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明朝廷中枢这里商定了此事,整个大明朝廷上下都迅速的运转起来。
  白花花的银子从弘治皇帝的内帑当中搬出来调拨到各处,大量的粮草从大明各地向着甘肃、陕西一带调集,大量的军队从各地开始源源不断的汇聚起来,朝着甘肃、陕西一带进发。
  以前的时候,面对鞑子南下,基本上都是采取佛系的态度,只要不往京师这个方向进逼,大明朝廷这边基本上都不会真正和草原人死磕。
  依靠城池防御,坚壁清野,等草原人抢够了,自然而然就会再次回道草原,根本就不会说调集太多的大军来和草原人死磕。
  因为大明朝廷打不起。
  一是没钱,二是打不赢,土木堡之变打断了大明军队的脊梁,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和草原人野战了。
  所以还不如采取佛系的态度,将城墙修高一些,坚壁清野之类的,这样的方法反而更有效一些,代价也更小一些。
  现在不一样了,弘治皇帝要打仗了,要好好的的和草原人干一架了,银子、粮草都源源不断地拨下来,一道道命令也是向着各地不断的传达下去。
  一些卫所这里,卫所的千户、百户收到了来自朝廷的命令之后,一个个吓的面无血色。
  开什么玩笑,弘治皇帝竟然要大家去打仗,去和草原人死磕,这和去送死有什么区别?
  大家都已经安逸几十年了,平时在卫所里面欺男霸女、横行霸道,将军户当中奴隶来奴役都没有问题。
  但是叫大家去打仗,这不是叫大家去送死嘛,大部分的千户、百户,都已经提不动刀了,而且大家祖上传下来的刀早就已经生锈了,铠甲也都已经烂了在,这个时候叫大家去和草原人打仗?
  武将勋贵、千户、百户们慌了,彻底的慌乱了,平时养尊处优的,他们早就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战斗力。
  除了打仗之外,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很擅长,什么吃空饷啊、喝兵血啊,奴役军户啊、侵占卫所田地啊等等之类的,他们做这些事情都很擅长,但就是不会打仗,更不敢去打仗。
  除了这些慌乱的武将勋贵,朝廷的军户们也是傻了。
  很多军户早就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当然他们的地位比农民差的太多、太多了,农民要是有一块自己的地,日子过的还是可以的。
  但是这些军户就不一样了,名义上是有自己的田地,但是卫所的千户、百户等等基本上都将卫所的田地侵占的七七八八了。
  这些军户早就成了这些千户、百户的私家农奴了,地位最是低下。
  现在好了,朝廷一纸令书下来,这些早就已经比农民还农民的军户竟然要上战场了,这些军户甚至于连刀都没有摸过,吃不饱穿不暖,那什么去打仗?
  但是朝廷的令书下达下来,不去是不行的。
  一个个卫所的军户开始不断的集结起来,按照朝廷的命令向着制定的地点汇合,准备和草原人好好的干一架。
  至于原先就一直处于战争前沿的边军,同样也是彻底的慌了,这一次,朝廷竟然叫他们和鞑子血战,不能再一味的守在城池当中,要敢于主动出击,痛击鞑子。
  这无异于是让他们去送死,守着城池的时候都觉得很慌,现在竟然还有主动出击,这就更慌了。
  然而弘治皇帝现在才不管这些,他下定决心了要和鞑子打一仗,甚至于还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
  从山西大同、宣府这边调集十万大军,由去年在大同大败小王子的三边总制刘宇统领,这路大军将直切鞑子北退的退路,准备来个关闭打狗。
  西路这边,调集甘肃、宁夏、陕西的边军,再加上从四川调集出来的川军,同样总共约十万大军,由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总制王越统帅从西路进攻草原大军。
  在南面,则是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调集十万卫所大军,由总兵官李杲、镇守太监任良统领,从南面向甘肃、陕西肆虐的鞑子发起进攻。
  三路大军,总共三十万兵力,分成三路向南下的鞑子发动进攻,声势浩大。
  可以说这是自土木堡之变后,整个大明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了,除了用来拱卫京师的军事力量没有调动之外,整个大明在北方的军事力量几乎全部被调动。
  甚至于为了京师这边的安全考虑,以往万一,如果要是这一次战败了,到时候鞑子挥师东进,直逼京师的话。
  京津地区这里,所有的军事力量也是调动起来,一个个卫所军被组织起来,京城的城墙也是开始利用水泥进行加高、加固,同时也是开始从南方这边源源不断的运输粮食到京津地区。
  而且弘治皇帝还不放心,朝中的大臣们也不放心,大家对于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多少还是有些数的,所以不仅仅调动北方的军事力量,也南方这边的军事力量也开始向北方这边调动。
  刚刚才在西南地区建功立业的山地营,因为山地营的骁勇,所以也是被一纸调令,朝北方战场这边开进。
  同时分驻扎在大明各地的卫所也是调动起来,一个个卫所的大军不断在各地集合,一集合完毕就立即向北方这边开进,有的开往甘肃、陕西的战场,有的开往京津地区,准备用来拱卫京师。
