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心中清楚,本来不起眼的乐乡在刘封的计划中,一下子变得重要了起来。可即便如此,却改变不了乐乡城墙低矮,没有护城河,地处平原,易攻难守等缺陷。
可他却毅然决然地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去镇守乐乡。
孙策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一方面是渴望借此机会立下赫赫战功,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是为了保住麾下这数千孙坚旧部。
在乱世之中,只有立下功劳,才能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站稳脚跟,而这数千孙坚旧部,就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根基。
前些年如果没有袁术归还的父亲旧部,又何来自己一年之内横扫江东的大势。
经过这一年多与刘封的频繁接触,孙策对这位主公已经有了一个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刘封目光幽长,志向高远,格局宏大,心胸更是远超常人。
在孙策眼中,刘封绝非那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之人,他甚至觉得刘封并不在意自己立下功劳,反而颇有一些鼓励的意味,而且也从来不忌惮使用自己。
就以之前出使临湘的经历,更是让孙策坚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
正是这份信任与认知,促使他下定决心,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乐乡这个看似棘手的烫手山芋。
太史慈和赵云听闻孙策的自荐后,两人对视了一眼,眼神之中都流露出一丝赞同之意。
两人心中都倾向于同意孙策的请求,不约而同的都觉得孙策正是当下的最优人选。
毕竟,孙策麾下的那四千老卒,可都是孙坚昔日的旧部,这些人久经沙场,战力不俗,又有孙策领导指挥,战力和忠诚都值得信赖。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在名义上都隶属于临湘城的张羡,即便在战斗中有所损失,他们也不会太过心疼。而若是这些人能够立下战功,刘封向来大方,自然也绝不会吝啬封赏。
太史慈心中稍作权衡,便当即点头应允道:“好,伯符有此雄心壮志,我自当愿意成全你的一番心意。”
他微微沉吟,斟酌了片刻后,缓缓说道:“你部这四千人皆是荆南壮士,大部深谙水性,擅长操舟弄船,在水上往来如履平地。既然如此,我额外调配皮甲五百套,长短兵军械三千件,弓弩两百张,箭矢五万支,最后再调拨战舰一百艘,运船五十艘给你。如此安排,你可满意?”
孙策听闻,心中暗自盘算,前面的这些军械物资,无疑能够极大地增强自己所部的战力,让他们在战场上更具优势;而后面的战舰,则为自己在面临危险时提供了一条退路,保证了在关键时刻可以从容地走水路撤退。
从这些安排中,孙策深切地感受到太史慈完全没有一丝一毫想要将他当成炮灰的想法,心中更增感激之念。他当即跪地,行了一个大礼,感激地说道:“承蒙主公和将军不弃,策必当以死相报。但有策在,乐乡就绝不会落入敌手。”
太史慈见状,连忙起身,快步走到孙策身边,双手将他搀扶起来,语重心长地说道:“伯符何出此言。乐乡固然重要,但又怎能比得过你的安危。主公来信之中,也曾特意叮嘱,不可死守乐乡。我又怎么能为了乐乡而舍弃你的性命呢?若是如此,我又何必特意安排船只给你?乐乡若能守得住,就请伯符为我守之;若势不可守,还请伯符务必保全自身,切不可轻身犯险。”
孙策听了太史慈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心中又是感激又是激动。
