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明殿。</p>
两府大臣相继入座后,廷议正式开始。</p>
“诸卿,辽军南下,动向莫名,恐有撕毁盟约之意,辽朝无视盟约,当击之!”</p>
廷议刚一开始,李杰便率先定下了调子。</p>
如果辽国真的敢寇边,那么大宋绝不会求和。</p>
要战!</p>
那便战!</p>
此话一出,在座的文臣们,即便脸上没有表露出什么,可心中却齐齐一苦。</p>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p>
辽国铁骑,威慑四方,真要打,国朝可未必打得过。</p>
“官家,臣以为,辽国如今动向未明,我朝不该轻举妄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p>
就在这时,枢密副使张士逊站了出来。</p>
自大中祥符九年(1016)为寿春郡王友,直至乾兴元年(1022),张士逊一直在东宫为官。</p>
另外,天禧二年(1018)八月,东宫首官乐黄目被贬黜后,他便是顺位成为了东宫首官。</p>
因此,数遍在座的两府大臣,张士逊和官家的关系最好,也最亲密。</p>
不仅是张士逊这么认为,其他人也是这么以为的。</p>
但眼下的官家,早已不是张士逊熟知的那个‘少年天子’。</p>
对于李杰而言,张士逊的才学和德行,确实很突出,可若是细究为政能力,张士逊就差了几分。</p>
而且,张士逊的政风也偏向于稳健。</p>
这一点,完全不符合当下的形式。</p>
过于稳健,可不是什么好事。</p>
待到张士逊发言完毕,李杰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澹澹的扫了一眼丁谓。</p>
收到提示的丁谓,顿时站了出来。</p>
“张副枢,依照你的言论,难不成我等就这么等着,直到辽国大军寇边才行动?”</p>
“军情如火,如此被动的应对,沿边地区的守将,又该如何应对?”</p>
虽然丁谓眼下是独相,但张士逊并不怕他,一看丁谓和他唱反调,他立刻呛声道。</p>
“依丁相的意思,我朝和辽国必然要刀兵相向,但我想问一问丁相,西北的战事尚未平息,我朝还有余力另开一处战场吗?”</p>
“如果辽国大军南下,重演景德旧事,以现有的兵力,还能再一次上演澶渊故事吗?”</p>
“届时,丁相能否担下此责?”</p>
面对一连串的质问,丁谓沉默了一会,他倒不是被驳斥的哑口无言,而是觉得奇怪。</p>
今天的张士逊表现的怎地如此激进?</p>
好在,丁谓并没有疑惑太久,很快,他的疑惑便被曹利用解开了。</p>
就在这间隙,只见枢密使曹利用忽然开了口。</p>
“张副枢所言不差,西北战事,朝中一共调遣了五万禁军增援,如今,拱卫京师的禁军,不过十余万人。”</p>
“以现有的军力,着实没有余力增援河北沿边。”</p>
‘原是如此。’</p>
听到曹利用的话,丁谓顿时恍然。</p>
张士逊这是得到了曹利用的支持,难怪他今日的表现有所不同。</p>
“依曹枢密的意思,我朝现在竟然无兵可用?”</p>
眼看曹利用也站了出来,任中正也不再保留。</p>
“此事,当是谁之责?”</p>
这话看似是疑问句,实际上却是肯定句。</p>
还能是谁的责任?</p>
当然是枢密院的责任!</p>>
枢密院掌兵事,禁军的调发更戍,都是由枢密院负责,现在没有兵力增援河北路。</p>
显然,这是枢密院没有提前准备!</p>
显然,这是枢密使的失职!</p>
闻言,曹利用眼中寒光一闪,任中正不过是丁谓手下的一条狗,竟然敢和他当庭呛声!</p>
当真是不知所谓!</p>
同时,曹利用也暗自奇怪,太后怎么还没有表态?</p>
以他对太后的了解,刘娥必然不会站在主战派那一边,太后应该站在他这一边才对。</p>
此时,曹利用压根不知道刘娥的心态已然发生了改变。</p>
虽然刘娥仍然忧心于北边的战事,但眼见李杰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她反而没有之前那么担忧了。</p>
如果硬要描述的话,大概就是找到了主心骨。</p>
尽管官家现在还很小,可信任这东西就是那么奇怪,一旦信任了某人,就很难短时间内被推翻。</p>
除非被信任的人,犯下了什么大错。</p>
“臣以为,我朝当做两手准备,一面调兵遣将加固边防,一面遣人出使辽国,质问辽国大军南下,究竟意欲何为。”</p>
