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从淞沪开始 第73章 发酵(三)

小说:抗战从淞沪开始 作者:长腿大叔 更新时间:2025-02-01 17:18:32 源网站:2k小说网
  ……在抗战期间,我见过最伟大的崇高者。

  他们是英勇的战士和军官,是大字不识却深知民族大义的农夫和小手艺人,是良心的知识分子,甚至是风尘女子。

  同样也见过,那些最丑陋的无耻者。

  他们为了一己私利的汉奸和卖国贼、文坛败类,肥头大耳的国府和军中蛀虫,昏庸无能、只知道拉关系的官员。

  甚至还见过麻木不仁,对这一场战争根本不在意的民众。

  他们综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副抗战时期无比复杂的众生相。

  好在有着足够多的崇高者,他们源源不断地站了出来,将这个民族从坠落向深渊的过程中一点点拉了回来……

  ……节选自胡彪日记《胡说》……

  一个小时后,由震旦大学率先发起的游行,已经在魔都的马路上,汇集成了一条巨大的长龙。

  在这一条长龙中,一个个学生、工人、小手艺人、家庭主妇汇聚其中,他们嘴里大声地呼喊着‘打倒小鬼子’、‘中华永不灭亡’的口号。

  他们在喊着口号的时候,一张张面孔充满了炽热的感情。

  因为这是他们的国家和民族,已经到了一个最危急的关头,他们基于来自灵魂的愤怒下,所发出的怒吼声。

  在长龙前端一些的位置上,好些床大被单被人用力的拉开、绷紧。

  路边的民众们一边跟着大喊着口号,一边将身上的钞票和大洋,甚至直接从手上、头脸上取下了自己的金银首饰。

  用力地对着大被单上扔了上去,只为那些前线的弟兄们,可以多一发子弹,可以多一粒药品和一个罐头。

  哪怕因为这一场战事,魔都的物价飞涨,他们很多人的日子现在也无比艰难。

  一时间如同下雨一样,让被单中就铺满了一层财物。

  这又何止是一些简单的财物,那是无数国人的一份心意。

  而在路边国际饭店的顶层中,一众原本悠闲地喝着红酒和咖啡,旁观着这一场与他们无关战争的洋人们。

  忽然就没有了聊天的心思,更没有了那一种悠闲的心情。

  为什么?因为他们感到了一股巨大的陌生,从这些狂热的中华人身上,看到了一股让他们陌生的力量。

  尤其是在他们望远镜的镜头下,看到了一个个打扮犹如乞丐一样的码头苦力,人力车的车夫,将自己带着汗水的工钱一一扔进了被单中。

  甚至是那些真正的乞丐,他们将代表着未来几天吃饱的零钱,也奋力挥动手臂,狠狠扔向了那些大被单的场面,让这些洋人尤其震撼。

  让他们隐隐觉得,似乎这一场战争的结果,似乎并不会如同他们预想的一样。

  这一块古老的东方土地,还有上面生活的众多人民,也不会被那个岛国上的鬼子们所轻易征服。

  不过要说心中最为震撼的人员,还是一些肩负着任务,来旁观着这场战争的军官。

  以及负责报道这一场战事,可以让本国民众多一点谈资的记者们。

  心思恍惚中,他们心中忽然涌现了一个念头,似乎可以去蕴藻浜战线去亲自看看;对了!最好能见见那一位胡彪、胡少校和他那些特别的同僚……

  ******

  两个小时后,在金陵雨花台附近的一处小平房中。

  为了躲避鬼子空军疯狂的轰炸,秘密转移到了这里的光头校长。

  挥手示意着一位侍从,关掉了**下属的广播电台,正在播放着关于顿悟寺阵地上胡彪等人事迹的收音机。

  带着满意的表情,默默地点了点头,算是首次听到了‘胡彪’这样一个名字。

  并且在心情很是不错下,对于这个他眼中鼻屎大小的胡长官,也有了兴趣和一点提拔和重用的意思。

  于是基于他提拔用人,一般都是主打黄埔门生,浙省同籍、最好还是奉化老乡,以及嫡系亲信这三大要素。

  对着那位侍从,习惯性地问出一句:

  “这个胡彪多大年纪了,又是哪里人,黄埔几期毕业的,是谁的关系?”

