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464章 中期调度

小说:我父刘玄德 作者:网文老大爷 更新时间:2025-02-18 01:50:09 源网站:新笔趣阁
  彼时,公安、乐乡两地的兵力早已被抽调得一干二净,城中只剩下寥寥一二百当地的县吏壮丁。

  听说了扬州军大举西来,已经拿下了对岸的津乡港口,大军合围江陵等消息,这些人面色惊恐、神情紧张,日夜惊魂不定的关注着大江上的动静,勉强还维持着城内的秩序。

  只是饶是如此,城中百姓依旧人心惶惶,街道上弥漫着一股压抑而又不安的气息,不断有豪门大家,商户百姓逃出城去。

  此刻,蒋钦、董袭两人分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奔赴而来,那错落有致的舰队、飞扬的军旗,彰显着扬州军强大的军威。

  这两处江港城市的守军,看着城外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自知实力悬殊,根本没做任何抵抗,便匆忙打开城门,高举降旗投降。

  乐乡与公安相比,规模要小上许多,城墙高度也远不如公安。而且,乐乡城并没有从大江中引水作为护城河,这在防御上明显处于劣势。

  董袭深知乐乡城的防御弱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仅仅在乐乡留驻了一千水军,并郑重地赋予他们战时自主撤离的权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而在公安这边,蒋钦则是率领全军入驻,掌控全城。在安顿好军队后,他立刻派了一名机敏的信使,快船加帆的返回津乡,向周泰及太史慈、赵云回禀军情。

  两日后,江陵城中的太史慈收到了来自对岸的消息,得知孱陵已经被蒯越的前军所占领,后续大队人马也已顺利入城。

  对方似乎已经知晓公安和乐乡被扬州军所占的情况,却并没有分兵前来争夺这两地,而是派出士兵下乡四处征集粮草,目的是充实孱陵的府库,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做好充足的物资准备。

  太史慈得到消息后,迅速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果断下令放弃乐乡。

  不过同时,太史慈也要求周泰援助董袭,一起将乐乡的人口和物资全部转运至江陵、津乡,避免这些资源落入敌军之手。

  同时,他派出赵云麾下许定所部的一个营兵力,火速前往驻守乐安,以替换蒋钦所部水军。

  在此之后,太史慈一边密切关注着孱陵蒯越所部的一举一动,仔细寻找可能出现的战机,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刘封新的命令,时刻准备应对战局的变化。

  西边的消息如疾风一般,迅速送达至刘封的案头。

  他展开那封情报,目光快速扫过字里行间

  片刻之后,刘封脸上的神情逐渐变得有些哭笑不得,满是无奈与诧异。

  刘封心中暗自感叹,喃喃自语道:“这战事当真如变幻莫测的风云,关键之处稍有变动,便足以令整个战局天翻地覆啊!”

  就拿这西线的战事来说,蒯越坐拥大军,却在面对周泰时畏缩不前,不敢正面交锋,反而选择弃水路、走陆路,狼狈逃往孱陵,以求一时的苟安。

  这等举动,着实让身为后来人的刘封始料未及。

  在刘封的认知里,蒯越那可是智略过人的奇才,向来善于谋划,决断果敢,还时常能想出奇策妙计,扭转局势。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蒯越竟会做出逃亡孱陵这种看似权宜之计,实则自陷死敌,治标不治本的决策。

  然而,蒯越这一意外之举,也给刘封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原本,刘封精心制定的预定计划是,先集中兵力,一举歼灭蒯越率领的荆北征讨军,然后再集结全部力量,挥师北上,进取襄阳。

  可如今,蒯越带着这庞大的兵力,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死死地陷在孱陵。

  虽说蒯越此时身处绝境,可短时间内,刘封却难以找到有效的办法将其解决,这让他头疼不已。

  “来人呐!”

