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四百一十四章 吐蕃中计,大溃败

小说:大唐天将军 作者:落叶凋谢 更新时间:2025-02-04 21:20:44 源网站:2k小说网
  巴颜喀拉山口。

  矗立在高原之上的雪山仿若大地向苍穹挺起的脊梁,雄伟而冷峻。

  一片苍茫下,连绵的雪峰似银龙蜿蜒盘踞。在这群山之间的山口大道,连接南北,显得格外瞩目,

  虽天气晴朗,但天空中的太阳并没有提供多少暖意,山口的风呼啸而过,如刮骨之刀一般。

  在山口的开阔地,高起一座堡垒。

  这是唐军的绥戎城,从大唐占领巴颜喀拉山口后,发吐蕃俘虏,在汉人工匠的主持下,开始建筑。

  但受制于地形,使绥戎城不算很大,只能算一般的城堡,甚至连绥戎军都不能驻扎下。

  绥戎军和定戎军虽分别建立在巴颜喀拉山口和香日德河,然两军的大半兵力,都驻扎在柏海城。

  唐军前后发动吐蕃、象雄等部俘虏十万余人,在高适的主持下,起大城“柏海”,作为柏海郡的郡治。

  在李瑄拜相时开始建筑,李瑄罢相时完成,整个城池可容纳军民十万人。

  以柏海城为依托,发展畜牧业、农业、手工业,计划将其建为前往天竺的古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

  绥戎城。

  段秀实、南霁云、曲环等主将汇聚。

  另外还有李晟、张万福、宕剑以及一些诸附属部落的将领。

  “启禀都督,吐蕃大军已经行动,向绥戎城而来。”

  诸将帅在堂中商议军事的时候,探马入堂汇报道。

  “尺带珠丹入吐蕃,已得奇效。吐蕃虽有心北上进攻柏海,然他们的兵马有相当一部分被牵制在国内。”

  柏海都督南霁云向众将说道。

  他非常佩服秦王的妙棋,把无关紧要的尺带珠丹释放归吐蕃,一举瓦解玛祥·仲巴杰近十年的统治。

  使得玛祥·仲巴杰只能派遣十万武士、奴隶。

  为了团结兵力,吐蕃把十万兵马合在一起,未从柴达木盆地前往香日德河进攻定戎城。

  因为巴颜喀拉山口位于出雪域高原的主干道唐蕃古道,又被唐军花大代价修理,容易通行到达大非川,进而到达青海、九曲。

  巴颜喀拉山口也更容易展开兵力,与柏海城更近。

  恩兰·达札路恭的最先目标是拿下柏海城,作为后勤补给地。

  “玛祥·仲巴杰是想通过北伐胜利,提高自己的地位,缓解国家矛盾。我猜测他已经将尺带珠丹挟持。只要我们能打败这十万大军,必然会使吐蕃陷入内战。”

  青海都督段秀实说道。

  没有人能挡住权力的诱惑,玛祥·仲巴杰执政近十年,怎么可能因为老赞普回来将权力拱手相让?

  “全赖段都督的计谋,示敌以弱,使吐蕃主动发动进攻!”

  南霁云向段秀实说道。

  他们担心吐蕃不敢主动进攻,特意“虚张声势”,让苏毗人、通颊人穿着他们的皮甲,诱骗吐蕃。

  使吐蕃相信唐军在柏海的兵马,大部分已经被召回长安平叛。

  只是征调通颊、苏毗等附属胡部装样子,吓唬他们。

  吐蕃人对自己的战力有足够的自信,他们只把精锐的唐军作为对手,不将苏毗、党项等部放在眼中。

  “预计明日吐蕃就会到达,计划还要周密布置,不能有任何纰漏。以免辜负秦王。”

  段秀实慎重地说道,行百步者半九十,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用心布置。

  现在他们还不清楚李瑄已经被立为太子。

  段秀实认为这是大唐的机会,只要打败吐蕃此次的十万大军,就可以在战略上对吐蕃一劳永逸。

  入雪域高原的路,被唐军牢牢把控,只要有充足的准备,唐军随时可以进入雪域高原。

  “平安禄山之功,未有我们之手。今当奋力,搏取功勋!”

  南霁云正色地向诸将说道。

  “遵命!”