太史慈则亲自将他送回席中,两人之间的情谊似乎又增进了几分。
乐乡的防守问题一旦解决,后续诸事的安排便如拨云见日,变得简单明了起来。
公安一地,依旧交由许定所部驻扎镇守。
赵云所部这边,留下许定率领剩余部众驻扎江陵城,董袭则领兵驻守津乡,居中支援,其余主力部队则全部踏上东归之路。
不过赵云和许定所部在此也只是暂时驻扎,待周瑜成功攻下夏口之后,便会即刻率领主力部队西进,前来进行换防。
周瑜所部在中前期经历了多场激烈大战,还成功攻取了极为坚固的要塞夏口。
虽说大军整体损失不算太过惨重,但连续征战之下,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正好借着此次换防的契机,让他们驻扎在江陵,好好休整一番。
同时,江陵城对岸还有蒯越所率领的重兵集团,需要时刻留意看管。
以周瑜的卓越才能,再加上江陵所部的雄厚兵力,即便蒯越主动发起进攻,他们也定能从容应对,不仅不会落下风,胜算更是远超对面。
兵力的调度过程十分顺利。
孙策带着三千民夫抵达乐乡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加固城防。
众人分工明确,一部分人负责挖掘壕沟,一部分人则忙着引江水作为护城河,一部分加高加固城墙。
别看乐乡城占地不大,可这加固城防的工程量却是不少。
好在孙策本部有四千人马,再加上这三千民夫,轮换起来能有四五千壮劳力投入工作。
太史慈还批给了孙策所部大量物资,其中包括不少肉食和粮食。
董袭所部的水军也没闲着,在大江之上捕鱼,这使得士卒们的伙食得到了极大改善,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况且孙策为人慷慨豪爽,每战缴获的辎重财货,都会毫不吝啬地尽数分给士卒。
正因如此,这些士卒才心甘情愿地积极参加劳役,没有因此而心生怨念。
在众人的努力下,乐乡的防御设施一天比一天坚固。
与此同时,太史慈、赵云麾下潘璋所部,先行一步离开了江陵,带着刘琦、庞统等人前往沙羡与刘封汇合。
等太史慈所部抵达沙羡时,接连传来三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是,下游贾逵所部已经赶到。该部人员齐整、装备精良,且长时间养精蓄锐,虽说其中有不少新兵,但经过训练,战力不俗,完全可以投入战斗。
第二个好消息来自汉水上游。甘宁进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甑山、横桑口、猪口、扬口等重要战略要地,兵锋最前端已经推进至章山。
不过由于兵力有限,甘宁暂时放过了竟陵城。
竟陵城中兵力同样匮乏,但当地的士族豪强对刘表忠心耿耿,他们凑出两三千人的部曲,又发动两千青壮参与守城,面对甘宁的劝降,他们选择了不予理会。
甘宁兵力不足,只能暂时搁置。
第三个好消息便是夏口已被成功攻破,守将吕介战死,城中三千守军伤亡过半,战况极为惨烈。
好在周瑜方面的伤亡并不算高,仅有不到千人。
能打出如此漂亮的伤亡比,归根结底还是刘封给了周瑜充足的准备时间,还提供了新式砲车、投石机等先进攻城器械。
夏口一拿下,汉江便将被彻底封死。
如此一来,整个长江流域,除了最源头的益州,其他江面就尽数落入刘封手中了。
等到诸军汇聚,刘封召开会议,誓师一番,便当即领军入汉水北上。
周瑜所部留精兵三千屯住夏口,其余剩余一万余众西去江陵接防。
刘封亲率领摧锋军全军,挽澜军潘璋部,贾逵所部,周泰、蒋钦两部水军北入汉水,朝着襄阳而去。同时,因为精锐尽出的关系,刘封也去信刘备,请他调拨万人规模兵力分驻大江南北,遥镇江东。
天刚破晓,沉闷的战鼓声便如滚滚闷雷,在大地间轰鸣回荡。
城外,攻城的军队如黑色潮水般涌动,密密麻麻的士兵扛着云梯,推着攻城车,向着城墙步步逼近。
因为时间紧张,除了少量随军的砲车外,并没有配重投石机,但即便是这点砲车,也足以压制竟陵城上的弓手了。
城墙上,守城的士兵们躲在城垛之后,紧握着手中的武器,汗水从额头滑落,一个个脸色煞白,却无暇顾及。
“放箭!”
