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第132章 重设九边长城防线

小说: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作者:听风煮雨夜 更新时间:2025-02-04 20:11:59 源网站:2k小说网
  在北伐灭清,且石达开所部也属意归降之后,财政问题,就变成了大唐当前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不管是山东方面的重修黄河大堤以及赈灾,还是朝中的行政开支,或是发展工业的资金投入,亦或是修铁路架电报的基建投入……

  全部都是花钱如流水!

  再加上军方的军费这个花钱大户。

  大唐现如今的财政,是真的并不宽裕。

  李盛闻言,当即回道。

  “陛下放心,关于征兵事项,参谋部已经做过预算。”

  “陆军和海军的扩军所需,连带人员加装备,大概需要六百万块银元。”

  “以大唐现在的财政能力,完全可以支撑的起扩军所需。”

  李奕闻言,这才满意的点头。

  然后他又询问道。

  “那兵工厂和造船厂方面的生产能力,能够跟得上的大唐的扩军所需吗?”

  军械司司长王傅站出来说道。

  “陛下放心。”

  “即便刨除正在开建的景山兵工厂,以佛山兵工厂目前的生产能力,也足以保证我军扩军所需。”

  说话间,王傅向李奕呈递了一封佛山兵工厂的发展报告。

  李奕开始翻看了起来。

  这些年来,佛山兵工厂的规模一直在飞速扩张。

  现如今,佛山兵工厂光是人员就达到了惊人的一万二千人。

  虽然其中大部分都只是普通工人,而非技术工,但这个数字也足够恐怖。

  产能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月产后装**九千支,后装线膛炮二百一十门,转管机枪一百四十挺,以及子弹,炮弹,火箭弹等各类弹药若干……

  如今这个产能,佛山兵工厂的扩张基本上已经到了峰值。

  接下来大唐会将资源主要向景山兵工厂倾斜,重点扶持景山兵工厂的发展。

  至于说一下子搞两个大型兵工厂,万一产能过剩怎么办?

  这点其实不用担心。

  因为大唐当前的军队数量距离峰值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且唐军内部也不是所有的部队都完成了换装,再加上武器装备的磨损替换,以及对外军售的额度。

  即便大唐当前的军械产能已经达到了年产十万支**的地步,其实也只是勉强够用。

  距离产能过剩,还早着呢!

  随后,王傅又向李奕呈递了一封造船厂发展报告。

  目前,大唐具备生产蒸汽铁甲船的造船厂只有两个。

  一个是广州造船厂,一个是崇明造船厂。

  而福建的马尾造船厂则是要差些,如今还在努力攻克技术难关的阶段,相信用不了多久也将具备生产蒸汽铁甲船的能力。

  其中,广州造船厂每年可生产5000吨级的蒸汽铁甲船八艘。

  崇明造船厂就要差些,只能生产3000吨级的蒸汽铁甲船三艘。

  嗯,这也是为什么大唐海军只制定了十一条战舰的扩军计划的原因。

  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大唐的造船厂目前一共就这么点生产能力。

  他们即便再想扩军,可没船那也没办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随后,李奕像是又想起来了什么,开口询问李盛道。

  “对了,参谋部在做扩军计划时,可曾将太平天国所部给考虑进去了?”

  石达开大概率会选择归附大唐。

  既然如此,太平军自然得接受大唐的整编和训练。

  以当前太平军的兵力数量,哪怕是裁汰老弱之后,大唐从中整编出两三个师也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大唐若要扩军,自然得将这些人也给算在里面。

  否则的话,那么多百战余生的老兵,直接解散的话,就太浪费了。

  以这些人在战场上的作战经验,只要稍加训练,再装备上先进武器,那就是一支精锐。

  用老兵进行改编扩军所需的成本,肯定比征募新兵蛋子,从头开始训练所需的成本要低。

  不说别的,光是训练时间就要短得多。

  李盛闻言,开口回道。

  “回陛下的话,参谋部方面在做扩军预案时,给石达开所部留了两个师的编制。”

  “想来应该足够!”