吕夷简的发言听起来像是和稀泥,但他用了‘质问’二字,这两个字足以表露出他的态度。新笔趣阁</p>
他是倾向于战的。</p>
当然,前提是辽国真的想开战。</p>
吕夷简表态后,票数立刻从2比2,变成了3比2,主战派暂时占据了上风。</p>
而今,剩下没发言的只有权三司使祖士衡。</p>
祖士衡是谁的人?</p>
丁谓的!</p>
如此一来,他的发言还用听吗?</p>
肯定是站在丁谓那一边的。</p>
票型4比2,主战派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即便刘娥站到了曹利用那一边,也无法影响最终的结果。</p>
眼看主战派即将大获全胜,刘娥忽然开口问了一句。</p>
“祖权使,如果战事将启,三司能否及时供应河北沿边的粮草?”</p>
听到这话,祖士衡下意识的看了丁谓一眼,然后立马答道。</p>
“三司之财,虽不足,然地方却有余财,如由地方及时转输,足以供应二十万大军。”</p>
“善。”</p>
刘娥闻言微微点头,国朝实行三分法,其最初的目的,便有紧急之时支援京师的用意。</p>
此前,她用动过类似的心思。</p>
至此,刘娥心中再无疑虑,财可用,人亦可用,仅仅只是守城,应该没什么问题。</p>
退一步而言,即便出了问题,朝廷也可以急诏曹韦,领军支援北地的战事。</p>
紧接着,刘娥也向众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p>
“吾觉得吕参政的意见颇为不错。”</p>
票型5比2,李杰直接拍板道。</p>
“大娘娘既然属意吕参政的意见,那便依吕参政的建议处置吧。”</p>
“官家圣明!”</p>
话音刚落,以丁谓为首的主战派,当即高呼。</p>
“太后圣明!”</p>
眼瞅着其他人纷纷高呼圣明,曹利用也只得黑着脸跟着喊了起来。</p>
今日,最受挫的人莫过于曹利用了。</p>
这仗,他是真的不想打。</p>
景德年间,辽国虽然最终退去了,并且辽宋也签下了盟约,但那一战有多凶险,唯有亲身经历的人才知道。</p>
他可不想再来一次。</p>sxbiquge/read/8/8343/ )
承明殿。</p>
两府大臣相继入座后,廷议正式开始。</p>
“诸卿,辽军南下,动向莫名,恐有撕毁盟约之意,辽朝无视盟约,当击之!”</p>
廷议刚一开始,李杰便率先定下了调子。</p>
如果辽国真的敢寇边,那么大宋绝不会求和。</p>
要战!</p>
那便战!</p>
此话一出,在座的文臣们,即便脸上没有表露出什么,可心中却齐齐一苦。</p>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p>
辽国铁骑,威慑四方,真要打,国朝可未必打得过。</p>
“官家,臣以为,辽国如今动向未明,我朝不该轻举妄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p>
就在这时,枢密副使张士逊站了出来。</p>
自大中祥符九年(1016)为寿春郡王友,直至乾兴元年(1022),张士逊一直在东宫为官。</p>
另外,天禧二年(1018)八月,东宫首官乐黄目被贬黜后,他便是顺位成为了东宫首官。</p>
因此,数遍在座的两府大臣,张士逊和官家的关系最好,也最亲密。</p>
不仅是张士逊这么认为,其他人也是这么以为的。</p>
但眼下的官家,早已不是张士逊熟知的那个‘少年天子’。</p>
对于李杰而言,张士逊的才学和德行,确实很突出,可若是细究为政能力,张士逊就差了几分。</p>
而且,张士逊的政风也偏向于稳健。</p>
这一点,完全不符合当下的形式。</p>
过于稳健,可不是什么好事。</p>
待到张士逊发言完毕,李杰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澹澹的扫了一眼丁谓。</p>
收到提示的丁谓,顿时站了出来。</p>
“张副枢,依照你的言论,难不成我等就这么等着,直到辽国大军寇边才行动?”</p>
“军情如火,如此被动的应对,沿边地区的守将,又该如何应对?”</p>
虽然丁谓眼下是独相,但张士逊并不怕他,一看丁谓和他唱反调,他立刻呛声道。</p>
“依丁相的意思,我朝和辽国必然要刀兵相向,但我想问一问丁相,西北的战事尚未平息,我朝还有余力另开一处战场吗?”</p>