随着一声令下,城墙上箭矢齐发,如雨点一般洒向扑向城墙的敌军。
只是这些箭矢力道不一,有些刚到半路就跌倒在地,再加上攻城的士兵们纷纷举起盾牌抵挡。
一时间,箭雨撞击在盾牌上,发出密集的“砰砰”声。
攻城车缓缓靠近城墙,巨大的撞锤一下又一下地撞击着城门,每一次撞击都让城门发出痛苦的“嘎吱”声,仿佛随时都会崩塌。
云梯也被迅速架起,攻城的士兵们呐喊着,沿着云梯向上攀爬。
守城的士兵们则在军官们的指挥下,用滚油、巨石奋力还击,滚烫的滚油倾泻而下,让云梯上的士兵发出阵阵惨叫。
巨石从城墙上滚落,砸得云梯下的士兵血肉模糊。
战场上,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大地。
刘封站在高台之上,看着远处士卒们死伤累累,心中感叹这还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竟陵城死活不肯投降,可他处在的位置却又十分重要,如果不能拿下,不但后继补给船队会面临此城的威胁,而且关键时刻,这里的守军还能阻断汉水。
这可是会给刘封军带来灭顶之灾的。
故此,刘封不得不狠下心来,不惜伤亡攻灭此城。
潘璋挥舞着手中的长剑,大声嘶吼着,激励着士兵们的士气。
身披两层重甲的他已经来到了第一线,倘若不是下面军官死死拦住,他恐怕早就冲到第一线尝试登城了。
这一世的潘璋,名声可比前世好太多了。
一来,潘璋如今是从龙功臣,刘封一手提拔的心腹,又带在身边教诲多时,怎么也有了不小的长进,为人也远没有前世那般贪婪。
虽然依旧生活奢侈,好享受,喜财货,可刘封对他各种赏赐,又诸多警告,这让潘璋再也没有发生过劫杀自家富裕士卒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了。
潘璋本就颇有带兵之能,原时空里那么稀烂的一个人渣,都能带出冠右江东的精兵,这辈子的潘璋所带之兵显然更为精锐,而他的军中声望也是水涨船高。
故此,看见潘璋上了一线激励,他麾下的挽澜军们仿佛嗑了药一般,悍不畏死,再度对着竟陵城墙发动了冲击。
与之相比,守城方的将领却是逊色了许多。
看着潮水一般层次分明,却又浪潮涌动的挽澜军,竟陵守将竟然生出了畏惧之心。连带着指挥应变也是磕磕绊绊的,不多时,城墙上就出现了危情。
这场残酷的攻城之战,才刚刚拉开帷幕,却仿佛已经抵达了终点。
很快,刘封军第一个登城者就出现了,紧接着,不断有挽澜军士卒涌上城头。
紧接着,挽澜军的士卒们如汹涌的潮水,源源不断地涌上城墙,他们的身影在城墙上迅速蔓延开来,气势锐不可当。
仅仅不过半个时辰,竟陵守军便如同被狂风席卷的残叶,兵败如山倒。
城墙之上,已然被身着赤色军衣的刘封军士卒彻底占据,胜利的旗帜在风中烈烈作响,他们的势力开始朝着城下迅猛扩展。
当竟陵城门轰然被打开,刘封军如决堤的洪水般蜂拥而入时,这场战事的结局便已尘埃落定。
原本,竟陵城中的百姓满心以为末日已然降临,个个惊恐万分,只能躲在家中,瑟瑟发抖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心中满是绝望。
然而,令百姓们大为震惊的是,刘封军入城之后,竟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没有一个士卒胆敢擅自闯入民宅,他们只是有条不紊地控制着城中的交通要道,对败逃的敌军展开追逐,收缴投降士兵的武器,同时将府库封存记录。
百姓们一直提心吊胆,直到第二天,都没有发现有士卒闯入自己家中,这才渐渐意识到,情况似乎与他们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心中满是疑惑与庆幸。
当然,刘封对待百姓的仁慈,并不意味着他是软弱可欺之人,也并不意味着竟陵本地的士族豪强们也能像百姓一样得到宽恕。sxbiquge/read/75/75874/ )