  众将回复,热血沸腾。

  许久未经战斗,他们都憋着一股气。

  这次与吐蕃的大战,就是他们释放的时候。

  从吐蕃未能如期向大唐上贡的那一刻起,这场战争就已经注定。

  唐军将帅在绥戎城商议具体计划以后,开始布置各路大军。

  在绥戎城外,巴颜喀拉山口的险要地带,有两千通颊、苏毗组成的士卒。

  他们白天出城,晚上回城。

  由于吐蕃进军,压缩唐军的空间,使唐军出城的探马在逐渐变少。

  受制于情报难以展开,吐蕃依旧未发现有什么问题。

  恩兰·达札路恭如段秀实所料,准备在到达巴颜喀拉山口的时候,立刻对绥戎城发动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现在老赞普归来,内部不稳,恩兰·达札路恭知道拖的时间越久,对他们越不利。

  十一月十日。

  一队队身披锁子甲的吐蕃武士打头,每一名武士身边,还有两名手持长矛的吐蕃奴隶。

  画着各种猛兽的吐蕃军旗在迎风猎猎作响,士卒的脸被冻地通红。

  在步兵后方,才是骑兵。

  吐蕃骑兵只为观望,在巴颜喀拉山口的攻坚战中,骑兵不宜奔跑,只能以步兵武士作为主力。

  正午的时候,吐蕃前军距离巴颜喀拉山口只有不到三里。

  唐军居高临下,早已看到吐蕃军。

  而吐蕃军也大概清楚唐军的底细。

  前军进攻前,恩兰·达札路恭亲自到达前军阵地,鼓舞士气。

  “勇士们!前方为唐军豺狼,欺凌我吐蕃已久,他们索要我们数以万计的牛羊,致使我们的家人没有肉吃。九年前的一战,我们兄弟、父亲,尽皆战死,有的还被唐军所奴役。这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忘掉的仇恨……”

  “曾经,这里是我们的土地,我们家人于此放牧,今却被唐军如此妆点,亵渎神灵与自然。唐国内乱,是神灵对他们的惩罚……”

  “此刻正是我们雪耻之时。望儿郎们不畏死亡,去拼搏金玉告身。任何儿郎斩杀一名唐军,皆可获得田地、牲畜的奖励……”

  恩兰·达札路恭从国仇家恨到军功奖励,全方位激励士卒。

  吐蕃确实有不少士卒怀着报仇雪恨之心。

  他们被吐蕃贵族洗脑,不问因果,只有仇恨。

  “报仇……报仇……”

  上万名吐蕃士卒齐声高喝,声震山岳。

  不远处的唐军听得一清二楚。

  “出发!”

  恩兰·达札路恭满意地点了点头,他一声令下,前军出击!

  吐蕃的先锋大将为尚且磨,与玛祥·仲巴杰为同族,那囊氏。

  先锋武士由他率领,他们在雪地上奔跑,如狼似虎。

  后方的步兵、骑兵,紧随着前锋武士。

  “吐蕃兵近,推完雷石滚木后,立即撤退!”

  张万福向驻守在山口处的两千苏毗、通颊士卒咐道。

  让这些兵马与一万吐蕃士卒作战,必败无疑。

  巴颜喀拉山口不是吐蕃的主战场,也不是唐军的主战场。

  因为唐军拥有四万边军,六万附属胡部,也是十万大军。

  兵甲更具优势!

  即便是硬碰硬,也不虚吐蕃兵马。

  李瑄清楚青海、九曲,以及陇右对大唐的重要性,他只是从八万多陇右中,抽调四万前往长安。

  剩下的四万全部驻扎在柏海一带。

  又以天将军的威望,征调吐谷浑、苏毗、白兰羌、党项、西羌等六万兵马,坚固这条防线。

  如果只是防守,唐军的兵力绝对能让吐蕃军望而却步。

  但段秀实和南霁云想趁着此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击溃吐蕃的北伐军,将吐蕃重创,加剧其内部矛盾,为覆灭吐蕃创造时机。

  历史已经证明,只要吐蕃强大,就必然会觊觎西域、河西走廊、陇右。

  只有消灭吐蕃,才能杜绝其危害发生。

  经过九年的锻炼,唐军也可以无视雪域高原的冷瘴。

  并且唐军有更轻便,更保暖的棉衣。还把棉衣赏赐给为大唐作战的胡人部落,使得诸胡部落不仅身暖,还有心暖,他们斗志昂扬,颇有与唐军同仇敌忾的气势。

  “随本将冲锋,诛杀唐贼。”

  越来越近,尚且磨指挥武士攀爬唐军故意设计的斜坡道路。

  “放!”

  在吐蕃军爬到坡中央的时候,唐军将准备好的雷石滚木放下。

  “轰隆隆……”

  一块块巨大的雷石滚木猛砸而下。

  “嘭!”

