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第21章 昭武级镇远舰(6 2K)

小说:反清:从金田起义开始 作者:听风煮雨夜 更新时间:2025-02-04 20:11:59 源网站:2k小说网
  在张泰和荣禄和的带领下,李奕迈步走进了纺织厂的厂房车间。

  车间内,正有工人站在机器旁操作着机器,伴随着机器运转,一匹匹棉布正在缓缓成型。

  蒸汽机运作的轰鸣声响彻整个车间。

  而这些工人中,则大部分都为男工,压根没几个女工。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唐如今的思想依旧保守,百姓们不愿让家里的女人出来抛头露面。

  还有就是,如今大唐的各类产业依旧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

  在工作岗位有限的前提下,自然是男工优先。

  生理结构决定,男性和女性比较起来,体力和耐力都更强,更适合劳作,自然是工厂招收工人的第一选择。

  在工厂中转了一圈,李奕询问一旁的荣禄和道。

  “工厂的盈利情况如何?”

  荣禄和闻言,开口回道。

  “回陛下,多亏朝廷开海和扶持工商的政策,如今纺织厂生产出来的棉布,都有很不错的销路。”

  “光是去年一年,便获得了一万三千多块银元的收益。”

  不管什么时候,发展工业最重要的都是市场。

  有市场才能有投资,有投资才能有发展,有发展才能有技术进步,不外如是。

  而如今的东亚便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一片市场蓝海。

  非但人口密集,且整个东亚东南亚范围内,除去大唐在工业上稍有起色之外,几乎清一色的农业国。

  包括大唐本土,**,日本,越南,暹罗,缅甸等,全部都是属于大唐的市场。

  而当前整个东亚的人口相加起来,最少也得有个小十亿。

  小十亿人口的大市场为大唐独享,可想而知现在大唐的工业发展的有多快。

  嗯,欧洲那边的工业化进度目前虽要比大唐发达一些,但高昂的运输成本,使得他们的商品根本没办法在东亚东南亚范围内和大唐竞争。

  市场够大,货物产出来就能卖掉,在这样的情况下,工厂主们自然不会吝啬于投资。

  投资多了,工业的发展规模自然也就起来了。

  这便是大唐目前在工业化方面能够大步迈进的底层逻辑。

  李奕笑呵呵的说道。

  “工厂赚钱了是好事,但作为士绅乡贤也不能掉在钱眼里。”

  “既然工厂的盈利有保障,那工人的利益是否也得有所保障呢?”

  “要知道,工厂之所以能产出产品,便全靠了工人们的辛勤劳作,说白了,工人,才是一座工厂最大的财富。”

  “必要的劳动保障,还是需要的!”

  和当前欧洲的那些工厂一样,大唐的工厂其实也都是血汗工厂。

  古今中外的资本家,其实都是一个吊样!

  工人们非但工作强度大,每天平均需要劳作十几个小时,且薪水还很微薄,仅仅够勉强维持温饱。

  李奕自然明白事情不能这样搞。

  中国人可不是温顺到连造反都不会,最多示威游行喊喊口号的欧洲人。

  中国人如果被逼急了,那是真敢要革皇帝,革整个统治阶级的命的。

  身为大唐的最高统治者,大唐这个公司的法人,李奕也害怕啊。

  所以,他便想着要趁着无事发生,尽快出台一部法案,用于保障工人利益。

  嗯,最起码,要让人能活下去!

  荣禄和闻言,没有任何的犹豫,当即便应下道。

  “草民遵旨!”

  “随后便提升工人工资和待遇,给工人劳动保障!”

  虽然李奕的要求无疑是在他的身上割肉,要拿他的利益去补给工人。

  但是,皇帝既然开口要求了,别说只是割肉,哪怕是要他的命,他也得应下。

  否则的话,可就不只是割肉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忤逆皇帝,你想造反不成?

  李奕闻言,笑呵呵的说道。

  “哈哈,不必如此。”

  “这只是朕的建议,而非命令,荣先生不必如此紧张。”

  只是,李奕虽然话是这么说,但皇帝的建议,荣禄和一个普通商人,岂敢拒绝?