可他却毅然决然地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去镇守乐乡。
孙策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一方面是渴望借此机会立下赫赫战功,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是为了保住麾下这数千孙坚旧部。
在乱世之中,只有立下功劳,才能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站稳脚跟,而这数千孙坚旧部,就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根基。
前些年如果没有袁术归还的父亲旧部,又何来自己一年之内横扫江东的大势。
经过这一年多与刘封的频繁接触,孙策对这位主公已经有了一个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刘封目光幽长,志向高远,格局宏大,心胸更是远超常人。
在孙策眼中,刘封绝非那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之人,他甚至觉得刘封并不在意自己立下功劳,反而颇有一些鼓励的意味,而且也从来不忌惮使用自己。
就以之前出使临湘的经历,更是让孙策坚定了自己的这一想法。
正是这份信任与认知,促使他下定决心,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乐乡这个看似棘手的烫手山芋。
太史慈和赵云听闻孙策的自荐后,两人对视了一眼,眼神之中都流露出一丝赞同之意。
两人心中都倾向于同意孙策的请求,不约而同的都觉得孙策正是当下的最优人选。
毕竟,孙策麾下的那四千老卒,可都是孙坚昔日的旧部,这些人久经沙场,战力不俗,又有孙策领导指挥,战力和忠诚都值得信赖。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在名义上都隶属于临湘城的张羡,即便在战斗中有所损失,他们也不会太过心疼。而若是这些人能够立下战功,刘封向来大方,自然也绝不会吝啬封赏。
太史慈心中稍作权衡,便当即点头应允道:“好,伯符有此雄心壮志,我自当愿意成全你的一番心意。”
他微微沉吟,斟酌了片刻后,缓缓说道:“你部这四千人皆是荆南壮士,大部深谙水性,擅长操舟弄船,在水上往来如履平地。既然如此,我额外调配皮甲五百套,长短兵军械三千件,弓弩两百张,箭矢五万支,最后再调拨战舰一百艘,运船五十艘给你。如此安排,你可满意?”
孙策听闻,心中暗自盘算,前面的这些军械物资,无疑能够极大地增强自己所部的战力,让他们在战场上更具优势;而后面的战舰,则为自己在面临危险时提供了一条退路,保证了在关键时刻可以从容地走水路撤退。
从这些安排中,孙策深切地感受到太史慈完全没有一丝一毫想要将他当成炮灰的想法,心中更增感激之念。他当即跪地,行了一个大礼,感激地说道:“承蒙主公和将军不弃,策必当以死相报。但有策在,乐乡就绝不会落入敌手。”
太史慈见状,连忙起身,快步走到孙策身边,双手将他搀扶起来,语重心长地说道:“伯符何出此言。乐乡固然重要,但又怎能比得过你的安危。主公来信之中,也曾特意叮嘱,不可死守乐乡。我又怎么能为了乐乡而舍弃你的性命呢?若是如此,我又何必特意安排船只给你?乐乡若能守得住,就请伯符为我守之;若势不可守,还请伯符务必保全自身,切不可轻身犯险。”
孙策听了太史慈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心中又是感激又是激动。
太史慈则亲自将他送回席中,两人之间的情谊似乎又增进了几分。
乐乡的防守问题一旦解决,后续诸事的安排便如拨云见日,变得简单明了起来。
