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淮走到已经平静下来的李秀面前:“我知道你有怨气,我也有,但军议是让你宣泄怨气的地方吗?一边论军事,一边拔刀互砍,咱们是正经的北伐军,还是什么地痞流氓?”
李秀脸颊突突**片刻,抖了抖膀子,挣脱了王雄矣与周行烈的钳制,拱手说道:“统制郎君,俺……俺知错了。”
刘淮点头:“知错就好,小乙哥。”
张小乙站起来,拱手以对。
“把李三郎打下去,亲自打他五军棍。”刘淮冷然说道:“这次处罚,并不是因为李三郎辱骂宋国楚州通判,而是因为他扰乱军议,明白吗?”
“喏!”
张小乙与李秀同时应诺,两人到了围幛外,张小乙拿过一杆长枪,就让李秀站着,打了对方五下。
众将都知道张小乙与李秀的关系,不可能下狠手,也知道刘淮此举是将此事高高拿起,轻轻放下,也就没有多劝。
刘淮环视一圈后,复又将目光投向了身前的徐宗偃,发现对方已经没有数月前的趾高气昂,浑身尘土,满眼疲惫,脸颊已经深深凹陷下去,就连那标准的文士长须此时也缺了半边,似是被火燎了。
有心想要嘲讽几句,但想了想,刘淮复又觉得无趣,直接走到魏胜身前,先是行了一礼,随即就坐到了右手第一个位置上。
陆游有些担忧的望了刘淮一眼。
刚刚李秀喝骂徐宗偃的时候,魏胜就在跟他说,忠义军现在内部对立已经十分严重了,真正能弥合双方的,也只有刘淮一人。
因为如同何伯求这些山东本土势力,是相信刘淮有割据的野心,所以会心向山东。
然而如同鱼元、雷奔这等忠义军老人,也同样相信刘淮不会放弃两淮家乡不管。
除了这两拨人之外,忠义军中,还有很大一批人相信刘淮的战略能力。
尤其是依旧没有被排斥在外,依旧可以参加军议的辛弃疾等人,在那一个混乱之夜后,他们对刘淮有一种盲目的信任。
毕竟,在这个时代,能看懂战局的人很多,但能以天下为棋盘,从**的角度分析明白天下战略之人,那就太少了。
所以,如果要南下两淮,必须得有刘淮的支持才对。
就在李秀行刑完毕,****落座之后,陆游捧着文书站了起来。
“此次大军议,由海州知州,忠义大军都统魏公主持,参与军议者共计四十人。
其中,地方官员共计六人,
沂州通判何伯求,沂州军辖张丑,莒州通判罗谷子,海州通判陆游,朐山县知县高敞,临沂知县崔**,
军官共计三十三人。
前军有统制官刘淮,统领官张白鱼、罗慎言、石七朗、王世隆,副统制李火儿于陈岛统军未至。
中军有副统制鱼元,统领官雷奔、王雄矣、庞如归、尉迟明月、周行烈。
右军有统制官张小乙,副统制李秀,统领官符公远、焦桥、傅大石。
左军有统制官董成,副统制梁千岁,统领官朱七九、华天凯、龙权。
后军有统制官张青,副统制开赵,统领官刘异、李机、李仔、郑云。
此外,还有天平军大将,辛弃疾、李铁枪、贾瑞、萧盆奴。
无法参与决议,只作为旁听人员,还有武成军总管呼延南仙,武兴军百夫长梁远儿。”
长长的名单念完,陆游稍稍喘了一口气。
其实从这份名单就可以看出很多事情了。
就比如沂州土豪,有许多人转职当了地方官,这并不是说军中已经不缺人手,而不要他们。
而是因为地方更需要稳定,需要由他们来沟通地主富户,毕竟就算作为征服者,忠义军可以用刀子打地盘,却不能用刀子来治理地方。
对土豪劣绅的审判是有必要的,但不可能将所有小地主都杀光,这样只会将他们都推到金国怀里,良家子会组团跟忠义军拼命的。
拉一派打一派才是正理。
再比如各军的战力,中军就很明显人数要膨胀的多,足有五名统领官。
前军则是一直大胜,所以军官依旧是老几位,没有人向上递补。
右军则是经历了一场伤亡重大大战,牺牲了一名统领官,到现在还没有补上。
左军人数较少,只有三名统领官。
最典型的就是后军了,张青依旧是后军的统制官,但明显已经脱离了东平军的指挥体系,麾下兵马进行了大换血,原本属于东平军的兵马被收了回去,开赵等山东义军被一股脑的塞了进来。
这无异于一个信号,张青以后就是纯粹的忠义军统制官了。
这也不意外,因为张荣最出彩的四儿子张白鱼,正在刘淮麾下当统领官,此时再送出去个老将,以及许多大浪淘沙后的老牌山东义军,也就理所当然了。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张荣在给自家儿子加筹码,让张白鱼在忠义军中有更多话语权。
玩**的心都脏,谁知道呢?