  一旁的张泰也是给了荣禄和一个懂事的眼神。

  做了李奕那么长时间的侍从室主任,李奕的性格他很了解。

  明面上看当然是宽仁大方,礼贤下士的明君圣主,可实际上李奕心眼并不大。

  真要是被他记恨上了,那你就真的完了。

  说话间,李奕又继续视察。

  离开荣氏纺织厂之后,李奕前往了炼钢厂查看。

  不同于纺织业有民间资本参与其中,炼钢厂,是实实在在的大唐官办企业。

  由朝廷投资,建设,并进行管理的企业。

  来到天津第一钢铁厂,张泰继续在前带路,开口介绍。

  “陛下,这就是天津第一钢铁厂,是微臣抵达天津任职之后,所着手建立的第一座工厂。”

  “目前,这座钢铁厂内,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为分拣车间,负责分拣从各地运来的矿石。”

  “二为冶炼车间,负责炼铁炼钢。”

  “三为铸造车间,负责将冶炼车间炼出来的钢铁进行铸造,生产钢轨,农具,以及各种款式的钢铁铸材。”

  “甚至,就连生产火炮,**,以及造船用的特种钢材,我们都可以生产。”

  “我们所使用的炼钢法,是最新的平炉炼钢法,非但所需的能源减少,且炼钢效率也是大大提升。”

  “目前的天津第一钢铁厂中,共有炼钢炉十二座,炼铁炉六座,可年产生铁16万吨,钢8万余吨,钢轨4万余吨。”

  “是目前大唐在北方规模最大的钢铁厂!”

  李奕在钢铁厂内四处转悠,看着那一座座高大的炼钢炉,炼铁炉,他的眼神中满是满意。

  这便是重工业的魅力啊!

  没有哪个男人能够拒绝重工业的诱惑!

  机器轰鸣间,一个强大的国家正在酝酿诞生。

  说话间,李奕来到了工厂仓库检查。

  仓库内,堆放着一块块钢材铁锭,以及成型的农具,或是平铺在地上的钢轨……

  李奕蹲下来,上手摸了摸,感受着钢铁冰冷的触感,他心中却满是火热。

  在他身边,专业人员正在为李奕介绍着钢铁的详细参数。

  包括强度,抗疲劳度等专业数据!

  听罢这些之后,李奕笑着说道。

  “钢铁厂的发展还要继续,在朕看来,钢铁工业的发展前景是很广大的。”

  “接下来,朝廷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大修铁路,朕希望,钢铁厂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将钢轨钢材的成本再打的低一些。”

  一旁的张泰闻言,当即说道。

  “陛下放心,微臣明白!”

  “微臣在天津一日,定全力促进保障工业发展一日,不让陛下失望!”

  李奕闻言,满是欣慰的拍着张泰的肩膀道。

  “很好!”

  “朕很欣慰啊!”

  很快,李奕便离开了钢铁厂,前往食品加工厂视察。

  天津的食品加工,主要做的就是海产品加工。

  嗯,这里离渤海近!

  渔民在渤海捕到渔获,在天津就能卸货,完全不用担心渔获腐烂变质的问题。

  李奕亲自到一间罐头厂中视察,随意拿起一盒罐头,打开尝了尝。

  然后十分捧场的竖起了大拇指!

  “不错,这罐头的风味很好,嗯,很下饭。”

  “但是,食品安全一定要注意,时刻不能放松……”

  高情商:很下饭!

  低情商:咸了!

  当然,李奕来天津视察是为了扶持产业发展来的,而不是挑刺来的。

  自然不可能直接说你弄咸了!

  其实吧,把罐头给做的很咸,也是一个没办法的事情。

  目前,大唐的罐头产业刚刚起步,密封方面还有些不合格。

  为了防止罐头**变质吃死人,往里面多加点盐,便是成本最低,也最有效的方法。

  ……

  结束了一天的视察,李奕回到驿馆住下。

  当天晚上,他召集天津上下各级官员赐宴。

  赐宴的席面上,并没有什么奢侈的山珍海味,都只是些寻常的家常菜。

  但是,官员们依旧吃的很开心。

  因为很多时候吃饭看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和谁一起吃。

  皇帝赐宴,别说吃的是寻常的家常菜了。

  哪怕是窝头咸菜,大家也只会说好吃。

  待众官员各自落座,李奕端起手中酒杯道。

  “诸位卿家,天津能有今日之发展,朕很是欣慰。”

  “今日,朕便在这里对大家说一句,都幸苦了!”