  刘封提高了声音,大声吩咐道:“速速去请诸葛先生和陆先生前来议事。”

  不多时,诸葛亮和陆逊便匆匆赶来,进入房间。

  刘封也不绕弯子,直接将西线的问题以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告知了两人。

  “孔明,伯言,如今局势大变,我们的计划也已发生了重大改变。”

  刘封目光深邃地看着两人,神情严肃地说道,“当务之急,必须对计划做出改动,否则将难以为继。”

  诸葛亮和陆逊二人对整个大计划都了然于心,此刻,他们也都十分赞同刘封的看法。

  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处理困守在孱陵的蒯越集团。

  一时间,房间里变得安静了起来,诸葛亮和陆逊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刘封在心底里,自然是对诸葛亮更加信任,期许最高的。

  但在这个阶段,他其实内心更期待能听听陆逊的意见。

  诸葛亮和陆逊皆是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双全,可诸葛亮如今还十分年轻,在军略一道中,缺乏经验。而陆逊在这方面,则有着明显的优势。

  陆家身为江东的世家大族,族中所拥有的族兵数量,远远超过诸葛家。更不用说,当年宛城曾被袁术围攻长达两年之久,陆逊当时就在陆康府上,耳濡目染之下,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许久之后,诸葛亮率先打破了沉默。

  他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主公,以亮之见,或许我们可以派人前去与蒯越联系,试探一下他的心思。如今,太史将军传来的战报显示,江陵以下的区域已被我们掌控,刘琦也落入了我们手中。我们是否可以请刘琦公子修书一封,凭借他的身份,为我们劝说蒯越一二呢?”

  刘封听了诸葛亮的话,微微眯起眼睛,若有所思,缓缓地点了点头。这个想法,其实他自己也曾经有过,如今听诸葛亮提出,心中不禁更加赞同。

  书房之内,烛火摇曳,光影在三人的面庞上跳动。

  陆逊轻拂衣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冷静。

  他冲着刘封微微躬身,向着刘封缓缓开口,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笃定的情绪:“主公,此次蒯越南下之时,麾下携有七万精锐士卒,对外号称十万大军,来势汹汹,妄图一举拿下荆南四郡。然而,天不遂人愿,州陵之战,蔡瑁往援黄祖,便让蒯越折损了三万兵马,元气大伤;而后刘虎在巴丘为其殿后,又在战场上为周泰、孙策聚歼,再失一万水陆老卒。如今仔细算来,他手中的兵马,至多不过还剩下三万之数。”

  刘封目光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赞许的看了陆逊一眼,而诸葛亮则轻抚着胡须,微微点头,眼神中流露出对陆逊所言的认可。

  两人不约而同地做出赞同的姿态。

  得到两人的认可,陆逊的神色依旧沉稳,继续说道:“既然蒯越如今已这般狼狈,那我们便随他去便是。”

  刘封闻言,脸上露出讶异之色,不禁重复了一遍:“随他去便是?”

  那语气中满是疑惑,显然对陆逊的这一建议感到十分意外。

  陆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朗声道:“正是!”

  接着,他负手而立,侃侃而谈:“主公早已知晓,蒯越为了摆脱我军的追击,不得不弃舟登岸,率领残部长途跋涉。一路之上,他们日夜兼程,日行五六十里,军士皆是疲惫不堪,虽最终抵达了孱陵,可早已是辎重尽丧,船只也早就抛在了洞庭湖南。”

  这并非是陆逊胡说,事实上蒯越为了撤退,正如陆逊所说的那样抛弃了大量的辎重,仅仅带着部分粮食上路的。

  倘若不是如此,即便有刘虎为其殿后,他也很难赶在扬州水军之前抵达孱陵。

  “如今,蒯越所部既困且疲,又缺少军械物资,恐怕就是粮草也未必充足。”

  陆逊继续说道:“蒯越所部,可谓疲兵也。而他身周,又有大江之阻,荆南之遏。主公,不如令太史将军只留公安、乐乡两处据点,若是蒯越来争夺,便舍给对方,只是绝不能让他过江。”