至于天平军那三名大将,自然也是有些说法的。
辛弃疾与李铁枪自然不用说,这次耿京亲自赶来会盟之时,对二人的功劳大加赞赏,并当场许诺了副都统与总管的官职,让两人有些哭笑不得。
至于耶律兴哥实在是太特殊了,他的契丹部族很难拆山头,所以耿京即便整军粗糙,却也没有动他们,只是依旧让契丹部族作为外样而存在。
在经历了一场私下交心后,耿京继续将辛弃疾与李铁枪二人留在了忠义军,并且调拨过来一批轮换兵马,由贾瑞统军而至,让他们继续听从魏胜的调遣。
至于耶律兴哥,他麾下的契丹兵马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远离部族,留下一名副将萧盆奴后,就带着缴获来的牛羊战马回到了费县,准备接下来的对兖州及东平府的战事了。
这倒不是耿京有什么大无畏的国际主义精神,而是狗头军师张安国给耿京出的一举数得的锦囊妙计。
其一,可以继续让辛弃疾与李铁枪两大山头游离在外,这也不是说不要这两个人及其数千兵马了,而是要在耿大头领打过几次大仗,地位稳固之后,再从容将他们召回,彼时对谁都好。
其二,忠义军与东平军这架势肯定是要南下助宋了,天平军所在的位置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全军南下,却也不能不让赵官家小瞧了他们的忠义。
所谓功大莫过于救驾,忠义军南下两淮,可是在宋国朝廷眼皮子底下打仗。天平军哪怕收复了汴梁,功劳也比不上眼前卖力之人啊。
所以,天平军也必然要出兵的,也要让赵宋官家见识他的忠肝义胆。否则那封奏疏岂不是白署名了吗?
其三,即便耿京没有什么战略眼光,却也知道绝对不能让金国在两淮站稳脚跟,对山东实行大包围。形势到了那般,山东义军真的只有鱼死网破一个下场了。
其四,还能坑魏胜一笔军械粮草,这倒不是因为耿京贪婪无度,而是一县之地实在是养不起天平军如此多的人,他接下来除了要在泰安建立霸府统治外,还要跟盘踞在东平府的石盏斜也死磕,的确是需要这些物资。
这些小心思确实有些用处,却是太拙劣了,以至于人人都能看出来。
在刘淮看来,如果他是耿京,就会明明白白告诉辛弃疾与李铁枪,就是要拆他们的山头,就是要让他们在外面避风头,就是要让他们南下为天平军立功。
我的左右虚位以待,等到你们二人得胜归来的时候,你们依然能按照功劳等高位,获得相应的**地位。
现在遮遮掩掩,反而有些小家子气。
至于天平军贾瑞,可以说他是监军,但更多的是因为这厮是个狂热的大宋拥护者,言必称圣上,动辄咱们大宋如何如何,鬼知道他经历过什么,塑造了这么个性格。
正如历史上那般,此次贾瑞坚决要南下,谁劝都不好使,也因此,耿京就干脆将其派出来,并且为辛弃疾补齐了三千兵马。
至于呼延南仙与梁远儿,那就更简单了,因为他们到现在为止,其实还没有被吸纳入忠义军的体系。
就如同王雄矣一般,只有在并肩作战几次之后,才会有正式的接纳。
投名状嘛,无论是土匪还是正经大军都是通用的。
就在刘淮正在环视诸将,并认真记录每个人的时候,陆游继续开口:“两淮局势,徐通判知之甚详,还请徐通判为我等讲解一二。”
李秀脸颊突突**片刻,抖了抖膀子,挣脱了王雄矣与周行烈的钳制,拱手说道:“统制郎君,俺……俺知错了。”
刘淮点头:“知错就好,小乙哥。”
张小乙站起来,拱手以对。
“把李三郎打下去,亲自打他五军棍。”刘淮冷然说道:“这次处罚,并不是因为李三郎辱骂宋国楚州通判,而是因为他扰乱军议,明白吗?”
