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三日,就在大怀贞要发狠出兵之时,靖难大军终于完成了新一轮的整军与战利品清点。
靖难大军也顺势完成了新一轮扩编,战兵到了一万两千余。
兵源除了来自于一路上收拢的签军民夫,也是来自于在周边打游击的各路宋军溃兵。
宋国自从南渡之后,异地兵役制度就已经名存实亡,两淮都是国家边疆,也就没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必要了。
与之相应的,则是宋军各路兵马在募兵的时候都习惯于就近招募,一方面招募起来方便,另一方面士卒也可以不用远离家乡。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军中很快就出现了团团伙伙以及各路乡党。当然,宋国的体制摆在这里,宋军不可能出现五代时魏博牙军的情况,但在宋军溃败之后,这些宋军往往也会一哄而散,去回到自家家乡,一边保卫乡梓,一边观察局势,不会有散而复聚的韧性。
然而这一次金军也确实太不做人,只是一味的劫掠,连基础的安民工作都不去做,连带着投靠金国的伪军军纪也迅速败坏。
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蓖。
与金军相比,这些伪军兼顾敌、匪、兵三种特制,刮起地皮来那是毫不手软。
金军能抢的地方,伪军也跟着抢,金军没有时间顾及的地方,伪军更要去抢。
这也就导致了伪军除了家乡驻地宽容一些,对周围百姓下手更黑。
吕元化之所以投降,也是在看到局势无望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否则东关也绝对没有好下场。
当然,蓝君皓到最后暗中反了吕元化,也跟这厮只是保东关,而没有想办法保巢县有关。
而那些被毁灭的村镇也是溃败宋军的家乡,这些宋军能跑,但普通乡亲却是跑不了,一来二去,周边宋军都与金军有了血海深仇。
靖难大军攻下巢县之后,还没有竖起招兵旗帜,就有在周边山上落草的溃兵前来投军,而在消息扩散之后,终于在昨夜来了一个重量人物。
在尉子桥奋战至死的宋国资历大将、破敌军统制姚兴之孙姚不平率领近千残兵,前来投军。
这迅速引起了全军瞩目。
姚兴可是从靖康年间就崭露头角的大将,此次姚兴父子在尉子桥以寡击众,死状之惨烈,以至于完颜亮见了都得赞叹一句:如果宋国有十名如同姚兴一样大将,那么我军如何敢前进呢?
现在姚兴父子都死了,年仅十八的孙子姚不平依旧要率军与金贼拼命,如何不让人动容?
刘淮亲自迎接了姚不平之后,复又有了为难。
因为姚不平虽然是姚兴的孙子,但年纪摆在这里,军中资历只是个百人都头而已。即便他带来了近千宋军,却也不可能真的让他当个统制官,与张小乙等人平起平坐。
甚至统领官都不成。
临战之时,他麾下数百人若是进退失据,很可能会把整个战局葬送掉。
这不是不相信姚不平的抗金之心,纯粹是能力问题。
姚不平似乎也看出了刘淮的犹疑,或者这名突遭变故的年轻人已经变得极为成熟稳重,立即就说愿为刘淮帐下一什长,只求跟着靖难大军杀金贼。
对于姚不平来说,父祖之死不仅仅是殁于金人之手那么简单,更是由于以王权为代表的宋军无耻出卖。
姚不平最先要做的事情不是要投军报仇,而是要找到可以投效的对象。
最起码不要时时刻刻提防着友军出卖。
原本他还想去投靠刘锜或者李显忠,可谁让此时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决绝渡江的是靖难大军呢?