  可以说,这一次,算是举国之力来打这一战,白花花的银子犹如洒水一般的撒下去,大量的粮草从大明各地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传令的驿站忙不停,一匹匹急速奔跑的马匹载着传令兵往返大明各处。
  一条条官道上面,来自大明各地的一支支军队在不断的汇聚,旌旗飘飘,浩浩荡荡。
  “弘治皇帝竟然准备和草原人死磕,我这个穿越过来的小蝴蝶终于引起了巨变,历史上的弘治皇帝可没有如此兴师动众的和草原人死磕过。”
  “这一战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处在京城的刘晋,自然是感受到了大明巨变的风云,整个人也是变的担忧起来。
  他这个穿越过来的蝴蝶所扇动的翅膀,终于也是引起了蝴蝶效应,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大明的历史轨迹彻底的发生了巨变。
  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大事,现在却是出现了,弘治皇帝要和草原人死磕,刘晋很清楚,这和自己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自己的出现,弘治皇帝才有钱去打仗,而且也不再一味相信文官,所以文官们根本就劝不住弘治皇帝,而弘治皇帝也对朝堂有着足够的控制力,他的话还是管用的。
  另外也是因为自己的出现,创办了这个报纸,所以弘治皇帝也好,大明朝廷也好,这一战,其实不打都不行。
  因为报纸的报道,大明上下已经群情激愤了,大家都知道了鞑子在甘肃、山西、宁夏这一带犯下的重重罪行,国子监的书生们甚至于都到了太和门这里去请命了,要求朝廷报仇雪恨。
  所以不打是不行的,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鞑子在中原大地肆虐,也必须给鞑子们以教训,这也是弘治皇帝为什么能够说服众多大臣的原因,因为不打是不行的,都已经被人捅进心窝里面来了,还不反击,缩头乌龟也不是这样当的。
  刘晋忧虑的并不是这一战的输赢,输也好,赢也罢,刘晋都觉得没有太大的问题。
  输了,大明也不会因此而亡,现在是弘治朝,大明的中叶,大明国力雄厚,朝廷上下也算还可以,不像明末党争厉害,不顾朝廷死活。
  弘治皇帝也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并不是亡国之君,所以即便是这一战输了,大明也亡不了。
  至于赢了,那就更好了,草原人的威胁更小,以后麻烦就会少一些。
  刘晋真正忧心是,这一战对才刚刚萌芽发展起来的大明资本产生的影响,他害怕大明的资本萌芽发展因此而断掉,这样的一来的话,刘晋的心血就全废掉了。
  白花花的银子从弘治皇帝的内帑当中搬出来调拨到各处,大量的粮草从大明各地向着甘肃、陕西一带调集,大量的军队从各地开始源源不断的汇聚起来,朝着甘肃、陕西一带进发。
  以前的时候,面对鞑子南下,基本上都是采取佛系的态度,只要不往京师这个方向进逼,大明朝廷这边基本上都不会真正和草原人死磕。
  依靠城池防御,坚壁清野,等草原人抢够了,自然而然就会再次回道草原,根本就不会说调集太多的大军来和草原人死磕。
  因为大明朝廷打不起。
  一是没钱,二是打不赢,土木堡之变打断了大明军队的脊梁,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和草原人野战了。
  所以还不如采取佛系的态度,将城墙修高一些,坚壁清野之类的,这样的方法反而更有效一些,代价也更小一些。
  现在不一样了,弘治皇帝要打仗了,要好好的的和草原人干一架了,银子、粮草都源源不断地拨下来,一道道命令也是向着各地不断的传达下去。
  一些卫所这里,卫所的千户、百户收到了来自朝廷的命令之后,一个个吓的面无血色。
  开什么玩笑,弘治皇帝竟然要大家去打仗,去和草原人死磕,这和去送死有什么区别?
  大家都已经安逸几十年了,平时在卫所里面欺男霸女、横行霸道,将军户当中奴隶来奴役都没有问题。
  但是叫大家去打仗,这不是叫大家去送死嘛,大部分的千户、百户,都已经提不动刀了,而且大家祖上传下来的刀早就已经生锈了,铠甲也都已经烂了在,这个时候叫大家去和草原人打仗?
  武将勋贵、千户、百户们慌了,彻底的慌乱了,平时养尊处优的,他们早就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战斗力。
  除了打仗之外,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很擅长,什么吃空饷啊、喝兵血啊,奴役军户啊、侵占卫所田地啊等等之类的,他们做这些事情都很擅长,但就是不会打仗,更不敢去打仗。
  除了这些慌乱的武将勋贵,朝廷的军户们也是傻了。
  很多军户早就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当然他们的地位比农民差的太多、太多了,农民要是有一块自己的地,日子过的还是可以的。
  但是这些军户就不一样了,名义上是有自己的田地,但是卫所的千户、百户等等基本上都将卫所的田地侵占的七七八八了。
  这些军户早就成了这些千户、百户的私家农奴了,地位最是低下。
  现在好了,朝廷一纸令书下来,这些早就已经比农民还农民的军户竟然要上战场了,这些军户甚至于连刀都没有摸过,吃不饱穿不暖,那什么去打仗?