  在光滑的高坡,吐蕃本就站不稳,在面对排山倒海的雷石滚木,不禁有些散乱。

  有的吐蕃士卒被雷石滚木砸中,随雷石滚木一起滚下。

  “不要慌,从侧面攀登,唐贼也就这点伎俩。”

  尚且磨指挥麾下,以矛为杖,开始从各个方向爬。

  这么宽敞的山口,以唐军的兵力,不可能阻拦数以万计的吐蕃兵马。

  而且这斜坡不过五十丈的长度,特别是有明显道路的地方,连三十丈都没有。

  唐军一个接一个地往下推雷石滚木,阻止吐蕃士卒一时,并杀伤数百人。

  一刻钟后,准备好的雷石滚木全部推完。

  “撤退!”

  张万福下令士卒往绥戎城跑。

  绥戎城背山而建,只设三门。

  唐军跨过崎岖,分别从三门入城。

  有吐蕃士卒杀上山口时,提矛追击唐军。

  但由于数量不足,他们根本留不住唐军。

  “噗嗤……噗嗤….”

  即将追上唐军的时候,上百名经过训练的标枪兵故意落后,他们从十几步外掷出标枪。

  那些跑得快的吐蕃军多没有铠甲,瞬间被杀死三十几人,使其他吐蕃士卒畏惧,不敢再追。

  士卒全部进入后,千斤闸门放下,杜绝吐蕃强破城门。

  绥戎城正好可容纳两千五百士卒。

  而绥戎城的城墙上,有五百唐军弩手,正整装待命。

  为防止弩弦冻住,城墙上还有不少炭火,也为守城的士卒取暖。

  “攻城!”

  尚且磨来到绥戎城下,不由分说,下令攻城。

  攻城梯准备好,以此小城,蚁附攻之,旦夕可破。

  “咻咻咻!”

  但他们还未靠近绥戎城五十步,强弩雷发。

  一名名吐蕃士卒倒在雪地中,血水融化积雪。

  吐蕃士卒没有因为死亡而畏惧,前赴后继。

  他们忍着寒冷,将攻城梯冒死勾在女墙上,立志先等的勇士,一手持盾,一手持刀,全力攀爬。

  绥戎城有两丈高,由于唐军守卫充足,吐蕃士卒刚有冒头,就被数支长矛一起刺出,他们根本无从躲避,只能落城。

  唐军弩手在火前引弩,虽然有的弩弦断裂,但大部分强弩都能射出去。

  只要能打赢这场战争,即便战后擘张弩全部报废,也在所不惜。

  唐军强弩在远,长矛在近,相互交换,众志成城,使吐蕃军一时半会无法功下绥戎城。

  虽然满腔热血,但唐军除了五百弩手外,选择的两千通颊、苏毗人,人人都是十里挑一的勇士,并许以厚赏,使他们与唐军有荣辱与共之心,面对下方铺天盖地的吐蕃士卒,没有一丝惧怕。

  张万福主要在南面指挥,苏毗王子、昶青坐镇在西面、东面。

  军队大概分为两组。

  一组在城墙布防,一组在城下烤火,那火上的锅中还有香喷喷的羊肉,轮换的士卒随时可以补充体力。

  “这些苏毗人怎么这么厉害?”

  尚且磨疑惑。

  他确定这是苏毗人,毕竟吐蕃的蔡邦尚族就出自苏毗。

  但这批苏毗人极为勇猛,吐蕃武士穿着锁子甲都难以摸到女墙。

  才进攻两个时辰,城下已经尸堆如山。

  “启禀将军,大论令你一天之内,务必拿下绥戎城。大论则率领主力,西攻柏海!”

  恩兰·达札路恭派遣传令兵向尚且磨说道。

  “回去禀告大论,我一定会在一天内攻下绥戎城!”