刘淮思量片刻,干脆将话与姚不平说开。
靖难大军可以另外再成立一军,甚至在体系之外再成立一支破敌军,让姚不平继承他祖父的官职的同时,他带来的那几百宋军也有了去处。
但这支破敌军军事架构都不全,肯定不能与张小乙所率的那一支相比,所以只能执行维持治安,守卫城池之类的二线任务。接下来的战事中,也肯定不能让他们参与重大攻势。
另一个办法则是让姚不平带着三五十个马术精湛武艺高强的心腹,到飞虎军中当刘淮的亲卫,其余兵马则打散吸收进靖难大军中。
这的确有趁火打劫之嫌,而且是打姚不平的劫,很容易起什么流言蜚语,让宋军感到不齿。
但刘淮依旧摆出一副光明正大的态度,将一切拿到台面上明明白白的说。这也就导致了无论是姚不平还是其余几个军头都有些慌乱。
在简单商议了一番之后,姚不平还是选择了第二条路,成为了飞虎军中的一名队将。
本质上来说,这些宋军残兵还是想要跟金军决死的,否则没必要来靖难大军中受罪。
金国攻入两淮的兵马不多,只能控制交通要道。宋军残兵如果不想抗金,联合起来割据一两个县城作威作福还是能做到的。
也因此,理论上最优待的第一个选项,姚不平反而不想选。
我参军就是为了杀金贼的,你若不让我上战场,我为何要加入你们靖难大军?
摆平了姚不平之后,其余人就好说了。
在一番扩军之下,靖难大军的人数急速膨胀,军册也终于在这日上午被加班加点的赶制了出来。
飞虎军扩军到八百人,暂为张白鱼所率。
雷奔所部选锋军扩军到八百人。
张小乙所部破敌军扩军到两千人。
石七朗所部前军扩军到一千五百人。
罗慎言所部左军扩军到一千七百人。
王世隆所部右军扩军到两千人。
辛弃疾所部天平军扩军到三千五百人。
原本渡江的七千兵马几乎扩充了一倍。
这几乎必然会造成战斗力下降,即便扩充的兵马大多数都是有一定军事经验的宋军与签军,他们看得懂旗号,听得懂鼓吹,也上过阵见过血,然而军事架构与配合却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然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不扩军,莫说应对接下来的战事,就连收拢过来的各路宋军都无法安置。人不吃饭是要闹事的,更别说这些手中有刀之人了,可靖难大军总不能养着这群人吃白饭,所以吸纳到军中,乃至于分成上下两军势在必行。
不过靖难大军有一点优势,那就是着重培养过普通士卒的军事与文化知识,有大量的基层军官储备,只能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以老带新,尽快成军。
至于军械粮草马匹,那就更多了。
算上裕溪口对战武锐军第一猛安时的缴获,靖难大军一共缴获了五千领全身甲,其中不用修改,直接就可以用的足有三千领。这其中不止有金军标志性的葫芦盔,还有许多是宋军常用的凤翅盔与笠型盔,明显是从合肥等重镇武库中抢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四千把神臂弓,四十万支箭矢,三千把长刀,八千杆长枪,一千把大斧,杂七杂八的武器一时间也难以分类完毕。
至于马骡也有许多,减去轻伤的畜生,主力战马缴获了七百余匹,大部分是由武锐军第一猛安倾情奉献。
他们最起码有五个谋克下马步战,导致他们的战马几乎没有参战,被飞虎军甲骑一锅端了。
次一等的备马也有千余匹。
牛骡驴子大约有三千多匹,大多数都是从金军水寨中缴获的。这些牛骡自然也都是从淮西征发的,金军在这方面搜刮得还是比较彻底的,因为牛骡不仅仅是重要转运工具,更是荤腥,可以用来打牙祭。
刘淮现在找些大车,就能组成一支机动性尚可的骡马军团。
还有甲片、绳索、皮子等许多零碎的军备物资,一时间清点不完。