  “来,让我等共饮此杯!”

  说话间,李奕高高举起手中酒杯,然后一口饮尽。

  在他面前,官员纷纷举杯,也是喝光了杯中酒水。

  随后,宴会上的气氛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觥筹交错间,一张张脸上都满是笑容。

  至宴会结束,李奕这才回到房间休息。

  只是他才刚躺下,房门外便响起一阵敲门声。

  李奕揉了揉脸,对身边的太监吩咐道。

  “命人进来吧!”

  很快,张之洞和李梁便一同迈步走到李奕面前来,开口汇报道。

  “陛下,最新消息,漠北方向传来捷报。”

  说话间,李梁将一份捷报呈递给了李奕,李奕接过捷报,开始翻阅了起来。

  而李梁则是在一旁继续介绍道。

  “陛下,根据前线传回来的消息,库伦一战,我军大获全胜。”

  “阵斩蒙古骑兵一万二千余,俘获战俘八千余,缴获牛羊马匹不计其数。”

  “随后,车臣汗,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三英诺颜汗等举库伦归降。”

  “如今,漠南漠北,均已尽归我大唐所有!”

  李梁介绍完,李奕也是翻看完了手中的军报,他脸上不由自主的绽放出了笑容。

  “哈哈!”

  “好事啊!”

  “漠南蒙古诸部已接受流官管理,漠北个部也是归降,自今日起,草原则再不复为患,我大唐北境安宁矣!”

  李奕哈哈大笑,然后接着说道。

  “自即日起,中华秋海棠叶,再归一统也!”

  早在李奕于京城登基之时,高原方面便派人请降。

  而西域那边,唐军也只是派人去武装游行了一圈,他们便降了。

  也就是说,大唐如今已经彻底拿下了满清之前所占据的全部疆域。

  甚至犹有胜之!

  因为,满清可没有广南和南洋!

  如此一来,李奕心中如何可能不惊喜,最起码,从今往后他不怕被人说改朝换代还丢领土了。

  李奕心中如何能不振奋?

  想着这些,李奕笑呵呵的吩咐张之洞道。

  “命人传令给冯子材和张乐行,命他们不必撤军,暂且驻军库伦,并做好随时再次北上的准备。”

  “除此之外,再传令给张家口方面,让张家口方面立即向库伦转运粮草和军械物资,为北伐北海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张之洞闻言,当即抱拳领命。

  “陛下放心,微臣明白!”

  旋即,稍稍思索一阵,李奕接着说道。

  “还有,立即命人拟旨,传车臣汗,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三英诺颜汗等入京觐见。”

  漠北之地较之漠南更加的地广人稀,整个漠北有没有一百万人都是一个未知数。

  大唐想要进行统治,会很困难,成本也会很高。

  并且,也绕不开这几个大汗。

  是故,李奕召车臣汗他们入京,便是为了准备在漠北展开统治。

  随后,李奕摆手屏退了张之洞和李梁,躺在床上,开始思考起了自己该如何治理漠北。

  其实,治理漠北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经济问题。

  他得先想办法给漠北找到支柱产业,让漠北的蒙古人能有一个稳定的生机,才能让漠北安稳下来。

  否则的话,即便他再有**手段,可如果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那迟早还是要出乱子的。

  思索许久,李奕心中有了主意。

  矿产!

  漠北资源土地荒芜贫瘠,水资源稀缺,气候严寒,不管是发展农业还是牧业,都不太适合。

  可要说资源,也是有的。

  那就是漠北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后世外蒙那地方,可真的是一铲子下去就是煤炭,还大多都是露天矿,开采难度和成本都很低,资源可谓相当丰富。

  大唐如果能妥善开发漠北的矿产资源,把牧民都变成矿工,那漠北也就好管理了。

  牧民可以赶着牛羊,满草原溜达游牧,可矿工赖以为生活的矿坑却是固定在那里的,想跑也跑不了。

  不过,想要开发漠北的矿产资源,关键还是修路,修铁路!