  但是朝廷的令书下达下来,不去是不行的。
  一个个卫所的军户开始不断的集结起来,按照朝廷的命令向着制定的地点汇合,准备和草原人好好的干一架。
  至于原先就一直处于战争前沿的边军,同样也是彻底的慌了,这一次,朝廷竟然叫他们和鞑子血战,不能再一味的守在城池当中,要敢于主动出击,痛击鞑子。
  这无异于是让他们去送死,守着城池的时候都觉得很慌,现在竟然还有主动出击,这就更慌了。
  然而弘治皇帝现在才不管这些,他下定决心了要和鞑子打一仗,甚至于还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
  从山西大同、宣府这边调集十万大军,由去年在大同大败小王子的三边总制刘宇统领,这路大军将直切鞑子北退的退路,准备来个关闭打狗。
  西路这边,调集甘肃、宁夏、陕西的边军,再加上从四川调集出来的川军,同样总共约十万大军,由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总制王越统帅从西路进攻草原大军。
  在南面,则是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调集十万卫所大军,由总兵官李杲、镇守太监任良统领,从南面向甘肃、陕西肆虐的鞑子发起进攻。
  三路大军,总共三十万兵力,分成三路向南下的鞑子发动进攻,声势浩大。
  可以说这是自土木堡之变后,整个大明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了,除了用来拱卫京师的军事力量没有调动之外,整个大明在北方的军事力量几乎全部被调动。
  甚至于为了京师这边的安全考虑,以往万一,如果要是这一次战败了,到时候鞑子挥师东进,直逼京师的话。
  京津地区这里,所有的军事力量也是调动起来,一个个卫所军被组织起来,京城的城墙也是开始利用水泥进行加高、加固,同时也是开始从南方这边源源不断的运输粮食到京津地区。
  而且弘治皇帝还不放心,朝中的大臣们也不放心,大家对于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多少还是有些数的,所以不仅仅调动北方的军事力量,也南方这边的军事力量也开始向北方这边调动。
  刚刚才在西南地区建功立业的山地营,因为山地营的骁勇,所以也是被一纸调令,朝北方战场这边开进。
  同时分驻扎在大明各地的卫所也是调动起来,一个个卫所的大军不断在各地集合,一集合完毕就立即向北方这边开进,有的开往甘肃、陕西的战场,有的开往京津地区,准备用来拱卫京师。
  可以说,这一次,算是举国之力来打这一战,白花花的银子犹如洒水一般的撒下去,大量的粮草从大明各地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传令的驿站忙不停,一匹匹急速奔跑的马匹载着传令兵往返大明各处。
  一条条官道上面,来自大明各地的一支支军队在不断的汇聚,旌旗飘飘,浩浩荡荡。
  “弘治皇帝竟然准备和草原人死磕,我这个穿越过来的小蝴蝶终于引起了巨变,历史上的弘治皇帝可没有如此兴师动众的和草原人死磕过。”
  “这一战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处在京城的刘晋,自然是感受到了大明巨变的风云,整个人也是变的担忧起来。
  他这个穿越过来的蝴蝶所扇动的翅膀,终于也是引起了蝴蝶效应,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大明的历史轨迹彻底的发生了巨变。
  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大事,现在却是出现了,弘治皇帝要和草原人死磕,刘晋很清楚,这和自己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自己的出现,弘治皇帝才有钱去打仗,而且也不再一味相信文官,所以文官们根本就劝不住弘治皇帝,而弘治皇帝也对朝堂有着足够的控制力,他的话还是管用的。
  另外也是因为自己的出现,创办了这个报纸,所以弘治皇帝也好,大明朝廷也好,这一战,其实不打都不行。
  因为报纸的报道,大明上下已经群情激愤了,大家都知道了鞑子在甘肃、山西、宁夏这一带犯下的重重罪行,国子监的书生们甚至于都到了太和门这里去请命了,要求朝廷报仇雪恨。
  所以不打是不行的,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鞑子在中原大地肆虐,也必须给鞑子们以教训,这也是弘治皇帝为什么能够说服众多大臣的原因,因为不打是不行的,都已经被人捅进心窝里面来了,还不反击,缩头乌龟也不是这样当的。
  刘晋忧虑的并不是这一战的输赢,输也好,赢也罢,刘晋都觉得没有太大的问题。
  输了,大明也不会因此而亡,现在是弘治朝,大明的中叶,大明国力雄厚,朝廷上下也算还可以,不像明末党争厉害,不顾朝廷死活。
  弘治皇帝也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并不是亡国之君,所以即便是这一战输了,大明也亡不了。
  至于赢了,那就更好了,草原人的威胁更小,以后麻烦就会少一些。
  刘晋真正忧心是,这一战对才刚刚萌芽发展起来的大明资本产生的影响,他害怕大明的资本萌芽发展因此而断掉,这样的一来的话,刘晋的心血就全废掉了。