至于粮食、布匹、冬衣那就更多了。以至于巢县与东关放粮赈灾,并且留足四个月军粮之后,还剩下许多封锁在仓城中,以作备用。
这可是维持前线三万余正军外加数万签军的粮草物资,现在全都让靖难大军拿下了。
这些人马物资,就是刘淮钉死在巢县的本钱了。
但还是不够,所有战略的成功与否,都还得看是否能撑得住金国正军的打击。
靖难大军也顺势完成了新一轮扩编,战兵到了一万两千余。
兵源除了来自于一路上收拢的签军民夫,也是来自于在周边打游击的各路宋军溃兵。
宋国自从南渡之后,异地兵役制度就已经名存实亡,两淮都是国家边疆,也就没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必要了。
与之相应的,则是宋军各路兵马在募兵的时候都习惯于就近招募,一方面招募起来方便,另一方面士卒也可以不用远离家乡。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军中很快就出现了团团伙伙以及各路乡党。当然,宋国的体制摆在这里,宋军不可能出现五代时魏博牙军的情况,但在宋军溃败之后,这些宋军往往也会一哄而散,去回到自家家乡,一边保卫乡梓,一边观察局势,不会有散而复聚的韧性。
然而这一次金军也确实太不做人,只是一味的劫掠,连基础的安民工作都不去做,连带着投靠金国的伪军军纪也迅速败坏。
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蓖。
与金军相比,这些伪军兼顾敌、匪、兵三种特制,刮起地皮来那是毫不手软。
金军能抢的地方,伪军也跟着抢,金军没有时间顾及的地方,伪军更要去抢。
这也就导致了伪军除了家乡驻地宽容一些,对周围百姓下手更黑。
吕元化之所以投降,也是在看到局势无望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否则东关也绝对没有好下场。
当然,蓝君皓到最后暗中反了吕元化,也跟这厮只是保东关,而没有想办法保巢县有关。
而那些被毁灭的村镇也是溃败宋军的家乡,这些宋军能跑,但普通乡亲却是跑不了,一来二去,周边宋军都与金军有了血海深仇。
靖难大军攻下巢县之后,还没有竖起招兵旗帜,就有在周边山上落草的溃兵前来投军,而在消息扩散之后,终于在昨夜来了一个重量人物。
在尉子桥奋战至死的宋国资历大将、破敌军统制姚兴之孙姚不平率领近千残兵,前来投军。
这迅速引起了全军瞩目。
姚兴可是从靖康年间就崭露头角的大将,此次姚兴父子在尉子桥以寡击众,死状之惨烈,以至于完颜亮见了都得赞叹一句:如果宋国有十名如同姚兴一样大将,那么我军如何敢前进呢?
现在姚兴父子都死了,年仅十八的孙子姚不平依旧要率军与金贼拼命,如何不让人动容?
刘淮亲自迎接了姚不平之后,复又有了为难。
因为姚不平虽然是姚兴的孙子,但年纪摆在这里,军中资历只是个百人都头而已。即便他带来了近千宋军,却也不可能真的让他当个统制官,与张小乙等人平起平坐。
甚至统领官都不成。
临战之时,他麾下数百人若是进退失据,很可能会把整个战局葬送掉。
这不是不相信姚不平的抗金之心,纯粹是能力问题。
姚不平似乎也看出了刘淮的犹疑,或者这名突遭变故的年轻人已经变得极为成熟稳重,立即就说愿为刘淮帐下一什长,只求跟着靖难大军杀金贼。
对于姚不平来说,父祖之死不仅仅是殁于金人之手那么简单,更是由于以王权为代表的宋军无耻出卖。
姚不平最先要做的事情不是要投军报仇,而是要找到可以投效的对象。
最起码不要时时刻刻提防着友军出卖。
原本他还想去投靠刘锜或者李显忠,可谁让此时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决绝渡江的是靖难大军呢?