  否则的话,矿挖出来,但运不出来,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还有就是,大唐如果想控制贝加尔湖,进而窥视西伯利亚。

  那修一条连通关内和贝加尔湖的铁路,也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所以,这条连通关外的铁路,是真的不修不行了!

  李奕琢磨着,等车臣汗他们进京,便和他们商量一下大汗转业做包工头和煤老板的事情。

  至于说修铁路所需的资金怎么办?

  李奕准备去爆一爆晋商的金币。

  晋商做生意,主要跑的就是关外,以及就是沙俄方面,大唐如果能修通一条连通关内关外的铁路,晋商必然可以从中获益。

  在李奕看来,晋商们应该没有理由拒绝。

  嗯,如果他们拒绝,那李奕就要和他们好好清算一下之前晋商资助满清与大唐作战的事情了。

  要知道,当初大唐和满清争天下的时候,晋商可没少给满清爆金币。

  怎么,给满清爆金币可以,给我大唐不行?

  你晋商是看不起我大唐吗?

  想着这些,李奕躺在床上沉沉睡去。

  ……

  第二日,李奕早早起身。

  简单洗漱,吃过早饭之后,他动身往天津港的方向行去。

  李奕此次前来天津,除去视察天津的工业发展情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参加大唐第一条钢铁战舰的入役仪式。

  之前,唐军虽已经入役了好几条蒸汽铁甲船。

  但是,这蒸汽铁甲船之所以叫铁甲船,那便是因为船体的主要结构其实还是木制的。

  只是木船外罩了一层铁壳增强防护,仅此而已。

  但是,这次大唐所入役的,却并非这种不伦不类的过渡产品。

  而是实打实的钢铁战舰!

  车马声中,李奕来到了天津港码头。

  此时的码头上,已经汇聚了相当多的人群。

  眼见御驾抵达,渤海舰队指挥官谭诚,广州造船厂副厂长段坤等上前迎接。

  “末将/卑职参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奕上前几步,伸手将几人搀扶起来,满脸和煦笑容的说道。

  “哈哈,诸位卿家不必多礼。”

  在将人搀扶起来之后,李奕迈步向船埠走去。

  段坤走在前面,为李奕介绍着这艘即将入役的新款战舰的相应数据。

  “启禀陛下,军务院方面已将该款战舰被任命为昭武级战列舰。”

  “首舰舰名镇远舰!”

  “镇远舰排水量13300吨,全长125米,舰宽22.9米;平均吃水8.2米,最大吃水8.84-9.1米。”

  “整舰满编载员650人。”

  “主炮共四门,采用270毫米双联装线膛炮,使用炮塔设计,分别在布置在前后甲板。”

  “副炮共十门,采用150毫米线膛炮。”

  “除此之外,还有十六门50毫米速射炮,四具鱼雷发射器,四挺甲板护卫机枪。”

  “而动力源则采用配备2座复合平卧式蒸汽机和8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最大航速13节,航程400海里。”

  很明显,这就是一艘典型的前无畏级战列舰。

  只不过,在如今这个时间线上,该款战列舰是由大唐最先定型量产的。

  既然如此,自然不会再去叫什么前无畏舰。

  李奕亲自批复了昭武级这个名字。

  借此纪念他登基称帝前所用过的年号。

  而首舰之所以要叫镇远舰,自然也是李奕的意思。

  对中国人来说,甲午海战便是前所未有的国耻。

  李奕要借这个名字提醒自己,勿忘国耻,千万别**本当前的恭顺所蒙蔽。

  说话间,李奕已经走到了镇远舰停泊的船埠。

  远远便望到了海面上如同一座小山般庞大的钢铁战舰。

  看着那条战舰,李奕眼神中闪烁着火焰。

  他发誓,自己一定要让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迈向深蓝……

  而这一切,便从眼前这条被命名为镇远的战列舰开始吧!

