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十一章 大江东西共争先

小说:将北伐进行到底 作者:陈恶禅 更新时间:2025-02-10 09:10:18 源网站:2k小说网
  在这个时代,即便是士气高昂,训练有素的军队也很难以大军形势立即作大规模机动。

  组织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路况也不足以支撑数万大军同时行动。

  现在是冬日还是好的,河流水势较小,如果是春夏河水充沛之时,那就更是难行了。

  被困扰的不只是金军,山东义军们也同样在大江以南艰难行军。即便有宋国本地官府的协助,有向导不断引路,而且有大江作为标志物,作为外来者的山东义军也很难做到快速机动。

  十一月六日,在五千精锐刚刚越过江宁身前的秦淮河时,刘淮又接到了一个坏消息。

  金国水军分出了一部分,百余艘舰船正在逆流而上,此时也已经越过了建康府。

  建康水军总管张广真的如同所有人所料,缩了卵蛋,没有派遣水军前去阻拦。

  “很明显了,采石那边的确出了大问题。”刘淮对辛弃疾说道:“金军此去,就是在采石窥得了机会。”

  辛弃疾捏着马缰绳的手微微用力,想要说什么,却回头望了一眼正在行军的山东义军,叹了口气说道:“大郎,即便咱们军中有许多牛马牲口,现在的行军速度已经是最快了,再快我担心即便是到了采石,也无法作战的。”

  刘淮点头:“五郎说的是,现在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要在东采石有军事力量投射,多寡倒是无所谓,但必须得有。”

  辛弃疾对刘淮时常蹦出的新奇言论已经见怪不怪:“那大郎的意思……”

  “我率五百飞虎精骑先行一步,五郎在此率军前行,只要能在与江北金贼差不多时间赶到即可。”

  刘淮的说法很简单,但辛弃疾还是有些忧虑:“所谓南船北马,江南水道纵横,过于多了,尤其那些小河沟子还得浮马而渡,你就不怕将飞虎军跑废了?”

  刘淮摇头:“没办法了,只能是一路行军,一路安置难以前行的军士了,哪怕最后只带一百骑抵达东采石,那也是好的。五郎,你在我身后一路收拢他们。”

  辛弃疾艰难点头。

  哪怕后世的铁军在强行军的时候,都会一路有人掉队,更何况是古典时代的军队。

  然而辛弃疾还是有些忧虑。

  刘淮脸皮极厚,时时刻刻觉得我是穿越者,我本事最大,所以你们想要抗金就全都得听我的,所以他无论接手谁的兵权都毫不在意。

  天平军、东平军甚至宋军,刘淮都曾经指挥过。

  但辛弃疾不同,他是天平军的将领,从来没有指挥过别的军队,本能有些担心,如同罗慎言、王世隆这些将领,会不会服从命令。

  然而他转念一想,管特么这么多干嘛?只要持心中正,光明正大,就算这些人不服从军令,那也是对方的罪责。

  想到这里,辛弃疾咬牙说道:“遵将令。”

  刘淮点头,回身召集了几名将官,下达完军令之后,直接挥手招呼上飞虎军统制张白鱼,点起精骑,一人三马,极速向西,并随着长江转向,南下当涂。

  且说,长江在建康府以东是由西向东,而在建康府以西,则是由西南流向东北。

  所以,从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又被称为江东。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这个江东。

  事实上,项羽自刎之地乌江就在左近,刘淮在建康府与当涂路程最中间时,只要隔着大江眺望,就能看到乌江县。

  但到了此时,谁都没有心情来感时伤古了,刘淮也是同样如此。

  如果真有这个想法,还不是速速抵达采石矶,在彼处凭吊一下捉月而死的李白呢!

  南船北**说法自然不是错的。

  江南在经历大开发之后,已经不像前汉时期到处都是沼泽湖泊,然而浇灌水田的河流沟渠却是太多了一些。

  哪怕这些沟渠在冬日干涸,也足以迟滞行军的大股兵马了。

  非战斗减员也随之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这倒不是说有人开小差,毕竟飞虎军是精锐甲骑,各方面待遇都很高,不至于在口音都不对的异乡耍小心眼。而是说趟过冰冷的小河,走过不太稳固的小桥后,即便在官道上疾驰,无论人还是战马,力气都会飞快消耗。

  这百里路途,竟然一日之间才行进了一半多一些,只是七十里出头。

  刘淮此时也不得不下令收拢兵马,暂且歇息。

  还好的是,江南毕竟是宋国的统治核心,也是富庶之地,刘淮有刘锜的任命文书,又有州府官员一路引导,所以沿途州府设置的军站也对他开放,倒也不至于早早就得建立营垒,砍柴作饭。

  清点了兵马之后,刘淮才发现,一路急行军,此时哪怕是精锐的飞虎军也已经只剩下三百余人,俱是人困马乏。

  刘淮无奈,只能精选出百余最精锐的骑兵,在第二日天才蒙蒙亮的时候,就再次极速向南进军。

  剩下的二百骑则是分出陈文本作统军,多休整几个时辰之后再行军。

  不过出乎刘淮预料的事,接下来的路程竟然好走了许多。

  与刚刚从太平州赶来的向导细细交谈之后方才得知,当涂左近商贸发达,在宋金和议之后,边境契场就开在了寿春。也就随即形成了寿春—合肥—当涂这一线的贸易网络。

  也因此,到了太平州之后,官道就要比其他地方平整许多了。

  这就是人生地不熟的坏处了,许多对于本地人是常识的东西,对于他这个山东来客都是战争迷雾。

  虽然有向导指引,但向导也不是万能的,他只能说大略规划出相应的线路,并且有问必答而已,哪里有主动发现路况对战事影响的本事?

  宋金已经停战二十年了,就算宋金大战的时候,江南也是很少被波及的,寻常吏员根本就没有军事经验。

  刘淮也有些懊恼,早知道如此,就应该让全军拼着疲累加速行军,到了太平州的官道之后再一边行军整队,一边就地征发马车来运输粮草。

  不过说这些都已经晚了。

  事已至此,刘淮遣人只能将军情一路向后传递,随即带着麾下百余精骑在官道上疾驰,向着三十里外的东采石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