公安一地,依旧交由许定所部驻扎镇守。
赵云所部这边,留下许定率领剩余部众驻扎江陵城,董袭则领兵驻守津乡,居中支援,其余主力部队则全部踏上东归之路。
不过赵云和许定所部在此也只是暂时驻扎,待周瑜成功攻下夏口之后,便会即刻率领主力部队西进,前来进行换防。
周瑜所部在中前期经历了多场激烈大战,还成功攻取了极为坚固的要塞夏口。
虽说大军整体损失不算太过惨重,但连续征战之下,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正好借着此次换防的契机,让他们驻扎在江陵,好好休整一番。
同时,江陵城对岸还有蒯越所率领的重兵集团,需要时刻留意看管。
以周瑜的卓越才能,再加上江陵所部的雄厚兵力,即便蒯越主动发起进攻,他们也定能从容应对,不仅不会落下风,胜算更是远超对面。
兵力的调度过程十分顺利。
孙策带着三千民夫抵达乐乡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加固城防。
众人分工明确,一部分人负责挖掘壕沟,一部分人则忙着引江水作为护城河,一部分加高加固城墙。
别看乐乡城占地不大,可这加固城防的工程量却是不少。
好在孙策本部有四千人马,再加上这三千民夫,轮换起来能有四五千壮劳力投入工作。
太史慈还批给了孙策所部大量物资,其中包括不少肉食和粮食。
董袭所部的水军也没闲着,在大江之上捕鱼,这使得士卒们的伙食得到了极大改善,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况且孙策为人慷慨豪爽,每战缴获的辎重财货,都会毫不吝啬地尽数分给士卒。
正因如此,这些士卒才心甘情愿地积极参加劳役,没有因此而心生怨念。
在众人的努力下,乐乡的防御设施一天比一天坚固。
与此同时,太史慈、赵云麾下潘璋所部,先行一步离开了江陵,带着刘琦、庞统等人前往沙羡与刘封汇合。
等太史慈所部抵达沙羡时,接连传来三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是,下游贾逵所部已经赶到。该部人员齐整、装备精良,且长时间养精蓄锐,虽说其中有不少新兵,但经过训练,战力不俗,完全可以投入战斗。
第二个好消息来自汉水上游。甘宁进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甑山、横桑口、猪口、扬口等重要战略要地,兵锋最前端已经推进至章山。
不过由于兵力有限,甘宁暂时放过了竟陵城。
竟陵城中兵力同样匮乏,但当地的士族豪强对刘表忠心耿耿,他们凑出两三千人的部曲,又发动两千青壮参与守城,面对甘宁的劝降,他们选择了不予理会。
甘宁兵力不足,只能暂时搁置。
第三个好消息便是夏口已被成功攻破,守将吕介战死,城中三千守军伤亡过半,战况极为惨烈。
好在周瑜方面的伤亡并不算高,仅有不到千人。
能打出如此漂亮的伤亡比,归根结底还是刘封给了周瑜充足的准备时间,还提供了新式砲车、投石机等先进攻城器械。
夏口一拿下,汉江便将被彻底封死。
如此一来,整个长江流域,除了最源头的益州,其他江面就尽数落入刘封手中了。
等到诸军汇聚,刘封召开会议,誓师一番,便当即领军入汉水北上。
周瑜所部留精兵三千屯住夏口,其余剩余一万余众西去江陵接防。
刘封亲率领摧锋军全军,挽澜军潘璋部,贾逵所部,周泰、蒋钦两部水军北入汉水,朝着襄阳而去。同时,因为精锐尽出的关系,刘封也去信刘备,请他调拨万人规模兵力分驻大江南北,遥镇江东。
天刚破晓,沉闷的战鼓声便如滚滚闷雷,在大地间轰鸣回荡。
城外,攻城的军队如黑色潮水般涌动,密密麻麻的士兵扛着云梯,推着攻城车,向着城墙步步逼近。
因为时间紧张,除了少量随军的砲车外,并没有配重投石机,但即便是这点砲车,也足以压制竟陵城上的弓手了。
城墙上,守城的士兵们躲在城垛之后,紧握着手中的武器,汗水从额头滑落,一个个脸色煞白,却无暇顾及。
“放箭!”