  李奕点点头表示认可。

  随后,他又继续和参谋部诸高层商议起了重建长城九边防御体系的问题。

  现如今,满清虽然退至关外,但手头却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如果大唐不设边防,很有可能被满清偷袭,乘虚而入。

  并且,除去满清之外,还有蒙古人这个威胁。

  自从满清衰落之后,他们便失去了对草原各部的控制。

  现如今的草原上也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一下子冒出来好些个大汗,各部落之间相互征伐不休,互相兼并。

  但是,别以为蒙古人自己打的热闹,就不会有人来犯中原了。

  草原上那么多大汗小汗,但保不齐里面就会有人脑子一热,想着来抽冷子来干大唐一票。

  是故,营造一条边境防线,用于御敌,那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

  对此,李奕的思路是要借鉴前明的九边防线,在长城沿线布置军队和警戒,用于预防关外的威胁。

  现如今他们所商量的,便是在长城沿线设置防线的可行性。

  很快,在商议完事情之后,参谋部众人告退离去。

  而李奕则是在养心殿内接见了石达开派来的和谈使团,同张遂谋亲切交谈。

  对于石达开方面提出的几个条件,李奕基本上都答应了下来。

  随后,李奕询问道。

  “张先生,达开兄弟提出的几个条件,朕全部都答应了,只是不知达开兄弟准备何时入京?”

  李奕迫切的想要尽快将太平军归附之事给敲定下来,然后,他好完成关内的统一。

  只有完成关内的统一,他李奕才能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并开始对外扩张。

  张遂谋闻言,只是开口说道。

  “回陛下的话,此事微臣也说不准。”

  “何时入京,得看翼王他老人家的决定。”

  李奕笑着摆手说道。

  “是吗?”

  “哈哈,也是,此事不急,达开兄弟自己看着办就是。”

  “只是,自金田一别,朕与达开兄弟也是许久未曾相见,如今正是思念的紧。”

  “张先生此次返回长安,当向达开兄弟转达朕的思念才是。”

  李奕和石达开其实并不熟。

  当初在金田的时候,双方虽然碰过面,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两人最多算是脸熟,连话都没说过几次。

  但这并不妨碍李奕亲切的称呼石达开为达开兄弟,并表示自己对他的想念。

  张遂谋闻言,也是开口说道。

  “陛下放心,微臣定然为您转达问候。”

  “想必翼王一定会非常感动!”

  李奕闻言,呵呵笑着点头表示赞许。

  张遂谋告辞离去,并准备返回长安。

  而李奕则是命人在张遂谋启程前,为石达开准备了一批珍宝古玩当做礼物,让张遂谋启程时一起带上。

  ……

  大唐昭武四年九月十七,深秋。

  秋风萧瑟,官道两旁的树叶已经变得枯黄。

  哗啦啦的秋雨泼洒下来,一片片黄叶被从树冠上拍落。

  伴随着一阵阵秋风吹来,空气中的寒意正在越来越明显。

  京城东便门的城墙上,李奕负手站立,眺望远方的朦胧雨景。

  在他身边,几名侍从为他撑起一把非常大的雨伞,挡住了哗哗落下的秋雨。

  随着一阵秋风夹杂着水汽吹来,李奕拢了拢身上挡雨御寒的披风。

  深吸一口气,李奕转头询问一旁的侍从室主任唐瑞道。

  “迁都队伍现在到哪儿了?”

  唐瑞闻言,稍稍思索一阵,开口回道。

  “回王上的话,最新消息是,迁都的队伍已经抵达了通州。”

  “但由于秋雨连绵,道路难行,是故,便在通州停下,准备暂且休整。”

  “等雨停了再入京!”

  李奕闻言,微微颔首,但他看向东方的视线中,依旧有些思念。

  自从去年七月,满清炸断黄河大堤的消息传到广州,李奕便亲自率军北上赈灾。

  自那时候起,到如今,已经足足过去了一年零两个月。

  他李奕已经有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没见过自己的母亲,妻子,孩子。

  心中怎能不思念?

  要知道,当初李奕离开广州是,他的儿子还不到两岁。

  不到两岁的小家伙,一下子一年多没见自己这个父亲,现在还能认出来自己吗?

  见李奕这幅表情,唐瑞开口说道。

  “陛下,迁都队伍今天是肯定到不了了。”

  “如今正下着秋雨,且还刮着大风,外边天凉,陛下当心身子。”

  “还是先回吧!”

  李奕闻言,微微颔首,然后说道。

  “嗯,时候不早了,回吧!”

  语罢,他便转身准备下城墙。

  唐瑞连忙打起一把雨伞,跟随在李奕身边,为李奕遮雨。

  很快,一行人便下了城墙,登上了一辆停靠在城墙跟的四轮马车。

  李奕上了马车,然后队伍启程往紫禁城方向行去。

  吱呀,吱呀,车轮碾过地面。

  李奕掀起车帘,观看外边的雨景色。

  就在这时候,一匹快马一路飞奔至队伍旁,唐瑞前来通报。

  “报,启禀陛下,张家口急报!”

  李奕闻言,忍不住蹙眉,然后询问道。

  “张家口急报?可是那边出什么事了?”

  听罢唐瑞的汇报,李奕心不由得提了起来。

  原因无他,张家口这个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