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第一百九十五章 该背的锅还是要背的

小说: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作者:放羊小星星 更新时间:2023-04-10 01:11:56 源网站:新笔趣阁
  >

  “范雍?”</p>

  此人的能力倒是不错,屁股也没歪,除了保障后勤之外,曹倩出使吐蕃时,他也尽了力。</p>

  连立两功,确实该好好佳赏。</p>

  “任满之后,便将他调入三司,任三司副使好了。”</p>

  如今,三司衙门中丁党的人比较多,虽然李杰不担心丁谓篡权,但老是让丁党占据如此之多的要职,也不是一回事。</p>

  而范雍并非丁谓一党,由他出任三司副使,等于变相的削减了丁谓一党的势力。</p>

  另外,李杰也有意将茶法改革的事,交给范雍督办。</p>

  至于,先前负责督办的王钦若,他则是另有他用。</p>

  待到曹韦归朝,李杰准备让他进入两府,担任枢密副使一职。</p>

  将曹韦安在枢密副使的位置,其实也不算突兀,早在天禧四年,曹韦便任过签枢密院事。</p>

  签枢密院事,其职责本就是枢密使的副手之一,地位等同于枢密副使。</p>

  之所以不直接叫枢密副使,而是叫签枢密院事,完全是因为资历的缘故。</p>

  似同知枢密院事、签枢密院事、同签枢密院事等等,都是枢密院的二把手。</p>

  而这,也是宋朝体制的优势之一。</p>

  如果某某官员,能力足够,但资历却不够,便可以用这等方式破格提拔。</p>

  如权某某、同某某官,都在此类。</p>

  讲究的便是一个灵活。</p>

  “任三司副使?”</p>

  听到这话,刘娥不禁有些意外。</p>

  之前三司衙门多是丁谓党羽,官家不仅没有改变的意思,反而将祖士衡推向了三司首官的位置。M.</p>

  而现在,官家却要让范雍担任三司副使。</p>

  难不成是丁谓等人犯了什么错?</p>

  另一边,看到刘娥眼中的疑惑,李杰便从胸前掏出了一份书信。</p>

  “大娘娘,你先看看这封书信。”</p>

  “嗯?”</p>

  看到书信的封面,刘娥一眼就认出了上面的字迹。</p>

  这是寇准的笔迹!</p>

  信,确实是寇准寄过来的,而且走的是加急渠道,没有经过通进司衙门,直接转呈到了宫中。</p>

  这渠道是李杰刻意给寇准留的,本来,这渠道是为了科举改制的事留的。</p>

  不过,这封信的内容和科举改制却没什么关系,反而和三司衙门有关。</p>

  寇准也不知道从哪里收到了风声,知道了三司衙门准备在折支一事上做点文章。</p>

  然后,他便书信一封,将此事捅到了李杰面前。</p>

  虽然折支的事不是李杰授意的,但折支比例提高确实能够缓解一下明年的财政。</p>

  所以,对于此事,李杰是准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p>

  只是,现在嘛,他却不好这么做了。</p>

  看完信中的内容,刘娥哑然道。</p>

  “这祖士衡,倒是个人才,竟然能想出这等办法。”</p>

  这话看起来像是夸赞,但若是结合刘娥的语气,则是另外一番味道。</p>

  显然,刘娥心中是不怎么赞同此事的。</p>

  国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是国朝治理天下的根基,动了他们的利益,岂不是和国策背道而驰?</p>

  紧接着,刘娥目光一转,问起了李杰的意思。</p>

  “官家打算怎么处置?”</p>

  “祖士衡本就是权三司使,明年若是非议太过,便让他出知地方吧。”</p>

  折支的事,李杰并不准备即刻纠正。</p>

  继续执行折支,倒不是因为李杰缺钱,他只是想借着这个机会,试一试士大夫的成色。</p>>

  再过不久,他会让皇城司散布一些‘国事艰难’的舆论。</p>

  士大夫不是自觉与天子共治天下吗?</p>

  作为主人翁之一,家里遇到困难了,是不是应该一起节衣缩食?</p>

  如果连这点意识都没有,还妄谈共治天下?</p>

  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这种人,不配谈论这些。</p>

  “咱们是不是缺钱了?”</p>

  刘娥闻言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合不合理,而是担心起了财政。</p>

  六月份的时候,刘娥便将内库的管理权移正式交给了李杰,从那之后,她便不怎么关注内库的事了。</p>

  可仔细一想,又不太对,移交内库的时候,内库里的钱虽然谈不上丰盈,但也绝对算不上短缺。</p>

  哪怕加上西北的战事,以及战后的犒赏,也该余下不少钱才是。</p>

  “内库余钱还有很多,不缺钱。”</p>

  “那折支的事?”</p>

  “是这样。”</p>

  说着,李杰开始讲解出其中的用意。</p>

  听完这段讲述,刘娥迟迟没有回过神来,她有点转不过来弯,为何要这么做?</p>

  试探这事,有必要吗?</p>

  万一出了什么意外,岂不是动摇国本?</p>

  其实,刘娥不懂也很正常,毕竟她深受真宗的影响,而真宗又深受太宗影响。</p>

  重文抑武,是赵宋一脉相承的基本国策。</p>

  历经三朝,到了刘娥这里,她自然觉得这是应该的,是真理,是不可动摇的祖宗法度。</p>

  但刘娥显然不知道,重文抑武会结出什么样的恶果。</p>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p>

  宋朝边事不利,一半要归咎于重文抑武的国策。</p>

  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狄青是怎么死的?</p>

  被罢免枢密使之后,忧惧而死!</p>

  担任枢密使期间,狄青犯下过什么大错吗?</p>

  没有!</p>

  错就错在他是武臣,而且是最底层的武人出身。</p>

  所以,他深受文官集团的排挤。</p>

  看完狄青的待遇,再看看另外一个人——韩琦。</p>

  作为好水川之败的首要关系人,因为韩琦的错误决定,直接葬送了上万大军的性命。</p>

  犯下如此大错的韩琦,最后还是一路出将入相,历任三司使、枢密使、宰相。</p>

  安卓苹果均可。】</p>

  一个没犯过什么大错的臣子,最后忧惧而亡,一个葬送上万大军的人,却一路官至宰辅。</p>

  由此可见,宋朝的文武之禁有多严。</p>

  这种现象若是不改变,未来即便没有韩琦,也有李琦、张琦犯下同样的错误。</p>

  ……</p>

  ……</p>

  ……</p>

  应天府。</p>

  此时的范仲淹正在书房内奋笔疾书。</p>

  纵观官家登基后的举措,惠民局,兴修水利,更易茶法,裁冗兵,兴学,萧关之战等等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朝政无一不印证着一个事实。</p>

  官家睿哲明发,春秋已盛,太后当归纽坤,官家当握乾纲!</p>

  【太后受遗于先帝,拥扶圣躬,听断大政……今上春秋长,尽知天下情伪,宜躬揽朝政……】</p>sxbiquge/read/8/8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