  主力已经爬上山口,恩兰·达札路恭见绥戎城一时难以攻下,准备突袭至柏海城。

  在恩兰·达札路恭看来,柏海城才是最关键的,不能因为绥戎城反抗激烈,就贻误战机。

  唐军选择固守定戎城,说明其兵马并不是很足。

  吐蕃粮草辎重运输困难,非常看重柏海城中的资源。

  如果无视柏海城,而直接进攻苏毗、通颊、大非川,无疑是在自己后方埋下隐患。

  在恩兰·达札路恭的军令下,吐蕃主力大军入山口后,开始向西而去。

  而尚且磨一共进攻到深夜丑时,武士困倦,锐气用完,也没有攻绥戎城。

  他亲自督战,嗓子已经喊哑,但唐军的长矛锋利依旧。

  看城上站立的唐军密集,尚且磨也有些失去信心。

  但尚且磨没有停止继续进攻,他想用压力使唐军的战斗意志力崩溃。

  这些苏毗人为吐蕃效力的时候,也不见这么能打。

  “报……启禀将军,唐蕃古道上,有一支骑兵正向我们杀来,似乎是唐军的援军。”

  就在尚且磨内心煎熬的时候,一名传令兵慌慌张张地跑过来。

  巴颜喀拉山口就在唐蕃古道上。

  吐蕃只想过柏海城、绥戎城、定戎城内有唐军。

  以为唐蕃古道上不会有唐军兵马。只是派遣探马查探。

  “什么……唐军援兵有多少?”

  尚且磨大惊失色。

  他们的主力去进攻柏海城,偏偏这个时候,唐军援军到来,对他们非常不利。

  虽然他们还有几千士卒,但现士气并不高昂。

  “夜间难以探查,只知众多,他们穿着唐军的明光甲,应该是边军。”

  探马根本穿不过去地形,只能探测大概。

  “快将此消息禀告大论!”

  尚且磨立刻让传令兵向恩兰·达札路恭禀告。

  绥戎城距柏海城有一段距离,吐蕃军一时半会无法到达。

  他希望大军回援还来得及。

  他这一支军队,可以放弃进攻绥戎城,退出巴颜喀拉山口。

  但他最担心的是唐军的铁骑将去攻击主力后方。

  两军交战,最忌讳的就是腹背受敌。

  “呜呜……”

  尚且磨令号角手吹响号角。吐蕃士卒不再进攻绥戎城。

  他将数千兵马陈列在绥戎城西北部,堵住唐蕃古道南下的路,为恩兰·达札路恭回撤争取时间。

  只要恩兰·达札路恭率主力回来,他们必胜无疑。

  直到现在,尚且磨还认为吐蕃的兵马,数量远远多于大唐联军。

  但吐蕃军想堵截唐军南下,岂是容易之事?

  张万福立刻征调城中所有士卒,将储存的铁甲穿戴在身,强弩手放弃强弩,换成长矛。

  大军进行短暂休息,补充体力。

  他在等待李晟率领兵马南下。

  对吐蕃军来说,他们一天一夜未合眼,每等一刻都是煎熬。

  初战受挫,**熄灭后,士卒们不免在饥寒交迫中产生畏惧之心。

  唐军出现的比吐蕃军想象中的还要慢,天微微亮,曲环、李晟率领五千骑兵,三万大唐联军步兵到达。

  很明显,唐军为保存体力,没有急行军。

  唐军通过地势,也发现六七千吐蕃士卒在列阵等待着他们。

  而一眼望不到头的唐军,让尚且磨感受到压抑。

  他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对劲。

  “咯吱……”

  绥戎城的千斤闸门打开,两千名大唐联军士卒从诸门涌出。

  其中还有数百名身披铁甲,他们出现在吐蕃军的**后面,与李晟非常有默契地向吐蕃军夹击。

  尚且磨有预料到这种结果,他只希望大论的援军尽快到达。

  殊不知,恩兰·达札路恭也遇到大麻烦。

  南霁云率领三万大唐联军骑兵,段秀实率领三万大唐联军步兵,正在开阔的谷地等待。

  特别是南霁云的三万骑兵,主动与恩兰·达札路恭的主力纠缠在一起。让他们无法撤退。

  当恩兰·达札路恭听到尚且磨的传信后,他明白又中唐军阴谋诡计。

  这情势让他想起九年前。

  如果此时落荒而逃,大军会和以前如出一辙,必败无疑。

  所以恩兰·达札路恭选择用主力与大唐硬碰硬一战,并对尚且磨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拦住支援的唐军,以免他腹背受敌。

  只是恩兰·达札路恭和南霁云的骑兵相持半夜,并没有占据便宜。而且南霁云明显在拖延时间,没有与吐蕃决战。

  段秀实善于治军,他率领步兵靠近后,列阵互为犄角,让吐蕃军主动来攻。

  这一套进退自如的战术,唐军用得炉火纯青,让恩兰·达札路恭欲罢不能。

  当恩兰·达札路恭遇到主力的消息传递到巴颜喀拉山口时,尚且磨已与唐军战在一起。

  原来眼前的唐军不是主力,而且他们的主力已经被牵制。

  “铛铛……”

  “噗嗤…噗嗤……”

  两军厮杀,金铁交响,血液飞溅。

  这一刻,尚且磨明白吐蕃北伐大军危在旦夕。

  “突围出山口!”