刘淮思量片刻,干脆将话与姚不平说开。
靖难大军可以另外再成立一军,甚至在体系之外再成立一支破敌军,让姚不平继承他祖父的官职的同时,他带来的那几百宋军也有了去处。
但这支破敌军军事架构都不全,肯定不能与张小乙所率的那一支相比,所以只能执行维持治安,守卫城池之类的二线任务。接下来的战事中,也肯定不能让他们参与重大攻势。
另一个办法则是让姚不平带着三五十个马术精湛武艺高强的心腹,到飞虎军中当刘淮的亲卫,其余兵马则打散吸收进靖难大军中。
这的确有趁火打劫之嫌,而且是打姚不平的劫,很容易起什么流言蜚语,让宋军感到不齿。
但刘淮依旧摆出一副光明正大的态度,将一切拿到台面上明明白白的说。这也就导致了无论是姚不平还是其余几个军头都有些慌乱。
在简单商议了一番之后,姚不平还是选择了第二条路,成为了飞虎军中的一名队将。
本质上来说,这些宋军残兵还是想要跟金军决死的,否则没必要来靖难大军中受罪。
金国攻入两淮的兵马不多,只能控制交通要道。宋军残兵如果不想抗金,联合起来割据一两个县城作威作福还是能做到的。
也因此,理论上最优待的第一个选项,姚不平反而不想选。
我参军就是为了杀金贼的,你若不让我上战场,我为何要加入你们靖难大军?
摆平了姚不平之后,其余人就好说了。
在一番扩军之下,靖难大军的人数急速膨胀,军册也终于在这日上午被加班加点的赶制了出来。
飞虎军扩军到八百人,暂为张白鱼所率。
雷奔所部选锋军扩军到八百人。
张小乙所部破敌军扩军到两千人。
石七朗所部前军扩军到一千五百人。
罗慎言所部左军扩军到一千七百人。
王世隆所部右军扩军到两千人。
辛弃疾所部天平军扩军到三千五百人。
原本渡江的七千兵马几乎扩充了一倍。
这几乎必然会造成战斗力下降,即便扩充的兵马大多数都是有一定军事经验的宋军与签军,他们看得懂旗号,听得懂鼓吹,也上过阵见过血,然而军事架构与配合却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然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不扩军,莫说应对接下来的战事,就连收拢过来的各路宋军都无法安置。人不吃饭是要闹事的,更别说这些手中有刀之人了,可靖难大军总不能养着这群人吃白饭,所以吸纳到军中,乃至于分成上下两军势在必行。
不过靖难大军有一点优势,那就是着重培养过普通士卒的军事与文化知识,有大量的基层军官储备,只能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以老带新,尽快成军。
至于军械粮草马匹,那就更多了。
算上裕溪口对战武锐军第一猛安时的缴获,靖难大军一共缴获了五千领全身甲,其中不用修改,直接就可以用的足有三千领。这其中不止有金军标志性的葫芦盔,还有许多是宋军常用的凤翅盔与笠型盔,明显是从合肥等重镇武库中抢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四千把神臂弓,四十万支箭矢,三千把长刀,八千杆长枪,一千把大斧,杂七杂八的武器一时间也难以分类完毕。
至于马骡也有许多,减去轻伤的畜生,主力战马缴获了七百余匹,大部分是由武锐军第一猛安倾情奉献。
他们最起码有五个谋克下马步战,导致他们的战马几乎没有参战,被飞虎军甲骑一锅端了。
次一等的备马也有千余匹。
牛骡驴子大约有三千多匹,大多数都是从金军水寨中缴获的。这些牛骡自然也都是从淮西征发的,金军在这方面搜刮得还是比较彻底的,因为牛骡不仅仅是重要转运工具,更是荤腥,可以用来打牙祭。
刘淮现在找些大车,就能组成一支机动性尚可的骡马军团。
还有甲片、绳索、皮子等许多零碎的军备物资,一时间清点不完。
至于粮食、布匹、冬衣那就更多了。以至于巢县与东关放粮赈灾,并且留足四个月军粮之后,还剩下许多封锁在仓城中,以作备用。
这可是维持前线三万余正军外加数万签军的粮草物资,现在全都让靖难大军拿下了。
这些人马物资,就是刘淮钉死在巢县的本钱了。
但还是不够,所有战略的成功与否,都还得看是否能撑得住金国正军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