “还是北大的。”

  “研究生!”

  “经济学?”

  余大尾摊摊手,如果不是因为这个。

  他才不会将这几个人领上门,还喊来这么多老伙计。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这个信息一披露出来,房间内外众人,望向李建昆的眼神顿时不同。

  脸上也多出一抹担忧。

  他们未必明白北大经济学研究生,具体是个什么概念,但能够想象到,这人肯定是全国最聪明的那拨人之一。

  现在他说,103厂要完蛋……

  余大尾望向李建昆:

  “厂里现在确实不如以前景气,但要说完蛋……怎么会?”

  李建昆看看他后,又环顾房间内外: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难道你们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日子越过越难,周边多半其他厂子的职工也一样吗?”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

  尽管并不愿意承认。

  但有些老人,还是苦笑着点点头。

  李建昆继续说:

  “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什么问题造成的?”

  余大尾搭话道:“这还想个什么,计划下发的任务少了呗。”

  李建昆抬抬手:“继续。”

  “……”

  余大尾:“继续啥?”

  “余师傅,您的答案,没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哦?那伱说说看,本质是啥?”

  李建昆竖起两根手指:

  “主要在于两点原因:

  “1、内需的下降。

  “2、外部的冲击。”

  房间内外,黑压压的脑瓜上全是雾水。

  余大尾一阵头大:“你、说大白话行吗。”

  李建昆解释道:

  “所谓内需的下降,就是说,很多单位已经不需要你们制造的东西了。

  “军转民,你们肯定知道。

  “当前一切发展以经济为重心,连军工单位都在想着怎么把自家的生产资料、技术,转为民用,抛向市场,从而创造利润。

  “铁西区这边的厂子,性质上似乎有些模糊,说军工单位不合适,说民用单位也不是。

  “如果让我来给……比如说你们103厂,定个性质,应该叫‘军工单位的配套工厂’——”

  “对对对!”

  余大尾连声附和:“就是这个性质。”

  李建昆话音一转:“可是,现在军工单位对你们制造的东西,需求量大幅降低,而你们制造的东西,又没有市场流通的属性——”

  余大尾打断道:“也不能这么说,我们也制造一些重点项目的紧俏设备的。

  “比如前两年,上面计划生产彩色电视机,科研单位送来图纸,我们厂就给川渝的一家企业,制造了几套半自动的设备。”

  李建昆点点头,示意自己明白:

  “那么就要说到第二点:

  “外部的冲击。”

  他望向余大尾问:

  “你们给那家电视企业制造的设备,应该只是辅助设备吧?”

  余大尾讪笑一声:“嗯。”

  李建昆也不怕他尴尬:“他们的主要设备从哪搞的?”

  余大尾脸色涨红:“进、进口的呗。”

  李建昆耸耸肩:“所以您看,这就是外部冲击。

  “103厂放眼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精密制造单位,你们技术肯定是有的……”

  这话使得房间内外的众人,下意识挺起胸板。

  “但是,你们没有制造彩电生产线这类、当下市场最紧俏的物资的经验。”

  耳畔传来阵阵叹息。

  可不就是这个道理。

  对方单位既等不急让他们摸索。

  即使他们能摸索出来,对方想必也会更信赖外国老品牌的技术。

  左右他们都很难做这类的业务。

  李建昆接着说道:

  “随着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这种外部冲击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如此,又会进一步降低内部的需求。

  “长此以往,诸位,103厂该何去何从?”

  空气仿佛凝固。

  耳边静的可怕。

  不乏人暗抹冷汗。

  李建昆的剖析,让多半人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当然,也有部分人,沉默少许后,晃晃脑子回过神来。

  “我们是国企啊!”门口传来声音。

  李建昆侧头望去:

  “你觉得,国企,就不会玩完?”

  “你你你!”对方手指李建昆,表情惊骇,“你这说的是什么混账话!”

  不仅是他。

  李建昆之前只是说103厂会玩完。

  现在堂而皇之地说国企会玩完。

  还是很不同的。

  放在当下这个年代,简直……大逆不道。

  房间内外,投来不少愤怒的目光。

  “我绝非危言耸听。

  “大家知道,我是搞经济的。”

  李建昆再次亮出这层身份。

  果不其然,那些愤怒十米的目光,稍稍缩短。

  “现在报纸一直在谈,关于开放之后,大量西方事物涌进来,我们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门外有些小青年用力点头。

  什么报纸?

  他们身边都天天有人在谈。

  “其实这一点,八二年的十二大上,早给出结论。

  “嗯,高瞻远瞩的结论。”

  李建昆顿了顿,道:“所以按照现在这个形势发展下去,我们将来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而你们要明白,在国外,连**都会破产。”

  “啊?!”

  很多人大吃一惊。

  这个他们还真不明白。

  余大尾瞪圆眼珠:“你的意思是说,我们103厂有一天会破产、倒闭?”

  “如果继续这样的话。”

  李建昆点点头:“据我了解,103厂已经半年没接到制造任务,国家在不断改革,不……大可能一直补贴你们的。”

  “那也不可能倒闭!”

  余大尾大手一挥,火冒三丈。

  “就是!”

  有人附和:“我们厂几乎不经手钱,不补贴我们,我们连工资都发不出来,难道让我们拖家带口地喝西北风去,饿死?!”

  李建昆望向此人:

  “我国早有下岗的例子,这类情况,一般是拿出一笔钱,买断工龄。

  “但这笔钱绝对不够你们生活一辈子。

  “往后大家要另谋出路、自力更生。”

  又有人瞪大眼睛:“你是说,我们103厂的职工会集体下岗?

  “开什么玩笑!

  “我们可是技术大厂!”

  余大尾凝视着李建昆道:“无论如何,你说我们厂会倒闭,我是绝对不信的,根本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嘛。”

  不少人纷纷附和。

  李建昆暗叹口气,想想后,又有所释然。

  在这个年代,想让人们相信国企也会倒闭,太难太难了……

  话说,我国第一家倒闭的国企叫啥来着?

  哪一年倒闭的?

  李建昆在脑子里捋了捋,一时搜索不出这个信息。

  “行吧,咱们不讨论这个。

  “但贵厂的形势不容乐观,这总是事实吧。

  “一直没有活儿干,作为上面而言,你们猜会不会这样想:

  “反正没有活儿干,干脆把103厂合并到有活儿干的厂去。”

  103厂众人:“!!!”

  这种国企合并的例子比比皆是。

  李建昆一刀补过去:“到那时,103厂只怕也将成为历史。”

  唰唰唰……

  房间内外,全是抹汗的声音。

  对于这些103厂人而言。

  这家厂子,承载了太多。

  他们的成长,他们的青春,他们的骄傲,他们的荣耀……乃至于他们整个人生。

  余大尾一边抹汗,一边望向李建昆:

  “你、是不是有啥法子啊?”

  可算有个人问了……

  李建昆扬起嘴角:“当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