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易焕走出皇宫之事,宫中压着消息,除了大理寺和宫里的人,这件事并无多过多人知晓。

  不过盛若举下午还是得知了盛枷受伤的事,特意来了趟澜居。

  卧房里,盛枷并未起身。

  盛若举走入房内,看着他躺在榻上,语带一丝关切:“你的伤,如何了?”

  盛枷面上没什么表情:“小伤,无碍。”

  盛若举还是第一次见他受伤卧床的样子:“都这个样子了还是小伤?究竟伤到了哪里?”

  “我说了,小伤,你实不必来看这一眼。”

  夏桉忙温声道:“国公,世子的伤已经处理妥当,没有大碍了。国公不必担心。”

  这父子二人,说两句话就开始散发火药味,这个时候不好让盛枷动气,她只能打打圆场。

  盛若举面色不耐。

  “怎得如此不小心?你总是这样,遇到事情毫不懂得退避。你要知道,如今你已成家,是有家室的人,不可再像从前一般拼命。”

  夏桉轻咳了一声。

  “国公,您坐下喝口茶。”

  盛枷冷眼看他:“不如你去面对成百个刺客,看看自己有没有命回来。”

  盛若举眸光一深:“成百个刺客?”

  盛枷:“这天气实在不缺凉风,你就少在我这儿说什么风凉话了。”

  夏桉解释道:“是这样的,昨夜世子出任务时,遭遇了刺客埋伏,差一点,差一点……”

  夏桉没有说出口。

  盛若举神情顿时有些紧张:“埋伏?你是说,有人刺杀你?”

  夏桉:“好像是的。”

  盛若举这回斥责不起来了。

  他面色变得惊疑不定。

  盛枷不耐道道:“我要休养了,请回吧。”

  盛若举似乎不知道该再说什么:“那你,好好养伤。县主,你医术好,盛枷就拜托给你了。”

  “是,有我在,国公不必担心。”

  盛若举面色有些泛白地出了屋子。

  夏桉上前为盛枷掖了掖被角:“毕竟还是你的父亲,多少给他些面子吧。”

  盛枷眼里火气渐渐消解。

  “装模作样,不必给他好脸色。”

  “他如今就你一个儿子了,未免不是真的担心。”

  “比起关心我死不死,他恐怕更关心我会否影响到他。毕竟我死了,他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可是我见国公得知你是被刺杀,脸色一下就不好了。”

  “谁知道他心里有什么鬼。”

  夏桉想了想:“不聊他了,好好休息吧。”

  -

  隔日,王淑华得知前一夜是有一伙武艺高强之人突然出现在密林,救下了盛枷。

  气得她心头直发抖。

  经打听,那群人均是夏桉手下底下的人。

  令王淑华想不通的是,盛枷是紧急接的任务,夏桉何以紧随其后加派了援兵。

  这也太匪夷所思了。

  一来,她一个后宅女子,本不该会参与盛枷的公务。

  二来,怎么那么巧,追去的全都是高手,恰巧将他们百余号刺客给打败。

  三来,听说这些人还专门带了解毒丹去的,盛枷等人全部被解了毒。

  这种程度破坏了他们的刺杀计划,除非一早就知道他们埋伏以及详细的刺杀计划。且要纠集能打败王家死士的众多高手,这些起码要筹备很久的时间才能达到。

  除非他们自己内部有间隙,让他们提前得到了情报。否则这如何能够做到?

  然有奸细也是说不通的。

  若有奸细,他们提前就该知道这件事有埋伏,那盛枷自己就会有所防备,而不会是中了毒,受了伤,濒死之际才被后面的人救下。

  且,刺杀计划是她近两日刚决定的。

  难道夏桉比她还早知道不成?

  不可能?

  可是她心里依然是想不通的。

  怎样都不该是这个结果。

  面对着王上忠,王淑华整个人显得有些精神出离。

  “兄长,你不觉得这一切都太奇怪了吗?”

  王上忠:“现在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如今刺杀失败,盛枷活了下来。虽然刺客全都死了,盛枷却不是个能善罢甘休的人。待他反扑回来,难免不会查出些端倪。还有,你以为璟隆帝会相信萧易焕走出皇宫只是意外?待盛枷仔细调查此事,你我全都无法安心。”

  王淑华:“那怎么办?”

  “得让他什么都做不了。”

  “什么都做不了?”

  “如今他尚且要养伤,调查萧易焕出宫的事情暂时由长烨配合廷尉的人审理。我会让长烨压一压。至于盛枷,我来解决吧。”

  王淑华:“那就辛苦兄长了。”

  王上忠看着她:“我们本就一条船上的人,当年你代表王家进宫,在璟隆帝身边站稳脚跟,又顺利诞下皇嗣,也算是功成一半。走到今日,我们也就差最后一步两步了。放心吧,你想要的,王家自会尽全力助你得到,而王家的将来,就要看你们母子的了。”

  “妹妹明白。王家待妹妹如何,妹妹心里自是明镜。待事情成了,王家必会成为大乾世家之首。”

  “嗯,还有一事,你要有所防备。那个苏浩年似乎也听到了什么风声,今日再次进宫,想要拜见萧易焕。说不得,二人今日就要见面了。”

  “真是阴魂不散。妹妹知晓了。”

  -

  苏浩年在御书房外头等了一会儿,一个宫人走了出来。

  “苏太保,随我来吧,陛下准予你见大皇子一面了。”

  苏浩年温和笑了笑:“是吗,多谢陛下。”

  从前作为太傅,苏浩年是萧易焕的老师。

  苏浩年记得十分清楚,他见萧易焕第一面时,萧易焕才刚刚被接进宫里。

  六岁的少年,经历了璟隆帝征战四方的时光,年幼的脸上是超于同龄人的沉静和坚毅。

  那个时候,他其实还并未觉得这个孩子有何优秀之处。

  直到他奉命为这个小太子讲书,他逐渐发觉,萧易焕虽年方六岁,却十分早慧,好学问。举止端方,进退中礼,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视臣下以礼,抚弱幼以慈,实有君子之风。

  他一辈子学生众多,如萧易焕这般却也不多见,当时只为大乾皇室觉得庆幸。

  璟隆帝后继有人。

  当时他教了他三年书,幼年萧易焕已经能与他共同讨论国家大事,万民之策,二人很是投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