  没有援军,在迫不得已下尚且磨下达突围命令。

  他希望恩兰·达札路恭也可以突围出去。

  劣势交战,寡不敌众的情况下突围。

  溃败也是必然的。

  这些雄心壮志,为一雪前耻的吐蕃少年、年轻人,步入他们父兄的后尘。

  唐军示敌以弱,利用地形狠狠地为他们上了一课。

  在尚且磨选择突围的时候,没有实战经验的吐蕃士卒一泻千里,死伤无数。

  尚且磨本想在亲卫的掩护下逃跑,但他早就被盯上。

  张万福率领数百弩兵将他拦下,一番厮杀后,张万福亲手将尚且磨的脑袋砍下来。

  主将已死,其余吐蕃士卒道心破碎,纷纷投降。

  “将俘虏关在定戎城,留下一千士卒看守。其余士卒随本将进攻吐蕃主力背后!”

  李晟下达军令,没有一丝耽搁。

  兵贵神速,即便吐蕃有十万大军,但素质参差不齐,又有众多奴隶。

  就整体而言,吐蕃的战斗力已远远不如天宝初年。

  五千骑兵和三万多步兵,以急行军的方式行进。

  虽天寒地冻,但唐军士卒眼中火焰跳动,这是对军功的渴望。

  在他们眼中,吐蕃士卒已经沦为鱼肉,谁不奋力,谁就会失去功绩。

  “唐军可恶!”

  恩兰·达札路恭又一番冲击唐军步兵阵形铩羽而归,怒不可遏地道。

  主要是唐军骑兵分为五队,一队为五千铁骑,一队为一千甲骑具装,剩下三队为轻骑。

  他们各自配合,特别是轻骑,还骚扰吐蕃士卒进攻唐军步兵。

  有时南霁云亲自率领铁骑冲阵。

  而吐蕃追击的时候,唐军又用甲骑具装将他们拦腰截断。

  为数不多的开阔谷地,成为吐蕃军的坟墓。

  吐蕃主力也是一夜未休息,在与唐军比拼意志力。

  “报…启禀大论,唐军数万步骑,正向我军后方杀来。”

  下午时分,探马为恩兰·达札路恭带来惊天噩耗。

  “唐军怎能在柏海留下十万大军?”

  恩兰·达札路恭一脸痛苦,仿佛回到大非川之战的时候。

  “前已难攻,当以撤退突围,保存实力。”

  政务大臣焦急地向恩兰·达札路恭劝说。

  明眼人都清楚,现在只能撤退,否则有全军覆没的风险。

  哪怕知道撤退的时候必死伤惨重。

  “留下两部士卒殿后,其余回头进攻后方唐军。”

  恩兰·达札路恭无奈下令。

  他不敢想象失败的后果。与大唐撕破脸,已无缓和的余地。

  即便缓和,又该缴纳多少贡品、牛羊马?

  国内老赞普和小赞普,又该如何自处?

  “呜呜……”

  号角声中,有两万名吐蕃士卒留下。

  南霁云识破吐蕃的意图,下令甲骑具装和铁骑一起冲击。

  分两队轻骑,从侧翼进攻。

  其余轻骑追击吐蕃,不给吐蕃喘息时机。

  而段秀实麾下的步兵,配合骑兵硬上。

  唐军仿若天降神兵,于雪谷凛冽寒风之中,如汹涌怒潮般冲向吐蕃步兵大阵。

  吐蕃精心构筑的防线,刚开始还能抵抗,但随着一个破绽出现,甲骑具装突入,顷刻间土崩瓦解。

  不久后,吐蕃主力又与李晟、曲环率领的兵马对上。

  唐军探马得知吐蕃意图后,大军就停止急行军,整列队形,吃牛肉干恢复体力。

  恩兰·达札路恭毫不犹豫下令大军进攻。

  似以骑突为主,灭唐骑兵。敞开道路!

  李晟率骑兵且战且退,曲环率步兵依地势阻拦。

  三万多步兵,铺开数十个方阵。

  吐蕃骑兵多次冲锋,都被步兵拦下。李晟找机会能力非常强,他骑**湛,**追击的吐蕃大将。

  吐蕃大量骑兵追击,李晟又靠在骑兵阵形之中。

  黄昏之时,段秀实、南霁云率领兵马,将吐蕃彻底合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