  陆逊此时还不知道太史慈已经下令放弃乐乡了。

  陆逊和太史慈之所以会有如此差异,只是因为所站的位置不同,所知的情报也不同。

  太史慈是纯粹从战场态势来做判断,既然有了公安,乐乡又较为难守,自然会从保全部队的思路出发,放弃乐乡,保守公安。

  可陆逊却知道更多的情报,而从战略态势来看,要将蒯越困在江南,那么乐乡的重要性就出来了。

  公安位于孱陵的右侧,距离孱陵大约三十里,而乐乡则位于孱陵的北面六十里处,再加上对岸处在公安和乐乡中间的江陵、津乡。

  如此一来,整个江陵段的江面就彻底被扬州水军所掌控了,也就不虞蒯越偷渡大江了。

  刘封静静地听完陆逊的这一番分析,眼中的疑惑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赞赏之色。

  “伯言所言,甚合我意!”

  他扶着案头站起身来,满脸笑意地走到陆逊面前,轻轻拍了拍对方的臂膀,大声夸赞道:“伯言果然智谋过人,若依此计行事,蒯异度纵然智计百出,也只能被困孱陵,插翅难逃。”

  陆逊闻言,连忙躬身行礼,脸上露出谦逊的笑容,恭敬地说道:“主公谬赞了,这都是属下分内之事,不足挂齿。”他的言行举止,与他在历史上谦逊低调的性格如出一辙,丝毫没有因为刘封的夸赞而有丝毫的骄傲自满。

  只是在最后,陆逊略微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孔明所言,也甚有道理。若是能够说服蒯越反正,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一场无谓的厮杀,也可掣肘尽去。”

  得到诸葛亮和陆逊的意见后,刘封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战略构想。接下来,刘封将诸葛亮和陆逊留下,由他亲自提出整体构想,而诸葛亮和陆逊则为他参详战术,完善细节。

  等到天亮时,一个新的后续计划被制定了出来,并发往大江沿线各部驻地,开始进行兵力调整。

  此番调度,江陵乃是重中之重。

  盖因为这里已经集结了扬州军逾十万之众。

  其中光是精锐老卒就有七万余人,再加上两万多民夫,可是满打满算的十万人,按照此时的国际惯例,足以诈称大军五十万人。

  不论是兵力优势,还是士卒精锐,扬州军所部对蒯越所部都是有着很大优势的。但可惜的是,没能在蒯越进入孱陵前拦住对方。

  虽然上至刘封,下至太史慈,都对攻下孱陵有着必胜的把握,但他们都不想把时间和兵力浪费到这一处死地上。

  太史慈接到命令之后,立刻召集众将进行商议。

  对于刘封的命令,上至太史慈、赵云,下至张辽、潘璋、许定等人俱是毫无异议。

  只是有一些小的问题,还需要他们商议一二。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乐乡。

  按照刘封的命令,乐乡不能舍弃,最少不能不战而弃。而且从刘封对江陵方面的要求,就是不能让蒯越越过大江。

  即便是从这个要求出发,乐乡也一下子变得非常重要了起来。

  刘封的命令之中,只要求了驻守乐乡,并没有制定具体的任务。

  因此,太史慈等人得商量出如何镇守乐乡。

  会议刚开始,就有一人离席请缨,毛遂自荐了起来。

  “将军,末将愿往乐乡,只需本部人马便可。只是恳请将军调拨部分军械物资,再辅以数千民夫相援。”

  众将定睛一看,请缨之人正是孙策孙伯符。

  孙策此时在刘封军中其实是挺尴尬的,他麾下诸将,不论是父亲遗将,还是自己的新人,刘封都各展其才,各有任用。

  唯独孙策,虽然刘封依旧给他实职,并没有心存顾忌一般将他投闲散置,高高搁起。

  可孙策最希望的还是能够征战沙场,拜将封侯。

  只是孙策一直以来都没有了直属部下,这也算是正常,要不是刘封心胸宽广,换了其他人孙策连小命都未必能保得住。

  可孙策毕竟是孙策,他如何能甘于寂寞?

  为此,他不惜各种危险,也想抓住任何一丝机会。sxbiquge/read/75/75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