“如果辽国大军南下,重演景德旧事,以现有的兵力,还能再一次上演澶渊故事吗?”</p>
“届时,丁相能否担下此责?”</p>
面对一连串的质问,丁谓沉默了一会,他倒不是被驳斥的哑口无言,而是觉得奇怪。</p>
今天的张士逊表现的怎地如此激进?</p>
好在,丁谓并没有疑惑太久,很快,他的疑惑便被曹利用解开了。</p>
就在这间隙,只见枢密使曹利用忽然开了口。</p>
“张副枢所言不差,西北战事,朝中一共调遣了五万禁军增援,如今,拱卫京师的禁军,不过十余万人。”</p>
“以现有的军力,着实没有余力增援河北沿边。”</p>
‘原是如此。’</p>
听到曹利用的话,丁谓顿时恍然。</p>
张士逊这是得到了曹利用的支持,难怪他今日的表现有所不同。</p>
“依曹枢密的意思,我朝现在竟然无兵可用?”</p>
眼看曹利用也站了出来,任中正也不再保留。</p>
“此事,当是谁之责?”</p>
这话看似是疑问句,实际上却是肯定句。</p>
还能是谁的责任?</p>
当然是枢密院的责任!</p>>
枢密院掌兵事,禁军的调发更戍,都是由枢密院负责,现在没有兵力增援河北路。</p>
显然,这是枢密院没有提前准备!</p>
显然,这是枢密使的失职!</p>
闻言,曹利用眼中寒光一闪,任中正不过是丁谓手下的一条狗,竟然敢和他当庭呛声!</p>
当真是不知所谓!</p>
同时,曹利用也暗自奇怪,太后怎么还没有表态?</p>
以他对太后的了解,刘娥必然不会站在主战派那一边,太后应该站在他这一边才对。</p>
此时,曹利用压根不知道刘娥的心态已然发生了改变。</p>
虽然刘娥仍然忧心于北边的战事,但眼见李杰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她反而没有之前那么担忧了。</p>
如果硬要描述的话,大概就是找到了主心骨。</p>
尽管官家现在还很小,可信任这东西就是那么奇怪,一旦信任了某人,就很难短时间内被推翻。</p>
除非被信任的人,犯下了什么大错。</p>
“臣以为,我朝当做两手准备,一面调兵遣将加固边防,一面遣人出使辽国,质问辽国大军南下,究竟意欲何为。”</p>
吕夷简的发言听起来像是和稀泥,但他用了‘质问’二字,这两个字足以表露出他的态度。新笔趣阁</p>
他是倾向于战的。</p>
当然,前提是辽国真的想开战。</p>
吕夷简表态后,票数立刻从2比2,变成了3比2,主战派暂时占据了上风。</p>
而今,剩下没发言的只有权三司使祖士衡。</p>
祖士衡是谁的人?</p>
丁谓的!</p>
如此一来,他的发言还用听吗?</p>
肯定是站在丁谓那一边的。</p>
票型4比2,主战派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即便刘娥站到了曹利用那一边,也无法影响最终的结果。</p>
眼看主战派即将大获全胜,刘娥忽然开口问了一句。</p>
“祖权使,如果战事将启,三司能否及时供应河北沿边的粮草?”</p>
听到这话,祖士衡下意识的看了丁谓一眼,然后立马答道。</p>
“三司之财,虽不足,然地方却有余财,如由地方及时转输,足以供应二十万大军。”</p>
“善。”</p>
刘娥闻言微微点头,国朝实行三分法,其最初的目的,便有紧急之时支援京师的用意。</p>
此前,她用动过类似的心思。</p>
至此,刘娥心中再无疑虑,财可用,人亦可用,仅仅只是守城,应该没什么问题。</p>
退一步而言,即便出了问题,朝廷也可以急诏曹韦,领军支援北地的战事。</p>
紧接着,刘娥也向众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p>
“吾觉得吕参政的意见颇为不错。”</p>
票型5比2,李杰直接拍板道。</p>
“大娘娘既然属意吕参政的意见,那便依吕参政的建议处置吧。”</p>
“官家圣明!”</p>
话音刚落,以丁谓为首的主战派,当即高呼。</p>
“太后圣明!”</p>
眼瞅着其他人纷纷高呼圣明,曹利用也只得黑着脸跟着喊了起来。</p>
今日,最受挫的人莫过于曹利用了。</p>
这仗,他是真的不想打。</p>
景德年间,辽国虽然最终退去了,并且辽宋也签下了盟约,但那一战有多凶险,唯有亲身经历的人才知道。</p>
他可不想再来一次。</p>sxbiquge/read/8/8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