“喏!”
张小乙与李秀同时应诺,两人到了围幛外,张小乙拿过一杆长枪,就让李秀站着,打了对方五下。
众将都知道张小乙与李秀的关系,不可能下狠手,也知道刘淮此举是将此事高高拿起,轻轻放下,也就没有多劝。
刘淮环视一圈后,复又将目光投向了身前的徐宗偃,发现对方已经没有数月前的趾高气昂,浑身尘土,满眼疲惫,脸颊已经深深凹陷下去,就连那标准的文士长须此时也缺了半边,似是被火燎了。
有心想要嘲讽几句,但想了想,刘淮复又觉得无趣,直接走到魏胜身前,先是行了一礼,随即就坐到了右手第一个位置上。
陆游有些担忧的望了刘淮一眼。
刚刚李秀喝骂徐宗偃的时候,魏胜就在跟他说,忠义军现在内部对立已经十分严重了,真正能弥合双方的,也只有刘淮一人。
因为如同何伯求这些山东本土势力,是相信刘淮有割据的野心,所以会心向山东。
然而如同鱼元、雷奔这等忠义军老人,也同样相信刘淮不会放弃两淮家乡不管。
除了这两拨人之外,忠义军中,还有很大一批人相信刘淮的战略能力。
尤其是依旧没有被排斥在外,依旧可以参加军议的辛弃疾等人,在那一个混乱之夜后,他们对刘淮有一种盲目的信任。
毕竟,在这个时代,能看懂战局的人很多,但能以天下为棋盘,从**的角度分析明白天下战略之人,那就太少了。
所以,如果要南下两淮,必须得有刘淮的支持才对。
就在李秀行刑完毕,****落座之后,陆游捧着文书站了起来。
“此次大军议,由海州知州,忠义大军都统魏公主持,参与军议者共计四十人。
其中,地方官员共计六人,
沂州通判何伯求,沂州军辖张丑,莒州通判罗谷子,海州通判陆游,朐山县知县高敞,临沂知县崔**,
军官共计三十三人。
前军有统制官刘淮,统领官张白鱼、罗慎言、石七朗、王世隆,副统制李火儿于陈岛统军未至。
中军有副统制鱼元,统领官雷奔、王雄矣、庞如归、尉迟明月、周行烈。
右军有统制官张小乙,副统制李秀,统领官符公远、焦桥、傅大石。
左军有统制官董成,副统制梁千岁,统领官朱七九、华天凯、龙权。
后军有统制官张青,副统制开赵,统领官刘异、李机、李仔、郑云。
此外,还有天平军大将,辛弃疾、李铁枪、贾瑞、萧盆奴。
无法参与决议,只作为旁听人员,还有武成军总管呼延南仙,武兴军百夫长梁远儿。”
长长的名单念完,陆游稍稍喘了一口气。
其实从这份名单就可以看出很多事情了。
就比如沂州土豪,有许多人转职当了地方官,这并不是说军中已经不缺人手,而不要他们。
而是因为地方更需要稳定,需要由他们来沟通地主富户,毕竟就算作为征服者,忠义军可以用刀子打地盘,却不能用刀子来治理地方。
对土豪劣绅的审判是有必要的,但不可能将所有小地主都杀光,这样只会将他们都推到金国怀里,良家子会组团跟忠义军拼命的。
拉一派打一派才是正理。
再比如各军的战力,中军就很明显人数要膨胀的多,足有五名统领官。
前军则是一直大胜,所以军官依旧是老几位,没有人向上递补。
右军则是经历了一场伤亡重大大战,牺牲了一名统领官,到现在还没有补上。
左军人数较少,只有三名统领官。
最典型的就是后军了,张青依旧是后军的统制官,但明显已经脱离了东平军的指挥体系,麾下兵马进行了大换血,原本属于东平军的兵马被收了回去,开赵等山东义军被一股脑的塞了进来。
这无异于一个信号,张青以后就是纯粹的忠义军统制官了。
这也不意外,因为张荣最出彩的四儿子张白鱼,正在刘淮麾下当统领官,此时再送出去个老将,以及许多大浪淘沙后的老牌山东义军,也就理所当然了。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张荣在给自家儿子加筹码,让张白鱼在忠义军中有更多话语权。
玩**的心都脏,谁知道呢?