随着一声令下,城墙上箭矢齐发,如雨点一般洒向扑向城墙的敌军。
只是这些箭矢力道不一,有些刚到半路就跌倒在地,再加上攻城的士兵们纷纷举起盾牌抵挡。
一时间,箭雨撞击在盾牌上,发出密集的“砰砰”声。
攻城车缓缓靠近城墙,巨大的撞锤一下又一下地撞击着城门,每一次撞击都让城门发出痛苦的“嘎吱”声,仿佛随时都会崩塌。
云梯也被迅速架起,攻城的士兵们呐喊着,沿着云梯向上攀爬。
守城的士兵们则在军官们的指挥下,用滚油、巨石奋力还击,滚烫的滚油倾泻而下,让云梯上的士兵发出阵阵惨叫。
巨石从城墙上滚落,砸得云梯下的士兵血肉模糊。
战场上,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大地。
刘封站在高台之上,看着远处士卒们死伤累累,心中感叹这还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竟陵城死活不肯投降,可他处在的位置却又十分重要,如果不能拿下,不但后继补给船队会面临此城的威胁,而且关键时刻,这里的守军还能阻断汉水。
这可是会给刘封军带来灭顶之灾的。
故此,刘封不得不狠下心来,不惜伤亡攻灭此城。
潘璋挥舞着手中的长剑,大声嘶吼着,激励着士兵们的士气。
身披两层重甲的他已经来到了第一线,倘若不是下面军官死死拦住,他恐怕早就冲到第一线尝试登城了。
这一世的潘璋,名声可比前世好太多了。
一来,潘璋如今是从龙功臣,刘封一手提拔的心腹,又带在身边教诲多时,怎么也有了不小的长进,为人也远没有前世那般贪婪。
虽然依旧生活奢侈,好享受,喜财货,可刘封对他各种赏赐,又诸多警告,这让潘璋再也没有发生过劫杀自家富裕士卒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了。
潘璋本就颇有带兵之能,原时空里那么稀烂的一个人渣,都能带出冠右江东的精兵,这辈子的潘璋所带之兵显然更为精锐,而他的军中声望也是水涨船高。
故此,看见潘璋上了一线激励,他麾下的挽澜军们仿佛嗑了药一般,悍不畏死,再度对着竟陵城墙发动了冲击。
与之相比,守城方的将领却是逊色了许多。
看着潮水一般层次分明,却又浪潮涌动的挽澜军,竟陵守将竟然生出了畏惧之心。连带着指挥应变也是磕磕绊绊的,不多时,城墙上就出现了危情。
这场残酷的攻城之战,才刚刚拉开帷幕,却仿佛已经抵达了终点。
很快,刘封军第一个登城者就出现了,紧接着,不断有挽澜军士卒涌上城头。
紧接着,挽澜军的士卒们如汹涌的潮水,源源不断地涌上城墙,他们的身影在城墙上迅速蔓延开来,气势锐不可当。
仅仅不过半个时辰,竟陵守军便如同被狂风席卷的残叶,兵败如山倒。
城墙之上,已然被身着赤色军衣的刘封军士卒彻底占据,胜利的旗帜在风中烈烈作响,他们的势力开始朝着城下迅猛扩展。
当竟陵城门轰然被打开,刘封军如决堤的洪水般蜂拥而入时,这场战事的结局便已尘埃落定。
原本,竟陵城中的百姓满心以为末日已然降临,个个惊恐万分,只能躲在家中,瑟瑟发抖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心中满是绝望。
然而,令百姓们大为震惊的是,刘封军入城之后,竟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没有一个士卒胆敢擅自闯入民宅,他们只是有条不紊地控制着城中的交通要道,对败逃的敌军展开追逐,收缴投降士兵的武器,同时将府库封存记录。
百姓们一直提心吊胆,直到第二天,都没有发现有士卒闯入自己家中,这才渐渐意识到,情况似乎与他们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心中满是疑惑与庆幸。
当然,刘封对待百姓的仁慈,并不意味着他是软弱可欺之人,也并不意味着竟陵本地的士族豪强们也能像百姓一样得到宽恕。sxbiquge/read/75/75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