  李奕微微颔首,然后开口吩咐道。

  “传令下去,立即准备入役仪式。”

  段坤见此当即点头表示明白。

  很快,入役仪式开始举行。

  在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典礼之后,由李奕亲自手持一支酒瓶,摔在了镇远舰的舰身上。

  啪的脆响声中,酒瓶摔的粉碎,船埠四周当即传出一阵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李奕也是满脸的笑容。

  在做完这些之后,李奕亲自登舰,进行视察。

  段坤依旧走在李奕身后,向他介绍着当前广州造船厂的造舰计划。

  “陛下,按照朝中的指示,我广州造船厂方面已经全面停止了对于风帆战列舰,以及铁甲船的建造计划。”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会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建造昭武级战列舰上。”

  “按照当前广州造船厂的生产能力,两年之内我们可以下水昭武级战列舰五艘。”

  嗯,之所以是两年五艘,而不是一年两艘半,主要是因为战列舰的建造周期是要按照年来算的。

  平均建造一艘战列舰,从出具设计图纸到最后的下水海试舾装,最少也需要两年。

  之所以两年五艘是因为五座船坞同时开工。

  李奕闻言,笑呵呵的说道。

  “很好!”

  “广州造船厂不愧是我大唐造船业的龙头,朝廷那么多的资金,技术以及资源扶持,没有白费啊。”

  说话间,李奕则是琢磨起了大唐的其余几座造船厂。

  福州的马尾造船厂,江南的崇明造船厂,现在虽然也在发展,但发展速度明显要比广州造船厂慢的多。

  看来,自己也得给他们一点扶持才行。

  在视察完军舰之后,李奕在天津的视察工作便算是结束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在天津城区内逛了逛,视察了视察大沽口的海防炮台。

  在做完这些之后,李奕登上了返回京城的火车。

  ……

  辽东,旅顺!

  随着大唐开始往辽东进行大规模移民,旅顺这个和山东一海之隔的地方,便开始变得繁华起来。

  随着大量的人口闯关东从山东跨海来到辽东,旅顺的发展也是走上了快车道。

  大量的人口抵达,商货来往,使得旅顺的人口大幅度增加。

  旅顺城外,那些原本荒芜的土地,都被开垦了出来,变成了成片的农田。

  太阳高悬,农人手持锄头在田地里忙活着。

  如今乃是夏天,正是需要给田里的庄稼除草的时候。

  再加上辽东这边的土地都是生地,不除草庄稼根本长不起来。

  是故,农民们日子过得特别忙碌。

  金大顺几乎是每天天不亮便起床,赶到自家田里除草。

  天空中的大太阳晒的他背后都开始爆皮,但金大顺却也丝毫不觉辛苦。

  反而是干的津津有味!

  直起腰来,捶了捶因为长时间弯着而发酸的腰。

  他环顾四周看着一片绿油油的麦苗,金大顺的眼睛里充满了希望。

  因为他知道,现在他所侍弄的土地,是他自己家的,等土地侍弄好了,产出来的粮食除去给朝廷交的税,全部都是他自己的。

  金大顺相信,用不了几年,自家的这些土地就能变成熟地,产出的粮食就能养活家人。

  到时候,便能修几间青砖大瓦房,给自家小子娶个媳妇。

  一天幸苦劳作,眼看天边的太阳即将落下,金大顺也是收拾了收拾东西,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准备回家。

  走在路上,金大顺不时的和四周的路人打招呼。

  “老刘干嘛去?”

  “柱子,吃了没?”

  “……”

  说说笑笑,金大顺回了自己家。

  但才刚到家门口,便听到自家小院里一阵鸡飞狗跳。

  所谓的小院,其实很是简陋,只有一圈木栅,以及三间土坯茅草房。

  金家是去年冬天移民到辽东的,由于开春就要开始忙活春种,一个冬天的时间,能把房子修成这样,已经是金家全家没日没夜的干的结果了。

  小院内,小女儿光着脚在地上窜的飞快。

  自己的老娘手上拿着裹脚布,在后面追着。

  “小兔崽子,别跑!”

  “站哪儿,奶奶又不会害你!”

  “这次奶奶给你裹松点,裹松点好不好?”

  “……”

  小女儿见自家爹从外边进来,哇的大叫一声,扑到了自家老爹怀里。

  金大顺的老娘见此,当即道。

  “大顺,你给我抓住这个小丫头,我倒要看看你能逃到哪里去!”

  “这脚你是裹也得裹,不裹也得裹!”

