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第一百一十六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

小说: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作者:放羊小星星 更新时间:2023-04-10 01:11:56 源网站:新笔趣阁
  >

  “使君!”</p>

  “大喜啊!”</p>

  少顷,范仲淹纵声长笑。</p>

  “陛下感于官学废弛,前些日子廷议时,主动提及‘兴学’一事。”</p>

  “不止如此,丁相还上奏‘裁撤冗兵’!”</p>

  “当真是喜事连连!”</p>

  此时,范仲淹忽有感慨。</p>

  人言也许未必可信。</p>

  关于丁谓的名头,他是听过的。</p>

  世人多骂其奸邪。</p>

  但这一波主动上书‘裁撤冗兵’,着实让范仲淹改观不少。</p>

  起码在这一件事上,丁谓是没有做错的。</p>

  自签订澶渊之盟后,国朝与契丹互为兄弟之国,另外,动荡的西北之地,亦是迎来了很长一段的平静期。</p>

  如今,国朝承平日久,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p>

  不过,范仲淹对此倒是另有看法。</p>

  底层出身的他,更能察觉到百姓的不易。</p>

  老百姓想要过好日子,太难了。</p>

  尽管国朝继承大统还不足百年,但兼并之风俨然愈演愈烈。</p>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p>

  在这种环境下,隐户、逃户,更是不知凡几。</p>

  明明大宋才立国六十余栽,传至今日,不过三代之君,然而,民间却乱象丛生。</p>

  有时,范仲淹甚至会冒出大不韪的想法。</p>

  难道五代的遗毒,仍未消除?</p>

  五代之时,换朝换代就像是走马观花,一夜之间,城头忽然变幻大王旗。</p>

  其实,范仲淹有此忧虑,实属正常。</p>

  大环境如此,由不得他不多想。</p>

  五代时期,短短百余年,竟然先后涌现五朝十国,最短的朝代只有几年,长的也不过二十余年。</p>

  像宋朝这样的,立国六十多年,已然超出了五代时期的所有政权。</p>

  乍一看,大一统的王朝,似乎近在眼前。</p>

  但考虑到长达百年的混乱时期,宋初的士人大多都有类似的担忧,生怕大宋重蹈五代时期的覆辙。</p>

  而这,也是宋初宰相政风保守的缘由。</p>

  少做少错,害怕折腾,生怕变革的不好,直接改朝换代。</p>

  另一边,当张纶听到‘兴学’二字,笑容不自觉的浮现在了他的脸上。</p>

  然而,一听到‘丁谓上书裁撤冗兵’之时,他顿时惊咦出声。</p>

  丁谓?</p>

  裁撤冗兵?</p>

  自己没有出现幻听吧?</p>

  怎么想都不可能!</p>

  相比于范仲淹,他更加了解丁谓的本性。</p>

  毕竟,他年纪更大,从政的时间更长,在他的印象中,能力,丁谓是有的。</p>

  即便用最挑剔的眼光,也不能否认丁谓的为政能力。</p>

  但论私德,那就差远了。</p>

  丁谓是苏州长洲人,他现在是朝廷首相,按道理来说,家乡之地出了这样的人物,乡亲父老多半会觉得与有荣焉。</p>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p>

  还不够荣耀?</p>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丁谓本人的名声在家乡虽然谈不上差,但也绝对说不上好。</p>

  当然,那些阿谀奉进之辈除外。</p>

  历朝历代都不缺少这样的阿谀之徒,在这群人眼中,谁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谁就是‘圣人’。</p>>

  有奶便是娘!</p>

  得势之时,最先凑过来就是他们,失势之时,不用想,最先离开的也是他们。</p>

  离开之前,他们甚至还会逮着机会落井下石。</p>

  “使君,你这是什么表情?”</p>

  这时,范仲淹终于注意到了张纶脸上的怪异之色。</p>

  “我是不信丁相会主动上书‘裁撤冗兵’。”</p>

  张纶呵呵一笑,虽然他口中称的是‘丁相’,但他的言语间丝毫没有敬意,有的只有讥讽和鄙夷。</p>

  话到此处,张纶心中突然生出了一个想法。</p>

  丁谓上书,会不会是‘迎合上意’?</p>

  这不是不可能!</p>

  毕竟,前车之鉴犹在耳畔。</p>

  身为推动东封西祀的主要人员,丁谓最擅长的不就是‘迎合上意’吗?</p>

  一念及此,张纶越想觉得有可能。</p>

  虽然官家年纪很小,但决不能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官家。</p>

  “希文,我忽然有一个想法。”</p>

  紧接着,张纶缓缓道出了自己的看法。</p>

  骤然听到这样‘异类’的想法,一时间,范仲淹陷入了沉思。</p>

  半晌,范仲淹恍然,丁谓是不是迎合上意,压根就不是重点!</p>

  重点是‘裁冗兵’是对的,兴学亦是于国有益的!</p>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他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p>

  在官学废弛的大背景下,范仲淹年少时,只得捧着圣贤书去附近的寺院读书。</p>

  几乎是自学成才。</p>

  长山(范仲淹母亲改嫁去的地方)附近不是没有私塾,但范仲淹胸有傲骨。</p>

  即便他改了姓,可归根结底,他并非朱家子弟,朱家供他衣食用度,他已然受之有愧。</p>

  便是朱家愿意出资供他游学,他也不愿。</p>

  毕竟,人言可畏,母亲带着他这个拖油瓶嫁到朱家,乡间本就颇有非议,他怎可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朱家索取?</p>

  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即使朱家本家不说,旁人会怎么看?</p>

  三人成虎,到时候压力只会传递到母亲头上。</p>

  生为人子,范仲淹岂能只顾自己的前途,却不顾母亲的处境?</p>

  因此,他入仕的日子过得很是清苦,每天一锅浓粥,足矣!</p>

  后来年纪大了,范仲淹愈发明白母亲的处境,对于朱家,他终究是个外人。</p>

  于是,他毅然决定外出求学。</p>

  大中祥符三年(1010),辗转多地,范仲淹来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拜入雎阳学舍。新笔趣阁</p>

  (雎阳学舍即后来的应天府书院)</p>

  五年后,勤学苦读的范仲淹,不负众望,于二十七岁,中乙科,进士及第。</p>

  正因为这段艰苦难忘的求学生涯,当看到官家有‘兴学’之意,范仲淹才会纵声长笑。</p>

  也正因为他的成长环境,他才会对底层人民感同身受,没有士大夫的傲慢,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情操。</p>

  经历塑造人格,范仲淹的人格魅力能够光耀千古,和他幼时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p>

  “使君,丁相是怎么想的,不重要。”</p>

  “重要的是兴官学!”</p>

  “大宋有圣君,天下士子,有福了!”</p>

  感慨之际,范仲淹直呼官家为‘圣君’。</p>

  有此天子,大宋必然当兴!</p>

  “使君,邸报给你,我去写札子了。”</p>

  ——————————</p>

  ps:今天更新特别晚,都两点了,之前在和二姐打电话,一通电话打了一个多小时,抱歉啊。</p>

  小星星,真不是骗钱啊,┭┮﹏┭┮</p>sxbiquge/read/8/8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