至于天平军那三名大将,自然也是有些说法的。
辛弃疾与李铁枪自然不用说,这次耿京亲自赶来会盟之时,对二人的功劳大加赞赏,并当场许诺了副都统与总管的官职,让两人有些哭笑不得。
至于耶律兴哥实在是太特殊了,他的契丹部族很难拆山头,所以耿京即便整军粗糙,却也没有动他们,只是依旧让契丹部族作为外样而存在。
在经历了一场私下交心后,耿京继续将辛弃疾与李铁枪二人留在了忠义军,并且调拨过来一批轮换兵马,由贾瑞统军而至,让他们继续听从魏胜的调遣。
至于耶律兴哥,他麾下的契丹兵马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远离部族,留下一名副将萧盆奴后,就带着缴获来的牛羊战马回到了费县,准备接下来的对兖州及东平府的战事了。
这倒不是耿京有什么大无畏的国际主义精神,而是狗头军师张安国给耿京出的一举数得的锦囊妙计。
其一,可以继续让辛弃疾与李铁枪两大山头游离在外,这也不是说不要这两个人及其数千兵马了,而是要在耿大头领打过几次大仗,地位稳固之后,再从容将他们召回,彼时对谁都好。
其二,忠义军与东平军这架势肯定是要南下助宋了,天平军所在的位置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全军南下,却也不能不让赵官家小瞧了他们的忠义。
所谓功大莫过于救驾,忠义军南下两淮,可是在宋国朝廷眼皮子底下打仗。天平军哪怕收复了汴梁,功劳也比不上眼前卖力之人啊。
所以,天平军也必然要出兵的,也要让赵宋官家见识他的忠肝义胆。否则那封奏疏岂不是白署名了吗?
其三,即便耿京没有什么战略眼光,却也知道绝对不能让金国在两淮站稳脚跟,对山东实行大包围。形势到了那般,山东义军真的只有鱼死网破一个下场了。
其四,还能坑魏胜一笔军械粮草,这倒不是因为耿京贪婪无度,而是一县之地实在是养不起天平军如此多的人,他接下来除了要在泰安建立霸府统治外,还要跟盘踞在东平府的石盏斜也死磕,的确是需要这些物资。
这些小心思确实有些用处,却是太拙劣了,以至于人人都能看出来。
在刘淮看来,如果他是耿京,就会明明白白告诉辛弃疾与李铁枪,就是要拆他们的山头,就是要让他们在外面避风头,就是要让他们南下为天平军立功。
我的左右虚位以待,等到你们二人得胜归来的时候,你们依然能按照功劳等高位,获得相应的**地位。
现在遮遮掩掩,反而有些小家子气。
至于天平军贾瑞,可以说他是监军,但更多的是因为这厮是个狂热的大宋拥护者,言必称圣上,动辄咱们大宋如何如何,鬼知道他经历过什么,塑造了这么个性格。
正如历史上那般,此次贾瑞坚决要南下,谁劝都不好使,也因此,耿京就干脆将其派出来,并且为辛弃疾补齐了三千兵马。
至于呼延南仙与梁远儿,那就更简单了,因为他们到现在为止,其实还没有被吸纳入忠义军的体系。
就如同王雄矣一般,只有在并肩作战几次之后,才会有正式的接纳。
投名状嘛,无论是土匪还是正经大军都是通用的。
就在刘淮正在环视诸将,并认真记录每个人的时候,陆游继续开口:“两淮局势,徐通判知之甚详,还请徐通判为我等讲解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