  还别说,能在光头校长身边充当侍从的人员,一个个都是这年头的人精来着。

  也许在军事水平,还有对当前科技的了解等方面,水平如何不好说,但为人处世绝对不需要丝毫怀疑。

  早在半个小时前,当光头校长开始听相关胡彪内容,估计应该有兴趣知道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时候,

  在不动声色间,这位侍从已经开始收集这货的资料了。

  为了搞清楚这个仿佛忽然从石头里蹦跶出来的胡彪,到底是一个何方神圣,早早就将电报,都发到了第67师和川军第20军那里去了。

  所以在闻言后,立刻就是胸有成竹地回答起来:

  “回委座,这位胡彪、胡少校他今年29岁,是湘省的宝庆人,之前没有在任何军校学习过,在国府中也没有任何的关系。

  不过是两个月在苏北地区,非常巧合地加入了苏省保安团的补充连。

  先后加入了第67师和第20军的134师,凭借多次火线晋升,才成为少校营长;他麾下那些表现不错的同袍,基本也都是属于没有任何背景的新人。”

  “完全凭着天赋打出来的实打实战绩,这个胡彪和他手下几个小军官,还是一些人才啊。”

  光头校长沉默了一会后,嘴里给出了如此一个评价。

  不过听到对方既不是黄埔生,更不是浙省人后,心中原本想要好好提拔、培养一下这些人的心思也淡了。

  脑海中想道:“算了,区区一个杂牌部队中的少校营长而已。

  且等到蕴藻浜一战结束后,再看看这个胡彪表现如何再说;若是可以,也让他去黄埔进修上一段时间再行安排。”

  这样的念头一闪而过后,胡彪等这些小人物就被他彻底放下。

  开始忧心如何让国联和友邦出手,调停这样一场战事。

  只能说太悲哀了一下,淞沪会战都打到这样一个程度,这位国府最高负责人的心中依然有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同一时间里,在魔都江桥镇后方的国军第67师的师部。

  黄唯、黄师座,听完了刘参谋有关于光头校长的侍从室,居然也发电来了解胡彪的情况后。

  想到了报纸上关于胡彪等人,那一个绝对能用辉煌来形容的战绩。

  他脑壳中在不由自主间,忽然涌现了一个想法:

  是不是自己前几日做错了,像是胡彪如此能打的人才,当日自己还是留下为好?想来只要经过一段时间打磨,他都能成为自己左膀右臂一样的存在。

  可是最终,他却是用力摇了摇头,摇掉了这样一个可笑的想法。

  无他!那些人的嘴太没有遮拦了,什么话都敢往外面说;身份和地位越高,惹出的祸事只能更大……

  还是在同一时间里,不过地方要换成了川军第20军134师,在大场后方相对安全区域中的留守部门。

  “明明可以换防下来,却被人几人说了几句好话就又留下,胡老弟糊涂啊!”

  带着一脸担忧和不甘的神色,孙主任小声地嘀咕出了这样一句。

  当然了,与其说孙主任是在担心便宜弟弟胡彪小命的安危,还不如说在担心盘尼西林的生意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

  主要的原因,还是胡彪在现代位面查资料的时候搞错了。

  青霉素这种药物,虽然在28年就被发现,可是要到38年才开始研究提存技术,41年才取得技术突破,43年才做到批量生产。

  (之前青霉素的内容搞错了,现在已经修改)

  而刚刚面世的青霉素,根本不是胡彪以为的每一针注射需要5万单位,仅仅使用8000单位的效果就极好。

  结果经历了不断尝试后,胡彪以为只能打40针的一瓶药,孙主任他们如今卖出了100针,依然是效果惊人,根本就不愁卖。

  这也代表着孙主任,还有他们身后的人赚到了一大笔钱。

  自然而然,他们也更加重视这样一个生意;在没有找到货物源头之前,绝对不愿意看到胡彪这货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