  金大顺抱着自己丫头,连忙开口阻止。

  “娘,丫头不想裹脚就别裹了,没那必要不是吗?”

  金大顺的老娘闻言,当即横眉竖目。

  “放屁!”

  “这裹脚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岂能说不裹就不裹,女娃娃不裹脚,等长大了怎么嫁个好人家?”

  “再说了,小孩子骨头是软的,裹脚不受罪,等她再长大些裹脚,可就要遭老罪了!”

  金大顺闻言还没来得及说话,他怀中的小丫头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爹爹,爹爹,我不要裹脚,疼……”

  金大顺的老娘见此,上前来便要抓小丫头的脚。

  “不行,必须裹!”

  但就在这时候,金家小院外来了一人。

  “大顺兄弟,金大娘,这是干什么呢?”

  “离着老远就听到你家这边闹腾了!”

  潘大江抱臂站在金家的小院外,开口询问。

  金大顺回头看了一眼,然后说道。

  “我娘想给我家丫头裹脚,丫头闹着不让!”

  “这不,正闹腾着呢!”

  潘大江闻言,当即说道。

  “金大娘,要我说啊,这脚最好别裹。”

  “报纸上可是说了,朝廷要禁止裹脚呢,谁家要是再让家里的女娃娃裹脚,非但不让考科举,还要征收专门的裹脚税呢。”

  金大顺的老娘闻言,忍不住开口反驳道。

  “不让裹脚?”

  “朝廷怎么管的这么宽?!”

  潘大江挠挠头说道。

  “听说是皇帝老子最近新添了一个女儿,所以心疼女娃娃裹脚要受罪,于是干脆禁了裹脚。”

  其实李奕在下了禁止裹脚时,没这么多复杂的想法,只是觉得裹脚确实不是什么好事。

  且女人裹脚之后,很多重活也就都不能干了,这无疑会影响到大唐的工业发展。

  所以,李奕这才下了禁止裹脚。

  但是,人都喜欢瞎猜!

  再加上李奕最近确实是新添了一个公主,所以,事情以讹传讹之下,就成了李奕是为了自己的女儿,才下令禁止裹脚。

  金大顺闻言,同样也是心疼闺女,当即忙不迭的对自己老娘说道。

  “娘啊,你看到了吧,连皇帝都下旨禁止裹脚了,咱们也别折腾丫头了。”

  金大娘闻言,仍旧有些不服不忿的说道。

  “皇帝的女儿那是公主,即便不裹脚也不愁嫁,我等寻常人家的娃娃,哪能和公主比……”

  只是,话虽然是这样说,可当金大娘想到裹脚还得交裹脚税之后,当即便放弃了要给自家小孙女裹脚的想法。

  在她看来,为了个赔钱货再交一笔税,那不值得!

  事情平息,金大顺邀请潘大江进家坐坐。

  两人在桌子旁坐下,潘大江开口说道。

  “大顺兄弟,今天哥哥来找你,是有一件事情想和你商量。”

  金大顺用粗瓷碗给潘大江倒了一碗水,然后笑着说道。

  “有话就说吧!”

  “咋地这么客气了?平白弄得见外了不是。”

  潘大江笑笑,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母亲。

  “大顺兄弟,事情这样的。”

  “最近哥哥我在旅顺包了块地,准备做家具,目前厂房都修好了,正缺工人呢。”

  “要不你来哥哥我这里干吧!”

  “你在老家的时候,可就是咱们县十里八乡都有名的好木匠。”

  “你要是来哥哥这里干,哥哥每个月给你开三块银元的工钱。”

  “怎么样,不算亏待你吧?”

  辽东这边开发的程度不高,所以,不同于关内大片的山林都被砍伐成光秃秃的。

  辽东这边到处都是成片的树林,其中不乏数百年的大木。

  这些木头砍下来,不管是用来做家具,还是造船,都是顶好的。

  所以,潘大江便筹了笔钱,准备要借着旅顺的资源优势,在当地开一家家具厂。

  ……

  PS:上个月1600张月票,按照加更计划,两百张月票加一更,一共就是八更。

  但我只还了五更,也就是说,这个月还没开始,我就欠了三更。

  这是第一更,后面还欠两更。

  哎,接下来慢慢还吧!

  不敢再求月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